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固定式腳踏車運動課程設計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固定式腳踏車運動課程設計

固定式腳踏車運動為摸擬戶外自行車而設計之運動,輪胎重量約為 18-20 公斤,藉由煞車系統(墊片與輪胎所產生的摩擦力,以產生阻力)阻力與轉速來搭 配形成不同運動強度之運動項目,隨之延伸出坐姿與站姿的動作變化。器材特 色:由於輪胎重量設計關係,運動模式將建立在平均、協調踩踏狀態下,使輪胎 能持續向前轉動,產生有效率、經驗的運動效果。

固定式腳踏車與電子式腳踏車較大差異為,無精準阻力數據調整,運動強度 決定於剎車系統的設計,藉由墊片與輪胎的摩擦力大小,以影響運動強度的高、

低。大腿肌力能力不同,強度設定則由自我主觀感覺下判斷,經評估後,決定以 運動強度自覺量表來做為此研究課程強易度設定標準。

運動強度自覺量表(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簡稱RPE)是由瑞典生理學家 Borg (1962, 1978, 1982)所發展出來的心理生理量表。這種量表是透過知覺上的努 力程度判斷,整合肌肉骨骼系統、呼吸循環系統與中樞神經系統的身體活動訊 息,建立每個人身體活動狀況的知覺感受。運動自覺強度由「0(沒有感覺)」至

「10(非常非常強)」,最大自覺強度則以超過10來代表。此種運動自覺量表,以

「3」來代表「適度自覺強度」,「7」以上的自覺強度就已代表「非常強」。(請參 考表3-2運動強度自覺量表)

表3-2

運動強度自覺量表(修訂版)

運動強度自覺量表(修訂版)

0 nothing at all (沒有感覺)

0.5 very, very weak (非常非常弱)

1 very weak (非常弱)

2 weak (弱)

3 moderate (適度)

運動強度自覺量表(修訂版)

4 somewhat strong (有些強)

5 strong (強)

6

7 very strong (非常強)

8 9

10 very, very strong (非常非常強)

此研究固定式腳踏車運動介入課程,以每週2次,每次40分鐘課程進行,

參與者於每次出席上課時進行簽到(附錄五)。課程採循序漸進方式,前4週(八堂 課程)以運動自覺量表3(適中)為課程強度設定,以做為體能基礎建立期,後4週

(八堂課程)則以運動自覺量表5-6等級做為課程設定。採平路、坐姿,搭配轉速、

阻力變化,及握把的不同位置,分別以平路坐姿、平路跑步、坐姿爬坡、站姿爬 坡四個基本動作來做為課程內容,進而達到課程所設定運動強度。(課程參考,

請見表3-3)

除上述基本動作練習外,課程中,並加入飛輪五元素(呼吸、韻動、放鬆、

冥想、不刻意強調腹部),用以引導參與課程者,能更安全專注感受全程。

以下針對手把位置與騎乘姿勢,以圖片概述之:

一、手把位置

(一)手把1位置:用於熱身前坐姿平路。

圖3-3 手把1位置

(二)手把2位置:用於坐姿平路、站姿平路、坐姿爬坡、平路跳躍。

圖3-4 手把2位置

(三)手把3位置:用於站姿爬坡、爬坡跳躍。

圖3-5 手把3位置 二、騎乘姿勢:

(一)坐姿平路示範圖:

圖3-6

坐姿平路示範圖

(二)坐姿爬坡示範圖:

圖3-7

坐姿爬坡示範圖 (三)站姿平路示範圖:

圖3-8

站姿平路示範圖

(四)站姿爬坡-1示範圖:

圖3-9

站姿爬坡-1示範圖

(五)站姿爬坡-2示範圖:

圖3-10

站姿爬坡-2示範圖

三、課程主要三階段編排架構(請見表3-3)

(一)熱身階段:坐姿平路、站姿平路(跑步)、坐姿爬坡,身體溫度微熱(教學引導

RPE 為 1)、微喘(教學引導 RPE 為 2)、皮膚微溼、少許汗水(教學引導 RPE

為3)。

(二)主要運動:分成兩個階段進行與課程強度設定如下:

採循序漸進式方式,以四個基本動作(坐姿平路、站姿平路、坐姿爬坡、站 姿爬坡),引導身體持續維持熱身後的溫度,進而呼吸節奏小喘、肌肉微痠。RPE 設定為保持於3(適度)。

除了四個基本動作外(坐姿平路、站姿平路、坐姿爬坡、站姿爬坡),嘗試加 入兩個進階動作(平路跳躍、爬坡跳躍),強度增強至中強度(RPE 5-6)。

(三)緩和運動:藉由阻力分段的減弱、踩踏速度的下降、穩定的呼吸調整,以達 到心跳下降且穩定、呼吸趨向緩慢有節奏性、肌肉疲勞自體內排除完全,藉 由上述步驟,安全讓血液回流至心臟,降低疲勞堆積體內,讓身體能回到愈 接近剛上車時候的感覺,接近RPE 0(沒有感覺)或1(非常弱)。最後,再以上 半身、下半身主要使用肌肉群,以靜態伸展做為放鬆與延展。

表3-3

固定式腳踏車運動課程設計 課程

時間 動作設計 RPE設定 備註

0-5分

安全流程檢查:

確認關節排列正確性(腳尖、膝蓋、骨盆- 脊椎、肩膀、手肘、手腕),座位前後、上 下、手把高度的調整確認鞋帶是否固定套 緊、阻力鈕與剎車鍵功能良好

0沒有感覺

5-10分

坐姿平路(第一階段):

教學引導,慢慢踩動踏板,讓踩踏節奏、

呼吸節奏,慢慢融合,找到身體舒適的位 置。

1非常弱

讓 身 體 溫 度 慢 慢 上升變熱。

10-15分

坐姿平路(第二階段):

教學引導,除了持續順暢的踩動踏板外,

必須將阻力、速度些許的增加。

2弱

讓 呼 吸 方 式 從 鼻 吸鼻吐,進入到鼻 吸,鼻子嘴巴吐氣 的狀態。

15-20分

站姿平路:(基礎期-課程前4週)

教學引導,將阻力增加至可以借力使力的 重量,每次站姿30秒,坐姿45秒回復心 跳,重覆3個循環訓練。

站姿平路:(進步期-課程後4週)

教學引導,同樣方式,增加阻力(借力使力 重量),每次站姿30秒,坐姿30秒,重覆 5~6個循環。

3適度

每 一 次 回 到 坐 姿 回復心跳時間,提 醒 同 學 必 須 先 回 到RPE 3感覺,才 繼 續 跟 著 課 表 前 進。

20-25分

坐姿爬坡:

教學引導:增加阻力(大腿確實感受比平路 要多一點重量),身體的重心隨著大腿左右 節奏性的踩踏中,給予力量,再藉由大腿 的力量傳輸至踏板。

基礎期 3適度 進步期 5-6強

基 礎 期 , 維 持 在

RPE 3的感受。進

步期,則引導同學 增 加 阻 力 讓 身 體 感 受 維 持 於 RPE

課程

時間 動作設計 RPE設定 備註

5-6。

25-30分

站姿爬坡:(基礎期-課程前4週)

教學引導:由於身體重量在站姿中會吸收 掉一點點的重量,因此此動作練習訓練 前,必須再次增加阻力。使用相同技巧,

將身體重心協助幫忙將力量傳輸給大腿再 給予踏板。每次20秒,坐姿回復40秒。

重覆3個循環。

站姿爬坡:(進步期-課程後4週)

教學引導:每次30秒,坐姿回復30秒,

重覆5個循環。

基礎期 3適度

進步期 5-6強

基 礎 期 , 維 持 在

RPE 3的感受。進

步期,則引導同學 增 加 阻 力 讓 身 體 感 受 維 持 於 RPE 5-6。

回 到 坐 姿 慢 慢 減 速 再 退 掉 些 許 阻 力,讓心跳回復至 RPE 3,才繼續跟 著課表前進。

30-35分

坐姿平路:

教學引導:階段式的慢慢退掉阻力、減速,

將心跳慢慢回復下降,大腿因為訓練所產 生的痠痛疲勞感,也要隨著輕鬆踩踏而排 除體外。

至少回到 1非常弱

在 進 行 課 程 最 後 的 伸 展 與 放 鬆 延 展時,若感受未回 到1的同學,可以 暫留在車上,靜待 身體感受回復,確 定安全才下車。

35-40分

放鬆伸展:

上半身:頸部、背部、手臂、肩膀 下半身:大腿後側、前測、小腿

下課後,若仍有肌 肉 痠 痛 或 疲 勞 感,皆可以再加強 特定部位肌肉,以 防 止 肌 肉 不 適 感 的持續。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在資料處理方面,本研究將運用 SPSS 22.0 for Window 統計套裝軟體為工 具,將原始的統計資料依所需格式做登入,再依各項研究問題,進行資料的統計 分析,所有統計分析資料均將 α = .05 定為顯著水準。

一、同質性統計分析:

以獨立樣本 t 檢定,驗證實驗組 A前測、實驗組 B 前測、對照組之間的同 質性。(身高、體重、BMI、腰圍、臀圍、下肢肌肉適能、平衡能力-左腳、平衡 能力-右腳)。

二、推論統計:

(一)以獨立樣本t檢定,分別考驗對照組與實驗組A(4週後測)、實驗組B(8週後

測)在體重、BMI、腰圍、臀圍、下肢肌肉適能與平衡能力-左腳、平衡能力- 右腳之差異。

(二)以相依相本t檢定,考驗飛輪運動介入,實驗組A(前測與4週後測)、實驗組

B(前測與 8 週後測)在體重、BMI、腰圍、臀圍、下肢肌肉適能與平衡能力-

左腳、平衡能力-右腳之差異。

(三)以ANCOVA變異數分析,以對照組、實驗組A、實驗B三組之前測做為共

變項,對照組(4週後測)、實驗組A(4週後測)、實驗組B(8週測後)做為依變 項,來比較體重、BMI、腰圍、臀圍、下肢肌肉適能與平衡能力-左腳、平衡 能力-右腳之差異。

三、統計分析皆以α=.05為顯著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