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自我效能相關研究之探討

自我效能是由美國心理學家 Bandura (1977) 於社會學習理論中所衍生出的

概念,主要探討在不同情境之下心理所產生的變化及對行為的預測。Bandura更 在1982年時將自我效能定義為:「人在面臨需要著手處理的情形下,將如何進行 他的行動方針。」1977 年 Bandura 將自我效能的相關概念與相關研究整合成一 個改變心理歷程的理論。自我效能理論最初的假設是,個體自我效能的預期將決 定一個人行為的啟動、努力付出的程度以及面對困難時間的長短。Bandura

(1977)更依據所做的相關研究建構出行為及結果產生的模式,此架構 (如下圖

1-1 ) 對行為學產生了重要的研究依據。

圖2-1:效能預期與結果預期的差異 ( Bandura, 1977 )

自我效能預期 結果預期 個體

行為 產生

結果 造成

自我效能包括效能預期與結果預期兩種概念 (Bandrua, 1977),這兩種概念在 不同的時間點發生並對最終的結果有所影響。由圖1-1可知,人的行為受到效能 預期影響;換句話說,一個人對效能的預期將影響其行為及努力程度,而這樣的 心理因素更直接關係著行為的產生。例如:一位運動員相信自己能夠贏得奧運比 賽的冠軍,而這樣的想法讓此運動員產生努力不懈朝冠軍之路邁進等行為。但最 終的結果仍受限於本身對結果的預期所限制,例如:上述那位運動員察覺自己最 終可能無法贏得奧運冠軍,導致最後真的失去冠軍寶座的結果。Bandura 更於 1977 年 指 出 自 我 效 能 預 期 的 主 要 來 源 為 : 以 往 的 成 就 表 現 (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s)、 替 代 經 驗 (vicarious experience) 、 口 語 勸 說 (verbal persuasion)、情緒覺醒 (emotional arousal)。Bandura (1977) 除了說明自我效能的 主要來源之外,更將誘發自我效能的方式表列整理 (下表2-3),說明了不同的模 式下其誘發來源的方式為何。

表2-3:自我效能的主要來源及不同模式下的操作原則 (Bandura, 1977)

自我效能主要來源 (source) 誘發的方式 (mode of induction) 以往的成就表現(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s)

參與的模型 (participant modeling) 表現的敏感降低 (performance desensitization)

表現的揭露 (performance exposure) 自我的指示性能 (self- instructed performance)

替代經驗 (vicarious experience)

實踐經驗模式 (live modeling) 符號模式 (symbolic modeling) 口語勸說 (verbal persuasion) 建議 (suggestion)

規勸 (exhortation)

自我指導 (self- instruction) 治療說明 (interpretive treatments) 情緒覺醒 (emotional arousal) 歸因 (attribution)

放鬆 (relaxation)、生理性回饋(biofeedback) 符號的敏感降低 (symbolic desensitization) 符號的揭露 (symbolic exposure)

自我效能與工作表現及目標設定的關係為何?Bandura 於 1982 年指出,自

我效能與實際的、未來的工作任務有極強烈的相關,此相關更勝過與以往經驗的 相關。由此可知,自我效能是影響一個面對實際與未來的重要影響關鍵因素,也 是決定一個人將進行或執行某項行為與動作的主要預期因素。個體強烈的自我效 能與個體更佳的健康、更高的成就及更佳的社會整合有關,且自我效能能夠讓一 個人的感覺、思考及行動產生改變 (Bandura, 1997)。簡單的說,自我效能使一個 人自我感覺更佳,更能積極性的思考及讓一個人對工作或任務產生行動力。Locke

與Bobko於1984年針對自我效能、目標、任務策略及任務表現的分析指出,能

力、以往的工作表現與自我效能為目標選擇的主要預測因素;除之之外更指出,

能力、自我效能、目標、任務策略都與工作表現相關,而自我效能對先前的工作 表現比對未來的工作表現更有關係。也就是說,一個人對自我的效能較大的影響 因素是先前的工作表現勝過對未來的表現;一個人自我效能與過去的經驗有較緊 密的連結。也因為如此,探討目標設定的同時,也應該同時探究受試者的自我效 能。不但可以檢驗此連結的緊密程度,更可以供進行目標設定者參考而對被設定 者進行設定。所以 Locke 與 Bobko 認為,自我效能自是目標設定社會學習理論 (social learning theory) 的整合機制。Locke與Latham於1990年繪出了目標設定、

自我效能及工作表現的關係圖 (下圖2-2)。

圖2-2:目標設定、自我效能及工作表現的關係圖 (Locke & Latham, 1990)

自我效能該如何測量?Bandrua 於 1977 年所提出測量不外乎三個面向:自

我效能強度 (magnitude)、力量 (strength)及一般性 (generality)。Maurer與Pierce 更於1998年時將此概念清楚地做說明,其說明整理後如表2-4。

表2-4:Bandura自我效能理論影響之三大面向解釋 (Maurer & Pierce, 1998) 面向 解釋 (中英對照)

Magnitude 強度

Magnitude is the level at which a person believes he or she can perform.

一個人相信自己能夠完成 任務的程度

Strength 力量

Strength reflects the

person’s confidence that he or she can perform at the level.

影響人的自信,相信自己 可達成的程度。

Assigned goals 設定的目標

Personal goals 個人目標 Self-efficacy 自我效能

Performance 表現

Generality 一般性

Generality is the extent to which self-efficacy in one situation extends to other situations.

普遍性的論述,人自我效 能感的拓展。

由上表我們可以得知,測量自我效能測量問卷的面向設計應以上述三種面向著 手,問題應包含受試者相信自己能夠完成的程度、自信及其自我效能感在其他工 作任務或日常生活上的拓展。

在進行自我效能測量方式的比較分析時,Lee與Bobko(1994)還注意到另

一種現象。此現象和許多理論發展的歷程不謀而合。在理論發展的過程中,研究 人員會偏重於某一方向或較熱門的主題研究,而忽略了理論的多元面向及延續 性,自我效能理論也是如此。Lee與Bobko 於1994年還指出,雖然自我效能的 研究已證明自我效能的重要性,並有提昇工作表現的作用,但卻鮮少有研究著重 於自我效能測量方式或測量方法的比較研究。測量自我效能最常用的方式為要求 受試人員去提升自我效能影響力的比例 (Bandura & Jourden, 1991)。Lee與Bobko 於1994年將主要的5種測量方式做了分析,其測量方式及相關研究人員由本研 究之研究者表列於下表2-5。

表2-5:自我效能的測量方式及相關研究人員 (Lee & Bobko, 1994) 自我效能測量方式 應用於研究之人員及年代

測量自我效能強度

Self-efficacy strength (magnitude)

(Bandura & Jourden,1991; Bandura &

Wood,1989; Brown, Lent, & Larkin,1989;

Matsui & Tsukamoto,1991) 僅呈現部份代表 測量自我效的程度 (Cervone & Palmer, 1990; Peake &

Self-efficacy level Cervone,1989)

測量自我效能強度與程度

Combination the magnitude and strength indexes

(Berry, West, & Dennehey,1989; Locke

Frederick, Lee, & Bobko, 1984; Matsui, Ikeda,

& Ohnishi,1989; Podsakoff & Farh,1989;

Rebok & Balcerak,1989)

利用原始分數取代 Z 分數來測量 自我效能的強度

(Frayne & Latham,1987; Gist, Schwoerer, &

Rosen,1989; McAuley, Wraith, &

Duncan,1991) 利用單一項目來評估自己的對所

給予的任務或決策的自信程度

(Clement,1987; Kerr,1989)

自我效能測量方式的探討並非僅限於強度及自信程度,其測量時所使用的工 具也是重要的探討議題。Bandura 於 1986 年時提出,自我效能最佳的測量方式 就是測量其力量 (strength) 與強度 (magnitude)。Maurer 與 Pierce 於 1998 年指 出,自我效能的測量經常都運用Bandura所建議的模式,但大部分的研究僅針對 強度與程度,較少一般性的測量,如此的發展是因為大部分的研究人員感興趣的 並非全球性的自我效能感,而是執行某項工作任務的自我效能感。Woodr與Locke 於1987年曾指出這樣的測量經常使用的原則有二,第一,讓受試人員以「是」或「

否」來回答有無完成某一水準之特殊工作任務的能力;第二,在他回答時給予百 分之一百的自信並藉此評估期自信的程度。諸如此類的測量被視為傳統的測量方 式,傳統的測量方式開始被拿來與其他的測量方式做比較。Lee與Bobk於1994 年時提出,李克特氏 (Likert-Scale) 測量法違反Bandura的建議。而後在1998年

時,Maurer與Pierce將傳統的測量方式與李克特氏測量法做了比較分析。Maurer

與Pierce運用了預測效度 (predictive validity)、標準信賴度 (classical reliability)、

驗證性因素分析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等 3 種分析技術來檢驗傳統式與

李克特式對自我效能的測量,分析結果發現,傳統式的測量法與李克特式測量法 沒有相關;而驗證性的因素分析後發現,此兩種測量方式在格式上有相同數量的 潛在因素,且在格式內交互相關的因素是相同的,因此,Maurer 與 Pierce 認為 此兩種形式的分析結構是相似的。

研究已證實,自我效能的確與工作表現相關,更會因為個人自我效能的高低 而影響其目標的設定,而目標設定的難易度又影響著自我效能的成效。可見,自 我效能與個人的任務工作表現、運動成績表現或身體活動行為均有交互的影響 在,良好的自我效能對工作任務表現與運動成績表現或身體活動行為有正向的提 升效果。因此,目標設定與自我效能的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除了上述影響自 我效能的因素及其誘發來源之外,更有研究者認為自我效能可能還受到參與者的 年齡、性別、資質等因素的影響 (Barry & Manuel, 1990)。Barry與Manuel於1990 年即根據年級、性別、資質以5年級、8年級、11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 年級、性別、資質對自我效能及使用策略的差異性研究,而研究的主軸是學生的 自我調節作用。他們的研究發現,資優的學生顯示出較高的口語效能及數學學習 成效,在策略的使用上也高於一般的學生。在一般的學生裡,11 年級生比 8 年 級生有更佳的自我調節;8年級生比5年級生有更佳的自我調節;且高比例的學 生在口語及數學的效能與自我調節相關。因此,Barry與Manuel更指出,他們的 研 究 證 據 顯 示 了 學 生 的 學 習 策 略 的 努 力 (strategic efforts)、 自 我 效 能 (self-efficacy) 及學習的自我調節 (self-regulated learning) 有三元的交互關係。雖 然自我效能已經被證實為促進表現及改變行為的重要心理因素,但自我效能並非 萬靈丹,過度的自我效能或不當的使用亦會有負面的情況發生。Vancouver,

Thompson與Tischner於2002年提出,自我效能可能導致過度的自信也因此造成

犯錯的可能性。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是這樣的道理。自信,讓一個人充滿行 動力;自負,則會產生行動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