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復元歷程人際關係發展概念圖

第五章 研究發現

第五節 復元歷程人際關係發展概念圖

本章整理了四位研究參與者於復元歷程中的人際關係經驗的敘事文本,再與

過往相關文獻比對與討論。本節進一步將前四節的討論進行概念化,找出研究參 與者在整個歷程中普遍相同的概念,並製作成簡圖。在成癮到反覆戒癮期中,參 與者於生命早期的母嬰關係中形塑出自戀創傷,見圖5-1左側。當現實環境無法 給予其需要,研究參與者接觸到毒品。毒品成了能夠麻痺自己,忽視自戀創傷的 有效藥物,可惜代價太大,過程中主要照顧者、家人一直都在,但是主觀的關係 距離是遙遠的,見圖5-1右側。

5-1 成癮前期到反覆戒癮期人際關係發展概念圖

*註:藍色圓圈為戒癮者、綠色圓圈為主要照顧者。

在戒癮復元初期,戒癮者因為某一失落或挫敗事件,觸發內在的傷痛,再也 藏不住,此時家人/專業人員/神的支持,讓戒癮者到了適合戒癮的環境,透過與 貴人/老師/神的關係的投入以及其開導戒癮的方法,自戀創傷逐漸統整,見圖5- 2左側。穩定戒癮復元至今,雖然物質與癮都還是存在,不同的是,戒癮者已然 長出內在力量因應癮頭,也持續投入與摯愛的關係中。然而,摯愛因著過往關係

179

5-2 戒癮復元初期到穩定復元期人際關係發展概念圖

*註:藍色圓圈為戒癮者(內部的黃色圓圈為內化支持自己的力量)、綠色圓圈為

摯愛(通常為特定家人,有時會有多個)、黃色圓圈為周圍的人際/靈性支持。

經驗也會有自己的內在創傷,但彼此都願意投入關係與不斷的修復來成長,周圍 也有貴人/神的多方連結與支持,見圖5-2右側。

總結來說,本研究發現整個復元歷程的發生,不只是問題行為的改變,也包

括戒癮者更願意投入與摯愛的關係、更懂得修復關係困境與面對外在壓力,以及 對自我與未來更有希望的敘事,而人與人/人與神的關係是整個歷程中很重要的 資源。雖然,也有研究參與者至今仍對於人生有悲觀的看法、對於部分關係感到 無力,這讓研究者感到不捨跟遺憾,但是研究者仍樂觀相信,走過漫長復元歷程 的旅程經驗,勢必會成為未來面對重大生命關卡的內在資源,並找到能幫助自己 度過的外部資源。因為,人總具備著滿足自己整體需求的潛力與驅力。

180

第六章 研究結論、建議與反思 第一節 研究結論

一、 家庭對於成癮傾向有很大的影響,但同時也是戒癮歷程的重要推手 參與本研究共四名研究參與者,彼此年齡差不超過十歲,早年經驗也有許 多相似之處,父母可能受社會背景與重大失落事件影響,以致於幼兒時輕忽教 養,無意間塑造孩子易成癮的性格缺陷。學齡時,父母忙於生存,也賦予孩子 很高的課業期望,使得戒癮者小時候在家普遍覺得無法做自己,甚至對父母懷 有又恨又愛的情感。然而,在青少年往外跑並接觸到非法藥物,乃至於後來進 出監所,家人持續的默默的關心,也讓參與者看見自己對於家人的重要性,並 反思自己對對方的傷害,這樣的過程是推動戒癮歷程的重要力量。所以,如何 協助建立穩定的家庭連節,又能減少毒品造成彼此的傷害,是值得探究的主 題。

二、 生命特定的失落與挫敗經驗的知覺是戒癮歷程產生動能的轉捩點與分水 嶺,即時辨識並給予基本需求的滿足,有益於推動至行動階段

研究發現,當戒癮者處在成癮狀態時,通常是無感的。反而,某些重要的 失落或挫敗經驗,會帶來強烈的情感被感知到。雖然此時戒癮者開想要做些嘗 試,然而周圍的人若能提供安全/生存/人際連結等基本需求時,好的人際經驗 能夠維持戒癮的動力,進而轉介到專業戒癮單位,能夠接續之後建立好的工作 同盟。

三、 有助戒癮行動的信任關係的質地是一種「修正性情緒經驗-自我交託」的歷 程

「修正性情緒經驗-自我交託」歷程,是戒癮者經歷了過往不曾有過的被看 重,甚至被救贖的經驗,並依著這樣經驗的累積,將過往的自我放下,專心跟

181

隨學習的過程。這樣的信任關係的對象可能是跟人抑或是神,且通常是頻繁接 觸的對象。如是關係的品質,為後續戒癮歷程提供積極學習的環境。

四、 戒癮歷程可以視為是個體將早年未了的關愛需求滿足的過程

本研究發現,當參與者感受到自己改變了,除了是因為學會更有用的因應 癮頭的方法之外,許多時候也會跟「與自己、與他人關係的修復經驗」有關。

而自己的部分,指的是小時候認同暴力的關係模式消融,學會用愛的方式活 著,前者也是小時候家人如何對待自己,內化而成的方式。與他人關係的部 分,通常會跟原生家庭有關,從原先容易衝突的關係模式,調整成可以聽見彼 此關心的關係模式。

在戒癮過程中,貴人所給予的信任經驗以及有機體的領悟,也能夠提升戒 癮者整體能力的信心,進而推動戒癮歷程發展。

五、 戒癮,不只學習如何預防復發,更需積極練習關係修復,為日後生活打好 基礎

本研究發現,因為研究參與者大多長年用藥、打滾於幫派與物質圈,於是 很自然形成一種以保護自己、生存為核心的因應模式。然而如果要過上正常生 活,對於早年依附困境的孩子,更需要學習面對人際失落經驗,包括被拒絕、

分離、失落情境,有對的態度與方法因應。此外,戒癮者對於自身生命的詮釋 方式,也與是否能持續修復與家人之間的關係,如果是的話,會對於未來更有 希望感。而本研究也支持就算成年才開始關係修復上的學習,也能夠持續影響 著往後的生命價值觀。本研究也發現宗教信仰的學習與運用跟關係修復有密切 關聯。

182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一、 研究限制

(一) 質性研究的特性與限制

雖然透過敘事研究的過程,對於研究參與者有內外在的、脈絡性的理解,

正是敘事研究的優點。但仍需注意的是,研究參與者都還在生命的過程,隨著 未來不同的生命經驗,回頭反思過往,都可能被賦予新的意義。另外,每位參 與者對於濫用物質的自我觀感其實是不同的,這也影響到在分享時,所分享的 觀點也真的只是在這個時機、遇到這個研究者所進行的分享,實際上研究者也 可以發現,當多訪談幾次的過程中,隨著彼此的熟悉以及對於研究的過程更明 瞭,參與者也能夠說出更細緻的事件與心態轉折,這其實也是質性研究的建構 取向所主張的「知識是互動中建構出來的」。

(二) 對偶取樣的方式,更有助於人際關係變化的理解

此篇研究雖然嘗試細膩了解戒癮者本身的人際關係、人際知覺等經驗,確 實也發現部分研究者在戒癮學習歷程中因著信仰的力量與思維,形塑出不同的 人際經驗。然而,很可惜的是,如果能做到對偶研究,無論是尋覓訪談與研究 參與者熟識的戒毒村老師,抑或是重要關係修復的對象,都能夠更清楚研究參 與者具體的與人互動的過程,變與不變,其中的琢磨。

(三) 因著族群特性與研究方法設計,難以精確地從研究參與者描述中理解其依 附或者內在運作模式的型態

雖然研究者原出設定的研究目標想要聚焦在研究參與者內在運作模式與人 際因應模式及其轉變,然而如若要準確的清楚研究參與者的模式,也需要研究 參與者對自身感受有足夠的敏覺,以及很依賴彼此抽象思考的能力,或是以觀 察研究進行會蒐集到更豐碩的資料。研究者也會發現,參與者在這方面的表現 上參差不齊,使得想要清楚了解原有的研究目的,難免淪為猜想或者根本問不 到。

183

二、 研究與實務建議

根據以上研究限制,研究者認為未來如果有心投入戒癮者人際歷程轉變的 研究者,或許在方法上可以用對偶取樣以及觀察研究,更能夠蒐集到細膩的人 際歷程資訊。另外,從現有研究來看,大多數戒癮者所遇到的契機都與危及健 康經驗或者信仰經驗有關係,研究者剛好兩者都有遇到,也覺得兩者的內在歷 程差異很大,或許未來可以分開進行探討,且後設認知與抽象思考佳的研究參 與者優先考慮。

而關於實務建議,研究者列點如下:

(一) 對於非行少年的關注與安置,有助於避免其一路走向歧途

大多數研究參與者都是曾在青少年為了尋求刺激與歸屬而往外跑,也因此 遇到較複雜的環境。如果能及時介入,給予非行少年愛的關懷的環境,或能避 免其朋黨的侷限性,減少繼續犯罪的機會。

(二) 監所/勒戒所提供催化改變的課程安排與轉銜後追資源

如同多數研究參與者提及,被關的時候會是他們頭腦比較清醒的地方,也 會開始想著自己是否要繼續過原來的生活。在監所中提供課程,甚或懇親會的 安排,更多的協助反思與表達自己的內在動機,更能推進到戒癮嘗試的歷程。

而後續出監的轉銜後追,也能夠幫助在戒癮挫敗之後,連結上有助於自己戒癮 的資源。

(三) 重視中途之家的功能,並提供長期的、經驗性的關係修復練習機會 中途之家/戒毒村確實是讓多數研究參與者改變到重生的重要過渡階段

(巫梓豪,2018;林易司,2019)。除了生裡癮的戒除,新的生活模式的再學習 也可以取代原來在物質圈生存的模式。此外,重視以人為本的環境中,持續給 予戒癮者「becoming a person」的經驗,以及重視學習與練習關係修復的正確 思維與方式,都能幫助戒癮者在後續社會復歸中有更多的彈性面對各種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