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戒癮與人際關係
心理治療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係,心理師運用人際關係來達成治療效果,然
而該關係所蘊含的特質,其實也會在日常中良好的人際關係中顯現,若能在關係 中覺察這些特質並主動運用他們,能夠大程度的增加其價值(Maslow, 1970/2020)。 顯然,要面對戒癮復元的困難,好的人際關係是不足夠的,但是充分的探討其中 有助益或不好的特質,將有助於助人者檢視自己與戒癮者的互動方式並進行調整。
於是,此章節整理不同諮商理論,以及其認為人際互動如何影響人的改變的論述,
並進一步探討戒癮歷程與諮商理論的關聯,如下:
一、客體關係理論
客體關係理論發展自古典精神分析理論,雖然由不同的理論學者提供龐雜的
理論概念,但是該理論取向學者共同專注於0-3歲的母嬰關係的依附與分離經驗,
如何對於往後人際互動關係產生深遠的影響(Corey, 2017/2016)。Winnicott將自 我發展分成三個階段:絕對依賴、相對依賴到朝向獨立。他認為如果提供一個夠 好的照顧者(good enough mother)協助在孩子面對挫敗時提供扶持性的環境,逐 漸的,孩子就能夠正確的理解自己,並將照顧者視為獨立於自身的存在(Winnicott,
1965,引自陳碧珍,2013)。
陳碧珍(2013)為了探討戒癮歷程中的自我狀態變化,首先探討Winnicott自 我成熟與發展理論以及Kohut的自體心理學,後者認為恆久的精神結構,透過多 次可處理的人際間挫敗失落經驗,不斷經歷自戀完美系統的內在詮釋,並逐漸發 展出穩定的自客體。一個穩定的我自身(self),需要在早年母嬰關係中不斷滿足 其關係需求,使得個體與自客體有好的互動所形成。反之,心理疾病的原因來自 於早年經驗太過痛苦,以至於無法順利內化進而造成的精神結構的缺陷。該缺陷 會使得成年後僵化的尋找特定的客體進行替代,唯有經歷修通的過程,包括適當 的挫敗、滿足與理想化且能鏡映的自客體融合的需求,才能繼續發展出較健康而 有活力的個體。陳碧珍(2013)發現上帝成了戒癮者滿足自客體融合需求的對象,
23
而形成新的、較健康的心理結構以戒除心癮。然而,該研究專注探討福音戒癮歷 程的內在機轉,是否能適用在透過其他戒治手段完成戒癮的歷程,又或者有何相 同與相異之處,國內尚未有進一步的研究。
二、依附理論
相對於心理動力取向的做法,John Bowlby著重從實驗心理學、動物行為學
以及神經生理學的角度探討母嬰關係對於嬰兒整體性的影響並提出依附理論,他 認為依附是一種有特定指涉對象的本能行為,有其演化、生命各階段以及情感調 節上的重要意義(鮑比,1969/2020)。當幼兒持續能接受到來自父母的支持與鼓 勵,便會建立「困難時他人會給予幫助」的信念,並擁有較高的自信以及人格結 構化,使得未來壓力情境中能夠彈性的調整因應的方式。反之,則會形成較脆弱、
不穩且難以控制的人格結構,使得面對外在壓力時,尤其是拒絕、分離與失落情 境,較無法彈性應變。藥癮者於成人後期的藥癮行為與心理狀態,絕大多數與早 年的依附經驗有關(Farrington,1988,引自李秀珠,2015)。
李秀珠(2015)整理國內外依附與成癮的研究,發現多數研究有探討到家庭
關係的不健全、情緒調節能力、非行行為,都與藥癮行為密切相關,而背後的共 通因子皆為依附的困難。岡田尊思( 2013/2017)提供逃避傾向依附模式治療性 的建議,他認為可以治療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協助坦承並善於看見不安全依附 傾向的優點,練習減少逃避行為,仍可良好的適應社會;接著,透過人際間安全 堡壘的經驗,以及對於自身問題的覺察、理解與接受,才能夠對於自身生命掌握 更多主控權,進而逐漸形塑安全的依附模式。MATÉ(2003/2020)提出戒癮與清 醒有所區別:前者需要很努力的克制與遠離自身的渴求,後者則有意識的去選擇 對自己有更大價值的事物。對於戒癮與清醒的區分,正好能對應岡田尊思
(2013/2017)提出所提出的兩種治療層面:先是學習改善問題行為,接著才是更 多的對於問題脈絡的覺察與接受而形成內在的力量來根治心癮。
24
三、人本主義心理學與個人中心治療理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有別於過往的行為主義以及心理動力取向,著重在研究人 性、潛能、經驗與創造等課題。其中在人際關係的論述上,馬斯洛(1970/2020)
認為,好的日常生活關係,可視為「具有心理治療的性質」的關係,比如關懷、
愛與尊重對於任何關係都是好的。如果用需求理論來理解,實際上是當事人要感 覺到自己被愛、被尊重、被保護,下一層的需求才有機會達成。另外,同質性團 體,能夠讓成員擺脫自身孤立感、內疚或罪惡,減少心理衝突可能造成的個人風 險。而對於成癮者而言,心理衝突是常見的心理狀態,進而影響再次透過用藥尋 求慰藉,而現有民間戒治單位提供中途之家與戒毒村的環境,整可以提供合適戒 癮的團體環境。馬斯洛(1970/2020)也提到人際關係的特質仍有其限制,對於患 有嚴重性格障礙或者存在性精神官能症的患者,還是需要受過專業訓練的治療師,
協助提供有機體的頓悟,或被稱為徹底頓悟。他認為,所謂的領悟,不僅僅光是 對症狀的知識,還包括經歷情感性的經驗,許多領悟經驗跟過往未滿足的基本需 求經驗有關聯。
Rogers(1961/2014)提出個人中心治療理論假設:某種型態的人際關係,可
以幫助當事人開始成長。他提出「合一」的概念,認為當個人越能夠意識上接近 自身的體驗與表達時,他的表達上將不僅限於外在事實,而會蘊含更多知覺的脈 絡。對於不同的情境與話題,一個人也會有不同的合一程度。當關係中的雙方都 有溝通的意願與能力,且關係持續一段時間,合一性越高的個體能夠為整段關係 帶來一致的溝通,更能了解彼此的表達,對關係更滿意,而雙方的心理適應也會 跟著提升。
四、人際歷程取向治療理論
Teyber與Teyber(2017/2017)主要從依附理論、客體關係以及人際歷程理論中
汲取關係元素,形成人際歷程的整合模式。該模式關注孩子早年依附經驗以及內 在核心衝突的形成如何透過關係中僵化的互動模式延續並進而形成長大後的問
25
題行為,以及治療師要如何運用與個案的關係進行修通。由於上述段落有較多對 於人格形成的論述,所以此部分特別針對該取向對於依附修通的創見。
人際歷程取向治療理論重視運用治療關係,帶來修正性的情緒經驗,才能夠 鬆動案主長期而僵固的內在運作模式與人際因應模式,而隨著關係的歷程發展,
案主能夠嘗試將治療關係經驗類化到生活中重要他人關係中,改善困擾。目前大 多該取向的研究,會採以個案報告的形式探討該治療取向對於不同類型案主問題 的改善以及治療關係的療效因素(徐開慧、鍾世明,2014;李思儀、徐麗明,2019; 戴恩信,2021),以及探討人際歷程取向團體對於毒品受刑人的影響(張育甄,
2020)。而究竟改變與修通的歷程,會有怎樣的階段與特徵呢?李思儀、徐麗明
(2019)以關係同盟的建立、尊重案主的抗拒、內在聚焦、協助案主處理感受四 個階段來劃分其個案報告的階段。雖然這樣的分法,也依照著 Teyber& Teyber (2017/2017)中章節的順序安排,然而研究者也認為這樣的分法是以治療師為主體,
用治療師的意圖作為階段的劃分,而研究者理解並整理有關的論述,尤其後者文 獻第十章對於修通歷程的理解,嘗試以治療關係中能夠互動出來的產物,拆分出 五個修通歷程的階段如下:
(一)工作同盟的建立:在治療關係裡,雙方都持續承諾願意投入關係,並協調 出改變的共識,兩人也都願意為互動中自身的位置與角色扛起責任。
(二)經歷修正性情緒經驗:該取向認為治療關係的重要療效因子。透過不斷的 互動中的再學習,案主有機會經驗到持續被關愛與重視的經驗,使得其原先僵固 的內在運作模式得以舒緩。
(三)人際互動模式與內在運作模式的彈性調整:案主漸漸在生活中更能覺察到 在重要關係中反覆出現的舊有的互動模式,及其對於互動造成的問題,並且逐次 調整出新的、更具適應性的互動模式。
(四)對於幼年成長背景未滿足的情感需要哀悼:案主在互動中,開始有機會回 顧小時候不好的被照顧的經驗,並且再理解管教者所處的環境脈絡,也為了童年
26
沒得到的關懷缺憾進行哀悼。
(五)夢想實踐:案主能夠開始聚焦在談論並實踐自主想做怎樣的理想。
五、小結
客體關係理論、依附理論、人本主義心理學與個人中心治療理論以及人際歷 程治療取向理論,從不同的研究方法或是對於人性不同面向的興趣,而發展出人 際關係如何對於人格產生影響,以及治療性關係如何帶來人格與人際關係轉化的 論述。在國內過往碩博士論文研究中可以發現,戒癮者決心戒毒並在特定環境學 習戒癮,再到回家與家人修復關係,會經歷這樣的歷程(鍾惠貞,2014;陳玥華,
2019;連心瑜,2020)。而戒癮者與家人關係的轉變歷程中,其中經歷了怎樣的 治療性人際關係、怎樣的人格變化,更廣泛的說,復元歷程中的人際互動帶來怎 樣的外在與內在的影響呢?這是本研究有興趣探討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