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討論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由於時間、成本、場地、人力…種種考量與限制,針對未來研究方向,
給予以下建議:
一、檢測項目:
(一)增加體脂肪檢測項目:
建議可增加體脂肪與肌肉組成比率之相關檢測,以瞭解固定式腳踏車運動介 入對於身體組成(體脂肪、肌肉)之改變。
(二)骨質密度檢測項目:
女性族群於更年期後,可能會有骨質疏鬆之症狀併發,因此建議可增加骨質 密度檢測項目於介入前、中、後,藉由測量評估固定式腳踏車對於中老年女性骨 質密度流失的減緩狀況是否有助益。
二、研究對象:
(一)中老年男性:
本研究僅針對中老年女性,建議未來研究可針對中老年男性,以了解男女生 在固定式腳踏車運動介入後對下肢肌肉適能與平衡力的改變是否有差異,在現今 進入老年化社會的狀態中,老年人健康促進議題日漸提昇,老年人若因平衡不良 原因,導致步態不穩,活動能力則會逐步下降,因而漸漸失去獨立生活自理能力 (Daley & Spinks, 2000)。本研究發現,透過固定式腳踏車運動,也許可以作為中 老人改善下肢肌肉適能與平衡能力,以維持高品質且有尊嚴的生活。
(二)以預防醫學背景做為研究對象設定:
1.長期坐式生活習慣族群:辦公室生活模式的一般男女生,顯少有運動習
慣,體適能普遍較差,若能藉由簡單易入門之固定式腳踏車運動做為研究 對象,將有減少醫療資源的使用。
2.代謝症候群潛在患者: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族群,透過固定式腳踏車 運動介入,能有效改善體能,進而帶來健康生活品質。
三、運動介入頻率、時間、強度、週數:
此研究實驗分別給予研究對象4週與8週的運動介入,每次40分鐘課程,
未來建議可以針對下列項目給予不同研究設定:
(一)運動頻率:本研究為每週2次,建議未來可以給予每週1次或每週3次的運
動介入頻率,做不同研究探討。
(二)運動時間:本研究為每次40分鐘運動介入,建議未來可以嘗試以每次30分、
50分、60分,做為不同研究介入與探討。
(三)運動介入週數:本研究以介入4週與8週做為介入週數之設定,建議未來可
以考量12週、16週或半年之運動週數介入設定。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宇涵、周峻忠、林信甫(2007)。「不同騎乘姿勢對原地腳踏車運動攝氧量與肌 電圖反應之影響」。大專體育學刊,9(1),103-113。
王振邦(2011)。不同頻率肌力訓練課程對高齡者上、下肢肌肉適能之影響。國 立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市。
甘能斌(2004)。「十週減重計畫介入對中年肥胖婦女生理指標與血脂肪及健康 體適能的影響」。大專體育學刊,6(3),179-188。
何忠鋒(2002)。「十二週健走運動與飲食控制計畫對停經婦女身體組成及血脂肪 的影響」。體育學報,32,11-23。
何奕宏(2010)。發展固定式腳踏車踏板量測系統及下肢生物力學分析。國立中 興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
吳芳成(2006)。十週元極舞運動介入對中老年女性下肢肌肉適能與平衡能力之 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吳碧容(2010)。元極舞運動改善中老年人平衡能力之效益。南開科技大學福祉 科技與服務管理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南投縣。
李聿(2010)。瑜珈提斯對中高及高齡者平衡能力與功能性體適能之影響。國立 體育大學教練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
李欣樺、張振崗、邱彥成、洪暐(2011)。「單車運動對骨質密度與骨骼代謝之影 響」。大專體育,112,57 -61。
李祥瑞(2008)。健康促進計劃對非酒精性脂肪肝者之影響。臺北醫學大學保健 營養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杜啟銘(2012)。12 週功能性體能訓練對高齢者平衡能力之影響。正修科技大學 運動健康與休閒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
束有明、吳承燭、姜義村、莊麗君、高麗娟、張正琪、郭家驊、曾國雄、賴政 秀譯(2007)。個人體能訓練:理論與實踐。台北市:雅日股份有限公司。
(Mary Yoke)
周峻忠、潘賢彰、林正常(2006)。「不同騎乘姿勢對原地腳踏車運動之生理反應 的影響」。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4,129 -137。
林俊達(2010)。8 週全身振動訓練對老年人身體姿勢穩定與下肢肌肉適能的影 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體育碩士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市。
林威秀、黎俊彥(2004)。「身體姿勢平衡與老年人的跌倒」。中華體育季刊,18(1), 68-75。
林晉琨(2011)。快速連續性被動動作對健康老人膝關節本體感覺與平衡之影 響。長庚大學物理治療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
林錦蘭(2011)。法鼓八式動禪對老年人平衡能力及生活品質影響之探討。國立 臺北護理健康大學中西醫結合護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邱俊諫(2010)。自行車訓練者的脈波研究。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碩 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
邱新然(2010)。不同座管高度之腳踏車運動對下肢肌群肌肉活化程度與運動學 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柯志宏(2007)。Borg 6~20 量表和 OMNI 量表之自覺強度與各生理反應之相關 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洪彰岑、葉清華、蔡國權、莊瑞平、謝錦城、甘能斌(2012)。「運動介入對銀 髮族代謝症候群的健康促進成效」。大專體育學刊。14(1),127-135。
胡名霞、林慧芬(1994)。「成年人站立平衡之研究-感覺整合與年齡效應之分 析」。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雜誌,19(1),66-77。
張世昕(2012)。全身振動訓練對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健康狀況與靜態平衡能力 的影響。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市。
張正壎(2012)。10週水中體適能介入對促進銀髮族下肢肌肉適能與平衡能力之 研究。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運動保健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張柏苓、吳堉光、相子元(2012)。「不同阻力對自行車坐姿與站姿騎乘的影響」。
大專體育學刊,14(4),448- 457。
張哲榕(2005)。水中有氧運動的介入對老年女性平衡能力及下肢肌肉適能之影 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張淑玲(2011)。「不同運動族群中年婦女的體適能及生活品質之比較研究」。
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0,115-134。
張腕心(2011)。不同運動型態對中老年女性平衡能力與功能性體適能的影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張維綱、傅麗蘭(2012)。「腳踏車訓練對膝關節股內斜肌與股外側肌活化表現的 影響」。大專體育學刊,14(2),255-262。
郭哲余、鄭勵君(2012)。「規律運動介入對應力型尿失禁婦女健康體適能影響之 研究」。運動與健康研究,2(1),67-87。
陳美淇(2010)。步行運動搭配計步器對體重過重及肥胖中年人的每日步數、生 理指標及生活品質之影響。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台北市。
陳琬茹(2012)。長期練習瑜珈的中年女性其平衡能力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體 育健康與休閒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市。
曾宗立、林俊達、魏淑卿、林威秀、黎俊彥(2009.11)。「老年人膝踝等速肌力 與下肢功能性活動之相關」。2009亞太國際運動生物力學研討會暨台灣運 動生物力學年會,台北。
曾凱琳(2009)。探討音樂介入腳踏車運動對於心肺功能以及心率變異之影響。 高雄醫學大學運動醫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
湯崇廷(2013)。環狀運動訓練對中老年人動態與靜態平衡能力之影響。國立中
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市。
黃佩佳(2012)。核心肌群訓練對中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與平衡能力之影響。國 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縣。
黃泰諭(2006)。8週密集太極拳訓練對女性老年人下肢肌肉適能及平衡能力之影 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黃泰諭、張哲榕、林曼蕙、方進隆(2005)。「十週水中有氧訓練對女性老年人功 能性體適能的影響」。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3,121-129。
詹玲譯(2010)。健康生活體適能。台北市:合記。(Gustau Raluy, 2004)
趙叔蘋(2008)。「改善高齡者步行能力之因素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2(2),
34-44。
劉月敏、葉美玲、鍾玉珠(2013)。「應用運動訓練於一位血液透析患者生理及心 理成效之護理經驗」。護理雜誌,60(5),104 -110。
劉淑樺、林秋菊、葉淑惠、周偉倪、陳彰惠(2002)。「運動訓練對血液透析病患 之成效」。臺灣醫學。6(2),129 -142。
蔡明書(2008)。不同休閒生活型態高齡者下肢肌肉適能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蔡政霖、周峻忠(2008)。「老年人從事阻力訓練的原則與處方」。中華體育季刊, 23(4),40-50。
蔡素蘭、林茂榮(2002)。「跌倒對臺灣鄉村社區老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衰退與 害怕跌倒心理的影響」。物理治療,27(4),155-164。
蔡曜駿(2011)。12 週防跌操訓練對社區老年人平衡能力之影響。國立臺中教育 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
鄭瑋琳(2011)。騎乘固定式自行車之下肢生物力學分析。國立中興大學生物產 業機電工程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
英文部分
Allison, L. (1995). Balance disorders. In D. A. Umphred (Ed.), Neurological rehabilitation (3rd eds.). St. Louis, MO: Mosby-Year Book.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1998). Position stand: The recommended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exercise for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cardiorespiratory and muscular fitness and flexibility in healthy adult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30(6), 975-991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2000). Exercise prescription for special populations.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6th eds.).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Antonia, H., Kurt, M., Rob, A. D., Bie & Eling, D. D. B. (2009). The effect of a foot gymnastic exercise programme on gait performance in older adults: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 31(25), 2101–2110.
Borg, G. (1962). Physical Performance and Perceived Exertion. Lund, Sweden:
Gleerup.
Borg G. (1978). Subjective effort in relation to physical performance and working capacity. In Pick H. L., (Eds). Psychology: From Research to Practice. New York: Plenum Publishing Corp.
Borg, G. (1982). Psychophysical bases of perceived exertion.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14(5), 377-381.
Buchner, D. M., Cress, M. E., Lateur, B. J., Esselman, P. C., Margherita, A. J., Price, R., & Wagner, E. H. (1997). The effect of strength and endurance training on gait, balance, fall risk, and health services use in community- living older adults.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A,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Medical Sciences, 52(4), 218-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