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0 二、研究成效之評估
(一)、行動功能
本研究使用行動功能量表(DEMMI)做為行動功能之評估工具亦 為篩選條件中的評估工具,該量表在2008年由de Morton學者發展,
評估長者之床上活動度、椅子上的行動功能、不使用助行器之靜態平 衡、不使用助行器之動態平衡及行走等五項功能,具有安全、快速且 容易操作的特性,有助於全面性的評估老年者的移動性,評估結果可 作為治療目標的設定參考依據(de Morton, Davidson, & Keating, 2008)。
另有 DEMMI 量表應用在社區研究證實該量表與 Barthel 量表的分數
(rho= 0.60, 95%CI= 0.33-0.78, P <0.001)和SF-36的總分(rho= 0.50, 95%CI= 0.18-0.72, P <0.001)具有顯著的中度相關性,因此提供了
DEMMI收斂效度的證據,在區別效度的部分,DEMMI與生活品質量
表(The Assessment of Quality of Life, AQoL)(rho= -0.38, 95%CI=
-0.50--0.63, P <0.05)、SF-36量表精神健康面向的總分,(rho= 0.17, 95
%CI= -0.19-0.48, P> 0.05)和老年憂鬱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GDS)(rho= -0.07, 95%CI= -0.40-0.27, P> 0.05)三者之相關性皆很低,
因此證實了DEMMI的區別效度,且該研究指出DEMMI量表並未具 有天花板效應及地板效應(de Morton et al., 2011)。
DEMMI 量表床上活動度的測量包含:能否在床上做橋式(即將
屁股抬高至離開床面)、翻身、床上坐起;椅子上的行動功能則包含:
不須支撐的坐在椅子上 10 秒鐘、能否從坐式到站姿、過程中是否需 要手扶;不使用助行器之靜態平衡其測試內容包含:獨自站立10秒、
雙腳併攏站立10秒、墊腳尖站立10秒、閉眼串聯步(tandem)站立 10秒;行走主要了解其獨立性及是否需要輔具的協助;不使用助行器 之動態平衡測試能否從地板撿起筆、向後走4步以及能否做到跳的動
作,量表共計15題,總分為0~19分,並對照其轉換表得DEMMI分 數滿分為100分。國內研究將參與長照機構及日間照顧中心的長者之 行動能力分三級:第一級為正常行動組,DEMMI分數為74分至100 分、第二級為輕中度行動困難組,DEMMI分數為 39分至 67分、第 三級為重度行動困難組,DEMMI分數落在20分至36分(李雪楨 et al.,
2017; 楊越安 et al., 2018),本研究所篩選之對象屬於第二級輕中度行
動困難組。
(二)、認知功能
聖路易大學心智狀態測驗(Saint Louis 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
SLUMS) 量表於 2002 年由 Morley 和 Tumosa 發展,因其補足了簡
易心智狀態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在使用上的 侷限性(Tariq, Tumosa, Chibnall, Perry III, & Morley, 2006),且可以免費 使用,因此目前已有多種語言之版本。而台灣版由國內學者胡名霞在 2010年翻譯完成,其檢測內容包含定向力、記憶、專注力和執行功能,
定向力為評估時間及地點、記憶為立即複誦數字及延遲回憶物品、專 注力測試當受試者聆聽一篇短篇故事後,針對其內容進行問題回答、
執行功能包含數字計算、命名動物、圖形辨識、大小區辨、畫時鐘等,
共計11道題目,施測時間約為7分鐘,分數範圍從0分至30分,並 依照教育程度而有分數上的差異:受試者若有高中以上教育程度,分
數在27-30 分間為正常範圍,在 21-26 分間為輕度神經認知失常,20
分以下為失智;若受試者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下,分數在25-30 分間為
正常,在20-24分間為輕度神經認知失常,分數在19分以下為失智(胡
名霞, 2010)。
SLUMS 量表與 MMSE 量表的 Spearman 相關係數為 0.747(P
<.001),與蒙特婁認知評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
62
的Spearman相關係數為0.839(P <.001),具有良好的相關程度(L. Cao et al., 2012)。土耳其版本的SLUMS量表Conbach’sα值為0.85,亦具 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Kaya et al., 2016),國內研究使用該量表測驗社 區輕度認知障礙長者之內在一致性 Conbach’sα值為 0.88(林妍君,
2016)。另外亦有研究針對不同教育程度之長者測試其敏感度及特異度,
結果顯示未曾接受過教育之長者敏感度及特異度分別各為 1.0,而曾 接受過教育之長者的敏感度及特異度分別為0.86及0.56(Yang et al., 2016)。.
(三)、日常生活功能
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 BI)是我國申請長照服務及外籍看護工 所使用的評估工具,由Mahoney & Barthel在1965年發展而來,透過 了解高齡者的日常生活功能狀態以評估其身體功能,目前已被廣泛運 用至社區老人以及機構住民的研究。經研究指出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 為0.90(李春香, 2007; 邱美汝, 陳玉敏, & 李月萍, 2007; 陳佳鳳, 卓 妙如, 溫千慧, & 楊仲棋, 2007) ,其量表分數與日常生活中的實際表 現,整體相關係數為0.91(McDowell, 2006),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BI 量表之評估方式以最近一兩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表現包含 自我照顧能力(進食、盥洗、如廁、穿衣、大小便控制)以及行動能 力(移位、活動、上下樓梯),共10項的日常生活技能,每項從需要 協助至完全獨立分不同等級,總共100分,分數越高代表日常生活功 能越獨立,依照分數區分為五個等級:0 分至 20 分為完全依賴、21 分至60分為嚴重依賴、61分至90分為中度依賴、91分至99分為輕 度依賴、100分則是完全獨立。
(四)、身體功能
簡易身體功能量表(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 SPPB) 由
Guralnik 等人在 1994 年所發表,過去研究中使用至社區老人中整體 的再測信度為0.87,主要測試內容分為三個部分:平衡測試(balance test)的再測信度為0.64、行走速度測試(gait speed test)為0.92、坐 站測試(chair stand test)為0.75,儘管平衡測試的再測信度較低,但 仍是可接受範圍內(Gómez, Curcio, Alvarado, Zunzunegui, & Guralnik,
2013),多項研究已證實該量表是一項能夠識別長者是否保有活動性的
重要工具(Freire, Guerra, Alvarado, Guralnik, & Zunzunegui, 2012; Ostir, Volpato, Fried, Chaves, & Guralnik, 2002; Wennie Huang, Perera, VanSwearingen, & Studenski, 2010)。本研究除了依照既定方式進行評 估計分外,同時紀錄各項目實際表現數據(秒數),以下說明各項測 試內容。
1. 平衡測試:
該測試分為「併腳站立(Side-by-side Stand)」、「半串聯步站立
(Semi-tandem Stand)」、與「串聯步站立(Tandem Stand)」三個部 分,當併腳站立維持超過10秒鐘即可獲得1分進入半串聯步站立,
若小於 10秒鐘則為0 分,平衡測試亦即結束。第二步半串聯步的 測試方式同第一步,若順利進入第三步串聯步站立,能維持 10 秒 鐘以上為 2分,保持3 秒至9.99秒則給予1分,小於 3秒鐘則為 零分,此項目最高分為 4分,各項平衡測試以 30秒為上限,測試 過程不可使用輔具。
2. 行走速度測試:
以一般行走速度測試受試者行走4公尺時所需的時間,測試過 程中可使用日常習慣之輔具,使用碼表計時一共測試兩次,擇優取 之,參考相關系統性文獻回顧之建議(Pamoukdjian et al., 2015),因 此測試時將在4公尺前後增加1公尺的加速距離及緩衝距離,以確
64
保中間的4公尺為正常速度,其給分方式為:小於4.82秒得4分,
4.82秒到6.20秒得3分,6.21秒到8.70秒得2分,超過8.7秒得1 分,無法完成則為0分。
3. 坐站測試:
找一個安全、穩固的椅子,讓受試者坐在椅子上且雙手交叉於 胸口並從椅子上站起來,並用最快速度完成5次的坐到站,開始前 給予一次練習的機會,在試測的過程中,若受試者無法完成即停止 施測,該項目為 0分,若可以完成 5次坐站測試且時間小於11.19 秒則得4分,介於11.20秒至13.69秒得3分,13.70秒至16.69秒 得2分,16.7秒至60秒得1分,超過60秒則為0分。
(五)、復能成效
本研究評估復能成效所使用的評估工具為加拿大職能表現量表
(Canadian Occupational Performance Measure, COPM)根據加拿大職 能表現模式(Canadian Model of Occupational Performance, CMOP)發 展而來,該量表與復能的概念相符,皆強調以個案為中心進行介入
(Law et al., 1990),COPM的評估可使受訪者能夠識別並優先考慮限制
或影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表現的日常問題,因此COPM量表的最終目 標即是使個案能夠進行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認為重要但在執行上卻 遇到困難的活動(Tuntland et al., 2015)。
COPM 量表目前已被翻譯成多種不同語言的版本且被廣泛運用,
中文版由國內學者潘璦婉翻譯,過去研究應用至慢性肺阻塞患者之再 測信度良好(組內相關係數:操作能力r= 0.92,滿意度r= 0.90)(Sewell
& Singh, 2001),應用至中風患者亦有良好的再測信度(Spearman’s rho:操作能力 r= 0.89,滿意度 r= 0.88)(Cup, Scholte op Reimer, Thijssen, & van Kuyk-Minis, 2003),國內研究應用至精神疾病患者其再 測信度為(組內相關係數:操作能力 r= 0.842,滿意度r= 0.847)(Pan,
Chung, & Hsin‐Hwei, 2003),且該量表與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芙 蘭切活動量表(Frenchay Activities Index)、中風影響量表(Stroke Adapted Sickness Impact Profile-30)、EQ-5D 生活品質量表(Euroqol 5D)所辨識出的問題具有一致性,且更能發現其職能表現問題,因此 具有區別效度(Cup et al., 2003)。
根據我國長照復能服務操作指引建議,該量表目前於國內復能介 入的執行上被大量使用,採用半結構式的訪談方式,藉由治療師與受 訪者討論的過程中,確認個案在從事自我照顧、生產性活動、休閒活 動中遇到的問題,評定個案最重視且希望從事的最多五項自選活動,
請受訪者依照評估當下,自身認為對於該問題的操作能力/表現以及滿 意程度進行評分,待介入結束後,再次邀請受試者針對該問題進行操 作能力/表現及滿意度之評分,以作為成效參考。本研究考量人力及介 入時間問題,因此會以受試者評定最重要之活動項目設定為目標進行 復能訓練。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