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護理人員文化能力及臨終照護行為之看法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六節 護理人員文化能力及臨終照護行為之看法

本研究為了獲得更多關於護理人員對於文化能力及臨終照護行為的想法,於 問卷中設計開放性問題,供受試者提出看法與感受,於本研究 234 位研究對象 中,共有54位護理人員針對文化能力看法提供資料,有61位護理人員針對臨終 照護行為看法提供資料,本節將此資料分為文化能力及臨終照護行為兩大類主題 進行以下分析。

一、護理人員對文化能力現況看法

在護理人員闡述對文化能力的看法,共整理出五個次主題「對自身文化能力 之覺察」、「對文化與文化能力的認知」、「文化能力的養成」、「面對不同文化病人 的態度」及「護理人員文化能力臨床執行的困境」。

(一)對自身文化能力之覺察

陳述自己的文化能力,有兩位護理人員描述到肯定自身的文化能力「對不同 文化,不同文字、語言、飲食等生活形式,可接收及明白、理解的程度」、「能運 用對文化的瞭解,去適應文化之間的差異,貼近對方的照護需求。」有三位護理 人員表達「對文化能力概念、重要性不是很瞭解、不夠深入認識」,並且有三位 護理人員表示未來會去加強學習文化能力的部分,「認識不同的文化,以提升照 護及護病關係」。

(二)對文化與文化能力的認知

何謂文化?有五位護理人員認為文化是不同民族、種族及家庭背景所形成 的,如:「文化較限於台灣漢人、客家人、原住民,多國文化認知較少」、「文化 是風土民情、種族(外籍新娘、原住民、本省人)」、「文化是家庭背景生活方式及 族群、區域」、「是不同族群生活方式、背景之不同」、「是根深蒂固,很難改變」。

文化的影響方面,有八位護理人員認為文化背景的不同,其「價值觀是有差 異」、「影響個人保健行為及就醫態度,進而相關臨終後事決策方向及對疾病處理

54

也會不同」、「影響個人接受能力,但因文化不同,溝通瞭解上較難執行及有成效」。 故不同文化背景對照顧上的影響,兩位護理人員表示「不同族群的文化有不同的 照護方式」、「與護理及執行衛教時所採取方式相關」。

何謂文化能力?有五位護理人員認為文化能力很抽象、不熟悉、很深奧及不 瞭解,有三位護理人員指出文化能力的重要性,「文化能力是一個尚未被臨床重 視且體現同理、關懷的實際行動」、「瞭解其文化背景對於執行護理措施是很重要 的」和「文化能力會影響衛教的成效關鍵」,並且可以「為特定文化或種族背景 的人提供適合有效的服務」。

(三)文化能力的養成

影響文化能力養成的因素,有六位護理人員指出包含著經驗、宗教、知識、

家庭、語言、生活習慣、經濟與教育等背景因素,如「需長久護理經驗才能累積」、

「與背景從小接觸有關」、「因宗教、知識、家庭等背後存在的因素而影響其敏感 程度與洞察能力」、「與語言能力有相關性」、「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所接受的生活 習慣、教育、環境」、「會因一個人接受教育、經濟不同而不同」,由此可發現護 理人員對文化能力的形成有不同的看法,有一位護理人員提出「文化看法不同,

個體接受度也不同」。

在文化能力學習方面,有五位護理人員認為其學習方法可以「利用觀察辨別 他人背景的能力,幫助溝通時更能切合所需」、「多學習能更瞭解不同文化背景,

則更能將心比心」、「需要多自我反省」、「觀察生活周遭,融入思想及文字的表達」

及「以開放的心態學習各種不同種族、宗教的知識,之後彈性的應用在病人身上,

滿足其需求」。

(四)面對不同文化病人的態度

臨床照護中會遇到許多不同文化的病人,其護理人員的因應方式包括:尊重、

傾聽及多元的方式面對,有四位護理人員表示會予以尊重,「尊重不同宗教信仰 並依其擬定適合照護方式」、「不同文化的群體都有其不同的優缺點,採予尊重的

55

態度待之」、「尊重各族群的生活信念,以他們習慣的溝通方式在醫護工作中協助 解決問題」。有一位護理人員認為可以用傾聽方式,「用心傾聽病人與家屬的需求,

增加相關提供資源的資訊」。有兩位護理人員認為可以採取多元的方式面對,「使 用不同方式面對病人」及「依循病人的文化背景,滿足需求」。

(五)護理人員文化能力臨床執行的困境

臨床忙碌忽略不同文化的個別性照護,有兩位護理人員提出「文化影響病人 生活及健康行為,但若臨床能減少工作負擔有多餘時間,想必護理同仁更能深入 瞭解與陪伴」及「人力不夠、很忙的時候,如何教導?如何蒐集?如何評估?」。

二、護理人員對臨終照護行為能力現況看法

在護理人員闡述對臨終照護行為能力的看法,共整理出五個次主題「對臨終 照護行為之自身覺察」、「對臨終照護行為的認知」、「臨終照護行為的臨床運用」、

「面對臨終照護行為的態度」和「護理人員臨終照護行為的困境」。 (一)對自身臨終照護行為之覺察

陳述自己臨終照護行為,有一位護理人員認為「能瞭解每一階段瀕死病人之 照護方向與目標,病人的症狀治療,家屬的心理支持」,而臨終照護行為能力不 足之處,有三位護理師陳述「比較無法照顧到臨終病人的心理層面」、「臨終照護 時情緒及心理方面介入很難,且容易影響個人情緒」、「遇到臨終病人次數不多,

經驗不足夠,不清楚處仍須尋求學姊協助」。 (二)對臨終照護行為的認知

何謂臨終照護行為?有三十一位護理人員認為臨終照護行為是莊嚴而平靜 的自然過程,協助善終、舒適照護、尊重病人心願及文化、維持尊嚴、陪伴家屬 渡過失去親友的哀傷,如「給予病人想要、需要的,並且陪伴家屬一同渡過失去 親友之哀傷」、「尊重家屬並以病人心願做最適當的善終」、「讓病人能有尊嚴的走 完人生最後一段路」、「尊重每個病人、家屬的文化,給予最好的臨終照護」、「以

56

病人為中心,給予尊重、尊嚴,同時讓家屬感到沒有愧對病人」、「依文化或個別 需求,應盡力協助。照護行為應包括全人照護、家屬關懷」、「道謝、道愛、道別、

道歉、放下、接受」、「讓死者舒適,讓親人心安」、「協助病人能安詳、尊重其意 願,生死兩相安」、「幫助臨終病人達到最佳舒適而走的安心平靜,同時,家人也 能獲得適當的心理幫助」、「神聖而莊嚴,讓病人維持莊嚴,也可以使家屬得到心 理的慰藉」、「讓病人得到舒適的照護,讓家屬(陪伴者)能夠在病人臨終過程減少 焦慮」、「提早準備及告知很重要」、「給病人最後舒適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協 助臨終尊嚴及體面」、「竭盡所能協助善終」、「全人、全家、全程、全團隊、善終」、

「給予病人心靈的支持」、「做好『四道』,沒有遺憾」、「生命終點前,獲得舒適 的照護」、「可以幫助病人能舒適、安詳的準備離開,幫助家屬和病人能無遺願」、

「臨終時協助病人好好走完『最後一哩』,協助哀傷的家屬可以度過。」、「協助 病人善終,在生命最後一刻仍保有其尊嚴」及「在家屬眼裡一點失誤的措施會非 常在意,這時安撫家屬會一輩子記得」。

(三)臨終照護行為的臨床運用

護理人員在臨床上執行臨終照護行為,有八位護理人員陳述,其臨終照護行 為,如:「依照病人的需求給予合適的照顧,並協助病人在人生最後一哩路找到 對自我的肯定,盡可能讓家屬及病人不要留下遺憾,讓病人可舒服及安心的走完 最後一程」、「依個別需求給予所需,提供舒適、清潔與完整性」、「提供病人和家 屬身心需求、照護和臨終準備」、「用心傾聽與陪伴,提供病人與家屬間交流溝通 管道(道別、感謝…),尊重病人與家屬的想法(死亡是每個人很個別性的經驗)」、

「提供家屬相關資訊,緩解家屬擔憂,減少哀傷」、「護理人員應具備臨終照護能 力,才能提供病人善終,減少家屬創傷後症候群,加強依據病人個別性,給予適 切臨終照護」、「以病人為中心,尊重病人為主,以病人舒適為原則」。

(四)面對臨終照護行為的態度

在面對臨終照護行為的態度方面,有八位護理人員能正向面對並覺得重要認

57

為「幫助病人善終是安寧最棒的事,希望每個人都懂 DNR。」、「期許在忙碌的 臨床工作下,仍給病人莊嚴且溫馨的完成人生最後一程,過程中給家屬對於臨終 照護是正面的印象,其能影響更多後代,對於臨終是舒適且沒有害怕的感覺」、

「幫助病人有尊嚴地離開很重要,除了是幫助病人,也是在幫助家屬做一個完美 的告別」、「很重要,能穩定病人及家屬的重要措施。」、「重要、不可或缺,協助 臨終者及陪伴者更能面對死亡」、「必要,且有意義」、「需要積極推廣」、「聖嚴法 師:生得其所,死得其時」以及有三位認為要在態度上要「盡力維持病人尊嚴,

病人善終家屬善生」。

(五)護理人員臨終照護行為的困境

護理人員認為加護病房的限制使得在執行臨終照護行為時感到困境,有三位 護理人員提出「加護病房限制較多,有時無法讓家屬完整參與臨終照護較為可 惜」、「很難對病人談論死亡,因太多病人插著氣管內管」、「本單位較常見病人在 臨終前意識就不清楚,難和病人有溝通」,有一位護理人員認為國人對死亡的避 諱,「國人大多避諱談死亡,面對疾病末期時也不見得願意談論,上述臨終照護 行為在臨床執行的時間也相對延後,執行效果不大」,有一位護理人員認為臨床 的忙碌,無法兼顧多方面,表示「有時候很忙無法兼顧家屬的心情及好好陪伴他 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