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區進行運動及認知訓練團體課程已行之有年,而本研究於偏鄉社區介入,
因此將健康知識衛教融入課程,並針對輕中度行動不便者提供個別化的復能訓練,
藉由探究此類型的多元介入模式,對於社區長者身體及認知功能上的成效,提供 發展偏鄉社區長期照顧及復能服務結合之實證。
本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經介入後在行動功能、認知功能、日常生活功能、
身體功能等指標皆達到顯著進步,而復能目標的操作能力及滿意程度達到統計邊 緣顯著進步,且有中度的效果量;而對照組僅在認知功能、復能目標滿意度有顯 著進步,行動功能則有統計邊緣顯著進步,且有中度的效果量。此外,透過統計 結果顯示實驗組在身體功能的表現進步顯著優於對照組,而在效果量的解讀上,
亦能發現實驗組的行動功能及日常生活功能兩項指標的介入成效大於對照組。本 章節將依序探討行動功能、認知功能、日常生活功能、身體功能及復能成效等各 個成效指標間的介入成效差異及可能原因,並總結說明偏鄉社區長照現況及研究 限制。
第一節 行動功能介入成效
本研究發現不論實驗組或對照組,經介入後兩組的DEMMI分數皆由輕中度 行動困難進步至將成為正常行動組的邊緣。探究實驗組組內的顯著進步,並具有 高度效果量,其可能因素為二:(一)、實驗組的個別化復能訓練,多針對受試者 的行動功能給予訓練處方,且訓練具有效益;(二)、實驗組除了參與每週一次的 團體運動認知衛教課程,其餘時間受試者亦有依照每週治療師所開設的訓練處方 進行練習,致使實驗組組內的進步成效更優於對照組。此一結果與過去研究相似,
國內學者張祺興等人(2013),針對 52位社區長者,進行每週 2 次、每次 3 小時 的社區關懷據點活動,實驗組的2次活動中包含1次個別化的復健運動指導(如 協調性運動、平衡訓練、肌耐力訓練等),以10公尺走路測試測驗受試者之行動 功能,在介入3個月後實驗組的走路能力達到顯著改善,近期在國外也有類似研
究,介入組進行為期12週、每週3次、每次1小時的團體課程,在課程結束後 給予同樣頻率的12週家庭運動計畫,讓長者自行練習,該研究在24週後的評估 顯示在計時起走測試具有顯著進步(Sadjapong, Yodkeeree, Sungkarat, & Siviroj, 2020),證實透過團體課程搭配個別化訓練的介入能夠有效達到行動功能之提 升。
除此之外,對照組在DEMMI分數的表現上亦有達到邊緣顯著進步,且具有 中度的效果量,由此推斷團體課程對於社區長者的行動功能上能有益處,過去在 探討團體課程對社區長者之行動功能表現的研究中,介入每週1次、每次50分 鐘的團體運動,經過10週的介入後發現在2.44公尺起步走的動態敏捷性測驗等 多項功能性體適能指標上有顯著進步(陳秀娥, 林忠尼, & 王靜枝, 2019),另外一 項研究指出為期12週、每週3次、每次50分鐘的環狀團體運動,可提升長者下 肢功能性體適能及步態穩定性(賓孟晨 et al., 2017),Jung等學者(2020)在社區進 行每週1次、每次60分鐘、共計24週的綜合多元性訓練,結果發現在介入組的 計時起走測試表現上有顯著的增加,即使測驗方式不同,但在行動功能上的進步 與本研究結果相符,且團體運動已被證實可以有效改善輕中度行動不便之長者的 下肢活動能力(王靜怡 et al., 2017),而隨著下肢活動能力的進步將增加行動能力 的穩定性,降低跌倒風險。
86
第二節 認知功能介入成效
先前針對社區長者進行5-6週共計10次60-75分鐘的記憶力、推理、速度 等認知訓練的研究,結果顯示能夠有效提升長者之認知功能,且效果具有持續性
(Ball et al., 2002);Engvig等學者對社區長者使用位置記憶法進行8週、每週1
次1小時的認知訓練,在測試中的單字識別及來源記憶上達到顯著進步(Engvig et al., 2010),藉由過去的研究可得知,介入認知訓練對長者的認知功能有所幫助,
經Reijnders等學者(2013)針對認知訓練的統整,證實認知訓練的介入能夠有效改
善長者認知功能的記憶表現、執行能力、處理速度、注意力、主觀認知表現等問 題。
本研究透過數據可發現,兩組在經過十週的介入後,認知功能的表現皆有顯 著進步,探究其原因應為兩組皆有團體認知訓練課程的介入,而實驗組雖有個別 化的復能訓練,但透過復能目標之整理,可得知目標多屬於日常生活功能問題,
因此治療師所給予的處方多偏重於身體功能上的直接訓練,由此可知,兩組除了 參與團體認知訓練外,並無接受其他的認知訓練,其為影響兩組組內皆有顯著進 步卻無組間差異的關鍵因素。本研究結果支持團體認知訓練能夠提升社區長者之 認知功能。
聖路易大學心智狀態測驗的評定標準:受試者若有高中以上教育程度,分數
在27-30分間為正常範圍,在21-26分間為輕度神經認知失常,20分以下為失智;
若受試者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下,分數在25-30分間為正常,在20-24分間為輕度 神經認知失常,分數在19分以下為失智(胡名霞, 2010),本次研究對象皆未有認 知功能障礙之診斷,但依照上述評定標準綜觀本研究之數據,發現分數表現多落 在「教育程度高中以下─19 分以下為失智」之區間,透過研究者在實際施測時 觀察得出,由於多數長者未受過教育,因此再回答需要動腦及思考的問題時,會 表現出不耐煩、對答案沒信心而給出模稜兩可的答案,或是使用轉移話題等方式 閃避問題,導致本研究認知功能分數低落之主因。
然而本研究透過團體認知訓練的介入,有效提升社區長者的認知功能,國內 研究對具有輕度認知障礙的日照中心長者進行每週一次、每次1.5小時、維持14 週的「生活認知刺激活動」,介入組在ADAS-cog的前後測表現上具有差異(李孟 純, 2017),另外一篇研究對於輕度認知障礙的社區長者,執行每週兩次、每次1 小時的手腳協調訓練,經過6週後,長者在SLUMS的表現均進步了兩分以上(林 淑惠 & 黃瑞珍, 2017),綜合上述,若針對社區中認知功能障礙者給予適當的認 知訓練,將有助於維持或提升其認知功能。
88
第三節 日常生活功能介入成效
在日常生活功能的分數表現中,不論組別或測驗時間,兩組前後測分數皆在 90 分以上,未能得到滿分的項目多為上下樓梯、平地上走動等行動功能,顯示 受試者在日常生活上皆為輕度依賴者,在組間並無顯著差異。而實驗組經過復能 多元服務介入後,在組內達到顯著進步,且在效果量上優於對照組,過去研究發 現步行速度、肌力等身體功能狀態將影響社區長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表現(Brach &
VanSwearingen, 2002),因此從行動功能及身體功能上的顯著進步,亦能夠提升 日常生活功能,在評估項目中也能發現多項內容與前述兩項功能相關,舉凡巴氏 量表評估項目中的平地走動、上下樓梯等,透過個別化的復能訓練,提升行動功 能及身體功能,將能維持或提升個案日常生活功能的獨立性。
國內學者陳家慶等人(2008)針對社區長者進行每週2次、每次約3小時的健 康促進運動,其中一次由物理治療師進行個別化之運動介入與指導,且復健科醫 師每 6 週提供一次衛教及諮詢服務,並使用巴氏量表評估日常生活功能,在 6 個月後並無明顯的改變幅度;該作者在2010 年採用同一模式,針對社區內患有 骨關節炎與中風長者為對象,延長介入時間為8個月,日常生活功能的結果顯示 在骨關節炎組並無顯著差異,而中風組則有明顯進步的趨勢(陳家慶 et al., 2010),
此一結果與本研究相似,對於行動不便之長者,針對個別的弱項進行訓練時即能 夠看到顯著的效果,在國外復能相關研究的文獻回顧中也指出復能的介入能夠提 高長者的日常生活功能(Cochrane et al., 2016)。
而對照組僅接受每週一次團體運動認知課程的介入,並未有個別化的訓練,
因此組內無顯著差異。此一結果顯示,每週一次的介入頻率,無法達到提升日常 生活功能輕度依賴者的日常生活功能之作用。
第四節 身體功能介入成效
透過數據顯示,實驗組及對照組在前測時身體功能表現即具有顯著差異,分 項探討各項測試之表現差異,發現對照組在行走速度、坐站 5次測試兩項的分 數及實際表現都優於實驗組,且平衡測試中串聯步秒數也優於實驗組,推測此 因素可能為兩組在慢性疾病分布不均所導致,對照組並無罹患心臟病及糖尿病 的受試者,而罹患慢性病將導致日常的身體功能衰退及生活品質的降低(林儀貞, 陳清惠, & 顏妙芬, 2012)。然而根據亞洲肌少症共識會(Asian 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 ,AWGS)將步行速度每秒<0.8 m/s (Chen et al., 2014)、SPPB得分≤9 分及坐站5次≥12秒(Chen et al., 2020)作為肌少症體能表現之診斷標準,而肌少 症為衰弱的部分功能表現(吳雅汝, 周怡君, & 詹鼎正, 2014),因此推斷本次的 受試者皆可能有衰弱或肌少症之情形。
實驗組經過十週的介入後組內在整體得分上有顯著進步,且具有高度的效果 量,其成效顯著優於對照組,因團體課程及個別化訓練的介入多有強化下肢肌力 的練習,因此在坐站5次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代表下肢肌力的進步。一篇統 整運動治療對步態影響的研究指出,肌力訓練搭配有氧運動或其他運動將有助於 改善走路速度(Lopopolo, Greco, Sullivan, Craik, & Mangione, 2006),而本研究以 多元化的運動課程設計及個別化訓練,使實驗組在行走速度上亦具有顯著進步,
與過去研究相符。走路速度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功能相關(Fritz & Lusardi, 2009;
李棟洲 & 武俊傑, 2015),本次研究的行走速度雖達到顯著進步,然而仍未達到
>0.8 m/s,建議未來研究能夠增加介入頻率以改善個案衰弱之狀態。在平衡表現 上,實驗組組內的三項測試皆有進步的趨勢,透過第四章所述可得知受試者所設 立的復能目標多屬於日常生活功能或工具性日常生活功能為主,治療師亦給予相 應的處方,例如:個案至戶外散步時會害怕跌倒而感到緊張,無法獨立外出,因 此復能目標設立為「能夠自行外出」,治療師所給予之處方依序從握扶手的直線 行走訓練,逐漸進階至在他人陪同下放手練習,最後再到轉身練習,循序漸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