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身體活動量及其測量方式之探討
國內外的相關研究突顯了身體活動量不足所產生問題的嚴重性,Boreham, Twisk, Neville, Savage, Murray, & Gallagher (2002) 指出,兒童從事規律性的身體
活動可降低罹患心血管及慢性疾病,並可減少肥胖。黃元玉2009年更指出,肥 胖是全球性的問題,而兒童與青少年的肥胖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這對兒童與青 少年的健康有許多負面的影響。國內學者許秀卿、陳志道、蔡美華與蕭芝殷於 2011 年以臺北縣政府衛生局「98 年臺北縣青少年身心健康調查」資料進行分析 結果指出,青少年過重或肥胖的比例為24%,分析的結論為近1/4青少年為肥 胖或過重。青少年普遍肥胖問題,將會對個人的健康產生威脅,欲改善此一現 象,則必須透過提升個人的身體活動量來達到個人的健康體位。而國內針對學 生所做的調查研究也有相同的現象,2006年陽明大學針對國內的學生進行的健 康體位調查顯示,各級學生體重過重或肥胖的比例分別為國小 24.2%;國中
25.9%;高中25.1%;高職25.1% (劉影梅、張博論,2007) 。
在探討身體活動之前,我們首先應該了解身體活動的定義為何?Powell,
Caspersen, Koplan與 Ford於1989年將身體活動定義為:「藉由骨骼肌所造成的
任何形式之身體動作並導致身體能量的輸出或消耗。」 因此,舉凡我們生活中的 所有行為與動作都屬於身體活動的一種,只是形式上的不同罷了,例如:走路、
起立、呼吸、移動等,都是身體活動,即使是當人處於睡眠狀態時,身體活動亦 是不間斷的。也可以說,人是隨時隨地都處於進行身體活動的狀態中,直到生命 結束,身體活動才停止。
身體活動顯然已經被視為健康的生活型態重要的因素之一,再加上全民運 動、全民健康的意識抬頭,使得各種族群的健康影響因素陸續的被研究與探討,
兒童也不例外。身體活動的議題不論是在國外還是國內都已因為其重要性而被許 多的研究人員進行相關的研究,各項的研究均證實身體活動對人類的生活有重大 的影響。國內學者李彩華於 1998年整理了身體活動與人類死亡率的相關研究文 獻後提出,身體活動量與人的死亡率有相當程度的關連,身體活動量高的人比身 體活動量低的人其死亡率低了 25%至50%。如此的數據證實了身體活動與個人
的健康與疾病的發生息息相關,也提醒大家提高身體活動量的重要性。林瑞興、
方進隆於 2000年提出,增加個人的身體活動量可降低死亡率與罹患心血管疾病 的機率;且將現代人的坐式生活型態轉變成身體活動型態可以避免過度肥胖的問 題。此外,身體活動與大腦的老化、認知功能亦有所關聯,提高身體活動量可以 促進大腦功能並減緩因老化而造成的大腦功能衰退 (石恆星、洪聰敏,2006)。
另一項與身體活動息息相關且普遍的問題與現象是兒童的肥胖問題,研究指 出,成年人及兒童肥胖的問題有日益嚴重的現象,也就是說,成年人與兒童肥胖 的比例有增加的趨勢 (Kuczmarski, Flegal, Campbell, & Johnson, 1994),而肥胖更 與成年後許多種慢性疾病的發生有關 (Lean, Han & Seidell, 1998),其中更有研究 指出,兒童肥胖為冠狀動脈疾病的危險因子並與非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第二類 型糖尿病)有關 (Gutin, Islam, Manos, Cucuzzo, Smith, & Stachura, 1994),肥胖除了 造成身體上的風險外,也會造成心理上的問題,顧明津與林姿里 (2005) 指出,
肥胖會抑制兒童進行社交時的自信心,造成多方面的心理障礙。Rowlands與Eston 於2000年針對孩童身體活動量與身體肥胖的研究指出,孩童身體肥胖與身體活 動兩者間有小到中等程度的關係。
因此,提高身體活動、參與身體活動可以讓國小學童能夠達到生理、心理、
社會關係三方面的效益是很重要的,而目標設定更是改變個體參與身體活動行為 與提升自我效能的重要關鍵策略之一 (馮木蘭、卓俊伶,2006)。養成國小學童 的身體活動習慣是如此的重要,每位國小教師都應對此重視並致力培養學生規律 從事身體活動的習慣,而目標設定就是提升的關鍵策略。陳門牽與卓俊伶於2008 年提出促進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的四種建議方式供學校及教師參考,其四點建議 為:體育教學應進行學生可利用下課時間練習之中等強度運動的課程、每天安排 一節較長的下課時間來提高學生從事身體活動的動機與意願、學校規劃並辦理相 關之體育競賽並鼓勵學生多多練習、活化學校空間提供更多安全且適合運動的場
所給學生進行身體活動。2001年Sallis、Conway、Prochaska、McKenzie、Marshall
與 Brown 也提出,學校應善盡環境的監督與改善,以提升學生從事身體活動的
意願及動機。
測量與評估身體活動量是進行身體活動相關研究的重要工作之一,國內外亦 已發展出許多種的身體活動測量工具,但身體活動的測量工具也因為參與者的年 齡、研究資源及經費、時間等不同的限制而有所區別。在測量學童身體活動的工 具上,Garcia, George, Coviak, Antonakos與Pender於1997年指出,常用的測量 方法主要有觀察法 (observation)、儀器測量法 (mechanical divices)、代理測量法 (proxy measures)、水位標示法 (labeled water)及自我報告法(self-report),這些方 法都有其優點及缺點。Rowlands與Eston則建議可以利用觀察或是運動計數器的 方式來進行;2000年,Ottl等人曾提出,由受試者自行記錄與報告的測量方式對 成人及青少年都是可行的 (Trost, Pate, Freedson, Sallis, & Taylor, 2000),但不建議 使用在10歲以下的兒童,因為10歲以下的兒童缺乏對身體活動認知以及回憶的 能力 (Baranowski, 1988)。除了自我紀錄的方式之外,當然還有更科學與直接的 測量方式,例如:觀察法、二重標識水法 (doubly labeled water techniques),但上 述這兩種方式所需的費用昂貴,且所被觀察的受試者也相當有限 (Ottl, Pate, Trost, Ward & Saunders, 2000)。陳優環與蔣立琦於2006年也提出每一種測量兒童 身體活動量的工具均有其優缺點外,每一種更有其測量上的限制;經常被使用於 測量兒童身體活動量的方法有問卷調查法、直觀觀察法與儀器測量。由此可以,
測量學童身體活動量的工具有許多不同的選擇,選擇上更需要考慮到研究的需求 與目的。除了測量工具有許多的選擇外,更應考慮工具的適用性,2000年,Ottl、
Pate、Trost、Ward與Saunders提出,測量學童身體活動量是有困難的,而且測
量成人的身體活動方式經常被使用在測量學童上,然而成人與學童身體活動的模 式是不相同的,成人以持續性的活動為主,但學童則是以短暫性的、頻率高的活 動方式;因此,測量成人身體活動量的方法無法精準的測量出學童的身體活動量。
在眾多的身體活動測量方法上,最常被研究人員所使用的方法為自我報告法 (self-report),因為自我報告法是最方便而且最經濟的測量方式 (Sallis & Saelens, 2000 )。自我報告法的測量可分為四種類型:自我回憶報告 (self-administered recall)、訪視回憶報告 (interview-administered recall)、日記法 (diary)、代理報告 (proxy report),代理報告是由教師或家長為報告者完成報告的一種方式 (Sallis,
1991)。Liou與Chiang於2004年時指出,自我報告的方式由於其方便性而普遍
的被運用,但其缺點為會受限於兒童的回憶(recall) 能力。自我報告的測量方式 又以Bouchard等人於1983年所發展的3日身體活動測量問卷 (3-day activity record) 與Sallis於1985年所發展的7日身體活動測量問卷 (7-day activity recall) 為最常被使用的問卷。Sallis於1983年時指出,雖然有許多的方法都曾對人體進 行身體活動與熱能支出的測量,但這些方法都無法適用於全體的受試族群,因此
Sallis透過檢視150位成人及150位孩童的熱量消耗、活動能力及身體肥胖程度
發展出三日身體活動測量問卷。
Bouchard(1983)所發展的三日身體活動測量問卷(3-day activity record)
的記錄方式為由受試者自行記錄三天的身體活動量,紀錄的三天必須包含一天周 末日及二天一般日,紀錄時以每 15分鐘為單位做一次紀錄;能量耗損的紀錄則 分1至9等級紀錄,而1至9等級分別代表1.0MET至7.8METs甚至更高的人體 代謝當量作記錄,而每一等級都有其相對應的身體活動類型,例如:1.0MET代 表睡覺。陳優環與蔣立琦於 2006年指出,三日身體活動測量表可以評估受試人 員每天的能量耗損情形並可預測中度至重度以上的身體活動量,但受試者可能有 高估自我身體活動量的情況;且因每 15分鐘需紀錄一次,所以有較高的受試者 負擔。Liou與Chiang於2004年將Sallis所發展的3日身體活動日誌的九個等級 再區分為三等級:第一類等級為介於1-5METs的身體活動活動強度(低程度)、第 二類等級為介於 3-7METs 的身體活動強度(中度)、第三類等級為介於 8-9MTEs
的身體活動強度 (高度)。
另 一 種 常 用 的 自 我 報 告 量 表 為 七 日 身 體 活 動 回 憶 問 卷 (7-day physical activity recall),此量表是由Sallis等人於1985年所發展。陳優環與蔣立琦於2006 年提出,七日身體活動回憶問卷可評估受試者每天的能量耗損並可預測受試者之 中度及重度身體活動,但有低估受試者身體活動量的疑慮,且回憶式的問卷受限 於受試者的回憶能力及記憶內容的正確性影響。Sallis與Condon於1993年指出,
當研究者以自我報告法為身體活動量的測量法時,其細節的測量包含:身體活動 的模式、時程、強度等細節資料將對受試者的負擔,而管理則也有資料編碼及收 集的負擔。因此更應致力於精簡測量的方式以減輕負擔並提升測量的精準是未來 研究的重要方向(Murphy, Alpert, Dupaul, Willey, Wacker, & Nanney, 1990)。
劉影梅2004年指出,身體活動量的測量是非常複雜的,而且包含了許多面
向的行為,包括了FITT,F是活動的頻率(Frequency)、I是活動的強度(Intensity)、 第三個T是持續時間(Time)、第四個T是活動的項目(Type)。Liou與Chiang 於2004年依據國際身體活動建立量並利用3日身體活動日誌 (3-day physical
activity logs) 分析臺灣9-12歲463位國小學童的身體活動量後建議,國內應建立
兒童身體活動量的國家標準並進行更精確且一致的身體活動測量。
上述所提之身體活動量測量問卷皆為國外所發展之英文版量表,且其受試對 象並未設定專為學童之版本。國內以學童為對象所發展的身體活動問卷有蔡孟書 與吳英黛於2009 年所發展之「中文版自我執行身體活動問卷」,此版本以Sallis 所發展之量表中文化後之量表,蔡孟書與吳英黛對中文化後之量表進行再測信度 發現,中文版自我執行身體活動問卷有合適至良好之再測信度與良好效度。此問 卷的紀錄方式為:評估學童前一日的身體活動量,而記錄的時間更分成上學前、
學校中、放學後等三個時段,受試學生回憶前一天有進行超過5分鐘以上的活動 (包含21項學生經常進行的活動與自我填寫的部分);紀錄方式以N、S、M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