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研究建議

Dalam dokumen 第一章緒論 (Halaman 90-10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本研究提供三項建議,作為幼兒家長、幼兒教育工作者和未來研究之參 考,分項說明如下。

壹、 對幼兒家長的建議

家長背景因素未必是影響親子數學經驗的原因,然而家長卻是影響幼兒的 重要關鍵。家長可以透過學習或增進數學教育的技巧與觀念,提升親子數學活 動的質量,例如Vandermaas-Peele等人在2012年進行25組四歲大幼兒家庭有 關烹飪的親子數學互動實驗,實驗組的家長在烹飪活動過程中被訓練和告知要

91

加入更多數學方面的問題和練習,孩子在TEMA-3 (Test of Early Mathematics

Ability-Third Edition,簡稱TEMA-3)的數學能力前後測結果中確實發現實驗組

孩子具有顯著進步,原因是家長透過學習和訓練,因而更瞭解提升孩子數學能 力的知識和技巧,因此引導孩子的進步。由此可知,家長的數學教育知識和技 巧可以經過學習而進步的。

研究結果顯示家庭中進行親子數學經驗頻率低於每週一次,親子間最常進 行的親子數學經驗以念唱數字、認識數字和計算等直接教導的方式居多,而最 少進行的則是在日常生活中透過實際操作可學習的測量概念,例如量米量水或 秤重量的經驗,或是在輕鬆的氣氛中透過紙牌、骰子或轉盤等桌上遊戲,從趣 味性遊戲而學習數學概念的親子數學經驗。建議家長平時可多利用日常生活機 會和孩子進行輕鬆有趣的親子數學經驗,例如紙牌、大富翁、跳棋、與幼兒數 學相關的電腦遊戲或是以有趣的方式使用計算機等多元有趣的遊戲方式,以幫 助孩子在生活中學習數學;並且能多從事測量方面的親子數學經驗,建議家長 善用烹飪備餐時段與孩子一起進行與數學相關的隨機教育,例如量米、量水或 秤麵粉等烹飪活動,或是以身體單位如手腳為測量物品長度的單位,或是和孩 子一起進行量身高體重的健康管理,都可以增加並延伸孩子在測量方面的數學 經驗。

依據本研究結果發現,家中有學齡前幼兒的家長對於幼兒數學教育的信念 傾向於學習論與建構論,顯示有些家長已能運用遊戲和生活情境引導孩子進行 數學互動,然而也有些家長對於幼兒數學教育的內容和概念仍沿用過去舊經驗 學習數學的方式,採取直接教導的方式和孩子互動。國外研究指出家長可以透 過增進數學教育的知識和技巧以提升親子數學經驗的質量(Vandermaas-Peeler, Boomgarden, Finn, & Pittard, 2012),建議家長可以從親子圖書館或網路的資訊 多蒐集幼兒數學教育方面的資源和訊息,例如數學小飛俠網站

http://content.edu.tw/primary/math/ch_dc/small/,或是國外Bedtime Math 網站

92

http://bedtimemath.org/,經常提供適合親子一起進行的幼兒數學遊戲,家長若

能增加對此部份的瞭解,將有助於提升親子數學經驗的質量,避免家長過度擔 心孩子的數學程度是否落後,而能提供適齡適性和廣泛多元的家庭數學教育。

近年來親子教育團體積極推廣親子烹飪活動,以增進家庭生活的家事互動,也 可補足現代幼兒缺乏量米和量水的親子數學經驗(曾瓊瑩,2010)。其次,近年 來各縣市政府積極推動親子館的設置和辦理活動,家長可帶幼兒參與相關活 動,運用親子館的資源引導幼兒學習,並積極參與教育單位和幼兒園舉辦的研 討會和講座,透過與專家學者、幼兒教育工作者與其他家長的交流互動,獲得 更多的資源協助和成長。

貳、 對幼兒教育工作者的建議

幼兒教育工作者應提供幼兒豐富環境的刺激和情境的探索,讓幼兒的數學 學習與生活經驗相結合而獲得數學概念(連秀敏,2000),且應扮演親職知能教 導的角色,分享教育新知並開放數學教具資源讓幼兒借回與家人共同使用,讓 幼兒家長可以獲得更多元的數學知識、現代思潮和幼兒遊戲引導方式,增進數 學方面的親子經驗,以避免家長對於孩子數學能力的未知產生焦慮(陳俞君、

陳品華,2006),而給予過多的填鴨式教育。幼兒教育機構宜積極舉辦幼兒數學 教育相關的教養講座和親職活動,協助家長瞭解幼兒學習的現況,幫助家長獲 得多元的親子互動技巧和方式,陪伴孩子學習和成長。

參、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乃採用問卷調查的研究方式獲得研究結果,並無法得知家長在信念 和實際行為間是否有差異。從過去的相關研究顯示,家長在問卷填寫和接受訪 談的質性紀錄,無法完全代表家長在親子互動的實際行為,有些家長在訪談時 表示孩子需在生理發展成熟的條件下始能展現其數學能力,但在家中實際情境 做法卻經常給予直接教導孩子正確答案的方式或是給予許多的背誦練習(陳俞 君、陳品華,2006;孫麗卿、簡碧嬅,2011)。因此建議未來的研究者可以增加

93

家長訪談的質性分析和實地觀察現今親子數學互動的類型和情形,納入問卷調 查的題項,以利精確描述說明分析家長的信念和親子數學經驗的類型。其次,

若能納入幼兒數學能力的施測,可進一步瞭解家長的幼兒數學能力發展信念與 親子數學經驗對於幼兒數學能力是否有影響。再則,在家長背景資料的問卷設 計應注意多備註父母雙方資料填寫齊全的文字說明,避免重蹈本研究結果有多 筆資料未填答清楚的遺憾。最後,本研究邀請之家長樣本,其家庭背景相近,

故能比較的顯著性差異有限,建議未來研究者能多考量樣本背景的差異性,以 獲得差異性之比較。

94

參考文獻

李淑娟、張麗芬(2009)。父親和幼兒的互動與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之關係。

幼兒保育研究集刊,4(1),57-84。

周玉秀(2006)。從 PISA 看數學素養與中小學數學教育。科學教育,293,2- 21。

周淑惠(1999)。幼兒數學新論-教材教法(第二版) 。台北市:心理。

洪文東、黃慧娟、吳玲綺(2009)幼兒空間主題科學活動觀察與個別晤談分 析:以屏東縣某托兒所及高雄市某幼稚園為例。幼兒保育學刊,7,79- 93。

洪淑蘭、趙威、鍾志從(1999)。幼兒金錢概念、金錢使用能力及其父母金錢教 養之影響。家政教育學報,2,90-110。

孫良誠、盧美貴(2006)。五歲幼兒數學學力指標建構研究。崑山科技大學學 報,3,115-128。

孫麗卿(2011)。父母親的兒童發展信念和幼兒社會情緒行為之相關研究。幼兒 教保研究期刊,6,41-56。

孫麗卿、簡碧嬅(2011)。幼兒母親數學信念和行為之研究。幼兒教育期刊,

22,59-76。

徐于婷、洪福財(2012)。家長對幼小銜接階段兒童的學習期望與教養問題之調 查研究-以臺北市與新北市為例。幼兒教育,308,46-63。

常婷雲(2005)。幼兒數概念之研究以三位大班幼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張玲芬、郭津榕、朱宜芬(2003)。學齡前幼兒基本學習能力測驗的研究。幼兒 保育學刊,1,171-184。

張麗芬(2005)。兒童數能力發展。兒童與教育月刊,1,85-109。

張麗芬(2010)。幼兒非正式數學經驗蒐集方法之比較。幼兒教育,297,41- 60。

教育部(1991)。幼稚園課程標準 。台北市:正中。

教育部(2002)。科學教育白皮書。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取自

95

http://group.cyhvs.cy.edu.tw/mediafile/403/news/19/2013-12/2013-12-18-9-46- 17-nf1.pdf

許肅梅(2004)。家庭因素對幼兒數學能力發展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許雅幸(2011)。親子數學活動對幼兒數學能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東大學,台東市。

連秀敏(2010)。幼兒數學主題式差異性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臺東大學,台東市。

陳必卿、鄒宜庭(2012)。原漢家長對幼兒數學學習觀點之探究。南台人文社會 學報,7,53-81。

陳昇飛(2004)。理論與實務的對話─建構主義在數學教育上的再思。臺中師院 學報,18(2),71-87。

陳昇飛(2013)。社會互動教學與幼兒數概念之研究。朝陽人文社會學刊,11

(1),69-92。

陳俞君、陳品華(2006)。學前幼兒家長對數概念學習的教導信念研究。臺北市 立教育大學學報,37(1),19-42。

陳埩淑(2010)。幼兒時間概念教學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4

35-66。

曾瓊瑩(2010)。新竹縣幼兒親子數學活動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迺毓(1988)。家庭教育。台北市:五南。

黃毅志(2008)。如何精確測量職業地位?改良版台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 位量表之建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9(1),151-160。

黃馨慧(2014)。數學好好玩?家庭中數學經驗類型與互動歷程對早期數學能力 的影響。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102-2410-H-227-008)

楊美華(2005)。繞著地球跑:世界各國的閱讀運動。取自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29665/1/185_2005_繞著地球 跑:世界各國的閱讀運動.pdf

劉慈惠(2001)。現代幼兒母親的教養信念-以大學教育程度者為例。新竹師院 學報,14,355-405。

96

劉慈惠(2006)。學前幼兒被期望學些什麼?-以兩所幼稚園家長為例。師大學 報,51(1),131-158。

賴孟龍、陳芸鍾(2010)。三至五歲幼兒基本加減法的發展:「性別」 & 「社經 地位」的差異開始了嗎?。台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21),20-51。

鍾志從、許肅梅(2006)。家庭因素對幼兒數學能力發展影響之探討。中華家政 學刊,40,83-106。

鍾怡靜(2009)。學前幼兒家長的教養信念與參與子女學習之相關研究。社會服 務產業學術研討會,185-196。

簡楚瑛(1993)。幼兒數學知識結構及其發展趨勢之文獻探討。新竹師院學 報,7,17-57。

簡碧嬅(2011)。幼兒父母親數學信念與親子數學活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1990). Project 2061: 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emis, R. H., Leichtman, M. D., & Pillemer, D. B. (2011). "I remember when I learned that!" Developmental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memories of learning episodes. 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 20(4), 387-399.

Bjorklund, D. F., Hubertz, M. J., & Reubens, A. C. (2004). Young children’s arithmetic strategies in social context: How parents contribute to children’s strategy development while playing gam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8(4), 347-357.

Blevins-Knabe, B., & Musun-Miller, L. (1991). Parental belief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s number skills. ERIC Number: ED338379

Boardman, M. (2006). The impact of age and gender on prep children's academic achievements. Australian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31(4), 1-6.

Bornstein, M. H. (2002). Parenting infants. In M. H. Bornstein (Ed.), Handbook of parenting vol. I (pp. 3-43). Mahwah, NJ: Lawrence.

Cannon, J., & Ginsburg, H. P. (2008). "Doing the math": Maternal beliefs about early mathematics versus language learning. 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Dalam dokumen 第一章緒論 (Halaman 9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