•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台灣青壯世代追尋的幸福人生

研究者根據訪談者所描述心目中的幸福人生,將本節整理歸納成六個面向來分 析詮釋,在彙整討論之外,本節主要以大量斜體文字方式來引用訪談者的實際語彙 與文本,呈現其所描繪幸福人生的樣貌。六個面向主題分別為,一、獨立自主,真 正自由的生活方式,二、工作的創造性與平衡的生活,三、保持學習,發揮潛力,

四、負擔得起的房租或房價,五、完善優質的公共服務,六、安樂死、土地之愛、

與信仰自由。

一、獨立自主,真正自由的生活方式

老年時能夠獨立自主,在經濟和生活上不依賴他人,是大部分受訪者的願望,

在現階段人生也呈現出這樣的生活獨立性,認為自己可以創造想要過的生活方式,

與父母的關係是自由對等的,對於父母愛的表達則是適時的關懷與陪伴,鼓勵父母 追求自己想要過的生活,放下家庭的束縛,保持健康的親情關係,即使在必須照顧 父母的情況,可以住得近在生活上有所照應但不要同住,保持各自獨立的生活。這 個結果正好回應了前兩章談到的社會民主體制想要創造的核心價值,正是讓每一個 人享有真正的自由,掙脫家庭和社會的各種依賴形式與束縛,人與人的關係可以還 原到更真實的互動,純粹受到愛的驅動。

財務自由

「想成為自由自在的人,但在資本主義世界裡要自由就一定得要財務自由。」哈

「一定要獨立自主養活自己,一直都是這樣想著要養活自己、養活自己,不能沒有 工作,這是一個很大的生存焦慮,到現在覺得養活自己算是過得去。」寧。

「只要能夠把自己照顧好,就是一個非常大的目標,因為這樣我才能去談別的事 情,才不會變成誰的負擔。」伃。

「經濟滿意,自給自足不必依賴他人,才會有真正的滿足。」君。

「我目前的座右銘是去追求一種高程度的自由,在目前的社會架構之下。老人生活 要過得好的第一要務更是財務自由。」暉。

「希望將來我的老年生活是我可以掌控的,不用擔心錢夠不夠花、不用擔心我有什 麼事情要趕快去忙,可以很自在。」祈。

76

健康的親情關係

「我們會把獨居老人當作社會問題,所以安置的方式首要是依親,簡單說就是丟給 你的家人,後面就沒我的事了,因為是你家的事情,我們還是很習慣把家當成一個 社會基本單位,去處理人的事情,但我覺得這是不對的,每個人是一個個人,我們 是要去處理個人的事情。民法依親的觀念需要調整。」暉。

「如果只是登記結婚,隨時都可以,但如果要住在一起,就要兩邊都可以負擔,因 為他的媽媽沒有收入,所以他需要兩邊照顧,我們會考慮跟媽媽住得近,但是不會 同住一起,有距離彼此容易尊重,比較舒服,如果我們結婚他搬出去住,剩下媽媽 和嬸嬸堂弟們同住,一定會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所以要幫媽媽也在我們附近找到 一個住處,這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媽媽可否接受她不跟我們同住。」佳。

「其他和伴侶間的相處、和家人都很棒,這些愛的領域,我很幸運,只要願意多花 時間,即使爸爸最近身體不太好,家還是我覺得最重要的部分,一個月會回去一 次,媽媽因為要照顧阿嬤所以也會來台北,阿嬤有請看護。」佳。

「我知道父母可以做到完全為我們,但我不希望父母把重心放在我們身上,要有更 多自己的生活,我們則要自己面對育兒的責任。」陵。

「我可以理解你們不喜歡我的職業、我的作息、但請你們理解這是我的選擇,爸媽 支撐我的生活在成長過程中,不代表我要選擇跟你們一樣的生活。」珩。

「推薦《背離親緣》這本書,一位美國重要的作家,同志即將有自己的孩子,所以 開始思考父母和孩子的愛的不同可能性,這件事是怎麼發生的,是因為他是我自己 的延伸,是不是你一定要夠優秀父母才會愛你這樣的題目。他採訪所有的親緣背離 的案例,非常有趣也非常極端,比方說芭蕾舞者的孩子是侏儒,或是華爾街金融的 大師的孩子是唐氏症,或是被強暴的少女生下的孩子之間還有愛的可能嗎?用這種 極端案例去探討親情父母是怎樣維持,當中有一段討論聽障聾兒,有些父母也是聽 障或是父母是聽人,會去比較他跟父母的關係是比較垂直的羈絆,他跟他的社群例 如聽障社群是水平的羈絆,有時候是這種水平的羈絆更支持他活著、或者認同感或 是參與感,因為垂直的關係是血緣嘛,如果你跟爸媽不合呢?所以我覺得這種水平 的社會關係很重要。」寧。

二、工作的創造性與平衡的生活

在幸福指標中我們曾經討論到六大指標中排名前兩大的幸福指標為社會支持 (social support)、以及自由選擇生活的方式 (freedom to make life choices)。除了有能 力工作維生之外,我們的青壯世代更嚮往透過工作創造價值以及更平衡的生活,選 擇心目中真正有熱情的工作,並努力創造想要的生活方式,甚至跳脫傳統上班的模 式。二十位受訪者,有一半選擇時間更為彈性更能照顧生活品質的自由工作或NPO 工作,並在待業中為自己預備下一個更有意義的工作,充分展現此一嚮往。然而能

77

自由選擇生活方式,需要相對足夠的社會支持,我們的受訪結果呈現的是他們寧可 在不算豐厚甚至捉襟見肘的收入條件下,仍然盡可能選擇自己想要的工作和生活。

生活有餘裕才能思考幸福人生

「思考幸福人生的前提是生活要有餘裕。我可能會想我的下一個世代會有怎樣的教 育、會有怎樣的環境、會有怎樣的生活?但當我被工作、被生活的壓力困住,我其 實看到的就是我自己的問題為主,其他的事情我能想的、跟我能投注時間去思考了 解的,都真的有限;所以假設我的工作沒有那麼緊張,也不需要為了沒有工作而這 麼焦慮,然後有一個基本的住宿保障,才有餘裕去想這些事情。」寧。

「事與人、工作與生活都平衡,一切在自己的控制之內,經濟滿意,夥伴關係,有 沒有幫助到人,工作的學習和進步突破,這些元素都有了會有真正的滿足。」君。

「生活可以是簡單的,簡單不是少、不是貧乏,家帶給我的觀念就是簡單而富 足。」雅。

「用自己的農場種菜,如果不是自己種菜,就是與附近的農友維持良好的關係,常 常跟他們購買蔬菜,因為時間有限,不然我沒有時間接個案,地點會在郊區,畢竟 要顧到生活的舒適度和方便性,除非科技發達可以住在深山。」佳。

「工作和生活其實還不錯,但坦白說有時候還是覺得工作會佔據生活太多。」暉。

「長期累積下來,身為職場工作者我經常有感覺到被榨乾到一滴不剩,非常的疲 憊,這時候就覺得我連謀一個最低的生活標準其實都很難,如果我被榨乾了、如果 我離職了,我就沒有辦法再做這麼有意義的事情,那我可以做什麼?我的薪水還能 養得起我自己嗎?」寧。

創造工作的價值

「想要做會發光的事情,找回開心的感覺,表演藝術本來就不是賺錢的行業,常感 覺到社會的壓力、焦慮感,工作要有玩的感覺,表演工作者也是玩家,我想要用心 過生活,把體會到很好的生活價值、生活信念分享出去。」昊。

「工作和生活中有我信奉的價值觀,活得自在,活得有尊嚴,活出我心目中這個社 會應有的樣子。」哈。

「人應該要可以這樣生活,做自己有熱情的事情就可以。」亭。

「思考哪些是真正適合自己的,因為我們常常會不想改變,於是說服自己想要繼續 留在同一個環境,為它找到理由,即使工作環境已經不適合現在的自己;我既然有 更想要做的事情,有沒有可能克制慾望,把錢留給真正想做的事情。」佳。

「如果大環境是100%我設計的服裝市場接受度可能是30%,比較藝術類的,我不擅 長行銷工作,還是好好創作,但生存是最基本的,我一直沒有做到,久了就會懷疑 自己,是不是我設計的東西不夠好。」安。

「希望相對比較平衡的生活,想要有一個自己的攝影棚,工作可以用,又可以出租 有被動收入,算是理想的生活吧,收入穩定了就可以盡量接自己喜歡類型的案子,

不喜歡的案子雖然可以賺錢但就是消磨熱情。」紀。

78

「很多父母覺得你不用想那麼多,念書完就找工作、成家立業,但是我們實際接觸 的世界很多元,應該嘗試拓展不同的生活經歷,我們這一代經常會受到一些過度的 關心,例如要你好好讀書就好,很多傳統觀念會限制我們自我追尋。」祈。

幫助別人,對社會有貢獻

「工作除了經濟滿意,夥伴關係、有沒有幫助到人、工作的學習和進步突破,這些 元素都有了會有真正的滿足。」君。

「曾經想要成為社會學家或對社會有益的人,因為工作的關係,我有機會去思考,

這種社會性的思考,是有符合十年前我想要做的事情。」寧。

「要如何改變世界,就是要賦予女性更大的能力 (empower the women),這是我為什 麼喜歡現在的工作,我也向神禱告祈求我可以有能力幫助更多女性。」儀。

「透過我的工作,希望對世界有貢獻,可以幫助很多人。」雅。

三、保持學習,發揮潛力

現代人的工作內容和工作型態隨著快速發展的科技,加上全球化的因素,呈現 多元且變化快速的樣貌,因應挑戰的方式便是必須保持靈活與不斷創新。對個人而 言,同時擁有不同專業領域的知識和工作技能的所謂斜槓人生,甚至以這些斜槓專 業能力為自己量身訂做一個新工作的能力,是現代人對工作的全新思維,也是對自 己潛能發揮的新解讀。而學習是創新的基礎。從受訪者的分享中,我們可以明顯感 受到青壯世代對於學習新知、新技術甚至創造新工作型態的渴望。在我們目前的職 場結構中,沒有太多餘裕可以同時工作和學習,為了爭取學習和進步的機會,經常 只能選擇以離開職場的方式為自己創造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這樣的情況當然需要更 充分的社會支持,滿足這份迫切的需求。丹麥的彈性安全制度 (flexicurity)很值得借 鏡,除了失業時能得到支持之外,2018年丹麥工會與政府、雇主三方簽訂了一個成 人與在職教育合約,丹麥工會史上首位女性主席雷斯葛德 (Lizette Risgaard)表示,

對每一位工作者而言,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問題,不只對雇主重要,對整個丹麥社會 都很重要:「教育幫助失業者回到職場」、「丹麥工會為丹麥社會帶來成長的機會」、

「成長很重要,成長確保我們的 (工會)會員能有工作。」(天下雜誌,2019年6月) 創造流動的機會

「現在的世代不能再追求保障這件事,就是去想兩三年的事就好,不要去想你要在 這家公司十年,你的工作規劃就是做好這兩三年,這是適合這個世代年輕人的職涯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