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研究發現
第四節 穩定復元期-復歸家庭與社會並持續穩定的復元
為了研究整理的需要,研究者將復歸社會過程中的重要因素分成七點,然 而實際在研究參與者各自生命的流動中,這七點的關係並非分開存在,比如一 個特定的事件可能同時有兩三個因素在中間拉扯、相互助益或者此消彼漲,它 們更像是在長長的時間線上相互交織重疊,影響著戒癮者做出習慣或是改變的 抉擇。
一、 與神的關係:堅持祂的路,未來充滿盼望
阿悟感覺著復歸的路艱辛但順利,因為不知身在何方的妻女在一系列巧合 下跟自己團聚,在繼承父親戲團中雖然遇到許多困難但都會在對的時間點,出 現貴人提供自己當下所需要的幫助來度過難關,再來媽媽安詳的離世更神奇的 應驗了自身過往的祈求,這許多經驗的不斷累積也使得阿悟更相信只要堅持信 仰的生活實踐,冥冥中自有好的安排。
哲哲曾經一陣子待在機構感受到有志難伸、毫無盼望,仍然持續著每天重 複著信仰的功課,而有一天突然意識到自己對於天父沒有正確的關注,才會有 這麼多的不滿,於是更堅定待在機構進行信仰的學習。之後也持續感受到一路 上有許多巧妙的幫助,雖然近期也尚有需要沒有被滿足,但哲哲以為現在就是 多嘗試,等到時機對了自然會有成效出來。
阿銘則透過在一次微電影拍攝的困難中,感受到天父的指引,帶來困難順 利的解決,也更相信學習信仰思維以及專心禱告聆聽正確知見的重要性。而持 續經歷許多的阿銘,回顧過往信仰經驗,也相信當走在天父指引的道路上,祂 也會持續做功,是一種涵容的愛的流動的體驗。
本研究發現,雖然宗教上有所不同,以至於有不同的生活模式與語言表 達,但是有宗教信仰的戒癮者,對於自身現在與未來顯得更樂觀與充滿希望,
認為當自己堅持走在祂指引的道路上時,未來一切都會越來越好,這也是他們 一路走來,親身實證後得來的信念。
170
二、與生涯貴人的關係:在迷惘時持續相信並拉拔往前,成就今日的自我
(一)社會復歸從零到一的過程:貴人賞識並提供實際與情感性的雙重支持 阿悟在離開戒毒村後,面臨著中年找工作,也是人生第一次正當求職的壓 力,當時因為也還沒有與家人重建信任的關係,但是因著希望過上正確的生活 的信念而謹慎謀求遠離物質的職場環境,過程中也遇到貴人賞識,對方甚至願 意付出心力與金錢來跟他相處並支持其理想。阿悟因為希望完成父親的遺願、
繼承他的戲團,所以當時主要以能暫時謀生的工作作為考量,所以當貴人老闆 打算在事業上提拔他時,阿悟謹慎的拒絕,對方尊重他的抉擇也繼續觀察他的 志向。雖然阿悟的內在已然變化,但生存條件幾乎是零的情況下,貴人的出現 無疑為復歸歷程打下一劑定心針。
(二)感受到貴人基於信任下給出成長的機會,幫助戒癮歷程邁步
哲哲在一次反毒宣講中,執行經理很信任的給予他們一筆錢花用的過程,
初次成功透過自我對話消退用藥的渴望,這也讓他更感謝對方的信任才給予了 這樣的操練機會,也警惕拿到一大筆錢也會促發癮頭的現象。後續,隨著哲哲 持續穩定的擔任同工的角色,機構的執行經理也會觀察到他的需要,並且刻意 創造機會讓哲哲可以有更多的嘗試,也因為自身的宗教信仰,哲哲認為貴人正 是上帝的信差。阿悟的老闆貴人發現他的志向後馬上幫他安排相關機會,而且 不只支持他的夢想,也對於阿悟的任何需求二話不說的給予即時幫助,這讓後 者深刻體會到很被重視,認為正是貴人成就了自己現在幸福的生活。
從這兩人對於貴人的描述,除了給予他們所需要的,也可以看見因為久經 相處後,逐漸清楚其未明說的需求,甚至在戒癮者自身都很迷惘之際,積極提 供他所需要的機會,並帶來一種廣大的被關愛的感受。這般並非基於憐憫,而 是真的在乎與肯定對方的經驗,也呼應了吳麗娟(2003)認為人的改變,最好 是透過不斷被在乎的經驗,而非知識的獲取,才能真的帶來根深柢固的轉變。
171
還有一點值得討論的是,李嘉庭(2020)曾指出復歸社會的復元歷程,足 夠的自信、個人信念是戒癮歷程順利的重要因素。確實本研究也可以看到,戒 癮者在復歸社會歷程中,具備謹慎的信念以免引發過去用藥的習慣,且在關係 與工作的進展中也能夠增加自信。除此之外,本研究也發現貴人所給予的信任 經驗也一再的穩固戒癮者對自身整體能力的信心。
三、與原生家庭的關係:糾結到疏通,衝突到同調,讓生活更充滿盼望
(一)從原生家庭關係的修復,體會到信仰進駐內心帶來不可思議的力量 因為長年負面的互動方式累積,研究參與者與原生家庭的關係已然缺乏許 多的信任,不僅沒有盡到自身家庭角色功能,一舉一動更容易引發家人的不放 心(劉亦純等人,2019)。因為阿銘的哥哥常帶父母過來機構看他,哥哥在這裡 改變,而從阿銘的言談舉止也觀察到他的改變,所以父母也開始信任他不會走 回頭路,更時常來電關心其機構的生活如何,這樣的互動的變化讓阿銘備感珍 惜,歸因是神對全家做的功,讓關係中的信任感得以重建。然而,哲哲與家人 重建關係的路程卻坎坷許多,其中透過信仰的思維、離開關係中的自我覺察與 省思,學習如何在熟悉的關係中調適自己慣有卻有害於關係的互動模式,看見 家人當下的意圖。即使如此,後續更因為自身獨立的需要引起父母的擔心與反 彈,但因為過往調適衝突的經驗累積,透過一直的溝通與觀察,所以越來越清 楚雙方的需要,也更積極表達重建信任關係的堅持。哲哲至今仍因著找到平衡 彼此需要的互動方式感到喜悅,也在慢慢擁有更多人身自由與資產的過程中,
感受到復歸的進展。但是哲哲也提醒到,不信任的記憶如同癮頭,未來一定還 會持續被引發,但是依循正確的道路,那份不信任的記憶也會轉化成更堅固的 信任關係。
雖然兩人的改變歷程的進展好像速度上差異頗大,研究者認為可能是比起 哲哲來說,阿銘在用藥的好多年時間都不在家,因為沒有太多關係中傷害對方
172
的經驗,所以父母要重新接受兒子反而更為容易,同樣的現象也可以解釋大熊 老婆對他的態度在戒癮前後沒什麼變化。當然,還有另一種可能是,哲哲父母 對於孩子獨立,基於自身生命經驗有獨特的擔心。儘管如此,還是可以看見其 實戒癮者父母要的就是兒子可以好好的,讓自己放心的經驗。雖然過往的傷痛 記憶與擔心可能會成為關係修建的阻礙,但是哲哲也從這個經驗中,體會到因 為信仰的思維與力量展現,才有辦法讓自己願意持續投入關係中,於是才有機 會來修復關係。
同樣戒癮了,大熊沒有其他研究參與者的幸運,一方面關係最不好的父親 也已經過世了,而家人除了母親外都沒怎麼聯絡了,而母親又是小時候不得不 暫時缺席的家庭成員。楚尼克與高德(2020/2021)認為母嬰關係中不同調的經 驗是頻繁而正常的,所以如何面對關係間彼此不和的經驗是很重要的,是否有 足夠多面對不合到能夠同調的經驗,很大的影響著一個人主觀將生命詮釋成悲 觀或樂觀的敘事色調。而在本研究中,可以觀察到研究參與者與家人的關係修 復經驗,以及他們自身對於生命的詮釋方式,確實是有關聯的。比如,哲哲跟 阿悟都有提及如何跟親人修復信任關係的過程,雖然過程中有很大的情緒張 力,但是成功的修復也讓他們更相信宗教信仰對自己的助益,並對未來懷抱希 望。本研究藉此支持,就算成年才開始關係修復上的學習,也能夠持續影響著 往後的生命價值觀。
(二)關係修復後,開始再理解小時候成長經驗的悲哀
阿銘在與家人關係變好後,也開始反思,父母的成長與大時代背景導致他 們總處在自己的焦慮中,而無暇看見孩子們的需要,也於是才有自己愛恨交織 的情緒,到後來混物質圈也都是利益為重的氛圍,使得自己一直都只考慮錢、
只考慮生存而做了許多壞事,終於來到了基督的環境,才有機會開始學習愛的 互動與生活方式。阿悟也在繼承父親的戲團後,常常會想著,父親當年是怎麼 教育自己,背後的擔憂為何。這樣對於過往成長經驗的再理解,剛好支持了
173
Teyber(2017/2017)提到在依附修通的歷程中,當生活的其他問題逐漸解決 後,案主有機會開始反思與再理解原生家庭經驗中未被關愛的經驗背後的環境 脈絡。
四、與配偶的關係:是戒癮的阻礙?或者生活工作困難時的強心針?
大熊與阿悟都很年輕就結識了現在的老婆並交往,兩位女性的共同點是,
同樣的很包容當時男友的藥癮狀況,願意等對方回頭是岸。不同的是,大熊與 老婆認識後持續同居,到後來結婚生子直到現在。阿悟與老婆認識,阿悟因為 時常進出監所而找不到人,到後來未婚生子後,岳父更想方設法讓阿悟找不到 他們家,直到最後一次出監後,因緣際會下才重聚,結婚在一起。然而大熊娘 家的家庭事務價值觀上不同,使得夫妻倆為此常有衝突,太太會怪罪大熊物質 濫用才會導致沒錢,大熊目前對於伴侶關係的裂痕覺得頭痛也覺得「就這樣 吧」,甘脆將大多心力放在為孩子鋪路上。阿悟則在全家團圓後,老婆鼓勵他繼 承父業並承諾共同面對困難,成了阿悟安下心打拼以及未來遇到困難很肯定與 包容阿悟的支持力量。
研究發現,不合的伴侶關係帶來生活的壓力,而伴侶的支持也成了生活壓 力與困境時很好的情感陪伴者以及工作夥伴。這也說明著,家庭關係的修復、
自身依附修通並非是戒癮歷程必經之路。然而,研究者試著這樣想,如果大熊 身體沒出問題,付出這麼大的性命代價,他真的戒的掉藥癮嗎?其實大熊早就 給出了否定的回覆。
五、擔任父職的責任與意義:孩子成為映照自身過去的鏡子
大熊與阿悟戒癮後,都盡力把父親的職分扮演好,希望給予孩子足夠多的 父愛。然而兩人也因為信仰的不同、是否過往一直陪伴在孩子身邊,對於管教 有不同層次的理解與意義賦予。比如阿悟曉得女兒無法接受爸爸的原因,並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