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結果
第五節 ANCOVA 共變數分析
透過表4-10 可看出實驗組A、實驗組B與對照組間在體重上皆無顯著差異。
表4-10
實驗組A、實驗組B及對照組體重後測之成對比較表
(I)組別 (J)組別 平均差異
(I-J)
標準誤差 顯著性 差異的95%信賴區間
下界 上界 實驗組A 實驗組B -0.01 0.36 0.97 -0.73 0.70
對照組 -0.53 0.33 0.11 -1.20 0.13 實驗組B 實驗組A 0.01 0.36 0.97 -0.70 0.73
對照組 -0.52 0.34 0.14 -1.20 0.17 對照組 實驗組A 0.53 0.33 0.11 -0.13 1.20
實驗組B 0.52 0.34 0.14 -0.17 1.20
二、BMI之共變數分析
本研究將實驗組A、實驗組B及對照組之BMI的前測作為共變項、不同組 別作為固定因子、BMI 的後測作為依變項而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以探討在 排除BMI前測分數的影響後,實驗組A、實驗組B與對照組在BMI後測分數上 是否有差異。首先,得知各組受試者校正後的BMI平均數與標準差如表4-11所 示。
表4-11
實驗組A、實驗組B及對照組間校正後BMI之差異
組別 平均數 ± 標準誤 95%信賴區間
下界 上界 實驗組A 23.89 ± 0.10 23.69 24.10 實驗組B 23.90 ± 0.10 23.69 24.11 對照組 24.10 ± 0.09 23.92 24.28
以各組之BMI的前測作為共變項、不同組別作為固定因子、BMI的後測作
為依變項而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由組間效果的考驗得知F=1.53(p>.05)未達顯 著水準,結果如表4-12 表示在排除前測的影響後,實驗組A、實驗組B與對照 組無顯著的差異。
表4-12
實驗組A、實驗組B及對照組BMI後測之共變數分析表
來源 型III平方和 自由度(df) 平均平方和 F
組間(組別) 0.56 2 0.28 1.53 組內(誤差) 9.93 54 0.18
總和 33826.17 58
透過表4-13可看出實驗組A、實驗組B與對照組間在BMI上無顯著差異。
表4-13
實驗組A、實驗組B及對照組BMI後測之成對比較表
(I)組別 (J)組別 平均差異
(I-J)
標準誤差 顯著性 差異的95%信賴區間
下界 上界 實驗組A 實驗組B -0.01 0.15 0.96 -0.30 0.29
對照組 -0.21 0.14 0.13 -0.48 0.07 實驗組B 實驗組A 0.01 0.15 0.96 -0.29 0.30
對照組 -0.20 0.14 0.16 -0.48 0.08 對照組 實驗組A 0.21 0.14 0.13 -0.07 0.48
實驗組B 0.20 0.14 0.16 -0.08 0.48
三、腰圍之共變數分析
本研究將實驗組 A、實驗組 B 及對照組之腰圍的前測作為共變項、不同組 別作為固定因子、腰圍的後測作為依變項而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以探討在排 除腰圍前測分數的影響後,實驗組 A、實驗組 B 與對照組在腰圍後測分數上是 否有差異。首先,得知各組受試者校正後的腰圍平均數與標準差如表4-14所示。
表4-14
實驗組A、實驗組B及對照組間校正後腰圍之差異
組別 平均數 ± 標準誤 95%信賴區間
下界 上界 實驗組A 78.23 ± 0.85 76.53 79.93 實驗組B 77.88 ± 0.89 76.10 79.66 對照組 80.69 ± 0.75 79.18 82.20
以各組之腰圍的前測作為共變項、不同組別作為固定因子、腰圍的後測作為 依變項而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由組間效果的考驗得知F=3.67(p<.05)有達顯著 水準,結果如表4-15表示在排除前測的影響後,實驗組A、實驗組B與對照組 有顯著的差異。
表4-15
實驗組A、實驗組B及對照組腰圍後測之共變數分析表
來源 型III平方和 自由度(df) 平均平方和 F 組間(組別) 94.50 2 47.25 3.67* 組內(誤差) 696.25 54 12.89 總和 366418.00 58
*p<.05
透過表 4-16可看出實驗組 A 與對照組、實驗組 B與對照組(p<0.05)在腰圍 上有顯著差異,但,實驗組A與實驗組B則無顯著差異。
表4-16
實驗組A、實驗組B及對照組腰圍後測之成對比較表
(I)組別 (J)組別 平均差異
(I-J)
標準誤差 顯著性 差異的95%信賴區間
下界 上界
實驗組A 實驗組B 0.35 1.24 0.78 -2.13 2.83 對照組 -2.46* 1.13 0.03 -4.72 -0.19 實驗組B 實驗組A -0.35 1.24 0.78 -2.83 2.13 對照組 -2.81* 1.18 0.02 -5.16 -0.45 對照組 實驗組A 2.46* 1.13 0.03 0.19 4.72 實驗組B 2.81* 1.18 0.02 0.45 5.16
*p<.05
四、臀圍之共變數分析
本研究將實驗組 A、實驗組 B 及對照組之臀圍的前測作為共變項、不同組 別作為固定因子、臀圍的後測作為依變項而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以探討在排 除臀圍前測分數的影響後,實驗組 A、實驗組 B 與對照組在臀圍後測分數上是 否有差異。首先,得知各組受試者校正後的臀圍平均數與標準差如表4-17所示。
表4-17
實驗組A、實驗組B及對照組間校正後臀圍之差異
組別 平均數 ± 標準誤 95%信賴區間
下界 上界 實驗組A 94.85 ± 0.64 93.57 96.14 實驗組B 94.58 ± 0.66 93.26 95.91 對照組 97.73 ± 0.57 96.59 98.87
以各組之臀圍的前測作為共變項、不同組別作為固定因子、臀圍的後測作為 依變項而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由組間效果的考驗得知F=8.53(p<.001)有達顯 著水準,結果如表4-18表示在排除前測的影響後,實驗組A、實驗組B與對照 組有非常顯著的差異。
表4-18
實驗組A、實驗組B及對照組臀圍後測之共變數分析表
來源 型III平方和 自由度(df) 平均平方和 F 組間(組別) 126.05 2 63.03 8.53* 組內(誤差) 399.08 54 7.39 總和 535985.00 58
*p<.05
透過表 4-19可看出實驗組 A 與對照組、實驗組 B與對照組(p<0.01)在臀圍 上有非常顯著差異,實驗組A與實驗組B之間則無顯著差異。
表4-19
實驗組A、實驗組B及對照組臀圍後測之成對比較表
(I)組別 (J)組別 平均差異
(I-J)
標準誤差 顯著性 差異的95%信賴區間
下界 上界
實驗組A 實驗組B 0.27 0.92 0.77 -1.58 2.12 對照組 -2.88* 0.86 0.001 -4.59 -1.16 實驗組B 實驗組A -0.27 0.92 0.77 -2.12 1.58 對照組 -3.15* 0.87 0.001 -4.89 -1.40 對照組 實驗組A 2.88* 0.86 0.001 1.16 4.59 實驗組B 3.15* 0.87 0.001 1.40 4.89
*p<.05
五、下肢肌肉適能之共變數分析
本研究將實驗組A、實驗組B及對照組之下肢肌肉適能的前測作為共變項、
不同組別作為固定因子、下肢肌肉適能的後測作為依變項而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 析,以探討在排除上肢肌肉適能前測分數的影響後,實驗組 A、實驗組 B 與對 照組在下肢肌肉適能後測分數上是否有差異。首先,得知各組受試者校正後的下 肢肌肉適能平均數與標準差如表4-20所示。
表4-20
實驗組A、實驗組B及對照組間校正後下肢肌肉適能之差異
組別 平均數 ± 標準誤 95%信賴區間
下界 上界 實驗組A 18.28 ± 0.73 16.82 19.75 實驗組B 21.41 ± 0.75 19.90 22.92 對照組 16.91 ± 0.64 15.63 18.19
以各組之下肢肌肉適能的前測作為共變項、不同組別作為固定因子、下肢肌 肉適能的後測作為依變項而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由組間效果的考驗得知 F=10.46 (p<.05) 有達顯著水準,表示不同的運動週數對下肢肌肉適能有影響。結
果如表 4-21:表示在排除前測的影響後,實驗組 A、實驗組 B 與對照組有非常
顯著的差異。
表4-21
實驗組A、實驗組B及對照組下肢肌肉適能後測之共變數分析表
來源 型III平方和 自由度(df) 平均平方和 F 組間(組別) 196.70 2 98.35 10.46* 組內(誤差) 507.72 54 9.40
總和 21304.00 58
*p<0.5
透過表4-22可看出實驗組A與實驗組B(p<0.05)、實驗組B與對照組(p<0.05) 在下肢肌肉適能上有顯著差異,由平均數差異來看,實驗組B 優於實驗組 A及 對照組。
表4-22
實驗組A、實驗組B及對照組下肢肌肉適能後測之成對比較表
(I)組別 (J)組別 平均差異
(I-J)
標準誤差 顯著性 差異的95%信賴區間
下界 上界 實驗組A 實驗組B -3.13* 1.06 0.01 -5.25 -1.00
對照組 1.37 0.97 0.16 -0.57 3.32 實驗組B 實驗組A 3.13* 1.06 0.01 1.00 5.25
對照組 4.50* 0.99 0.00 2.51 6.48 對照組 實驗組A -1.37 0.97 0.16 -3.32 0.57 實驗組B -4.50* 0.99 0.00 -6.48 -2.51
*p<.05
六、平衡能力-左腳之共變數分析
本研究將實驗組A、實驗組B及對照組之平衡能力-左腳的前測作為共變項、
不同組別作為固定因子、平衡能力-左腳的後測作為依變項而進行單因子共變數 分析,以探討在排除平衡能力-左腳前測分數的影響後,實驗組A、實驗組 B與 對照組在平衡能力-左腳後測分數上是否有差異。首先,得知各組受試者校正後 的平衡能力-左腳平均數與標準差如表4-23所示。
表4-23
實驗組A、實驗組B及對照組間校正後平衡能力-左腳之差異
組別 平均數 ± 標準誤 95%信賴區間
下界 上界 實驗組A 115.12 ± 20.38 74.26 155.99 實驗組B 138.80 ± 20. 80 97.10 180.50 對照組 74.88 ± 18.05 38.69 111.06
以各組之平衡能力-左腳的前測作為共變項、不同組別作為固定因子、平衡 能力-左腳的後測作為依變項而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由組間效果的考驗得知 F=2.81(p>.05)未達顯著,結果如表 4-24 表示在排除前測的影響後,實驗組 A、
實驗組B與對照組無顯著的差異。
表4-24
實驗組A、實驗組B及對照組平衡能力-左腳後測之共變數分析表
來源 型III平方和 自由度(df) 平均平方和 F
組間(組別) 41230.14 2 20615.07 2.81 組內(誤差) 396829.37 54 7348.69
總和 1394176.00 58
透過表 4-25 可看出僅實驗組 B 與對照組(p<0.05)在平衡能力-左腳上有顯著 差異,實驗組A與對照組、實驗組A與實驗組B則無顯著差異。
表4-25
實驗組A、實驗組B及對照組平衡能力-左腳後測之成對比較表
(I)組別 (J)組別 平均差異
(I-J)
標準誤差 顯著性 差異的95%信賴區間
下界 上界 實驗組A 實驗組B -23.68 29.07 0.42 -81.96 34.61
對照組 40.25 27.47 0.15 -14.83 95.33 實驗組B 實驗組A 23.68 29.07 0.42 -34.61 81.96 對照組 63.92* 27.59 0.02 8.62 119.23 對照組 實驗組A -40.25 27.47 0.15 -95.33 14.83
實驗組B -63.92* 27.59 0.02 -119.23 -8.62
*p<.05
七、平衡能力-右腳之共變數分析
本研究將實驗組A、實驗組B及對照組之平衡能力-右腳的前測作為共變項、
不同組別作為固定因子、平衡能力-右腳的後測作為依變項而進行單因子共變數 分析,以探討在排除平衡能力-右腳前測分數的影響後,實驗組A、實驗組 B與 對照組在平衡能力-右腳後測分數上是否有差異。首先,得知各組受試者校正後 的平衡能力-右腳平均數與標準差如表4-26所示。
表4-26
實驗組A、實驗組B及對照組間校正後平衡能力-右腳之差異
組別 平均數 ± 標準誤 95%信賴區間
下界 上界 實驗組A 120.45 ± 15.91 88.57 152.34 實驗組B 116.11 ± 16.48 83.07 149.16 對照組 70.21 ± 14.14 41.86 98.57
以各組之平衡能力-右腳的前測作為共變項、不同組別作為固定因子、平衡 能力-右腳的後測作為依變項而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由組間效果的考驗得知 F=3.50(p<.05)達顯著,結果如表 4-27 表示在排除前測的影響後,實驗組 A、實 驗組B與對照組有顯著的差異。
表4-27
實驗組A、實驗組B及對照組平衡能力-右腳後測之共變數分析表
來源 型III平方和 自由度(df) 平均平方和 F 組間(組別) 31836.52 2 15918.26 3.50* 組內(誤差) 245895.08 54 4553.61 總和 1200493.00 58
*p<.05
透過表4-28 可看出實驗組 A與對照組(p<0.05)在平衡能力-右腳上有顯著差 異;實驗組B與對照組(p<0.05)在平衡能力-右腳上也有顯著差異,但,實驗組A 與實驗組B則無顯著差異。
表4-28
實驗組A、實驗組B及對照組平衡能力-右腳後測之成對比較表
(I)組別 (J)組別 平均差異
(I-J)
標準誤差 顯著性 差異的95%信賴區間
下界 上界
實驗組A 實驗組B 4.34 22.91 0.85 -41.59 50.27 對照組 50.24* 21.28 0.02 7.57 92.91 實驗組B 實驗組A -4.34 22.91 0.85 -50.27 41.59
對照組 45.90* 21.85 0.04 2.10 89.70 對照組 實驗組A -50.24* 21.28 0.02 -92.91 -7.57
實驗組B -45.90* 21.85 0.04 -89.70 -2.10
*p<.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