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4
35
景以及所做準備進一步陳述:
(一)研究者的專業學習
研究者於就讀研究所期間,曾修習過「研究方法導論」、「質性研究法」等
課程,同時於校內修習諮商理論與實務課程、持續進修創傷相關知能、進行各 為期一年的碩二兼職實習和碩三全職實習、半年期的人際歷程取向團體督導的 培訓下,研究者持續提升臨床專業能力和對於自我覺察的能力,同時強化基本 晤談技巧,例如傾聽、同理、探問、摘要、澄清與具體化等技巧皆有助於質性 研究的深度訪談。
(二)研究者的特質
研究者本身為男性,與本研究所邀請的研究參與者有相同性別,也更有親 切與自在感。雖然身處在同樣地緣與社會文化背景中,但是因為研究者本身的 家庭完整,童年經驗雖目睹過霸凌事件發生但並非當事人,再加上本身從未碰 觸過物質、更沒有甚至因此接受戒治勒戒等經驗,這是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生 命經驗中很不同的地方。對於不同之處,研究者透過對自身過往生命歷程的整 理,以及閱讀相關研究資料以描繪出更具體的畫面,以補足落差。然而經驗一 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研究者將以自身擅長的心理諮商專業訓練,易 與他人建立平等和諧關係的特質優勢,以及長期對於毒癮議題的關切與好奇的 研究初衷,來保有研究者對研究進行的敏銳度與接納度,以利整體質性研究工 作的進行。
(三)研究者的專業服務經驗與前見
研究者自2017年起擔任財團法人更生保護會台北分會更生輔導員,服務至
今也發現自己與服務的當事人在個人成長背景或者人格特質展現都有很大的差 異,其中發現部分當事人持續怨天尤人、或者在持續聯絡一陣子後會突然間就 迴避一切接觸的經驗,令研究者失落和困惑,除了推測可能是人格疾患的特徵 表現、是否再次吸毒等因素,研究者也對於案主這樣的人際互動模式感到好
36
奇。除了好奇,當案主無法理性思考自己的人生選擇,或者覺得全天下人都對 不起他、幫不了他時,研究者當下經常會覺得他很不為自己負責而感到不耐 煩、想嗆他。另一方面,在逐步針對本研究進行關係主題的文獻探討時,學習 和發現到當事人童年早期若是有依附創傷的經驗、家庭中父母關係不和以及共 依附的關係、格格不入的校園生活、說謊成性、因多次犯罪的自我汙名、以至 於人際關係中採取迴避策略、或是因為知覺到與家人關係的失落而下定決心改 變,這些先備學習的知識對於毒癮者生命經驗的斷裂與連結有更深刻的認識,
也幫助研究者在臨床服務中更能涵容毒癮者各種不適應行為的發生,擴大傾聽 和理解的空間。當然,在進行研究訪談與資料分析時,研究者也必須先把這些 預知的知識內容放置一邊,期許持續進入研究參與者內在獨特的世界。如若有 研究者個人先備知識或經驗的介入,也可以透過與研究參與者核對、摘要、澄 清是否能夠貼近與理解研究參與者。
(四)研究者角色
依據研究不同階段,研究者擔任不同的角色,依序如下:
1.招募研究參與者階段。聯絡相關的單位並提供研究邀請函,與有意願參與者
聯繫。
2.研究訪談階段。研究者親自進行每次的個別訪談,預計每位研究參與者進行
2-3次,每次時間約1~1.5小時。
3.資料分析階段。研究者謄打並閱讀訪談逐字稿、訪談日誌並進行分析處理。
4.報告撰寫階段。研究者除了對整體資料進行整理、歸納、詮釋與分析外,同
時進行論文撰寫,並將撰寫分析內容與研究參與者核對是否貼近。
二、輔助性工具
(一)研究邀請函
本研究邀請函以正式書面形式說明研究主題、目的、進行方式、研究者角 色以及研究參與者自主性、隱私權利與保密原則,向相關機構發文,尋找有意
37
願且符合資格之研究參與者(見附錄一)。
(二)研究參與者知情同意書
本研究根據台灣大學行為與社會科學研究倫理委員會之研究參與者知情同 意書格式撰寫知情同意書(見附錄二),並經由該委員會審核同意後,於初次訪 談開始時,向研究參與者說明本研究目的、研究流程與訪談方式、研究潛在風 險與因應措施、研究效益、資料處理與保存方式、退出研究之處理以及研究參 與者權利,確認參與者充分了解後,再簽署研究參與同意書,始開始正式訪 談。
(三)訪談大綱
本研究的資料蒐集方式採取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訪談大綱(見附錄三)
依據研究目的、研究問題與文獻蒐集所擬定。訪談大綱提供訪談主題之聚焦,
而依據當下資訊蒐集的飽和度以及新的因素的顯現,研究者彈性予以調整、刪 減、變更或新增訪談問題。訪談問題並不受限於訪談大綱中的順序,而是以研 究參與者自在敘說為原則。
(四)訪談日誌
每次訪談結束後,研究者依據對於研究參與者非語言訊息的觀察、是否有 非預期事件,以及自身在互動中的感受和覺察,進行進一步書寫與反思(見附 錄四),除了可以讓研究者反身自省外,亦可作為理解研究參與者的輔助性資 料。
(五)錄音設備
研究者準備兩台錄音設備作為訪談內容記錄工作,以避免中途意外而遺漏 訪談資料。
(六)研究參與者檢核回饋表
當研究者完成逐字稿謄打與資料分析後,會將「訪談逐字稿」、「資料分析
內容成果」以及「研究參與者背景資料」,列印紙本或email寄至研究參與者,
38
請其評估與自身想表達內涵的符合程度,並請研究參與者在「研究參與者檢核 回饋表」(見附錄六),予以評分、回饋與建議,以增加本研究的效度。研究參 與者檢核回饋整理如下(表3-4):
表3-4 研究參與者檢核回饋表
參與者 阿悟 哲哲 大熊 阿銘
基本資料無誤 可 可 可 可
逐字稿符合程 度(1~10)
10 10 7.5 10
分析內容與所 表達的符合程
度(1~10)
10 10 7.5 10
其它回饋 無 謝謝用這麼簡 潔的文字說明 我整個生命經
驗
無 很好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