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第五章 研究討論與結論

第三節 善終觀念間的關係

分析問卷題目間的差異性以及相關性以探索善終觀念間的關係,發現不少想 到死亡頻率、臨終地點、死亡地點、預後告知選項與善終概念間有著顯著差異性,

其中預後告知選項的差異性尤其多,與癌症照護看法間則沒有發現任何差異。

一、臨終地點、死亡地點和善終概念之間的關係

Sanjo

等人

(2007)

的日本研究中發現,臨終地點選擇為「醫院一般病房」者,

多認為「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走向死亡」是重要的善終屬性。本研究中,縱然「沒 有意識到自己正在走向死亡」的得分在善終屬性中偏低,亦沒有選擇「醫院一般 病房」為臨終地點的癌症病人的家屬,但因沒有足夠的資料分析箇中之關係,故 未能下任何定論。未來可朝這部分在去做深入的研究,以瞭解臨終地點選項和死 亡意識的相關性。

家屬對於臨終地點的選擇發現在「猝死」這屬性上有所差異,選擇家裡比選 擇住院安寧病房的人士更不認同「猝死」此屬性。雖然「猝死」為善終概念問卷 中題目得分最低的題目,但由於是必要性的比較,故代表仍有一定數目的家屬認 同此亦是善終的屬性。相較寧願在安寧病房接受臨終照顧的家屬,選擇在家裡接 受臨終照顧的家屬更不希望「猝死」發生在自己的身上。

選擇家裡為死亡地點的人士較選擇住院安寧的更認為「信任醫師」是必要的 善終屬性。希望居家安寧的家庭必須要與醫療團隊有良好的配合,以及絕對的信 任和溝通,才能讓居家安寧成事,此乃其中一個認為「信任醫師」必要的原因,

而其他背後的原因則可往後在深入探索。

二、預後告知偏好與善終概念之間的關係

預後告知方式的偏好在善終概念的差異性上有顯著的結果,

6

個月預期壽命 的預後告知偏好分別與

7

個善終屬性有差異性的呈現,

1-2

個月預期壽命的預後 告知偏好則與

8

個善終屬性呈現差異。假設還有

6

個月預期壽命的人士選擇「完 全不討論」者,比較「醫師只告知問的」更認為「信任醫師」重要;他們亦較不 認為「與自己的家人有足夠相處的時間」、「能在日常活動中獨立自主」、「生 活在平靜的環境中」、「不被當作物件或小孩」、「看到自己想看的人」、「能 預料自己未來的狀況」重要。希望「完全不討論」者較逃避瞭解自己身體的狀況,

故沒有想要自己未來的狀況,此外,還有更多其他心理、與他人關係以及存在層 面的議題,本研究未有針對此部分有深層的探討,未來可朝此方向邁進。

假設還有

6

個月以及

1-2

個月預期壽命的人士選擇「醫師只告知問的」者,

則分別在「信任醫師」、「不被當作物件或小孩」、「感覺自己的生命完整了」

等幾個善終屬性中與「醫師先確認是否想知曉」有著顯著的差異。

Sanjo

等人

(2007)

把這兩種預後告知偏好方式歸類成「可商榷或談判方式」(

negotitated approach

), 但該研究結果未有發現這在屬性上任何顯著的差異,本研究便進一步發掘它們之 間的不同之處。相對「醫師只告知我問的」,「醫師先確認是否想知曉」比較重 視「信任醫師」,而在心靈的層面上,則更認為自己的意願和想法能被尊重跟自 我生命的完整感比較重要。

綜合

6

個月和

1-2

個月預期壽命所選擇「醫師開始討論和告知詳細情況」者,

中獨立自主」、「生活在平靜的環境中」、「不被當作物件或小孩」、「感覺自 己的生命完整了」、「看到自己想看的人」、「能預料到自己未來的狀況」、「有 信仰」。其中的發現︰在

1-2

個月預期壽命時選擇主動瞭解自己的健康狀況者,

更同意「能預料到自己未來的狀況」,與

Sanjo

等人(

2007

)的研究結果雷同,

其他的則是新的發現。有準確和清楚的病情瞭解,能使當時人對於許多臨終照護 的方面做出相應的決定

(Tang et al., 2014)

Yun

等人(

2004

)也提到,希望瞭解 自己病情的病人想要知道未來的狀況,繼而能夠完成未竟之事、選擇自己的治療 方式、處理和家人間的關係和減輕負擔。

三、善終概念與止痛藥物使用看法之間的關係

「如果適當的治療,癌症疼痛能被充分緩解」屬於止痛藥物迷思中「宿命論」

的題目,研究發現,此想法與

12

個善終屬性有所相關。此題目平均得分高達

6.39

, 代表家屬並不同意癌症疼痛是一種無法被緩解的宿命。在探討其與善終屬性的相 關性時,「信任醫師」、「不是家人的負擔」、「在睡夢中死亡」均達到中程度 正相關,「在日常生活中感到愉快」、「與自己的家人有足夠相處的時間」、「生 活在平靜的環境中」、「不被當作物件或小孩」、「感覺自己的生命完整了」、

「看到自己想看的人」、「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走向死亡」、「自然的死亡」、

「對抗疾病直到最後一刻」則也呈現低程度正相關。故此得知醫師正確的藥物處 方和護理師的藥物教育,以致獲得病人和家屬的信任能減弱他們對於「宿命論」

的想法。

「止痛藥物會縮短生命」、「止痛藥物會導致成癮」、「若不使用藥物,意 識會清楚」則是三題和止痛藥物副作用以及成癮的迷思題目。其中止痛藥物副作 用的題目與「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走向死亡」和「自然的死亡」兩個善終屬有所 相關,代表說傾向逃避或不希望面對自己正在走向死亡現實的人士和追求能自然 死亡的人士,越有對於止痛藥物副作用的迷思。針對有這樣想法的人士,更需要 正確的藥物使用以及服用的教育,才能達到更有效的止痛藥物治療。

止痛藥物的使用在邏輯上與「免於疼痛和身體不適」有一定的相關,在本研 究的結果中,四題止痛藥物使用的題目均沒有跟「免於疼痛和身體不適」呈現顯 著的相關,代表著抱持著希望能「免於疼痛和身體不適」的想法之家屬在使用止 痛藥物的迷思上沒有絕對的關係。

四、善終概念與人工水份和營養使用看法之間的關係

對於人工水份和營養的供應,希望能夠自然死亡的家屬在此題目上得分較 高,認為該對抗疾病的家屬亦越同意此題目。另外,在與家人和重要他人的相處 上、醫病關係中、自主能力和環境選擇上,越認為重要的家屬均越認為人工水份 和營養該持續供應直到死亡。此題目和

10

項的善終屬性呈現正相關,往後可在 了解善終屬性的同時,先向當事人說明人工水份和營養的價值和優缺點,以免當 事人因著希望能以善終而堅持要求人工水份和營養的供應。

認為人工水份和營養可以減輕症狀,則發現與

13

個善終屬性呈現相關。此 題目的平均分數高達

5.41,表示家屬認為人工水份和營養有著減輕症狀的效用,

故與許多的善終屬性有相關。此能對應到

Chiu

等人(

2004

)的研究中,臺灣癌 症病人缺乏正確的人工水份和營養的知識,誤以為這是達至善終必要的供給,故 正確的人工水份和營養供應知識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五、善終概念與醫病溝通看法之間的關係

「醫師普遍不善傳達壞消息,以及密切關注病人和家屬的關係」和「醫師無 法自在與病人及家屬談論到死亡」均發現與「將決定留給醫療專家」有著低程度 正相關,顯示出希望醫療專家能協助進行醫療決定的人士更感受到醫師在傳達壞 消息和談論死亡的態度上的不足,這或許與他們對於醫師的期許有所相關。研究 結果則顯示出醫師在溝通上未能滿足到家屬的需求,故在這部分需加強留意訓練 和了解當事人的需求及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