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者
研究者現身:為什麼想做這個研究?
這個題目訪談的對象是台灣青壯世代,成功老化之於他們的距離可能是下一個 十年或是再兩三個十年才會面臨,但幸福人生是總和計算的,從最初到最後的每一 個十年都緊貼著每個人的生命線,而我認為每一個生命階段都是下一個階段的基 礎,因此幸福人生是成功老化的基礎。
然而,人生可以多幸福或多成功 (「成功」兩字裡面有很多價值觀的辯論,我 們先就文本中成功老化的定義來說),真的完全是自己的選擇嗎?自己真的是自己生 命唯一的主宰嗎?尤其,台灣從解嚴後真正進入民主自由的時程才將近三分之一個 世紀,是很年輕的民主國家,因此,大環境的因素或社會體制面的因素是更大的鏡 像,反映出我們在何種環境變遷下,承襲了哪些新舊價值觀,在各種價值的辯證、
演化、甚至角力和選擇後,催生出什麼樣的社會政策,依循著這些價值觀或是社會 政策,發展來到此時此刻的社會樣貌,呈現著我們個人現在的生命樣貌和價值觀。
此時此刻的我來到生命的壯年,回顧過往,我不只好奇我是如何一路來到這 裡,何以成為現在的自己,過著現在的生活方式,也好奇身邊的青壯世代,他們有 沒有相同的好奇?如果他們也意識到除了我們主觀的選擇,大環境的因素形塑著我 們的價值取向,並創造我們的生活樣貌,社會政策的因素打開了某些可能性、也縮 小了某些可能性,增加了、或限縮了我們對生命的想像力,那我可不可以邀請他們 一起來想像和思考,說說我們怎麼來的,想要往哪裡去?用最簡單的發問:「你的 生活現況如何?你希望創造什麼樣的生活?」我渴望而且迫切地想要邀請他們一起
37
來聊聊這個題目,我相信可以激盪出很豐富有趣而且具有時代指標性的對話,和檢 視的機會,不只是個人生命的檢視,也檢視個人在一個特定時空背景下的成形和發 展。後來證明大家對這個簡單切身的題目都很有想像力,談得開心之餘,彼此有所 感動,也有所啟發。
回顧自己的以往,似乎每十年會有一個明顯的生命週期的轉變,不管是心境的 轉變,或是一項專業工作能力的養成,一種生活哲學的探索,學習目標的轉移,一 個價值觀的熟成等種種,整體來說我自認為過著還蠻自足平衡的生活,前提是有足 夠的獨立自主性、喜歡的工作、可以維持生活品質的經濟條件 (我現在的收入和二 十多年前的水準差不多,雖是題外話,但剛好可以反映整個大環境的薪資水準沒有 上漲,若要對比物價的上漲,收入不漲的意義其實就是下降),以及持續可以學習成 長的開放環境。已經過了一半的人生,前半段的注意力和重心多放在工作的學習和 個人的成長和探索,有如學走路前需讓自己先站穩,後半段則是越來越想對這個世 界認識多一點,參與多一點,把模糊的世界可以描繪得越來越清楚,放大來說,也 是想知道這一切是怎麼來到這裡,我們要往哪裡去。
我從五專畢業工作到現在,似乎一直都在追求自由自主的生活,在工作上很少 勉強自己,總是認定自己最想要做的事之後就全心投入,覺得完成了階段性的意義 和學習就離開到下一站。五專學的是企管,這是父親為十五歲的我所做的選擇,因 為父親從商,他認為在台灣這是機會最多的出路,當時年紀輕沒太多概念也沒有太 抗拒,但是所學非自己興趣,初入社會工作時跌跌撞撞多方摸索,嘗試不同性質的 工作,一直希望有機會出國進修,學習真正感興趣的知識,看看外面的世界,便投 入兒童英語教學工作準備語文能力。六年的教學因為接觸學齡兒童及幼兒,開始對 蒙特梭利幼兒發展理論產生濃厚的興趣,努力存錢設定目標到英國修習蒙特梭利。
經過兩年在倫敦的研讀和培訓實習、第三年申請到美國波士頓近郊的幼兒園工作,
回來台灣在幼兒園工作前後九年,十二年的時光就沉浸在幼兒發展的領域裡,有機 會長時間且近距離觀察到一個個生命的開始和發展,就像蒙特梭利發展理論所描述 的,幼兒的生命有其敏感期 (sensitive periods) 和人類天性 (human tendencies),這些
38
不同的內在趨力在不同的階段,引領他去探索這世界,尋找所需要的養分,而外部 環境提供了心理發展所必須的媒介,因此豐富其教育環境才是最重要的,老師的工 作是引導者與觀察者,孩子才是學習的主體,他們在環境中主動探索,茁壯自己,
由一個熱情的火焰到下一個熱情的火焰,當滿足了精神世界的創造性工作,便會感 到快樂和幸福。後來回想起來這段學習的經歷以及這樣的人類發展哲思,也在我自 己的生命歷程裡呈現出熱情、愉快、有趣的動能和節律。
這樣一路從工作是生活的重心,一直到覺得生活可以更慢下來,更平衡的生活 方式,有薪工作的時間可以盡量只占生活的一半,多出的時間和心力,能用在更多 的學習和打開新的生活觸角,於是十二年前我將多年瑜珈學習的經驗,從個人興趣 轉換成我下一個階段的工作,以它為業,也展開與身體工作有關的全新探索,後來 因緣際會的從瑜珈的身心靈探索,轉而探索身心科學的層面,報考進入了北護運動 保健系研究所。
後來為什麼選擇探討幸福人生和成功老化作為研究主題呢?而且非此題目不 可?放著我當初想的身心科學在一邊?成功老化是我在運保研究所的其中一項專業 課程,想要探討此一主題,大約有幾個因素,遠因很難真正說有多遠,但有幾個近 因。自己來到壯年,開始意識到身邊的青壯年朋友甚至家人普遍面對相似的困境,
是什麼時候呢?大約六七年前我的摯友Angel,因為一場河濱公園騎腳踏車的意 外,摔斷了一邊髖骨,醫師囑咐他必須拄杖至少半年,因為直接影響他業務型態的 工作,他請了半年長假留職停薪,在家靜養,卻也意外的為他帶來一段自由的日 子,才康復了一些可以行走了便拄著拐杖也要把握時光國內外四處旅行,展開從他 畢業退伍工作以來第一次無比自由快樂閒適的生活。當時我為他的就像中樂透的開 心反應受到了不小震撼,感受他二十多年的職場生涯,即使對他而言早已經不那麼 有動力的工作,聽了他不少在低潮期的一些心聲,但是實質考量到要在這家公司累 積年資退休,他在職場上還真的蠻認命的,很少換工作,一待就二三十年,即使我 認識的他自年少時就有著哲學家的頭腦、獨到的電影賞析眼光、分析世事的能力、
獨特的敘事風格,但是這些個人特質的紅利並沒有讓他在職場生涯嘗試太多新工
39
作,而是守著一個能讓他退休但已經沒有熱情的工作。
然後是兩三年前我先生的父母相繼失智,他在原先的工作壓力和家計責任、高 中階段兒子的私校學費和大學準備金、自己將來退休準備等等壓力之餘,突然要多 出很多心力照顧父母最簡單的日常生活,夾擠在上下兩代的責任加上自己的人生,
讓他一度心力交瘁不勝負荷,隨時都有一根稻草可以讓他潰堤。而相較於先生和一 些身邊朋友們對父母的照顧和付出,我做得太少了,想想覺得很慚愧,我多半的心 思都在自己想要過的生活,父母也對我們兒女一直沒有太多要求,而且他們把自己 照顧得很好,身體都算健康,各自獨立生活,他們對我人生的大部分決定都予以高 度尊重,為此我非常感謝他們,加上我也沒有傳統媳婦角色的包袱,可以說很幸 運,沒有什麼家庭重擔。但我的確開始意識到爸媽年紀真的大了。獨居的母親近年 來容易操煩的性格、以及對經濟不安全感的焦慮因年老而情況加重,經常讓我和兄 妹們掛心。種種因素,讓我感受到這個題目的重要性,我想要透過這個研究好好理 解與我們如此切身的議題,也想要透過這個議題與人們展開對話,一起思考。
積累了幾個月對成功老化和福利體制方面較為積極的主動思考和閱讀心得,
2019年8月2日,一個平凡的星期五上午,我主動提出要在指導教授賴老師的研究生 暑假讀書會中,報告Rubinstein & de Medeiros (2015) 的成功老化:老人學理論與新 自由主義之文章。賴老師的研究生讀書會是不定期舉行的知識饗宴,是訓練研究生 對自己感到有興趣的論文主題而半要求、半鼓勵的公開分享知識的契機。猶記得我 在報告結尾留下內容空白的二張投影片標題:慢老、台灣人對成功老化的可能想 像。我的碩論就是這樣開始下筆寫成的吧。報告中特別引用《北歐萬有理論 The Nordic Theory of Everything》書中的一段描述,它清楚展現了北歐國家對老化議題 最進步的核心價值:「北歐的目標,其實一直是讓每個人掙脫家庭和社會裡的各種 依賴形式,例如讓窮人不再依賴慈善救助,妻子不再依賴丈夫,成年的孩子不再依 賴父母,而年邁的父母不再依賴孩子。這個明確的自由目標,是為了讓所有人際關 係都不受外在動機和需要的束縛,因此達到完全的自由,徹底的真實,而純粹受到 愛的驅動。」這段話深深打動我,對我而言就是深谷裡穿透進來的一道曙光,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