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認知訓練對社區長者之成效
隨著高齡化的發展趨勢,失智症的比率更是以驚人的速度成長,依據臺灣失 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及內政部107年12月底的人口統計資料估算,65歲以上
老人共計 3,433,517 人,佔總人口數的 14.56%,其中患有輕微認知障礙者有
626,026人,確診為失智症有 269,725 人,意味著 65 歲以上老人每12 位即有 1
位失智症患者,而年紀越大其盛行率越高,每隔五歲盛行率即有倍增的趨勢,80 歲以上的老人5位中即有1位失智症患者(台灣失智症協會, 2019)。
美國失智症協會(Alzheimer’s Association)提出失智症十大警訊為:一、記 憶減退影響到生活和工作;二、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三、言語表達出現問 題;四、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五、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六、抽象思 考出現困難;七、東西擺放錯亂;八、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九、個性改變;十、
活動及開創力喪失,藉此期望能夠即早發現並進行診斷及治療,因此預防認知功 能的衰退極為重要,適當的身體活動能使生理與心理活化,並同時刺激腦部運作 提升思維與新事物的吸收,以達到預防及延緩認知功能的退化、改善身體功能、
減少憂鬱等負向情緒及精神行為問題(黃千盈, 徐文俊, 李佳琳, & 邱逸榛, 2011)。
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是一個介於正常的認 知功能及輕度失智症之間的一種過渡階段,雖然有少部分的患者會由 MCI 回復 到正常的認知功能,但就大部分的患者而言,這是一個會退化到失智症的高危險 群(王培寧, 林克能, & 劉秀枝, 2012)。1999年Petersen等人提出輕度認知障礙的 診斷標準:一、患者或家屬發覺記憶力減退的情形;二、記憶力測驗明顯較同年 齡層及同教育程度者差;三、其他大腦認知功能(如定向立、判斷力、空間感、
執行力)皆正常;四、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不受影響,尚未達到失智症之診斷(王 培寧 et al., 2012; 莊閔妃 & 辛袷隆, 2006),因此MCI患者在執行日常生活活動 時,可能因受到認知功能的改變而有所變化,進而影響其生活品質(李叔穎, 2013),
倘若能在此階段即進行認知訓練,將有助於延緩退化至失智症的可能。
認知訓練是指任何針對改善認知功能且非使用藥物介入的措施,一般而言,
認知訓練的介入側重於特定領域,如、注意力及問題解決能力,而日常生活功能
(ADL)、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IADL)、記憶社交技能和行為障礙亦可作為介 入之目標,常見的認知訓練策略分為「補償性」及「恢復性」,補償性策略透過 執行內在的認知改變及外部的環境提示來彌補認知缺陷,而恢復性策略則試圖改 善特定領域的功能,以恢復至原先的狀態,儘管方法不同,但同樣適用於失智症 患者(Sitzer, Twamley, & Jeste, 2006),其操作具有三大原則:一、可針對單一或數 個認知面向進行訓練;二、反覆練習受訓練之認知任務;三、練習的內容是有不 同難易度等,介入對象多為認知功能正常或是輕至中度的認知障礙患者,目的在 於提高個人特定的認知功能面向或是一般性認知功能(曾建寧, 2014)。
認知訓練的研究多以記憶訓練(memory training)、推理訓練(reasoning training)及速度訓練(speed of processing training)等三種訓練最為常見(曾建寧, 2014),各項訓練設計內容說明如下(賴瑞婷 & 林麗嬋, 2003):
一、記憶訓練:運用Bandura之自我效能(slef-efficacy)理論的操作技巧,
掌 握 賦 予 意 義 (meaningfulness)、 組 織 化 (organization)、 視 覺
(visualization)想像力、關聯(association)能力等四大基本原則,設 計訓練內容以增強日常生活認知實務操作能力,常見的活動設計如:利 用影像視覺想像關聯項目等。
二、推理訓練:利用連續之線性思考模式,強調問題解決能力訓練,常見的 活動設計包括辨認一系列的字母或數字,或理解日常生活活動型態等活 動。
三、速度訓練:強調增進視覺搜尋速度及執行一個或更多注意力任務的速度 訓練,訓練方式有以電腦螢幕鑑定刺激源,並定位週邊視覺之目標物,
以及經由刺激源來增加視覺轉移力,漸進式增加訓練難度,例如縮短刺 激期間、擴大目標物之定位等,以增強長者的反應能力。
Reijnders等學者蒐集了2007年8月至2012年2月間27篇在健康長者(21 篇)及 MCI 患者(6 篇)中介入認知訓練的隨機對照試驗以及 8 篇臨床試驗,
研究總介入時間由3小時至630小時,儘管不同研究所使用的認知訓練方式差異 性大,有:配合電腦系統進行認知訓練、分類跨度任務的培訓、自適應認知訓練
(Plasticity-based Adaptive Cognitive Training, IMPACT)、記憶訓練、精神刺 激活動、注意力及執行功能練習等,結果證實認知訓練可以有效改善長者認知功 能的記憶表現、執行能力、處理速度、注意力、主觀認知表現等問題(Reijnders, van Heugten, & van Boxtel, 2013)。
過去已有許多針對社區健康長者及 MCI 或是失智症進行認知訓練介入的相 關研究。在健康長者的部分,一篇在英國進行的大型認知訓練介入研究,收取了 2832 位居住在社區或老年中心的長者,並隨機將長者分派記憶力訓練組、推理 訓練組、速度訓練組及對照組,進行為期 5-6 週共計 10次 60-75 分鐘的課程,
並持續追蹤了兩年,結果顯示每項介入措施均提高了個案的認知功能,且效果能 夠延長至兩年(Ball et al., 2002);另一篇在社區針對45名長者進行的研究,使用 位置記憶法(Method of Loci, MoL)進行8週、每週1次1小時的訓練,結果在 單字識別及來源記憶的測試中有顯著的進步(Engvig et al., 2010);另一篇研究在 社區,將182位長者隨機分派至實驗訓練組、主動控制的對照組及不做任何介入 的對照組,使用電腦進行速度訓練及記憶力訓練,為期 8-10 週,結果實驗組增 強了記憶功能,且效果持續了3個月,而其餘兩組則無明顯變化(Mahncke et al., 2006)。
在 MCI 的認知訓練部分,一篇研究針對 100 名 55 歲以上居住在社區符合
Petersen標準的MCI患者,將其隨機分派至4組,進行每週2次,每次45分鐘,
共計45 次的訓練,結果顯示電腦認知訓練加伸展運動可以減輕記憶力下降,在 執行能力、注意力及速度訓練上則無顯著差異(Fiatarone Singh et al., 2014);另一 篇研究為了解認知訓練對 MCI 患者的療效及對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serum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的介入作用,將224名50歲以上居住在
社區符合 Petersen 標準的 MCI 患者分為小組或居家兩種方式進行多元性認知訓 練後分為小組或居家兩種方式進行多元性認知訓練後,結果不論是以小組形式或 是居家方 式進行認 知 訓練在 Alzheimer's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Cognitive
subscale (ADAS-Cog)的評估上皆改善了認知功能,且介入的好處能夠持續 6
個月,此外,BDNF 的增加與 GCI 組 ADAS-Cog 和 Multifactorial Metamemory Questionnaire (MMQ)-Strategy subscale的改善顯著相關,與HCI組ADAS-Cog 和執行功能得分的改善顯著相關,顯示針對 MCI 的認知介入可以使大腦可塑性 增強(Jeong et al., 2016);在香港一篇針對MCI長者進行的研究,將555名長者隨 機分派至4組:體育組、認知組、認知運動組及社會組,進行每週3次,每次1 小時,為期12 個月的課程訓練,結果雖然在日常生活功能上並沒有變化,但發 現隨著時間的推移認知功能的得分有所改善(Lam, Chan, Leung, Fung, & Leung,
2015)。綜合上述認知訓練介入於社區長者的相關研究,統整如下表2-6所示。
表2-6 認知訓練介入社區長者之成效研究一覽表
作者(年) 樣本數 介入方式 介入劑量 成效評量 結果
Ball 等人
(2002)
2832名65歲以上居住 在社居的健康長者 隨機分為四組:
記憶訓練:711人
推理訓練:705人
速度訓練:712人
對照組:704人
記憶訓練:專注口 頭情景記憶,用於 記憶單字和項目順 序、故事細節及邏 輯思考。
推理訓練:重點解 決 連 續 的 問 題 能 力,包括識別字母 或數字序列。
速度處理訓練:專 注於視覺上的搜索 技術,並在分散注 意力快速讀取視覺 信息能力。
在5-6 週內進行每
次60-75 分鐘,共
計10次
評估時間:介入前後、第一年度評估、
第二年度評估 評估內容:
日常問題解決能力:通過紙筆測 試和日常任 務的行為 模擬來測 量。
速度綜合指標:要求參與者查找 特定的電話號碼,在擁擠的食品 雜貨架上查找食品,在食品標籤 上查找成分,計算出指定的零錢 數量,在藥 瓶上找到 指定的信 息,並對不同的交通標誌做出適 當的反應。
ADL 及 LADL 評估:Minimum
Data Set—Home Care
(MDS-HC)
與基線相比,每種介入措 施 均 提 高 了 個 案 認 知 能 力,可延長至2 年。在介 入結束後,有87%的速度 訓練,74%的推理訓練和 26%的記憶訓練參與者表 現出可靠的認知改善。
Envig 等 人(2010)
42名社區健康長者
實驗組:22名
對照組:20名
位置記憶法(Method of Loci, MoL)訓練
每週1次1小時的 課程及4天的家庭 作業,為期8週
評估時間:介入前後 評估內容:
單字識別:使用電腦進行測試
來源記憶:使用電腦進行測試
電腦斷層掃描
強化來源記憶訓練特 別改善了來源記憶任 務的記憶性能
記憶訓練對皮質厚度 引起了縱向短期區域 性影響,表明介入措 施影響了年齡相關的 軌跡。
區域皮質增厚與記憶 力改善呈正相關。
Mahncke 等 人
(2006)
182位居住在社區的健 康長者
隨機分配至三組
實 驗 訓 練 組 :62 人
主 動 控 制 的 對 照 組:61人
無接觸對照組:59 人
實驗訓練組:每天 在家中使用電腦進 行處理速度、語言 記憶的訓練。
主 動 控 制 的 對 照 組:使用電腦播放 DVD的教育講座。
每週5天1小時,
維持8-10週。
評估時間:介入前後、3個月 評估內容:
神經心理學評估:重複系列性神 經心理狀態評估(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 RBANS)
解決與訓練中執行的練習相似的 任務速度
實驗訓練組經過訓練後,
記憶增強且持續了 3 個 月,而主動控制對照組和 無接觸對照組在記憶功能 無明顯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