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護理人員文化能力及臨終照護行為之現況探討

第五章 討論

第二節 護理人員文化能力及臨終照護行為之現況探討

一、護理人員文化能力現況分析

從本研究結果發現護理人員對於文化自覺及文化敏銳度較佳,在文化知識和 文化技巧較為不足。研究中護理人員認為文化能力具有重要性,是一個尚未被臨 床重視且體現同理、關懷的實際行動,照護上是需要瞭解其文化背景以利於護理 措施執行,且文化能力會影響衛教的成效關鍵,並且可以為特定文化或種族背景 的人提供適合有效的服務。五位護理人員認為文化能力很抽象、不夠認識及深入、

不熟悉、很深奧,有三位護理人員自我察覺對文化能力不足,表達「不瞭解何謂 文化能力」及「對文化能力概念、重要性不是很瞭解」。

本研究使用梁等人(2014)的研究量表,原量表研究結果以文化自覺平均值為 最高,其次為文化敏銳度,以及文化技巧,最後是文化知識,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而平均得分最低前五項是自「對我而言,蒐集不同文化背景個案的健康/疾病信 念或行為資料是容易的」、「我能收集到不同文化關於健康/疾病的知識和訊息、

「我能說出不同族群特有的健康問題」、「我能教導其他護理同仁為不同文化背景 個案擬定照護計畫」、「我能教導其他護理同仁與不同文化背景個案溝通的技巧」

和「我能舉例說明與不同文化背景個案溝通的技巧」,也與本研究結果一致性高。

Lin 等人(2015)調查台灣護理人員的文化能力和影響因素研究,其研究結果以文 化自覺平均值為最高,其次為文化敏銳度,以及文化技巧,最後是文化知識。劉 (2013)針對澳門的護理人員進行文化能力探討,結果呈現文化自覺平均值為最 高,其次為文化技巧,以及文化敏銳度,最後是文化知識。因此,可以得知無論 是台灣或者是澳門,其文化知識的部分,都是較不足。

在文化知識方面,文化知識是提供健康照護者能瞭解文化的概念、理論和評

估文化照護的方法,是照護不同文化背景個案的基礎(Lin, Lee, & Huang, 2017)。

台灣護理教育評鑑委員會(2017)大學部護理學系與專科部護理科,包括八項核心 素養:批判性思考能力、一般臨床護理技能、基礎生物醫學科學、溝通與合作、

61

關愛、倫理素養、克盡職責性、終身學習。文化能力是屬於關愛的核心素養部分,

而「人文精神」強調人文關懷與科學理性的整合與實踐,二者必需透過教育學習 使之共融,促使醫療人員具備基礎的人文素養以及倫理道德觀(胡、張,2015)。

在本研究中,護理人員對文化能力之看法感到陌生,認為文化能力很抽象、不夠 認識及深入、不熟悉、很深奧,有三位護理人員自我察覺對文化能力不足,表達

「不瞭解何謂文化能力」及「對文化能力概念、重要性不是很瞭解」,發現護理 人員文化知識較為不足,可能與護理基礎教育在文化能力這方面不足有關。

在文化態度方面,文化自覺和文化敏銳度兩個面向是屬於文化態度,而文化

自覺和敏感性是必需保持開放胸懷認識文化的差異和尊重其他文化(Lin et al., 2017)。本研究護理人員在文化自覺和文化敏銳度表現較良好,並且認為面對多 元的文化,其態度是尊重,並予以傾聽,採多元的方式來面對病人問題。

在文化技能方面,文化技能是將文化知識的應用於臨床照護。文化技能執行

是基於文化的身體評估,提供準確的護理診斷和有效資源,考慮尊重他人的文化 信仰和價值觀,和執行文化適宜的計劃(Lin et al., 2017)。在臨床實務上進行知識 的應用是專業終極目的,在應用中所發現的問題,是專業力求改進的動力(張,

2017)。而研究發現護理人員在知識應用上顯著不足,兩位護理人員提出臨床忙 碌,易忽略不同文化的個別性照護,不知評估技巧與應用。臨床護理照護應重視 不同族群給予個別化的護理服務,重視每一位個案的獨特性,來調整照護的優先 順序(伍、周、李,2016),本研究護理人員也提出因應不同文化的方式方式是尊 重、傾聽及多元的方式來面對。

在此研究中,護理人員認為文化能力學習方法可以利用觀察辨別文化、學習

去瞭解不同文化背景、自我反省、觀察生活周遭,融入思想及文字的表達、以開 放的心態學習各種不同種族、宗教的知識、彈性應用在病人身上。可察覺到護理 人員文化學習模式,「從做中學」、「從經驗中學」、「從解決問題中學」。而杜威(John Dewey)闡述「做中學」即在行動中求知,知識也賴行動而完成,知與行相輔相

62

成,相得益彰。進行親身體驗,體會感受引發反思,重組舊有經驗。在做中學的 歷程中,可培養個人虛心及求真的態度,並孕育個人主動探究的精神(余,2010)。 Basarab(2015)認為對知識和文化多樣性的尊重是理解和接受他人的第一步,因 此,在臨床執行中,去體認病人的文化,首要就是有一顆開放的心胸,深入評估,

用心關懷,將所獲得的訊息,透過經驗與知識,轉化為可行的行動。Cerezo等人 (2014)研究顯示文化能力課程可提升文化知識及照護技巧,故在臨床護理人員課 程設計中,對於提高文化能力的方法,可經由促進專業間對話和批判性反思會議 的教育計劃,像是可藉著多次的團體討論方式,讓文化議題,從臨床問題中產生,

團體帶領者協助帶領,引導護理人員從中反思,將過去的經驗整合,意識到自己 對文化的瞭解與偏見,並發展對文化敏感性及文化溝通的方法、識別和評估文化 問題(Dayer-Berenson, 2013; Halm et al.,2012)。

二、護理人員臨終照護行為現況分析

本研究結果可得知護理人員對臨終病人之照護行為偏重在生理照護,以身體 清潔照護和遺體護理提供最多,對於心理照護行為、社會照護行為和靈性照護行 為,是較易被忽略的。

本研究使用施(2009)和顧(2000)的研究量表,其研究結果以護理人員在生理 照護行為的熟悉程度最高,心理照護行為熟悉程度最低,與本研究結果一致。顧 (2000)認為護理人員面對病人臨床情況變化,會先以滿足病人的生理需求為優 先,易忽略心理、社會、靈性等其他層面的照顧。Haraldsdottir(2011)在探討護理 人員的末期照護民族誌研究,察覺護理人員每日進行身體照護理,依照時間表進 行照護,缺少護理人員的情感參與,如坐著聆聽病人感受,使得護理人員在面對 死亡認為最好分散病人與生病和接近死亡相關的痛苦感覺,而不是讓病人表達自 己感覺的機會。戴(2017)在加護病房護理人員執行遺體護理之現況探討研究指出 加護病房護理人員於遺體護理時,多著重於身體清潔,易忽略家屬急性哀傷撫慰,

其困難與阻礙為:「行政流程壓縮時間」、「缺乏標竿學習的典範」、「遺族哀傷追

63

蹤為醫療照護缺口」。護理人員自覺臨終心理層面照護不足,本研究中,護理人 員陳述比較無法照顧到臨終病人的心理層面,臨終照護時情緒及心理方面介入很 難,且容易影響個人情緒。張、李、胡、謝(2013)指出加護病房護理人員生命末 期照護的障礙因素,前五名為「護理人員需要處理憤怒的家屬」、「護理人員照護 病人的同時,還需處理心情不好的家屬」、「受迫於家屬所採取的法律行動,或者 覺得未來可能有此威脅,即使病人預後不佳,仍持續提供密集加護照護」、「加護 病房的環境設計不良,無法提供臨終病人或哀傷家屬隱私的環境」和「因為護理 人員將大部分的時間花在嘗試救治病人的生命之上,所以沒有足夠的時間提供有 品質的臨終照護」。而 Mak等人(2013)針對護理人員對於自身臨終護理角色進行 反思,自覺對病人及家屬死亡支持不足,與自身角色不足有關。因此,護理人員 皆有需要再加強臨終照護心理、社會與靈性的在職教育。

在臨終照護行為的態度方面,研究中護理人員認為幫助病人善終是安寧最棒 的事,期許在忙碌的臨床工作下,仍給病人莊嚴且溫馨的完成人生最後一程,過 程中給家屬對於臨終照護是正面的印象,幫助病人有尊嚴地離開。詹(2009)研究 顯示當護理人員越傾向接受死亡的態度,其關懷照護行為將會越多,並且對於死 亡關懷照護行為有正向的預測力。戴(2017)針對加護病房護理人員執行遺體護理 之現況探討研究中,發現加護病房護理人員執行遺體護理的感受有「感傷不捨放 手祝福」、「善盡職責維護尊嚴」、「如做善事有意義感」、「映照自我反思生命」等。

相似於本研究護理人員所描述的感受,認為臨終照護行為是富有意義與維護病人 尊嚴,協助善終。

64

第三節 護理人員在不同人口學變項的文化能力和臨終照護行為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