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固定式腳踏車運動相關研究
西方國家正面臨著因為缺乏體力而衍生來的疫情,而體能的鍛練的是促進與 改善最好的政策。其中,最流行的固定式腳踏車(飛輪)運動(SPINNING註冊商標) 有著對關節較低影響的優勢,是一種室內單車,最初是在幫助培訓職業車手,有 改善心肺功能、肌肉張力和運動耐力(Johnny, 1996),一堂固定式腳踏車課程花費 大量體力,Spinning已經成為減肥很好的娛樂健身項目(Faina, Mirri & Scarpellini, 1997; Falsetti, Blau, Burke & Smith,1995; Johnny, 1996)。
固定式腳踏車(飛輪)運動是在昏暗或明亮的教室內與參加者一起騎上微調 式的室內腳踏車踩踏著,通常有節奏的音樂,搭配激勵的指令。是一個能提高參 與者體能為目的的虛擬式自行車,有時也會與視訊一起搭配,或與參與者一起進 行,來降低疲勞。此類的訓練能有效對自行車的訓練技巧產生更佳的提昇動機。
此課程通常對參與者來說,是很具挑戰性的。儘管它風靡全球,迄今在科學的研 究評估仍不完整(Caria , Tangianu, Concu, Crisafulli & Mameli, 2007)。
固定式腳踏車(飛輪)運動是目前健身中心所推薦的健身項目,依照不同年 齡、性別、技能等級來選擇個人所喜歡的課程。課程依照強度,分為有氧耐力能 量區間、肌耐力能量區間、間歇能量區間、恢復能量區間、比賽日能量區間。其 中間歇能量區域,在提高循環能力,增強體能和減肥,它括低(平路、坐姿爬坡) 和高(跳躍和爬坡),即進行不同回合的 2-4 分鐘 65%和最大心跳率 92%交替訓 練,由參與者調整阻力和轉速來達成。平路轉速控制於每分鐘 80-110 轉,爬坡 則控制於每分鐘60-80轉。但參與者可以隨時依照心情增加或減少給予的強度,
因為沒有運動回饋的提供,因此目前尚無法真正驗證是否達到設定目標區間 (Piacentini, Gianfelici, Faina, Figur & Capranica, 2009)。
腳踏車是一個普遍的全民運動,同時也是從事心肺有氧非常有效率的一項運 動選擇,除此之外,對於下肢肌肉適能也有很好的成效(何奕宏,2010)。固定式
腳踏車分為坐姿和站姿兩個訓練姿勢,研究結果發現站姿較坐姿的關節動作大,
矢狀面關節最小屈曲發生的時間也較慢,站姿騎乘時較坐姿騎乘時更能對髖關節 及膝關節的屈肌作強度較大的訓練,踩踏循環中有較長的屈肌作用時間,且站姿 相較於坐姿更能訓練主要關節屈肌肌群,同時可在循環中得到較大的訓練強度以 及較坐姿長的屈肌訓練時間,建議可做為訓練下肢肌肉適能的參考指標(鄭瑋 琳,2011)。
聽喜歡的音樂可以讓人心情愉悅,心靈得以沉澱與消除心中壓力,在有壓力 下聆聽音樂,具降低血壓、心跳率功能,另外,在運動時聽音樂,能讓運動更有 效率。研究中發現,運動時有音樂介入時,在心肺功能參數上都有上升,自覺吃 力指數下降,並有激勵效果,讓運動持續時間皆有延長趨勢,也延長疲勞感覺的 產生。於運動後的恢復期,音樂的介入,可以使副交感神經活化(曾凱琳,2009)。
固定式腳踏車,在不同的騎乘姿勢,應用於漸進式運動負荷下,在生理反應 上將出現不同表現。隨騎乘姿勢與地面趨於水平,會限制生理功能表現,如換氣 量、心跳率、呼吸頻率、運動時間,都於研究中顯示證實影響運動表現(周峻忠,
2005)。且研究結果顯示,於固定式腳踏車上進行漸進式的運動測驗時,可使用 Borg量表來準確的反應成人在運動過程中的生理指標 (柯志宏,2007)。
採不同座管高度對於下肢肌肉適能活化程度也隨之不同。研究結果,在動力 輸出期,髖關節、膝關節與踝關節蹠曲角度變化,隨座管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較 高的座管股直肌、腓腸肌,也都因座管高度增加而更加活化。而在動力回復期,
脛骨前肌,則是在較低的座管中活化較頻繁。研究建議,超過腿長的座管高度
(100%或以上),將使下肢過度伸展,造成踩踏時動作的不協調,而95%的座管高
度能為騎乘姿勢帶來更多的順暢性與運動經濟性 (邱新然,2010)。
固定式腳踏車是一種有氧運動,採用下肢大肌肉群,是極少骨關節衝擊和高 能量消耗的運動,適用於所有年齡和不同健康水平的族群(Villalba & Gil, 2006)。
它在健身中心內愈來愈活躍的運動項目,具吸引力且有趣,能達到心肺功能的是
升、減少體內脂肪和降低潛在心血管疾病的風險(Kang, Chaloupka, Mastrangelo, Hoffman, Ratamess & O'connor, 2005;Mello, 2004)。
綜合上述文獻討論,過去相關運動介入研究結果,全身振動訓練運動中,以 每週二次與每週三次為訓練頻率下,在平衡與下肢肌肉適能皆有改善;肌力訓練 運動中,以每週二次與每週三次為訓練頻率下,在平衡與下肢肌肉適能皆有改 善。太極拳訓練運動中,以每週二次與每週五次為訓練頻率下,在平衡與下肢肌 肉適能皆有改善。
太極拳運動訓練上,以不同週數(8週和12週)做為運動介入,在平衡與下肢 肌肉適能,皆有改善;同類型運動介入中,肌力訓練運動(8 週),有氧運動加上 肌力運動(16週),在下肢肌肉適能與平衡能力同樣皆有改善。
從過去相關運動介入研究,顯少有針對固定式腳踏車運動介入之不同週數來 做為成效差異上的比對。其中,室內腳踏車運動項目介入研究中:每週2次,每 次60分鐘,為期12週,研究結果下肢肌肉適能與平衡能力有改善(Vilarinho, Souza, Rodrigues, Ahlin, Junior & Barbosa, 2009);另外,每週3次,每次40分鐘,為期 4週,在動態平衡上有改善(Lucinda, Douglas & Amy, 2009)。本研究將以固定式 腳踏車運動介入不同週數後之成效做為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