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工具

(一) 兒童身體活動自我效能量表:(Child Physical Activity Self-Efficacy Scale, CPASES)

由研究者自編之「兒童身體活動自我效能量表」(Child Physical Activity Self-Efficacy Scale, CPASES)來測量學童從事身體活動時的自我效能感。此量表

依照Bandura 的自我效能理論所發展,依照 Bandura於 1977年提出的四種自我

效能的主要來源「成就表現」、「替代經驗」、「口語勸說」、「情緒覺醒」為量表的 四大因素,並以Bandura所提的三大面向「強度」、「力量」、「一般性」進行題目 的敘述,每個因素包含5個題目,共計20題,並以李克特式5分量表「非常同 意 ( 5分 )」、「同意 ( 4分 ) 」、「沒有意見 ( 3分 )」、「不太同意 ( 2分 )」、「非 常不同意 ( 1分 )」設定,所有的題目均為正向題,無反向題。問題的主軸以身 體活動為中心概念,檢驗學生對從事身體活動的自我效能感。以自編之量表進行 預試分析與刪題,再依預試結果完成正式量表,並針對受試對象正式施測。自編 問卷分析前之原始題號及題目如下表3-1。

表 3-1:研究者自編「兒童身體活動自我效能量表」 (Child Physical Activity Self-Efficacy Scale, CPASES) 之原始題目及構面表。

構面 題號 題目內容

成就表現

1 我有良好的身體活動能力。

2 我曾經因為從事身體活動而獲得他人的肯定。

3 我經常從事身體活動。

4 我會勇於嘗試從事新的身體活動。

5 我想挑戰較高難度的身體活動。

替代經驗

6 我有固定從事身體活動的習慣。

7 我有固定從事身體活動的場所 (地方)。

8 家人會鼓勵我從事身體活動。

9 我曾參與身體活動相關的競賽。

10 我特別喜歡某項身體活動(如:騎自行車)。

口語勸說

11 我會提醒自己從事身體活動。

12 我會鼓勵他人從事身體活動。

13 從事身體活動時,我會告訴自己我做得到。

14 完成某項身體活動後我會告訴自己我很棒。

15 我會想辦法完成身體活動。

情緒覺醒

16 從事身體活動能幫助我紓解壓力。

17 從事身體活動讓我有成就感。

18 我喜歡從事身體活動。

19 我對從事身體活動有信心。

20 無法從事身體活動時我會失望。

備註:以上20題為研究者依自我效能理論原始自編題目內容。

正式量表產生步驟如下:

1. 自我效能量表預試分析:研究者自編之「兒童身體活動自我效能量表」

(Child Physical Activity Self-Efficacy Scale, CPASES)在正式施測之前,

先進行預試分析,包含:第一次信度分析、題項與總分的分析、第一次 因素分析、第二次因素分析、第三次因素分析、第二次信度分析等,分 析的數據為此量表 「面向的形成」、「刪除不適題目」 的依據。

2. 研究者自編之「兒童身體活動自我效能量表」(Child Physical Activity Self-Efficacy Scale, CPASES)其預試對象為受試者所任教學校之五年級 學生,與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的年級不同,避免影響正式施測之數據,但 量表預試對象與正式施測對象均為高年級學童,預試班級數量共計四個 班,回收之有效問卷共計 127 份。將量表回收後,利用 IBM SPSS for Windows 20 版進 行量 表 預 試 第 一次 信 度分 析 : 量 表 預試 總 量表 之 Cronbach’s α為 .907,僅第9題之係數大於 .907。

3. 分析各題項與總分之相關,以相關係數 ( R 值 ),作為刪除題項的判斷 依據。選題的標準為該題項與總分之相關係數大於 .4,並且達顯著水準 p < .05,未達此兩標準之題項則予以刪除;研究者自編之「兒童身體活 動自我效能量表」預試分析後,僅第9題未達此標準。

4. 分析各題項之決斷值 ( critical ratio; CR值 ),將量表施測總分依照得分 高第進行排序,前1/3高分者為高分組、後1/3低分者為低分組,比較高 分組與低分組每題得分的平均數差異,若差異未達顯著水準p < .05,則 代表此題無法比較出不同受試者的差異,亦代表此題沒有鑑別度(吳明 隆,2011)。根據第一次信度分析、相關係數 ( R 值 )、決斷值 ( critical

ratio; CR值 )分析結果,第一次刪除題項為第9題。

5. 以因素分析 (Factor Analysis ) 進行本量表預試之效度分析,因素分析以 主成分萃取,萃取特徵值大於 1之因素,並以最大變異法進行轉軸,並 依據因素負荷進行排序;分析題項已不包含的9題。

6. 第一次因素分析結果 Kaiser-Meyer-Olkin 取樣適切性量數為 . 875,

Bartlett 的球形檢值為1113.679,產生5個特徵值大於1的構面,亦大於

本研究所設定之 4 個構面,總解說變異量為 65.605 %。依據張芳全

( 2008 ) 提出,應從成分5的構面中,因素負荷量最高的題項開始進行

刪除 (表3-2 );因為,此題偏離預期因素所因包含的預期向度。因此,

於第一次因素分析後,刪除第五成分中,因素負荷量為 .775的第20題,

接著立即再進行第二次因素分析。

表3-2:兒童身體活動自我效能量表第一次因素分析之轉軸後的成份矩陣表

成分

1 2 3 4 5(刪除)

問題4 .775 .162 .133 .108 .025

問題5 .731 .184 -.055 .156 .153

問題19 .681 .090 .235 .184 .429

問題1 .650 .359 .286 .099 .147

問題2 .636 .274 .207 -.173 .012

問題13 .583 -.049 .375 .218 .263

問題18 .582 .100 .154 .471 .287

問題11 .531 .268 .436 .291 .098

問題15 .511 .143 .459 .202 .006

問題7 .187 .819 .145 -.017 .168

問題3 .329 .695 .033 .314 .012

問題6 .257 .671 .086 .107 .348

問題8 .024 .580 .369 .403 -.152

問題12 .116 .136 .761 .133 .131

問題17 .303 .111 .722 .138 .081

問題16 .060 .243 .091 .725 .284

問題10 .213 .072 .214 .714 -.003

問題20 .233 .180 .058 .167 .775

問題14 .112 .123 .556 .036 .618 萃取方法:主成分分析。

7. 第二次因素分析,不包含已刪除之第9題及第20題。第二次因素分析結 果Kaiser-Meyer-Olkin 取樣適切性量數為 . 881,Bartlett 的球形檢值為

1053.799,產生 4個特徵值大於 1 的成分,與本研究所設定之 4個構面

相同,總解說變異量為62 . 037 %。

表3-3:兒童身體活動自我效能量表第二次因素分析轉軸後的成份矩陣表

成分

1 2 3 4(刪除)

問題4 .758 .127 .179 .091

問題5 .746 -.021 .198 .152

問題19 .734 .331 .108 .212

問題1 .652 .305 .375 .107

問題18 .617 .208 .117 .484

問題2 .610 .201 .290 -.193

問題13 .606 .424 -.031 .235 問題11 .516 .432 .288 .285 問題15 .481 .434 .161 .191 問題12 .100 .762 .154 .138 問題17 .281 .711 .129 .144 問題14 .189 .694 .138 .090

問題7 .190 .168 .826 -.014

問題3 .315 .014 .703 .303

問題6 .299 .159 .679 .131

問題8 -.025 .295 .587 .388

問題16 .105 .138 .250 .751 問題10 .199 .186 .088 .695 萃取方法:主成分分析。

8. 第二次因素分析共產生 4個成分,雖然成分與本研究之設計構面相同,

但成分題數分別為:第一成分9題、第二成分3題、第三成分4題、第 四成分2題 ( 如上表3-3 )。其中成分4僅有兩題,不足以代表為構面之 成立,因此,再刪除成分4中,因素負荷量為 . 751之第16題,然後再 進行第三次因素分析。

9. 第三次因素分析結果 Kaiser-Meyer-Olkin 取樣適切性量數為 . 890,

Bartlett 的球形檢值為987.987,產生3個特徵值大於1的成分,小於與

本研究所設定之4個構面相同,總解說變異量為57 . 808 %。而各成分 題數則為:第一成分7題、第二成分6題、第三成分4題。之後,進行

第 2次信度分析,總分析結果,兒童身體活動自我效能量表之項目分析 及信度分析摘要表如表 3-4 及兒童身體活動自我效能量表因素分析摘要

表如表3-5。

表3-4:兒童身體活動自我效能量表之項目分析及信度分析摘要表(N = 127)

題項

項目分析 同質性考驗

決斷值(CR) 備註

**表示p < .001

題項與總分 之相關(R)

信度分析

(總量表之α值為 .907)

題項刪除時的Cronbach’s α值

問題1 10.502** .767 .898 保留

問題2 6.376** .590 .903 保留

問題3 8.269** .632 .901 保留

問題4 7.617** .648 .901 保留

問題5 7.455** .629 .902 保留

問題6 10.191** .649 .901 保留

問題7 9.019** .586 .903 保留

問題8 4.424** .504 .905 保留

問題9 2.765** .322 .912 刪除

問題10 3.428** .502 .905 保留

問題11 10.464** .764 .897 保留

問題12 6.514** .568 .904 保留

問題13 6.229** .653 .901 保留

問題14 5.367** .574 .903 保留

問題15 7.342** .644 .901 保留

問題16 5.746** .518 .904 刪除

問題17 6.240** .621 .902 保留

問題18 8.263** .719 .899 保留

問題19 10.523** .751 .898 保留

問題20 7.078** .567 .904 刪除

表3-5:兒童身體活動自我效能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N = 127)

題項 成就

表現

口語 勸說

替代 經驗

共同 性 5我想挑戰較高難度的身體活動。 .769 .023 .193 .629 19我對從事身體活動有信心。 .745 .380 .113 .712 4我會勇於嘗試從事新的身體活動。 .742 .171 .189 .615 1我有良好的身體活動能力。 .669 .298 .349 .658 18我喜歡從事身體活動。 .618 .385 .202 .570 13從事身體活動時,我會告訴自己我做得到。 .604 .489 -.011 .603 2我曾經因為從事身體活動而獲得他人的肯定。 .599 .115 .229 .425 12我會鼓勵他人從事身體活動。 .070 .767 .168 .621 17從事身體活動讓我有成就感。 .274 .704 .121 .585 14完成某項身體活動後我會告訴自己我很棒。 .200 .651 .109 .475 11我會提醒自己從事身體活動。 .492 .524 .338 .632 15我會想辦法完成身體活動。 .468 .482 .180 .483 10我特別喜歡某項身體活動(如:騎自行車)。 .178 .463 .249 .308 7我有固定從事身體活動的場所 (地方)。 .198 .115 .798 .690 3我經常從事身體活動。 .320 .109 .755 .684 6我有固定從事身體活動的習慣。 .314 .163 .676 .582 8家人會鼓勵我從事身體活動。 -.008 .382 .640 .555

特徵值 7.151 1.414 1.263

保留題數 7題 6題 4題

解釋變異量 24.122% 18.177% 15.509%

累積解釋變異量 57.808%

分量表 Cronbach’s α 值 .866 .791 .783

總量表 Cronbach’s α 值 .908

抽樣適當性(KMO) .890

Bartlett球形值χ2 χ2 (136, N=127) = 987.987

p < .000

自編量表經過預試及分析後,題目由20題修正為17題 ( 如下表3-6 ),即 為「兒童身體活動自我效能量表」正式問卷 (Child Physical Activity Self-Efficacy Scale, CPASES)。分成三個構面,分別為:成就表現、口語勸說及替代經驗;題 號也因新的排序而做修正。

表 3-6:研究者自編「兒童身體活動自我效能量表」正式問卷 (Child Physical

Activity Self-Efficacy Scale, CPASES) 之構面及各題目列表。

構面 新題號 題目內容

成就表現 ( 題數7 )

1 我想挑戰較高難度的身體活動。

2 我對從事身體活動有信心。

3 我會勇於嘗試從事新的身體活動。

4 我有良好的身體活動能力。

5 我喜歡從事身體活動。

6 從事身體活動時,我會告訴自己我做得到。

7 我曾經因為從事身體活動而獲得他人的肯定。

口語勸說 ( 題數6 )

8 我會鼓勵他人從事身體活動。

9 從事身體活動讓我有成就感。

10 完成某項身體活動後我會告訴自己我很棒。

11 我會提醒自己從事身體活動。

12 我會想辦法完成身體活動。

13 我特別喜歡某項身體活動(如:騎自行車)。

替代經驗 ( 題數4 )

14 我有固定從事身體活動的場所 (地方)。

15 我經常從事身體活動。

16 我有固定從事身體活動的習慣。

17 家人會鼓勵我從事身體活動。

由研究者自編之「兒童身體活動自我效能量表」由同一受試學校但異於實驗 組和控制組的4個班級的學生進行問卷的預試,預試題數與人數的比例以1:5 為原則,最終完成127人之預測,題數與人數比例大於1:5。之後,利用因素 分析(factor analysis)進行此問卷題目的刪減與問卷建構效度的檢驗。刪題的方 式為進行多次的因素分析,以形成問卷構面,方式為藉由分析後的結果報表中的

「成分矩陣」來判斷要刪除的題目並形成問卷的構面,以分析結果特徵值大於1為 問卷之因素,在因素的組成信度值則設定為大於0.6表示可接受之信度;為求個 構面題數的平衡,刪除題目時同時觀察其總變異量的變化。此外,觀察結果的

Kaiser-Meyer-Olkin值,檢視調查結果是否符合常態性,而本問卷之KMO值

為 .890,符合常態分布。量表信度的檢驗則以Cronbach’s α法,檢驗內部的一致 性與題目的關聯程度,本量表之第二次信度分析α值為 .908,具有良好的信度。

構面與題目最終分析結果,僅歸納出3個構面,分別為成就表現、口頭勸說、

替代經驗,消失的構面為情緒覺醒;綜合所刪除的題目:「第16題從事身體活動 能幫助我紓解壓力」、「第20題無法從事身體活動時我會失望」,推論國小高年級 學童在此年齡階段,尚缺乏對身體活動較強烈的情緒反應,而且學校的學習型 態、成就測驗、人際相處等,亦無法透過從事身體活動而得到滿足,因而導致問 卷在情緒覺醒的測量上,沒有較明顯的效果及呈現,所以在因素分析上,無法產 生情緒覺醒的構面;而另一刪除的 「第9題我曾參與身體活動相關的競賽」,可 能是因為題目缺乏較精確的問答,或是學生無法理解何為身體活動相關競賽?而 導致測量結果偏離了其他題目與構面的測量結果,因為就身體活動的定義而言,

所有的活動都是身體活動,所有的競賽也都與身體活動有關;所以如能將題目改 為:我曾參與體能活動相關競賽,應該會有較好的測量成果產生,並能與所設定 的構面相結合。

(二) 3日身體活動量表(Three-Day Physical Activity Record, 3-d P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