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相關文獻探討
第三節 幸福與相關文獻探討
在人類社會中幸福其實是一個古老的題目,不論人類的歷史如何演進,不論人 們生活在太平盛世或動盪不安的時代,人類社群的天性會無時無刻傾向回到這個問 題來思索如何讓人的生活過得更美好、如何讓社會穩定發展和進步、如何讓國家更
25
強盛繁榮、國泰民安。而什麼是幸福?在不同的文化和不同時代背景的社會價值觀 所定義的幸福內容也有所不同,然而幸福來到21世紀的人類文明,已經不是抽象的 名詞,聯合國每一年公布幸福報告,是根據可以量化的主客觀指標來衡量一個國家 和人民的幸福值,幸福學、幸福力、幸福經濟學在21世紀初儼然成為全球經濟發展 與GDP之外 (Beyond GDP)重新翻轉思辨生活意義的指標,影響一個國家的施政方 針,提供我們多元角度反思現在生活的方式、以及讓未來生活走向永續的更全方位 思考 (holistic approach of development) 。
一、幸福的定義
追溯幸福學如何在21世紀開始成為國際間的關注的重要價值,發現最早提出國 民幸福毛額 (GNH)的幸福經濟學創新概念者,不是我們想像中最高度發展的任何一 個歐美國家、也不是我們公認最幸福的北歐國家,而是不丹 (Bhutan),一個位於南 亞的古老佛教國家。1970年代年僅不到17歲的第四世國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Jigme
Singye Wangchuck在繼任王位後,面臨轉型現代化的過程中,反思到一個國家的強
盛除了經濟力和GNP之外,若要能夠永續發展必須兼顧能讓人民真正幸福的非經 濟因素。當時國際政治意識形態因冷戰二分為美蘇兩大陣營,但兩陣營相同的卻是 均以經濟力和GNP、GDP作為國家競爭力的指標,而不丹身為一個自古以來追求 身心靈平衡的國度,他們認為那些指標不但不能呈現不丹人民真正的福祉(well-
being)、幸福(happiness),甚至認為過度強調經濟發展可能對他們生存的自然環境
造成永久性的破壞,所以提出GNH (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國民幸福毛額) ,取 代GNP (Gross National Product,國民生產毛額)的概念,作為新興的國家競爭力指 標,並由當時他的輔佐大臣吉美廷禮Jigmi Y. Thinley負責政策的落實,在維繫傳統 文化和生態保護的前提下,逐漸發展出獨特的「不丹模式」。
不丹模式衡量幸福的指標主要有4個面向:公平永續的社會經濟發展、保護生 態環境、維護並推動傳統文化、良好治理,不丹幸福國之名也蔓延開來 (UN,
2012)。1998年不丹受邀到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亞太千禧高峰會」發表演
說,由吉美廷禮代表闡述不丹幸福經濟學的概念,從此受到東西方發展國家的高度
26
關注,而吉美廷禮這位幸福大使也在2008-2013成為不丹史上首位民選總理,繼續推 動國家的幸福政策,在國際間宣揚幸福經濟學,似乎為21世紀樹立了國家發展的新 價值典範,成為後來國際幸福指標誕生的靈感來源,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 網絡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SDSN) 也於2012年開始,持續至 今在每年提出全球幸福報告書 (World Happiness Report, 簡稱WHR)。
不丹在國際間所倡議的不丹模式,在環境永續的倡議上,提醒著過度開發與擴 張的資本主義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必須正視的環境破壞以及地球資源耗竭的迫切議 題;公平永續的社會經濟發展,也與現在國際間深刻反思的經濟學潮流所倡議的民 主式經濟,強調創造更公平的、多數人的繁榮、而非集中在少數人的利益,這些倡 議顯然都屬於進步價值。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不丹這類文化古國,都試圖在資 本主義入侵其藏人文化、本土意識、及自然資源後,極力想要守護其珍貴的文化資 產,以維護並傳承其傳統文化。不丹身處世界屋脊之一緣,天然環境如此險峻,因 此並不容易找到何謂好的不丹治理模式,更遑論以不丹的幸福觀來衡量世人的幸福 程度。聯合國2017年發佈的幸福指標中,將不丹排序在第97名,然而如此排序應該 是失真的,擁有世人稱羨的凍雪高山、宜人河谷、密布森林、和溫暖的亞熱帶等地 理環境,以及深具悠遠藏人文化的世界遺產之古老國度,不丹的幸福學似乎不再受 資本主義世界的青睞。
幸福在相關的文獻或國際機構衡量幸福指標中出現的用詞包括「福祉」(well- being)、「幸福感」(well-being)、「快樂」(happiness)、「生活滿意度」(life
satisfaction)、「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 QOL)、及「美好生活」(Better Life)等。
心理學者Andrews & Withey(1976)給幸福感 (well-being)的定義是 :「人類對生活 的滿意程度及所感受到的正負情緒強度整體評估而成。」,而最早出現「生活品 質」(quality of life) 概念的是美國經濟學家葛爾布拉特 (J. K.Galbraith, 1955) 的著作
《富裕社會》 (The Affluent Society),當時他就提出只用GDP衡量美國社會的福祉 表現,會忽略重要的社會福祉和個人福祉,荷蘭社會學者Veenhoven (1984:34)定義 生活品質是:「客觀意義的個人福祉 (individual well-being in the object sense),隱含
27
某一時期社會的生活水平。」,生活品質的衡量屬於社會指標 (social indicator),涵 蓋層面包括從個人面 (individual well-being)、社會面 (social well-being)、國家面 (national well-being)的福祉來評估,而目前最具國際間代表性的生活品質調查是 OECD的美好生活指數 (Better Life Index, BLI),以及聯合國的世界幸福報告 (World Happiness Report, WHR)。
二、幸福指標
國民幸福感的評估以及國家幸福力的評比,根據的是能夠具體觀測的社會指 標,要定義現代人對幸福的詮釋,我們就從當代具國際代表性的幸福指標,來逐步 揭開幸福的當代定義。
(一) 國際的幸福指標
除了創始國不丹,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聯合國(UN)、與歐盟(EU)、等國際組織外,法國、英 國、美國、加拿大、澳洲、日本等國家也陸續自2008 年起紛紛發展自己的新興的幸 福力指標調查該國國民幸福、福祉、生活滿意度與永續發展等相關內容。我們從兩 個較代表性的國際組織的指標來了解一下。
首先,由OECD經濟暨合作發展組織於2011年公布美好生活指數 (Better Life
Index,BLI),且定期在每兩年發布一次美好生活指數報告,呈現OECD組織37個
國家暨4個合作夥伴國家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至2020年已發展到第5個版本,包含 最新的80多個指標中提供了最新的實證,涵蓋了當前福祉 (current well-being)的11個 面向(所得與財富、就業與收入、居住、健康、教育、工作與生活平衡、環境品 質、社會連結、公民參與、安全、和主觀幸福感)、未來福祉 (future well-being)的4 個面向資源(自然、人力、經濟、和社會資本)、以及不平等 (inequality) (OECD, 2020)。
OECD的美好生活指數第5版特別增加了新的元素,也是更進步的思考,其中 之一即是未來福祉 (future well-being),評估的是對我們的未來以及無數個世代能否 幸福的資源,呈現世代正義的觀點;另一個是不平等 (inequality),指的是福祉不平
28
等 (well-being inequality)的評量,意思是福祉的評量除了整體分數,還包括分配在 全面人口中的平均數,以檢視該福祉項目的平等程度 (例如:性別、教育程度等)。
在聯合國較新的幸福報告WHR中也出現同樣有關福祉平等 (well-being equality)、
與福祉不平等 (well-being inequality)的元素。可以顯示在最新的趨勢上,平等 (equality)在幸福的思考中也是一個越來越被重視的基本條件。
聯合國從2013年起每一年公布一次《世界幸福報告》(WHR),使用的是六個面 向作為生活評估的預測指標:人均GDP (GDP per capita),社會支持 (social
support),健康的預期壽命 (healthy life expectancy),自由選擇生活的方式 (freedom to make life choices),慷慨 (generosity) 和腐敗 (corruption)。2020年最新出爐的是 第八次報告,與以往較不同的是,以往的報告強調研究幸福的分佈及其平均水平,
但這次的報告包含範圍更廣的幸福感不平等 (well-being inequality)的測量,例如:
幸福感不平等對平均壽命的影響、幸福感的不平等如何影響平均幸福感、社會環境 的不同特徵如何影響幸福感的水平和分佈、從這些分析得到的結論是減少幸福感不 平等的努力可能會提高所有人的幸福感,尤其是那些處於幸福感分佈最底層的人。
(WHR, 2020)
2020年的幸福報告還多了一篇專題研究,特別分析北歐國家為何總是名列幸福 之最,該專題用北歐例外主義的暱稱來定義這個特別突出的現象:”The Nordic Exceptionalism: What Explains Why the Nordic Countries Are Constantly Among the Happiest in the World” (WHR, 2020)。從六大面向來觀測北歐國家的幸福力,其排名 最高的前三個幸福指標依序是高度的社會支持 (social support) 、自由選擇生活的方 式 (freedom to make life choices)、沒有貪腐 (corruption),國家的慷慨 (generosity)是 展現在其普及式的福利國家體制 (welfare state regime),體制本身同時又落實了幸福 平等 (well-being equality)的實踐,慷慨的程度可以反應在其公托、教育、年金準 備、失業的彈性安全準備等對於市場依賴的解放程度 (可以參考第二節福利國家體 制的圖6);生活滿意度也是排名最高分的前幾名;在GDP、健康的預期壽命這兩項 反而不在前面的排名,但是卻沒有影響生活滿意度的高排名,直接的證據似乎顯示
29
GDP與北歐人民的幸福感沒有正相關,這和北歐國家較低的收入不平等、和高度普 及的福利也許有關聯,使得北歐公民比其他國家的人民更有能力減輕受到經濟不安 全影響的可能性。此外,北歐公民社會高度的自治和自由意識,以及彼此之間的高 度社會信任,在生活滿意度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而政府機構的高品質與較低的貪腐 也是高度社會信任的來源、以及較高生活滿意度的一個關鍵解釋。北歐國家的內部 幸福感不平等 (well-being inequality)平均來說比較小,這意味著與世界其他國家相 比,這些國家的人們的幸福感得分趨於彼此接近,另一個頗令人啟發的發現是幸福 感不平等始終比收入不平等更為強烈 (WHR, 2019) 。
(二) 台灣的幸福指標
台灣連續幾年在聯合國的《世界幸福指數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s)中 名列亞洲最幸福國家的第一名,2020年的報告台灣為亞洲第一、世界第25的幸福國 家 (詳見圖9:2017-2019 幸福排名第一部分)。評比的六個項目如前所述有人均GDP (GDP per capita),社會支持 (social support),健康的預期壽命 (healthy life
expectancy),自由選擇生活的方式 (freedom to make life choices),慷慨 (generosity) 和腐敗 (corruption)。而由聯合國計畫、蓋洛普公司進行的153 個國家調查,每個國 家至少抽樣1,000 份,以2017-2019 的3 年平均為排序依據,問卷的6 個面向除了經
濟指標GDP 和慷慨度Generosity 有客觀數據外,其它面向都是受訪者的主觀意見,
臺灣在各面向的排名是:國內生產毛額GDP第12、預期健康壽命Healthy life expectancy第37、社會支持 Social support第47、感覺貪腐的程度Perceptions of corruption第50、人生選擇的自由度Freedom to make life choices第87、慷慨度第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