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步驟

本研究為準實驗設計,以研究者所任教之學校為研究單位,研究者任教之班 級學生為受試對象。本研究之流程為:蒐集文獻→形成研究問題→訂定研究假說

→擬定實驗步驟→受試者分組→施測。其過程包含身體活動自我效能量表的發 展,此量表為研究工具之一。發展量表的過程更包括:題目的擬定→量表的預試

→統計程式SPSS因素分析及效度分析→題目的刪除或修正→題目內部一致性的 檢驗→量表的形成→正式對受試者施測。本研究另一研究工具為 Bouchard 於 1983 年發展 3 日身體活動紀錄量表,利用此量表對實驗組及控制組進行身體活 動前測與後測,評估實驗組及控制組身體活動量之差異。

【研究步驟說明】

排除階段 :首先調查受試學生身心健康狀況,本研究之研究者為受試班級之健 康與體教課程授課教師,為求課程品質與安全,授課教師具有瞭解學生背景與健 康狀況之責任。此外,為確保參與學生之安全與特殊學生之參與影響研究結果,

設立本研究之受試者排除條件;因此,在研究啟動前研究者根據學校健康中心對 學生所作之健康檢查結果與調查,排除不適合本研究之學生,排除條件包括:「身 心障礙」、「先天性疾病」(包含心臟病、氣喘、高血壓、糖尿病、特殊疾病等)、

「資源班」、「其他」等不適合之學生。

分組階段 :受試學生依班級為單位隨機分為實驗组及控制組,實驗組及控制組 之班級則依照參與研究之實際人數進行個別小組之分組,每組3人。實驗組之學 生以3人為一小組進行團隊目標設定,控制組學生之小組僅在於規範學生於一團 體內,無其他實驗之目的;而各小組的分組方式則由受試學生自行分組。

第一階段 ( 自我效能量表填寫 ):自我效能測量問卷(兒童身體活動自我效能 量表:Child Physical Activity Self-Efficacy Scale, CPASES)於本研究實驗組目標 設定啟動的前一週於各組之健康與體育課堂上施測。之後以皮爾森相關係數 ( Pearson’s correlation ) 檢驗全體受試學童 ( 實驗組及控制組 ) 的自我效能感 與身體活動量之關係。

第二階段( 先前教育 ):於實驗組課程介入前,對實驗組及控制組均進行2節40 分鐘之先前教育課程,課程內容包括:身體活動之重要性、身體活動對生活的影 響、3日身體活動量表的填寫方法、身體活動量之統計與熱量消耗之換算、填寫 量表之問題與討論。讓實驗組及控制組的學生均暸解身體活動之重要性與量表填 寫之方式。此階段僅紀錄1日之身體活動,檢視學生有無填寫上的困難並給予填

寫之回饋與指導,讓學生熟悉3日身體活動量表之填寫,填寫結果並不納入研究 數據之分析。(身體活動課程計畫請參閱附錄3)

第三階段 ( 身體活動量前測 ):實驗組與控制組均於實驗組目標設定啟動前 5 天,亦是尚未目標設定介入前,進行「3 日身體活動量表」填寫,3日身體活動 紀錄完成後實驗組即進入第四階段。此測量為評估實驗組及控制組之先前身體活 動量之同質性,並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 one-way ANOVA ) 檢定之。

第四階段( 目標設定課程介入 ):實驗組與控制組身體活動前測完成後,即為目 標設定啟動之前2天,實驗組於健康與體育課堂上進行目標設定課程40分鐘,

課程包含目標設定的重要性及原則。隔一日,再於實驗組班級於課堂上進行各分 組之身體活動量團隊目標設定與討論 (40 分鐘),並填寫個人與團隊目標達成檢 核表 ( 附錄5 ),供研究者於每週課堂上進行目標設定達成情形監督與檢核。此 兩節課之課程共計80分鐘。(目標設定課程計畫請參閱附錄4)

第五階段 ( 身體活動量後測 ):實驗組及控制組均進行連續 4 週,每週 3 日之 身體活動量之紀錄,包含2天的平日及1天的假日;2天平日紀錄須包含1天有 學校體育課程之紀錄與1天無學校體育課程之紀錄,假日則紀錄星期日之身體活 動。並以成對樣本T檢定( paired sample T test ) 檢驗實驗組與控制組各組各週之 身體活動量變化。

第六階段(各組身體活動後測之回饋):實驗組與控制組每週之「3日身體活動 量表」紀錄結果於後測結束後對全體受試學生進行身體活動量分析與比較,並個 別給予回饋與建議;讓受試學生能充分瞭解與提升個人的身體活動量。

表3-8為本研究各組之組別意涵、前後測時間說明、國小學童3日身體活動 量表填寫次數(3日填寫為一次測量)、身體活動量與自我效能感測量、研究者 監控週數分類表。實驗組僅學校班級上的差異,在介入上並無任何差異;控制組 亦僅學校班級上的差異,且均無任何身體活動促進相關介入。實驗組與控制組於 實驗啟動前1週進行先前教育與「兒童身體活動自我效能量表」填寫,並於實驗 啟動前3天進行3日身體活動日誌記錄為前測,前測完成後,實驗組與控制組均 進行「兒童身體活動自我效能量表」的填寫,於目標設定課程介入與啟動前,進 行自我效能感的測量,此為了避免團隊目標設定課程影響受測學童之自我效能 感。自我效能測量結束後,實驗組則展開目標設定課程的介入,並於介入結束後,

進行實驗組與控制組連續四週之身體活動測量(後測),測量結束後由研究者對 實驗組及控制組進行測量結果之回饋與建議。研究者擔任本研究之施測者、回饋 者與資料分析者,避免因施測、回饋與分析人員的不同而造成結果的誤差。圖 3-1為本研究之研究時程圖,呈現出本研究流程及實驗之各時程。

表3-8:各組之設定分類表。( 由上而下依時間排序 )

组別 實驗組 控制組

组別意涵 目標設定組 無目標組

自我效能問 卷填寫

受試學童 ( 實驗組及控制組 ) 於目標設定啟動前 1 週進行「兒童 身體活動自我效能量表」填寫。

先前教育

實驗組及控制組均實施2節課共80分鐘之身體活動先前教育課程 與3日身體活動量表的試填。課程內容包括:身體活動之重要性、

身體活動對生活的影響、3日身體活動量表的填寫方法、身體活動 量之統計與熱量消耗之換算、填寫量表之問題與討論。

身體活動 前測時間

全體於目標設定啟動前5天進行3日身體活動量之紀錄 記錄時間:3日

目標設定 課程節數

3日身體活動量之前測完成後於 目標設定啟動前2天對實驗組進 行2節課之目標設定課程,包 括:40分鐘目標設定的方法與原 則及40分鐘各小組之身體活動 團隊目標討論與設定。

無目標設定課程

身體活動 量之後測

進行連續4週,每週3日之身體活動量之紀錄,包含2天的平日及 1天的假日。紀錄時間共計:12天。

身體活動 記錄週數

5週 5週 5週 5週

身體活動 記錄天數

5次(共15日) 5次(共15日) 5次(共15日) 5次(共15日)

施測人員 自我效能與身體活動測量均由本研究之研究者對參與學生進行。

圖3-1:本研究時程圖

文獻蒐集

形成研究問題

訂定研究假說

發展自我效能問卷

受試者隨機分組 自我效能量表填寫

實驗組 控制組

先前教育課程

自我效能測量 3日身體活動前測

團隊目標設定介入 無介入

3日身體活動後測

資料處理與分析

結果與討論

確定研究主題 擬定研究架構

發展與確認研究工具

發展身體活動自我效能量表 問卷預試

信度檢驗(Cronbach’s α) 效度檢驗(Factor analysis)

正式施測

皮爾森相關係數 ( Pearson’s correlation )

男童及女童自我效能測量變異數 分析 ( one-way ANOVA )

身體活動課程 身體活動量表試寫與指導

實驗組及控制組 成對樣本T檢定 ( paired sample T test ) 實驗組及控制組

第一週身體活動測量變異數分析 ( one-way ANOV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