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不同週數運動介入對平衡能力改善成效探討

第五章 討論

第二節 不同週數運動介入對平衡能力改善成效探討

練,為期12週,每週三次、每次30分鐘,最後顯示平衡能力有進步;李聿(2010) 針對中高齡者,進行瑜珈提斯運動訓練,為期8週,每週2次,每次60分鐘,

研究結果對於平衡能力有改善成效;而,吳碧容(2010)針對90位50歲以上中老 年人,進行元極舞運動訓練,研究顯示平衡能力有改善成效;最後,林俊達(2010) 研究中,針對老年人進行8週全身振動訓練,結果顯示對老年人平衡能力有改善。

Vilarinho, Souza, Rodrigues, Ahlin, Junior & Barbosa(2009),以10名志願者(7 位女性,3位男性),年齡集中於60-74歲間(平均64.6 ±5.1歲),進行為期12週,

每次60分鐘,每週2次的固定式腳踏車培訓計畫。參與者皆有持續運動習慣(每 週固定 3 次運動,且超過6 個星期以上的身體活動練習)。此研究結果,在平衡 能力有明顯改善,與本研究,有一致性結果,在研究設計頻率相同外,運動週數 與時間皆不同(為期12週,每次為60分鐘),因此在固定式腳踏車運動介入中,

為期4週以上,即可在平衡能力項目上有進步改善。

Lucinda, Douglas & Amy(2009)的研究中,針對40-60歲中年女性,共17名,

將實驗者分成兩個研究組別(標準組:目標心跳率60-85%)與強度組(80-85%),進 行為期4週,每週3次的固定式腳踏車運動介入,第1週運動時間設定為25分,

每週分別增加5分鐘介入時間,至第4週,則運動介入時間增加至40分鐘;於 介入時,每5分鐘進行一次心跳強度監控測試,又將5分鐘分成前3分鐘與後2 分鐘做為組別強度上的差異,其中後2分鐘,強度組必須增加 30W使其心跳值

進入 80-85%的強度心跳區間值,研究結果顯示,標準組較強度組有更顯著平衡

能力的改善。與本研究結果相同處,於4週後平衡能力即有改善,而不同之研究 設計之處為本研究運動頻率設定為每週2次,此研究則為每週3次。由此可以推 論,平衡能力的改善,僅需每週2次,持續4週以上,即可有具體成效。

許詠鈞(2009)的研究裡,針對 14 位慢性中風患者,進行 1 次性固定式腳踏 車訓練,經過前測、後測數據測得結果,在下肢肌肉適能與平衡能力中,皆無顯

著改善。由此推論,在下肢肌肉適能與平衡能力的成效中,建議至少4週以上的 運動,才能有明顯改善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4 週)與實驗組A(4 週),平衡能力-右腳有明顯差異;

而實驗組B(8週)則在平衡能力左右腳上皆有改善。

透過相依樣本t檢定發現實驗組A(4週運動介入),同樣在平衡能力-右腳有 明顯改善,推論右腳較左腳有明顯改善原因為,運動初期進行運動鍛練時,較有 可能習慣性使用右腳將力量輸出至踏板進行踩踏,導致右腳較左腳有明顯改善的 結果產生。而在實驗組B(8週運動介入)的結果中得知,平衡能力-左腳、右腳皆 有明顯改善。此分析結果同ANCOVA共變數分析所得。

因此,透過本研究發現,不同週數運動介入後,對平衡能力左右腳皆有不同 程度影響,運動介入週數越長,平衡能力改善越明顯。

以ANCOVA共變數分析中,在排除平衡能力-左腳前測分數的影響後,由組

間效果的考驗得知,對照組、實驗組B之間有顯著的差異。由平均數差異來看,

實驗週數的增加的確讓實驗組B在平衡力-左腳上優於對照組。

探討在排除平衡能力-右腳前測分數的影響後,由組間效果的考驗得知,實

驗組A、實驗組B與對照組有顯著的差異。實驗組A與對照組在平衡能力-右腳

上有顯著差異;實驗組B 與對照組在平衡能力-右腳上也有顯著差異,但,實驗 組A 與實驗組 B則無顯著差異。由平均數差異來看,實驗週數的增加的確讓實 驗組B在平衡力-右腳上優於實驗組A及對照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