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詮釋現象學研究的理論基礎
壹、以建構主義為典範的質性研究
研究者思考自己對所欲探討之研究主題所抱持的後設觀點(Kazdin, 2002)、世 界觀、價值觀、研究態度等,即所選用之「研究典範」(paradigm) 的問題(鈕文
英,2012)。此學術用語源自Kuhn(1962)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王道還譯,2004),
是由關注實體(reality)本質與形式的「本體論」(ontology)、探討知識起源及建構 的「認識論」(epistemology)、研究或評估實體時運用之規則與邏輯所組成之「方 法論」(methodology),所組成的概念架構(Guba & Lincoln, 1994)。研究典範進一 步發展出理論(假設)、模式、實務(策略、程序)和工具,採取相同研究典範的研 究者共享一套特殊的研究視野和方法,並以此為其探索世界和生產意義的認知基 礎(鈕文英,2012)。
Habermas(1968)提出三種主要的研究典範(胡幼慧,2008)。一是量化研究以 為根本的研究典範,「實證主義」(positivist)。此為生物醫學領域的主要研究模 式,相信實體是單一、普遍絕對的真實,而且是明確且實質的(tangible),因此認 為研究者可經由任何方式,如各種工具、程序、設計,來認識真相。研究者與研 究對象是兩個獨立、分開的個體,研究者能控制自身條件與價值觀對研究的影響,
維持科學的客觀性。其主要目的為發展超越時空脈絡的通則(context-free
generalization),以供不同情境的類推(丁雪茵等,1996)。二是質性研究依循的「建
構主義」(constructivist),其在對實體的看法、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關係、研究者 價值的涉入、結果的類推、因果關係的判斷等五個面向,與實證主義有截然不同 的基本假設(Lincoln & Guba, 1985),容後再詳加說明。三是批判式(生態式)鉅觀 研究(critical/ecological inquiry),同時檢視和批判實證主義及建構主義兩大典範系
統的影響效果,藉由相互對照去除虛假意識,進而協助與賦權弱勢族群,因此適 用於政治介入及系統研究中(胡幼慧,2008)。
以建構主義為典範的質性研究,對實體採取「相對論」(relativism)的觀點,
認為它並非客觀的單一存在,而是由人類經由互動、對話、協商、溝通等方式建 構出來的,呈現多元面貌,會因人類知覺或情境的改變而產生變化。實體的建構 過程不僅是個人性的,也是社會性的,不同文化社群會建構出不同的社會事實。
實體的各部分牽一髮動全身,所以無法被分割或拆解成相互獨立的變項,必須將 脈絡列入考量,才能充分把握其複雜且完整的現象(Guba & Lincoln, 1994;丁雪 茵等,1996;鈕文英,2012)。因為對脈絡的重視,質性研究講求情境特殊性(context specificity),對研究結果只做有情境脈絡限制的推論(context-bound generalization) 而不過分類推 (Lincoln & Guba, 1985),但讀者仍可憑藉研究中的詳盡描繪的情 境脈絡以及豐富厚實的描述和詮釋,再加上自己的背景經驗、環境,或是對研究 現象的瞭解,自己進行類比與領會(張君玫譯,2000)。因為強調實體各部分的關 係是互動的且互為因果的,所以質性研究並未試圖對現象加以控制、測試或找出 可能原因,也沒有評斷現象的真實或正確性的企圖,而是盡其所能地呈現互動過 程,並對之進行深入的探究和理解(丁雪茵等,1996)。
從質性研究的角度來看,既然實體的建構是社會性的,研究過程也必然是種 社會性的行動(丁雪茵等,1996;胡幼慧,2008)。研究者與研究對象(參與者)兩 者互相影響,不可分立,主體與客體的位置並非絕對,而是「互為主體性」
(intersubjectivity)(畢恆達,2008),在互動中共同建構對某一實體的理解。研究者 的角色、主觀性和價值觀決定了研究主題、研究對象、理論觀點、收集與分析資 料的方式、與研究對象(參與者)的關係和互動模式、對研究主題的瞭解與剖析程 度等方面的問題(丁雪茵等,1996;潘淑滿,2003)。因此,研究者必須時時檢視
32
自己的角色、主觀性與價值觀對研究的影響,持續在理解中保持自覺與反省(丁 雪茵等,1996;畢恆達,2008)。
貳、詮釋現象學
質性研究包含不同研究理論,Patton(1990)指出,這些理論包括現象學、詮 釋學、俗民方法論、符號互動論、生態心理學、系統理論、混沌理論、行動理論、
批判理論、結構主義等,各有其研究重點與實際操作方法。本研究為「詮釋現象 學」研究,除了承繼質性研究的基本特徵外,其兩大理論根源為「現象學」與「詮 釋學」(龔卓軍,2002),分述如下:
一、現象學
現象學為質性研究主要的哲學基礎(施偉隆,2009),其論述是對實證主義(量 化研究的哲學根基)最有力的反擊(汪文聖,2001)。「現象學」(phenomenology) 一詞源於希臘文字phaniomenon及logos的組合,表示「對種種現身的事物予以 說明」的活動(李維倫譯,2004)。二十世紀初現象學的創始人者為德國哲學家胡 塞爾(Edmund Husserl, 1859-1938),他認為以人類心理機制作為認識事物的基礎 (即「心理主義」,psychologism)彷如先預設結論為真,再證明結論為真的套套 邏輯,因此主張回到事物直接向我們呈現,也就是「直接給予」(given)的狀態,
這才是認識最基本的依靠 (張汝倫,1997)。
要抵達事物「直接給予」的狀態,首先必須承認我們只瞭解事物的「示現」
(presence)而非其「實存」(existence),這意味著,從現象學的眼光來看,事物並 非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實際存在,其「真實」與否亦非關心重點。現象學面臨的是
意義雜亂紛呈的存在現場,人類全然涉入其中(the totality of involvement)的生活 世界(life world)或人文世界,其目的為澄清人文自我與周遭世界的關係,以及個 人的生活經驗如何在生活世界中顯現 (李維倫、賴憶嫺,2009)。這與實證科學 典範將事物預設為普遍、絕對、有固定意涵或自身性質的實體,並以此假設為基 礎來找尋事物間的因果關係的運作模式大相逕庭。
胡賽爾提出「存而不論」(epoch),排除先見、偏見與預設,懸置原先持 有的知識和概念,以事物的「示現」為起點,返歸「事物本身」,探討事物給予 (示現予)經驗者的方式。這種尋求對事物的純粹體驗,與事物進行直接、新鮮的 遭逢(encountering)的方法,即為「現象學還原」(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
綜合來說,現象學的研究主題為人類的「生活世界」,包括與日常生活中與 人、事、物遭逢的生命經驗,以及這些生命經驗背後的意義。因此,現象學的任 務在於思考和指明生活世界是如何作為基礎而起作用的,關注的焦點是「如何」
(how)而不是「什麼」(what)(張汝倫,1997)。於是乎,現象學在了解個體的生命 經驗時,不只注意其表層意思,還會探求其深層觀點、感受、概念架構,以及經 驗的脈絡與理由,並進一步呈現出普遍或共同的主題(鈕文英,2012),也就是說,
現象學研究的重點,是人類生活經驗中的基本結構與純粹本質。
二、詮釋學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的「詮釋學」(hermeneutics) 在「現象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在世存有」(being in the world)的概念:人 被拋擲到世上,在世上生活,無法脫離身處的時間和空間脈絡。迥異於胡塞爾對
「超越性主體」的追求,海德格堅持人類存在的歷史性,並將歷史性至於客觀科
34
學之上。「在世存有」無法由科學方法改變,也無法還原至終極認知基礎,因而 是最根本的人類處境(畢恆達,2008)。
詮釋與理解是社會生活的關鍵特色(張君玫譯,2000),所有的理解,包括自 然與人文科學,在本質上都是詮釋的(畢恆達,2008)。「詮釋學」認為每個人都 是「普遍的獨特個體」(universal singulars),有獨一無二的觀點和態度,因此面 臨實際問題情境時,必然會形成自己的解釋和理解,並對事件賦予意義(張君玫
譯,2000)。但同時,每個人並非以真空的狀態置身世上,人類處境包含歷史性,
社會性,文化性,以及存在性的共同底景(蔡昌雄,2004),每個人都以其獨特的 方式體現一個比較普遍的社會經驗或社會過程(張君玫譯,2000;胡幼慧,2008)。
而詮釋研究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探索個人問題與公共議題間的關聯,以及獨特性 與普遍性間的複雜關係,因此所有詮釋研究都兼具傳記與歷史向度(張君玫譯,
2000)。
綜合上述,「詮釋學」除了繼續關注「現象學」的焦點,即個人之生活經驗 及其解釋,更進一步對個人所在的政治,歷史及社會文化等情境脈絡,以及個人 如何在行動、實踐層面表達其經驗與解釋,產生理解的興趣。
参、小結
本研究以「善終」議題為開端,探討末期病人對此主題的發想和感觸。由於 研究過程涉及參與者的生命情境與經驗,預料研究結果將包含多元甚至矛盾的觀 點和意義,無法由實驗、統計、比較、因果控制與操作等「量性研究」方法完整 呈現。Balducci (2012)建議,研究死亡和臨終相關議題時,應增加「質性研究」
的比例,以彌補傳統實徵科學(empirical science)研究無法掌握「全人範疇」(the whole human dimension)的不足之處,同時促進實務工作與生活經驗的對話。加
上國內少有以「質性研究」方法進行之相關研究,因此研究者決定以質性研究法 作為研究典範。
此外,由於本研究對對生命經驗的重視,期待探討這些經驗如何塑造參與者 的自我概念、存在感受,以及生命意義,故而涵蓋「全人」複雜且多層次的思索 與體驗,相當符合詮釋研究的特色(Denzin, 1989;張君玫譯,2000)。「詮釋現象 學」對多元、省思、過程、動態、創造、參與等價值的強調,提供研究者符合其 知識論點的探索空間,同時突顯本研究重視研究參與者的存在經驗及脈絡的特徵。
另外,由於諮商心理學的專業養成背景,研究者傾向對個人特質與經驗的範疇持 有較多的好奇和關注,而「詮釋現象學」的目的即為探索個人如何理解自身特殊 經驗、事件及生命狀態。因此,以「詮釋現象學」為知識典範的研究進路正好可 與其專業領域相互對照(胡幼慧,2008)。基於上述原因,本研究將以詮釋現象學 研究法作為研究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