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提供家庭成員在成長過程中的支持,故家庭教育是人生中所有教育的 開始(黃迺毓,1988)。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生活中處處可見數學的應用,因 此,當幼兒處於準備學習數學概念的狀態時,若父母親能適時陪伴並在生活中 運用機會和孩子互動引導,對於孩子數學能力的提升必有助益(李淑娟、張麗 芬,2009;孫麗卿,2011)。以下根據文獻歸納整理,討論家庭中親子數學經驗 及影響親子數學經驗之相關因素。
壹、 親子數學經驗的類型
親子數學經驗意指親子在日常生活經驗中,共同進行與數學有關的生活技 能、遊戲與學習活動(LeFevre et al., 2009)。統整近十年國內外與親子數學經 驗有關的文獻(Huntsinger et al., 2000;LeFevre et al., 2009;曾瓊瑩,2010;鍾 志從、許肅梅,2006;簡碧嬅,2011)發現,各研究所定義的親子數學經驗類 型大致上相似(參見表2-3-1)。
表2-3-1
親子數學經驗的類型
研究者(年代) 親子數學經驗的類型 Huntsinger et al.(2000) 1. 工作導向
2. 結構式遊戲導向 3. 遊戲導向
鍾志從、許肅梅(2006) 1. 直接式數教導 2. 間接式數教導 3. 情感式的數發展 4. 廣泛性的數活動
31
LeFevre et al.(2009) 1. 直接教導 2. 間接活動 曾瓊瑩(2010) 1. 結構式學習活動
2. 非正式學習活動 簡碧嬅(2011) 1. 工作課業導向
2. 概念教導導向 3. 思考運用導向
例如Huntsinger等人(2000)將親子在家中進行數學活動的方式分為三
類,第一類為工作導向方式(formal, direct, regular, work-oriented methods),是 以直接學習為主,例如額外要求孩子重複書寫數學練習簿;第二類為結構式遊 戲導向方式(more structured, game-like methods),是以遊戲的方式進行親子數 學活動,但設有目的性和架構性的學習性質;第三類為遊戲導向方式
(informal, indirect, spontaneous, play-oriented methods),是在生活情境中自然產 生的遊戲方式進行親子數學活動。其次,鍾志從和許肅梅(2006)將親子數學 活動分為四個類型,第一類直接式的數教導,是指家長直接教導孩子學習數學 的內容,如認識形狀或數學符號;第二類是間接式的數教導,家長刻意利用生 活情境告訴孩子有關數學的概念;第三類是情感式的數發展,家長經常性的表 示對孩子的愛和情感,藉由良好的親子關係和互動對於孩子的學業成就具有正 向的發展;第四類是廣泛性的數活動,是在生活經驗中自然的數學活動,如孩 子幫忙量米量水,一起討論數學的新發現。此外,LeFevre等人(2009)將親子 數學經驗分為二種類型,第一類是直接教導(direct activities),是指家長陪伴 幼兒進行具有明確目的之數學活動,例如直接進行課業或練習本的數學技能指 導方面的活動;第二類是間接活動(indirect activities),是指在家庭中經由遊戲 或日常生活情境中自然產生的親子數學活動經驗。而曾瓊瑩(2010)將幼兒與
32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共同進行關於數學之學習活動分為二種,一種是結構式學習 活動,是指父母與幼兒在特定時間進行已事先設計好的課程和活動,父母指導 的方式是直接及正式的;另一種是非正式學習活動,是幼兒於生活情境自然產 生之自發性學習過程,父母視機會提供引導共同進行的活動,例如和孩子討論 電視節目中出現數學方面的問題。簡碧嬅(2011)將父母親在家中與孩子進行 與數學相關的親子活動分為三種,第一種為工作課業導向,是家長和孩子一起 進行與數學相關的課業紙本練習;第二種為概念教導導向,是家長透過各種方 式教導孩子有關數學的概念;第三種是思考運用導向,是家長利用不同的數學 情境讓孩子自發地思考應用數學概念。
歸納以上文獻發現,親子數學經驗類型的分類大致相同的是直接教導類 型,例如工作導向、直接式數教導、結構式學習活動和工作課業導向等,均為 具有具體目的之數學教導;其次,是以生活情境自然發生的數學活動或是遊戲 活動,例如遊戲導向、廣泛性的數活動、間接活動、非正式學習活動和思考運 用導向;最後則是介於兩者之間的結構式遊戲活動,是家長刻意在生活情境中 進行的數學活動或遊戲活動,例如結構式遊戲導向、間接式數教導、概念教導 導向;不同的是,鍾志從和許肅梅(2006)認為親子關係的良好與否和孩子的 學習具有正向影響,因此另外提出情感式的數發展類型。而本研究聚焦於信念 和行為之間的關聯性,故鍾和許所提的顯示愛與情感的親子關係是否良好,將 不列入討論。上述三大親子數學經驗類型的分類,因第二類的生活情境的遊戲 活動和第三類的結構式遊戲活動容易混淆認定不易,因此為清楚辨識以便分類 親子數學經驗的類型,本研究參考LeFevre等人(2009)的研究,將親子數學 經驗分為直接教導(direct activities)與間接活動(indirect activities)二種類 型,直接教導是指家長陪伴幼兒進行具有明確目的,直接進行課業或練習本的 數學技能指導方面的活動(李淑娟、張麗芬,2009;許肅梅,2004),例如唱 數、計數、認識數字和形狀等;間接活動是指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經由遊戲或
33
日常生活情境中自然產生的親子數學活動經驗,例如閱讀數量和形狀方面與數 學有關的書籍(Vandermaas‐Peeler, Nelson, Bumpass & Sassine, 2009)、唱念數字 歌謠、手指謠或進行與數學相關的音樂節奏旋律活動(Geist, Geist, & Kuznik,
2012);看月曆、日曆、手錶或使用錢幣進行交易的活動;共同參與家事如烹
飪、餐具準備、洗衣服分類等活動(Greenberg, 2012; LeFevre et al., 2010;
Starkey & Klein, 2008),和使用自製或購買的遊戲器材一起玩遊戲,如撲克牌、
電腦、電玩遊戲和棋類遊戲等活動(Bjorklund, Hubertz, & Reubens, 2004)。
貳、 親子數學經驗的頻率
近十年國內有關親子數學經驗的文獻發現親子數學經驗的頻率介於「有時 有」到「時常有」之間(許雅幸,2011;曾瓊瑩,2010;鍾志從、許肅梅,
2006;簡碧嬅,2011)。例如簡碧嬅(2011)調查中南部五歲幼兒親子數學經驗 的頻率,研究發現概念教導類型的親子數學經驗之頻率平均值3.73為最高,次 高是進行以工作課業為導向的親子數學經驗之平均值3.24,也就是說以上兩者 的頻率介於3(有時有,一週中有2天到3天)到4(時常有,一週中有4天到 5天)之間,最後是提供孩子思考運用導向的親子數學經驗,平均值為2.95,
也就是出現的頻率介於2(很少有,大約一週中有1天)到3(有時有,一週中 有2天到3天)之間。同樣的,曾瓊瑩(2010)於新竹縣的調查結果顯示三歲 到六歲幼兒的親子數學活動頻率的平均值為3.17,以五點量表的計分標準是介 於「3=有時做」和「4=時常做」之間,親子數學學習經驗以教導幼兒數數為最 高,平均數為4.01,偏向「時常做」的頻率,其次是教孩子認識形狀和使用上 下、左右、前後等空間位置的字眼和孩子對話,頻率介於「3=有時做」和「4=
時常做」之間;而平均數最低的親子數學經驗為量米量水的活動,平均數低於
「2=很少做」,次低為認識數學符號和有固定時間與孩子一起探索有關數的活 動。鍾志從和許肅梅(2006)與許雅幸(2011)的研究調查結果和曾瓊瑩的研 究結果相同,顯示親子數學經驗的頻率以「有時做」和「時常做」為最高,進
34
行頻率最多和進行最少的親子數學學習活動也相同。
綜觀國內探討親子數學經驗進行頻率之四份文獻,因為簡碧嬅(2011)未 將親子數學經驗的題項詳列分析探討,故彙整其餘三份文獻分析。研究結果顯 示在三篇研究中,親子數學經驗進行頻率以「我會教孩子數數12345….」百分 比最高(如表2-3-2),許雅幸(2011)的研究結果為90.0%,鍾志從和許肅梅
(2006)調查結果為86.6%,曾瓊瑩(2010)研究結果為82.4%。
其他題項的排名雖略有差異,但最高的前五項頻率大致相近,如鍾志從和 許肅梅(2006)的研究排名第二高為「當我與孩子對話時我會使用上下左右前 後有關位置的字眼」,百分比為68.3%,第三高的題項為「我教孩子數具體的事 物如糖果、豆子等」,百分比為61.7%,第四高為「我會教孩子認識形狀(如:
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百分比為50%,第五高為「我會帶孩子到戶外去探 索討論哪些事物是相同的哪些事物是不同的」,百分比為40%。
曾瓊瑩(2010)之研究顯示第二高為「我會教孩子認識形狀(如:正方 形、圓形、三角形)」,百分比為65%;第三高為「當我與孩子對話時我會使用 上下左右前後有關位置的字眼」,百分比為63.4%;第四高為「我教孩子數具體 的事物如糖果、豆子等」,百分比為57.1%;第五高為「我的孩子可以看見我數 數或使用數」,百分比為42.1%。
許雅幸(2011)第二高為「當我與孩子對話時我會使用上下左右前後有關 位置的字眼」,百分比為73.4%;第三高為「我會教孩子認識形狀(如:正方 形、圓形、三角形)」,百分比為63.4%;第四高為「我教孩子數具體的事物如 糖果、豆子等」,百分比為40%;第五高為「我會帶孩子到戶外去探索討論哪些 事物是相同的哪些事物是不同的」,百分比為36.6%。
歸納分析發現,以上三份研究調查的親子數學經驗頻率最高之前五項大致 相同,惟不同的是,曾瓊瑩(2010)的第五項為「我的孩子可以看見我數數或 使用數」,與另外二份文獻的「我會帶孩子到戶外去探索討論哪些事物是相同的
35
哪些事物是不同的」略有不同。
表 2-3-2
親子數學經驗頻率最高之五項
研究者 親子數學經驗的項目 佔比
鍾志從、
許肅梅
(2006)
1. 我會教孩子數數12345….。
2. 當我與孩子對話時我會使用上下左右前後有關位置的 字眼。
3. 我教孩子數具體的事物如糖果、豆子等。
4. 我會教孩子認識形狀(如:正方形、圓形、三角 形)。
5. 我會帶孩子到戶外去探索討論哪些事物是相同的哪些 事物是不同的。
86.6%
68.3%
61.7%
50.0%
40.0%
曾瓊瑩
(2010)
1. 我會教孩子數數12345….。
2. 我會教孩子認識形狀(如:正方形、圓形、三角 形)。
3. 當我與孩子對話時我會使用上下左右前後有關位置的 字眼。
4. 我教孩子數具體的事物如糖果、豆子等。
5. 我的孩子可以看見我數數或使用數。
82.4%
65.0%
63.4%
57.1%
42.1%
許雅幸
(2011)
1. 我會教孩子數數12345….。
2. 當我與孩子對話時我會使用上下左右前後有關位置的 字眼。
3. 我會教孩子認識形狀(如:正方形、圓形、三角 形)。
90.0%
73.4%
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