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參與者 (受訪者)為台灣青壯世代,取樣方式為便利取樣本國台北市、新 北市、及宜蘭地區20位25歲至55歲之一般社會人士 (參與者基本資料,詳見表3-1)。

受訪者現身的部分,研究者將其分為四個類型,並提出許多實際且具有代表性的生

41

命側寫內容,可觀察到每一種類型都包含追求自由生活、渴望學習、不滿足於只是 安穩的工作更尋求挑戰的受訪者。這四個類型包括類型一:創作型的自由工作者,

類型二:轉型中的待業者,類型三:上班族超時工作者,類型四:家庭主婦。

表3-1 參與者基本資料一覽表

受訪者 性別 年齡 月薪 教育程度 婚姻 職業別

1 儀 女 36-45 5K以上 高中職 離婚 傳銷 (自)

2 翌 女 25-35 3K-4K 大學 已婚 幼教老師 (固)

3 君 女 36-45 無 大學 未婚 待業準備 (無)

4 鍾 女 36-45 3K-4K 大學 已婚 家管+美容師 (自)

5 祈 男 46-55 5K以上 碩士 已婚 公車駕駛員 (固)

6 佳 女 25-35 3K-4K 碩士 未婚 零售服務店員 (固)

7 暉 男 25-35 4K-5K 碩士 未婚 零售服務店長 (固)

8 伃 女 36-45 無 大學 已婚 家管 (無)

9 亭 女 36-45 無 大學 已婚 公務員留職停薪 (無)

10 寧 女 25-35 3K-4K 大學 未婚 媒體行銷企劃 (固)

11 璿 女 36-45 3K-4K 大學 已婚 幼教老師 (固)

12 哈 男 36-45 5K以上 高中職 離婚 視覺設計 (自)

13 昊 男 25-35 3K-4K 大學 未婚 藝術教育 (自)

14 紀 男 25-35 3K-4K 大學 已婚 攝影師 (自)

15 安 女 25-35 3K以下 大學 已婚 服裝設計 (自)

16 心 女 36-45 3K-4K 大學 未婚 生命教育師 (自)

17 珩 女 36-45 3K-4K 高中職 已婚 餐飲服務調酒 (固)

18 雅 女 46-55 5K以上 大學 已婚 家管+傳銷 (自)

19 蓁 女 36-45 無 大學 已婚 家管 (無)

20 陵 女 25-35 3K-4K 大學 已婚 媒體藝術行政 (固)

合計 男: 5 女: 15

25-35: 8 36-45: 10 46-55: 2

無收入:4 3K以下: 1 3K-4K: 10 4K-5K: 1 5K以上: 4

高中職: 3 大學: 14 碩士: 3

已婚: 12 未婚: 6 離婚: 2

無收入 (無):4 固定薪資 (固):8 自 (自由工作):8

受訪者現身

類型一:創作型的自由工作者

受訪者中,創作型的自由工作者有五位,分別是視覺設計師、藝術教育者、攝

42

影師、服裝設計師、生命教育工作者。安是時裝&婚紗設計師,家鄉在嘉義,大學 主修空間設計,在室內設計公司工作一段時間蠻穩定,甚至有機會固定接公家案 子,但是她形容那段在工作上沒有挑戰的生活超空虛,後來轉戰到台北實踐大學學 服裝設計,展開服裝設計的新領域,2014年創設自己的服裝品牌,在大稻埕租了一 間工作室。時裝設計師每一年必須發表至少兩次作品,春夏、秋冬裝發表,以保持 市場的注意力。只是這樣的工作成本很高,創作的藝術性很高,但在物質面的回饋 很少,她說:「生存是最基本的,但我一直沒有做到。設計師品牌就是要先投入很 多錢,一年至少幾十萬,但是我賺不回來。如果大環境是100%,我的作品接受度可 能是30%,偏藝術類。久了就會懷疑自己,是不是我的東西不夠好,覺得別人的東 西還好,為什麼賣得很好,我對行銷基本上是忽略的,我沒有必要去做一件自己不 擅長的,還是好好創作。」安對自己創作上的藝術性要求很高,要專注創作又要兼 顧行銷,幾乎是創作型自由工作者共同面臨的情況。不同於傳統工作,他們不是在 公司的設計部門上班,而是創造自己的新工作,不管是創作內容或者工作方式,而 創新工作的型態其實是一個現代國家經濟發展進步的指標之一,越來越多有志創新 的年輕工作者投入這樣的工作方式,創造自己的品牌和工作室,因此我們有一段討 論是關於在台灣的創作型自由工作者,是否能有更多機會申請專案經費,不管是文 化部或是經濟部,讓創新的自由工作者,去做他們憑一己之力無法做到的事,這樣 的支持是很需要的。

類型二:轉型中的待業者

受訪者之中有兩位待業者,都是離開覺得沒有挑戰和熱情不夠的工作,利用待 業期間學習進修,希望投入真正有動力的工作,最好是獨立型的自由工作。亭是台 北市政府的公職人員,台北人,步行的時間便可以從住家到台北市府工作,可以說 生活和工作都很安逸,她可以穩穩的做到退休沒問題,三年前剛結婚,順利美滿的 人生,在這時候有這樣轉業的想法在一般人來看很難想像,離開所謂的公職鐵飯 碗。但是她感受到工作上很大的限制:「我覺得在公務機關應該要做一件事,公務

43

員應該要有幾年到私人機關去做事,我自己以前在辦公室裡面做事,不知道是自己 反應比較慢嗎,到後來我覺得自己沒有能力看到更高的東西,只能很基本的完成一 些東西,後來我離開再回去,就看出來原來在那個公務系統裡面,僵化的情況,應 該要有一個什麼機會讓他脫離出來,有新的刺激,即使這個機構有一些訓練,但在 我看來也很僵化。」

她利用這段留職停薪的時間,學習陶藝、畫畫、日文、烹飪等,幾年前用手邊 存款在基隆鄉下買了一間老舊磚房,也趁這段休息花了一些時間心力和金錢整修,

希望有機會作為陶藝工作室,使陶藝成為自己下一個投入的工作:「覺得蠻開心 的,這些我跟著學的老師,他們是有熱情在,不是當作賺錢,分享的熱情多過於賺 錢;讓我更覺得人應該就可以這樣,做妳有熱情的事就可以,這應該是一個可以執 行的方向。」但是沒有收入時會覺得自己對家裡沒有貢獻,這樣的矛盾和自我懷疑 好像會不時出現:「我在休息階段,好像沒有發揮什麼功能,最近沒有收入但也沒 有特別節制我的開銷 (因為進修學習的費用),先生可能也會有經濟上的壓力,大部 分生活都跟他在一起,覺得好像自己沒有什麼貢獻。」「家庭在經濟上沒有辦法支 持我的時候,在經濟要做更保守的決定。」最後的考量是,如果還沒準備好,而必 須有收入的情況下,今年的請假到期時,還是會回先到公務工作再說。由此看得出 來工作彈性安全制度很重要,可以支持一個人的待業轉業期間,在生活費或進修的 費用,賦權於個人 (empowerment),一來不用讓人感到對家庭經濟沒有貢獻而愧 疚,保有尊嚴和自信,二來追求卓越和成長,在一些時候比追求金錢安穩更能驅動 一個人的前進,但是也會需要外部的支持。

類型三:上班族超時工作者 (需要喘息或進修機會以保持熱情和活水)

有八位受訪者是上班族,除了一位兼職的餐飲調酒從業員之外,其它七位都是 全職固定薪的工作,包括兩位幼稚園老師,兩位零售服務業,兩位媒體及出版業,

一位公車司機駕駛,除了兼職者,其他工作都至少9小時或以上,媒體出版及零售 服務的時間更長,幼稚園老師課後加班備課的情況也很普遍。寧是出版業的媒體行

44

銷企劃人,出生在新店郊區的山城社區,大學以及畢業後居住和工作在台北政大附 近多年,她形容這個產業:「出版閱讀已經從以前的盛況 (咻的一聲)逐漸萎縮到很 小的一條河流,所以它能養活的人一定勢必越來越少。因此我們關注的不只是紙本 的消亡,而是會一直去想未來會是什麼,一直去想我們可以做什麼,而不是想我們 既有的一切都在消散,紙本的閱讀它可能會漸漸地轉換或消失,新的媒介出來,我 們有很多有聲書,音訊的課程,電視劇,電影,或是VR新的三百六十度的內容,

這些都會是一種敘事的新可能。」她描述的是整個產業的困境,也因為這個大環境 的困境和找尋出路,她的工作超時是家常便飯:「我已經每天工作十二個小時以上 好久了,我希望可以有更規律的上班和休息時間,但是現在就只能這樣,我相信很 多人的工作和生活都是這樣子。」在台灣超時工作是一種被認可的文化,是工作認 真的展現之一,但是寧的經驗是這樣往往效能很低,有時還不如請假在家工作可以 更有效能完成。

問她接下來努力的方向,她還是懷著熱情說:「就是不能讓這個產業倒嘛!」

但是「非常的疲憊,這時候就覺得我連謀一個最低的生活標準其實都很難了,如果 我被榨乾了,如果我離職了,我就沒有辦法再做這麼有意義的事情,那我可以做什 麼?我的薪水還能養得起我自己?」寧述說的其實是目前年輕人普遍低薪、超時工 作、工作疲累的問題,加上居住不易是一整個世代的共同困境。

類型四:家庭主婦 (以養育兒女為主,曾經或仍兼職自己喜愛的工作)

受訪者有四位家庭主婦,三位偶有兼職,都是自己喜愛的工作,一位目前沒有 兼職,但育兒之外也安排自己每周固定的學習活動,曾有喜愛的工作,也表示育兒 工作完成一個階段後有機會也會考慮回到職場或者擔任志工,可以看出社會參與對 這些家庭主婦媽媽們仍然很重要。鍾在家庭主婦之外,是一位美容師,這是她婚前 的工作,而且承襲母親的職業。她的家鄉在雲林,在後面章節的幸福人生樣貌中也 有一段她的側寫,提到了她對家鄉雲林的土地之愛。現與先生小孩租屋住在新店,

家裡的一個起居間是她工作專用的空間,她盡量利用孩子上學的時間接工作,偶有

45

需要支援,媽媽就住在附近,可以暫時幫忙她陪伴女兒。談到現階段的人生目標她 很清楚說道:「最重要的是陪伴我孩子成長,讓她成為一個健康、有健全人格、一 個完整的人,這關係到她日後成人的思考,包括以後的投票她要投給誰、包括以後 找工作的方向、她的人生要努力的方向是什麼,這些都和她成長的過程有關係,這 是我現在正在做的事,也是我目標。」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鍾也不忘保留空 間時間探索自己想要學習的、以及想要發揮自己的潛能,不管是藝術、農耕、語言 學習、樂器,甚至因為陪伴女兒的過程對體制外教育產生濃厚興趣,正在準備申請 教育研究所。除此之外,也把握每日保有獨處沉潛的時間,甚至週末會安排一天讓 女兒跟爸爸回去五股公婆家,讓公婆和孫女有時間互動,可以說是非常重視自己個 人的學習成長和在育兒與家庭的付出之間找到平衡生活的媽媽,這份工作對她而言 除了多一份家計的收入之外,也讓她保持活躍的社交,是她喜歡與人連結的方式。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