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團隊目標設定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身體活動量之影響
(一) 實驗組及控制組第一週身體活動量測量同質性檢定:
身體活動量之測量之前後測,實驗組受測學童為67人、控制組受測學童
為62人,紀錄天數為當週2天平日與1天假日,最終完成3日身體活動量測 量人數,實驗組62人、控制組58人,合計120人完成第一週3日身體活動 量紀錄。第一週身體活動測量結束後,立即將實驗組與控制組的第一週測量 結果,利用IBM SPSS for Windows 20 版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One-way ANOVA ) 檢驗實驗組與控制組第一週身體活動的同質性。第一週的身體活 動測量為實驗組目標設定介入啟動前之測量;因此,此同質性檢驗可以檢驗 出實驗組與控制組,介入前之身體活動量的同質性。實驗組與控制組第一週 身體活動描述性統計量摘要表( N = 120 ) 如表4-2。
表4-2:實驗組及控制組第一週身體活動描述性統計量摘要表 ( N = 120 )
班級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最小值 最大值
實驗組 62 1695.02 417.57 1028.02 3277.99
控制組 58 1676.37 403.82 1026.12 3117.15
總和 120 1686.00 409.36 1026.12 3277.99
實驗組與控制組第一週身體活動量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其變異數同質性檢定 ( test of homogeneity of variances ) 採用Levene統計量,其Levene統計量
為 .025,分子自由度為1,分母自由度為118,顯著性p值為 .874,檢定結果為 不顯著;也就是所實驗組與控制組間第一週身體活動的測量變異數無顯著差異,
亦代表實驗組與控制組第一週身體活動的測量結果具備同質性。
而實驗組與控制組第一週身體活動的測量的變異數分析 ( ANOVA ) 分析結
果,顯著性p值為 .804,顯著結果為不顯著,也就是說實驗組與控制組間平均 值無顯著差異,分析結果F ( 1 , 118 ) = .062,實驗組與控制組第一週身體活動量 測量變異數分析表如表4-3。由此可知,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未進行任何介入課程 前,兩組的第一週身體活動量測量結果具備同質性;本研究的作用即為利用團隊 目標設定理論介入實驗組,提升實驗組學童的身體活動量,並讓實驗組在組內產 生身體活動量的變化,也就是實驗組第一週的身體活動量測量與第二、三、四、
五週的身體活動量測量產生差異;並在全部測量結束後,實驗組與控制組第二、
三、四、五週的身體活動量測量也產生身體活動量測量的差異。
表4-3:實驗組與控制組第一週身體活動量測量變異數分析表 ( N = 120 )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p值
組間 10429.445 1 10429.445 .062 .804
組內 19930729.447 118 168904.487
總和 19941158.892 119
藉由檢驗實驗組第一週至第五週身體活動量的變化,以驗證團隊目標設定對 實驗組組內所造成的影響;並檢驗實驗組與控制組第二、三、四、五週身體活動 量的變化來檢驗團隊目標設定對兩組所產生的差異。因此,先觀察實驗組與控制
組第一週至第五週身體活動量的描述性統計來比較其差異,再以成對樣本T檢定 ( paired sample T test )對實驗組及控制組進行個別的各週身體活動量變化的檢 驗。透過如此的檢驗過程,來檢視團隊目標設定在實驗組組內、實驗組與控制組 組間所造成的差異以判斷團隊目標設定介入的成效,以推論團隊目標設定對國小 高年級學童身體活動量的影響。
(二) 實驗組與控制組第一週至第五週身體活動測量描述統計分析:
國小高年級學童進行身體活動的紀錄與測量,無論對施測者或是受測者,都 是一項艱辛且要很有耐性的資料蒐集工作;本研究實驗組及控制組受試學生完成 5週身體活動測量的人數應為129人 ( 已排除3位特殊生 ),但最後僅121位學 生完成5週的測量,有8位學生僅完成部分 ( 2或3週 ) 的測量。在資料進行 分析之前,先以探索式資料分析方式,繪製實驗組及對照組的第一週至第五週身 體活動量測量的盒形圖 ( 下圖4-1 ),以了解實驗組及對照組身體活動測量的分 布與偏離情形。從圖4-1可以看出,實驗組有5位學生的測量為偏離值,偏離者
為編號33、38、42、51、54號學生;控制組有4位學生的測量為偏離值,偏離
者為編號64、67、99、114號學生。偏離值均出現在測量數據的高位,並沒有出
現在數據的低位;此現象可以說明,當進行身體活動的測量時,國小高年級學童 會有高估身體活動量的可能性,但未產生低估自己身體活動量的情形。根據盒形 圖的分布,實驗組編號 33之受試學生,其身體活動量的數據偏離的現象特別嚴 重;因此,為避免偏離值對測量結果造成影響,將實驗組編號 33的學生排除,
除編號 33的成員之外,觀察其他偏離學生測量數據及參與學校活動的狀況後發 現,這些偏離值的學生均為各組身體活動能力較佳或較強的學生,或者是各組屬 於學校運動代表隊 ( 校隊 ) 的成員,所以不加以排除,一併列入分析,因此,
最後收案並進行資料統計分析的實驗組學生人數為 62 人、控制組 58 人,總計 120人。
圖4-1:實驗組及對照組的第一週至第五週身體活動量測量的盒形圖;除了顏色 的區別,圖中控制組與實驗組由左至右分別代表第一週至第五週的身體活動量。
( 實驗組編號33的受試學生為排除分析之受試者 )
表4-4為實驗組與控制組第一週至第五週身體活動量描述統計摘要表,從表
得知,實驗組的五週及五週平均之身體活動量均大於控制組;而實驗組與控制組 第一週至第五週身體活動量的平均差分別為:18.65大卡/日、11.81大卡/日、92.08 大卡/日、34.05 大卡/日、45.15208 大卡/日;也就是說在團隊目標設定介入後,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第三週的身體活動量平均差異達到最大。此外,實驗組及控制 組身體活動量平均的最小值均出現在第五週;身體活動量平均的最大值則分別出 現在實驗組第三週及控制組第四週,控制組第三週的最大值仍然小與實驗組的次 高值。
身 體 活 動 量
單 位 卡
表4-4:實驗組與控制組第一週至第五週身體活動量描述統計摘要表 ( N = 120 ) 週次 組別 個
數 平均數 標準差 標準誤 最小值 最大值 第一週 實驗組 62 1695.02 417.57 53.03 1028.02 3277.99 控制組 58 1676.37 403.82 53.023 1026.12 3117.15 總和 120 1686.00 409.36 37.369 1026.12 3277.99 第二週 實驗組 62 1689.05 406.82 51.67 1024.69 2941.19 控制組 58 1677.24 388.68 51.04 1042.19 2977.69 總和 120 1683.34 396.53 36.20 1024.69 2977.69 第三週 實驗組 62 1719.63 451.88 57.39 978.63 3179.39
控制組 58 1627.55 370.59 48.66 979.01 2668.36
總和 120 1675.13 415.44 37.92 978.63 3179.39
第四週 實驗組 62 1704.64 432.36 54.91 1091.63 3205.52 控制組 58 1670.59 368.19 48.35 1030.00 2998.50 總和 120 1688.18 401.31 36.63 1030.00 3205.52 第五週 實驗組 62 1659.80 422.11 53.61 955.50 2902.28
控制組 58 1614.65 337.55 44.33 967.63 2642.11
總和 120 1637.98 382.65 34.93 955.50 2902.28
五週 平均
實驗組 62 1693.63 413.28 52.49 1019.53 3101.27 控制組 58 1653.28 355.79 46.72 1070.97 2697.54 總和 120 1674.13 385.48 35.19 1019.53 3101.27
由於實驗組及控制組均進行了5週的身體活動測量,屬於各組的重複測量,
在進行資料分析之前,先繪製實驗組及控制組第一週至第五週身體活動量測量剖 面圖 ( 圖4-2 )。根據其描述統計表 ( 上表4-4 ) 顯示,實驗組第一週至第五週 身體活動測量平均數介於1659.80大卡/日至1719.63大卡/日,從剖面圖 ( 圖4-2 ) 更可以看出實驗組第一週至第五週身體活動量的變化趨勢;從第二週團隊目標設 定介入之後,實驗組的身體活動量平均有上升的趨勢,第三週到達高峰,第四週 開始有下降的趨勢,但第三、四週均高於第一週未進行團隊目標設定介入前的身 體活動量;而在第五週時,出現最低值。
由上述可知,團隊目標設定確實讓實驗組身體活動量有上升的趨勢,且介入 後到達第三週時 ( 團隊目標設定介入第二週 ) 時到達高峰,而上升的趨勢維持
二週,也就是第三週及第四週均有上升的現象,但是效果卻隨著時間的增加而減 弱,到了第五週時,實驗組的身體活動量更是大幅度的下降。所以實驗組身體活 動量隨著團隊目標設定介入後,隨時第一週至第五週而增減,產生消長的現象;
因此,由此現況可以推論,在現今的教學制度與課程節數的框架下,欲透團隊目 標設定理論來提升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確實有窒礙難行的限制,如果教育政策 或學校無法有效建立提升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的具體計畫與策略,無法改變或突 破傳統教學模式,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不足的現象恐將持續存在。
圖4-2:實驗組及控制組第一週至第五週身體活動量測量剖面圖;橫軸別代表了 第一週至第五週的身體活動測量,縱軸代表身體活動量 ( 大卡/日 )。
控制組第一週至第五週身體活動測量平均數介於1614.65大卡/日至1677.24
大卡/日,第一週至第五週的身體活動量平均全部低於 1680 大卡/日,從剖面圖
( 圖4-2 ) 更可以看出控制第一週至第五週身體活動量的變化趨勢,且第3、4、
5週的活動量,無論是上升或是下降,均低於第一週與第二週的測量平均,第二 週的活動量雖然有增加,但也僅增加0.88大卡/日,而此上升則視為週間的自然 變化;雖然控制組的身體活動到達第四週時有上升,依研究者判斷,此階段受試 學校正好舉辦學校暨社區聯合運動大會,控制組的兩個班級均晉級 20人大隊接 力決賽,所以導致此階段,控制組所屬班級會增加大隊接力比賽的練習次數,因 而導致控制組在第四週期間,產生身體活動量的顯著上升 ( p < .05 );雖然達到 顯著水準,但此階段身體活動的增加,亦沒有超過控制組第一週或第二週身體活 動測量的平均,而到了第五週時,控制組與實驗組相同,也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 降;在研究者同時測量與紀錄時驗組與控制組的身體活動過程中,研究者深深的 感受到,國小高年級學童,逐漸喪失對身體活動測量的耐心,即使知道身體活動 測量的重要之外,學生在測量記錄上也開始顯現出疲態;因此,針對國小高年級 學童身體活動的測量紀錄上,應以一個月內能完成的時間為佳,以避免受試者有 過多的受試者負擔,而影響了研究結果。實驗組與控制組身體活動量變化趨勢的 差異,即為團隊目標設定所產生的效果,也看出了團隊目標設定對國小高年級學 童的身體活動量確實有正向的作用,其效果也與Burke、Shapcott、Albert、Michael
與Paul 2010年運用團隊目標設定來提昇社區民眾的身體活動量的作用相同;國
內學者林子文、黃美瑤、張惠萍與林啟川等人於 2011 年針對視障生的身體活動 量進行目標設定的介入,其研究結果也顯示,目標設定對視障生的身體活動量有 正向的改善效果。
(三) 實驗組第一週至第五週身體活動測量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
為了更進一步了解實驗組第一週至第五週身體活動前後重複測量的詳細資 料,再以成對樣本T檢定來檢驗實驗組5週內身體活動量的變化。將實驗組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