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碩士論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碩士論文"

Copied!
114
0
0

Teks penuh

(1)生 死 與 健 康 心 理 諮 商 系. 國 立 臺 北 護 理 健 康 大 學.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Thanatology and Health Counseling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碩 士 論 文 以 隱 喻 梳 理 兒 少 時 期 家 暴 陰 影 之 研 究. 陳 廷 豪. Master Thesis. 以隱喻梳理兒少時期家暴陰影之研究 Using Metaphor to Combing Out the Shadows of Childhood Domestic Violence. 陳廷豪 Ting-Hao Chen. 指導教授:李佩怡 博士 Advisor:Pei-Yi Li Ph.D. 民 1 0 5. 中華民國 105 年 8 月 August,2016. I.

(2) 誌. 謝. 首次以《蜷縮小孩與騎馬少年》的隱喻故事探究內在的家暴陰影至今已五 年,歷經無數次深度梳理與自我療癒才走到完成論文這一步。更重要的,在生活 中有許多貴人支持並協助我完成這份論文,也在我探索晦暗陰影時帶給我前行的 力量,所以這份論文是集合許多人的祝福與協助下完成的。 首先,感謝指導教授李佩怡老師!當其他碩班同學的論文進度都顯著進展 時,您依然耐性地等待看似蹉跎的我獨自醞釀論文。直到首次與您提及目睹家暴 經驗,當下我感受到被接納的,也意識到我已經與過去不同了,並有能力面對自 身的家暴陰影,這是我展開研究的第一步。同時在論文指導的互動中,您對於倫 理的秉持與對人溫暖的態度,是我身為助人工作者的滋養來源。當我一再感到晦 暗不安時,您都會提醒我透過論文的梳理將會帶來生命豐厚的轉變,這份連結與 關心已超越碩班的求學歷程,而是一輩子的師生情誼!. 感謝兩位口試委員,林祺堂老師與張志豪老師的認可與寶貴建議。在口試指 導中,祺堂老師總是帶著幽默及欣賞的眼光,並提出好奇的疑問帶領我探究潛藏 於研究背後寶貴的核心價值。而我與志豪老師熟稔已超過十年,在無數次與您學 習團體帶領的合作中,我總能熱情地服務青少年與當事人,也讓我有機會在實務 經驗中去探究想追尋的研究雛形,我相信在那時起我已經在實踐負傷療癒者的樣 貌了!. 感謝協同研究者暨隱喻團體帶領者王理書老師,一路來對於我的研究支持與 鼓勵,與您相遇我相信是前世就約好要來與您相認學習的。兩年前您聽到我的《蜷 縮小孩與騎馬少年》隱喻故事及研究動機時,您就義不容辭地答應幫忙,於是一 群有相似經驗的夥伴就在您的邀請及帶領下,我們共同以愛與光穿越過去晦暗的 家暴陰影。而當我面對的困境時,您又以實際意見或靈性上的幫忙協助我度過挑 戰。如同我們常說的一句話,Om Namah Shivaya!謝謝! I.

(3) 感謝兩位研究參與夥伴小草與星星,謝謝你們對我的信任,並願意分享你們 的生命故事,這本論文是與你們共同以淚水、支持、理解及祝福編織而成的!在 六次團體中我們一同以愛穿越晦暗的家暴陰影,我會帶著我們對彼此的相信、祝 福與欣賞面對未來的挑戰!. 感謝大學同學暨碩班學長王世賢,大學至今相似近十四年了,從大學時期就 一同帶領團體的夥伴,協助我考上國北護研究所,論文期間亦幫我連結理書老師 與其他研究資源,要不是你主動向理書老師告知我的論文動機,這份論文大概就 難產了!世賢也提供我許多寶貴的研究意見與協助,讓我少走許多冤枉路!非常 感謝您這位大菩薩與好夥伴!. 謝謝碩班同學一路的相互打氣支持!婉禎、佳慧、靜君、映之、家華是我前 期的論文夥伴,有你們率先提出論文計畫讓我得以學習效仿。後期論文夥伴怡靜 與正泰,怡靜對於我論文字裡行間的細心閱讀校對,是我所需要的謹慎。而正泰 你對自己論文自在與自信的態度,開啟我對自己論文的肯定。也感謝口試當天來 幫忙的金龍與鼎勝,還有研究所辦公室超強助理佳靜的大力協助! 謝謝我的父母!如同兒童繪本《小靈魂與太陽》所提,我相信我與父母這一 世是相約來彼此成就及學習,我會與他們經歷家庭的苦痛與愛,然後學習透過愛 與和解超脫傷痛,並把這段痛苦蛻變成愛的歷程告訴更多人。謝謝你們! 最後,我要謝謝曾寫下歷經家暴並自我敘說的前輩們,因為有你們的現身與敘 說生命歷程,讓我得以知道自己並不孤單;也祝福未來從事家暴研究的夥伴,以及 過去或目前正經歷家暴的你,我以自己的故事及歷程為開端,希望你們也可以嘗試 透過隱喻、繪畫、晤談諮商或任何方式梳理晦暗的創傷經驗。願我的這篇著作,能 成為你們探究生命歷程的力量來源之一,我相信你們的生命會因此有新的可能。. II.

(4) 以隱喻梳理兒少時期家暴陰影之研究 陳廷豪 摘. 要. 本研究探討兒少時期經歷家暴的成年人以隱喻梳理自身家暴經驗的歷程。除研究者外,邀請兩位有相 似經歷的受訪者,三人皆參與以隱喻療癒家暴經驗的心理諮商團體,在團體前後深度訪談個人的隱喻及其 家暴經驗,以敘說研究法進行兩位受訪者家暴經驗與隱喻故事的撰寫,再以自我敘說理解研究者自身的隱 喻和梳理自身家暴經驗。. 本研究之目的為:一、研究者及研究參與者關於家暴經驗的隱喻為何?二、研究者及研究參與者對於 隱喻的理解為何?三、研究者透過隱喻梳理家暴經驗之歷程。研究結論如下: 一、家暴對身心及自我價值之影響:研究者與參與者之身心各自有類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而成年 後面對衝突情境依舊會感到肢體僵硬、不安、想逃離現場等等狀態。此外,兒少時期經歷家暴對於自 我價值會感到懷疑、自我否認、低自我價值、自責等等之傾向。 二、從聊傷到療傷,研究者與參與者以隱喻開始梳理自身經驗:以隱喻述說能與真實家暴經驗保持距離, 以安全方式梳理自身家暴經驗並紓解多年的心理壓力。 三、持續往內在探索,隱喻會逐漸發酵改變:從一開始簡單的畫面,慢慢建構成一個隱喻故事,研究者與 參與者透過述說與繪畫創作逐漸發現隱喻與自身的連結。 四、研究者與參與者在述說中找到力量、自我肯定:找到適合的傾聽者,隨著訴說的質量逐漸變多,研究 者發現自己是允許自由地說出自己的生命故事。 五、研究者與參與者藉由隱喻鬆開過去的結,並對家暴經驗產生新的理解:研究者接納過去自認為不美好 的自己與兒少時期的家暴陰影,並理解過去的創傷經歷只是生命歷程的一部分而非生命的全部,並在 梳理歷程中勇於在論文中現身。. 綜觀本研究之歷程,提供下列建議給相關研究者與實務工作者:建立互信與對等的關係、研究者梳理 自身經驗之重要性。. 關鍵字:兒少時期、家暴經驗、隱喻. III.

(5) Using Metaphor to Combing Out the Shadows of Childhood Domestic Violence Ting-Hao Chen ABSTRACT This study adopted metaphors to unravel the experiences of adults who were victims of domestic violence during their childhood. In addition to the researcher, two participants who had similar experiences wer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a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group in which metaphors are used to treat the psychological distress caused by experiences of domestic viole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counseling sessions,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to elucidate participants’ individual metaphor and their experience in domestic violence. During the interviews, narrative research approach was employed to compile a summary of the participants’ experience and their metaphorical story. Subsequently, self-narration approach was employed to understand researcher’s individual metaphor and experience in domestic violence.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a) determine the metaphor describing the researcher and participants’ experience of domestic violence; (b) elucidat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metaphor; and (c) unveil the experience of domestic violence through metaphor narrati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Effect of domestic violence o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self-worth: The researcher and participants exhibited symptoms of posttraumatic distress. After reaching adulthood, they tend to feel rigid in the limbs, unease, and the desire to escape when confronting conflicting situations. Furthermore, childhood domestic violence results in feelings of doubt, self-denial, low self-worth, and self-blame. IV.

(6) 2.. From talking to healing, researcher and participants develop metaphors to unravel their experience: Metaphorical narration maintains a distance from the actual experience of domestic violence by providing a safe means of unraveling their experiences and relieving their years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3.. Continual inward exploration gradually ferments and changes a metaphor: Starting from simple images and constructing them into a metaphorical story, the researcher and participants narrate their metaphor and sketch drawings to discover their connection with the metaphor.. 4.. The. researcher. and. participants. find. physical. strength. and. self-affirmation through narration: Finding suitable listeners promotes the voice of talkers. The researcher realized he/she can freely relay his/her life story. 5.. Untying the knot through metaphors, the researcher and participants attained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ir experience in domestic violence: The researcher accepted his/her imperfections and the shadows casted by his/her childhood domestic violence, and comprehended that the trauma caused by his/her past is merely a part of his/her life and not all of it. The researcher also built up the courage to present his/her experiences in his/her thesis.. Based on the process of this research,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are provided to related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Building a trust-relationship and unveiling personal experiences are important.. Keywords: childhood, domestic violence experience, metaphor V.

(7) 目. 次. 中文摘要……………………………………………………………………………Ⅲ 目次…………………………………………………………………………………Ⅵ 圖次…………………………………………………………………………………Ⅷ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家庭暴力的定義……………………………………………… 7 第二節 家暴之影響相關研究…………………………………………10 第三節 隱喻的應用……………………………………………………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18 第一節 採用敘說研究之源由…………………………………………18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之選擇……………………………………………19 第三節 研究工具………………………………………………………20 第四節 研究歷程………………………………………………………23 第五節 研究倫理………………………………………………………26 第四章 來聽故事吧! ……………………………………………………………29 第一節 小草的故事……………………………………………………32 第二節 星星的故事……………………………………………………41 第三節 廷豪的故事……………………………………………………48 第四節 研究者對自身隱喻的理解……………………………………68 第五節 綜合討論………………………………………………………75 第五章 研究結論、限制建議、反思……………………………………………83 第一節 研究結論………………………………………………………83 VI.

(8)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86 第三節 研究反思………………………………………………………87 參考文獻……………………………………………………………………………96 附錄一 隱喻團體簡介 ……………………………………………………………100 附錄二 研究同意書…………………… …………………………………………102 附錄三 研究參與邀請函 …………………………………………………………103 附錄四 訪談大綱 …………………………………………………………………105. VII.

(9) 圖. 次. 圖 2-3-1 隱喻圖像與主觀世界之影響……………………………………………16 圖 3-4-1 研究訪談歷程……………………………………………………………23 圖 4-4-1 研究參與者小草在隱喻團體中的書寫…………………………………34 圖 4-2-1 《磅礡大雨中的星星》…………………………………………………46 圖 4-2-1 《在團體中充滿愛與自信的星星》……………………………………47 圖 4-3-1 《爭執的場景與對立的雕像》…………………………………………49 圖 4-3-2 《平靜的,看著手中的爭吵畫面》……………………………………51 圖 4-3-3 《孤身面對內在陰影》…………………………………………………53 圖 4-3-5 《肢體暴力令我感到恐懼》……………………………………………55 圖 4-3-6 《三個時期的我相聚》…………………………………………………56 圖 4-3-7 《穿大人盔甲的男孩》…………………………………………………61 圖 4-3-8 《脫下盔甲,男孩找回天真》…………………………………………62 圖 4-3-9 《從容面對惡龍相鬥的成年巫師》……………………………………64. VIII.

(10) 第一章. 緒. 論. 本研究的起點,來自於一個用愛擁抱陰暗的隱喻故事,以這個隱喻故事為開 端,研究者帶著愛及光探究自身與研究參與者晦暗的心靈角落。.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有一天,有一位 8 歲的小男孩,他用蜷縮的姿態,雙手環抱著膝蓋,坐在四 周幽暗之處,微微地可以聽到他啜泣的聲音,淚水不斷從他的眼眶中奪出。不久 前,這孩子因為一陣咒罵聲從睡夢中驚醒過來,寢室外傳來的高分貝的咆哮,夾 雜著東西破碎的聲音。門外正上演著兩個大人的戰爭,孩子對於這場戰爭也無能 為力,生命的本能領著他躲到在這裡,暫時歇息。 此時,遠方的曠野,來了一位騎馬的年輕人,二十來歲,身著中古世紀服飾, 外出遠行的打扮,臉上洋溢自信與從容。在前行的路途中,年輕人聽到啜泣聲, 尋聲前進,他看到小孩獨自一人在哭泣,『啊~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孩子的 眼淚我懂』年輕人心想,於是下馬用最溫柔緩慢的速度與步伐,來到孩子在身邊, 輕輕地在孩子身邊蹲下來,讓孩子能感覺到身旁有個溫暖的依靠。年輕人陪孩子 哭泣好一陣子,孩子的淚水逐漸舒緩下來,他將臉從蜷抱的雙膝間轉向年輕人, 紅腫的雙眼看了年輕人一眼,年輕人也用溫暖的微笑回應。 年輕人看著稚嫩的臉龐及哭紅的雙眼,想起在旅途中有一位年長的智者曾傳 授一首療癒之歌,智者說這首歌的質地能帶給人希望與愛,當有人悲傷、需要陪 伴的時候你可以唱這首歌來陪伴他們,使人們安在。於是,年輕人問孩子『我可 以唱首歌陪陪你嗎?』,孩子的眼神沒有抗拒,年輕人輕輕哼起一段旋律,隨著 旋律,周圍的芒草婆娑起舞,清風拂面夾雜著大自然的味道,隨後年輕人唱起療 癒之歌,歌曲帶來溫暖的太陽光,週圍的陰暗逐漸散去,年輕人唱了好久好久, 歌聲能傳遞到的地方,時間彷彿緩慢下來,兩人的周圍充滿愛與光,孩子逐漸不 感到害怕,光與愛充滿在他的心中,內在的改變讓孩子有能力從蜷縮的狀態中站 起來。 1.

(11) 二十來歲的年輕人與八歲的孩子同時站起來,年輕人給孩子一個擁抱,兩人 面對面的細看,年輕人這才發現八歲的孩子是過去的自己,孩子也看到眼前的大 人是未來的自己,剎那,兩人合而為一,成為一個完整的個體。這是一個用光擁 抱陰暗,與自我和解的歷程,也是我的生命經歷。. 我從小學高年級起,一直到國中、高中、大學期間,陸續 10 餘年間,目睹 多次父母的婚姻暴力,也曾為了制止父母的暴力行為捲入言語及肢體的風暴當 中,曾經於夜半被摔東西及吵架聲驚醒,曾經隨父母到警局做筆錄,無數年間聽 了母親的哭訴,也曾想要逃家或自我傷害,對我來說,青少年時期不快樂且憂鬱 的時間佔了很大一部分,很多悲傷與憤怒都藏在心底,而我身邊的朋友及老師都 不知道這些事情;面對家庭的衝突我感到無力,獨自悲傷成了我青少年時期的一 大部分,這讓我對自己感到自卑及沒有自信,我覺得自己很糟,我很討厭自己身 在這樣的家庭,雖然家人還是有很愉快和陸的時候,但是每一次的家庭衝突都帶 來很大的破壞,這些衝擊的影響大過於家人和陸的氛圍,也在我心裡留下好大的 傷。 深陷家庭風暴,我仍渴望被瞭解與同理,所以在國中時期曾和同窗提及想要 自我傷害及家暴的事,但對於同年齡的孩子來說,家暴議題是如何地沉重,迴避 話題的眼神及言語讓我學到不該說出這段經驗,此外,在班上表現中規中矩的 我,也未曾出現讓導師與輔導老師關注的偏差行為,但隨著家庭的紛爭次數增 加,我越來越覺得讀書並不能幫助我的家庭生活好轉,我關注的焦點都在於面對 家庭壓力的焦慮,於是國小領市長獎畢業的我在國中時課業逐漸一落千丈,導師 的關心詢問也只認為我的學習方式需要再加強,殊不知我內心底下的風浪,但我 也擔心向老師說出家庭的秘密會造成家庭重大的變故,可能會引起父母的離異, 甚至讓媽媽受了更大的傷害,所以我不知道如何去談,也不知該向誰談這些傷 痛;於是我發展出一套互動模式,在學校與朋友相處時我能相當活絡,但獨處時. 2.

(12) 我常常感到孤獨與傷悲,面對前一晚的衝突,我從學校要返家時總是恐懼且提心 吊膽,擔心前一晚的暴力衝突會再次發生,以及面對父母長時間的冷戰不知如何 與他們相處等等;許多的情緒、心事無處傾訴,我便常常在獨處時聽些悲傷的歌 曲、暗自落淚,慢慢地把這一段歲月放在盒子裡、上了鎖,深藏在心中的某個陰 暗角落,不再提這些事。 大學就讀社工系,畢業後當了社工及中輟輔導替代役,隨後又考取國北護諮 商碩士班,這 10 年間我接觸了團體工作、心理劇、戲劇治療等不同的工作模式, 有過許多自我探索與覺察的學習機會,在情緒、認知及行為方面我也不斷地自我 調適,自認為好多了、不再受過去的陰影影響;在一個契機下,於碩一下學期參 加王理書老師的隱喻暨愛療法培訓工作坊,當時參與的動機僅期待增進輔導相關 的知識;沒想到,在一段深沉的冥想後,我產生了蜷縮男孩與騎馬青年的故事, 更深入探索後,我才覺察到過去一直把受傷的經驗深埋在心中,即便事過境遷, 但是往昔的傷痛依然在我心中留下未癒合的疤痕。 要直接說出目睹及經歷家暴的過程,對我而言如同撕去已經包紮好的傷口, 再用放大鏡檢視受傷的部位,這感覺實在是太痛苦且直接了。然而,隱喻就像是 一把鑰匙,在鬱結的心中打開一扇門窗,讓心中的鬱結能夠透透氣,透過隱喻我 不需要鉅細靡遺詳述事件的內容,它提供一個安全且間接的方式,讓我能夠鬆開 心防,述說兒少時期的家暴陰影。 於是,蜷縮男孩與騎馬青年的故事一直在我心裡發酵,我常好奇地探索為什 麼是這個畫面浮上心頭,而這畫面揮之不去、隱隱約約想說些甚麼卻又說不清 楚,但我卻覺察到這個隱喻故事與我、與家暴的議題越來越靠近,當時這個自我 覺察對我來說相當重要,讓我時常探索自身與隱喻、家暴陰影的關係。 隱喻創作的半年後,在碩二的專題研究這門課中,我開始著手有關隱喻的相 關研究,但是當時我顧左右而言他,迴避了要以家暴目睹者為對象的研究動機, 因為我深怕讓別人知道我的研究動機是源自於自身的家暴經歷。當時我會有這顧. 3.

(13) 慮,是因為在成長中曾看到許多關於「家庭暴力的代間傳遞」的資訊,例如:目 睹父親毆打母親的兒童,在其將來夫妻的兩性關係中,會出現嚴重的攻擊行為, 而曾經目睹家庭暴力的男性比沒有此經驗的男性,在未來出現毆妻的可能性多 出 3 倍以上(周月清,1995;Dutton,1988)諸如此類的訊息及文章。因此,目 睹家暴彷彿變成了一種烙印,我擔心別人知道我有段目睹家庭暴力的經驗,也擔 心別人會如何評論我及我的父母,我不希望父母被貼上暴力相對人及當事人的標 籤,同時,我也不希望被貼上可能成為加害者的標籤,我討厭暴力、我不想去傷 害人,更擔心成為施暴者,種種的擔憂與恐懼讓我裹足不前,無法表明我想進行 家暴目睹研究。日後,在一份目睹子女的自我敘說研究中也看到其他研究者也有 相似的顧慮,『我深切的渴望被聽見與理解,但我內在底層害怕自己的父母被標 籤與傷害,這讓我始終不敢在論文中現身,縱使我本身是念心輔所的,然而當我 閱讀許多文獻對於加害人及對目睹子女的描述,我多麼的難接受這麼愛我的爸爸 要被貼上施暴者的標籤,我多麼的害怕自己要被冠上付間傳遞的魔咒,縱使我明 白這些表面的理解都無法真實的描述我的故事,但我卻異常的害怕我的現身會對 我家人造成的傷害,這些標籤與理解都是我不願意接受的,這造成我的痛苦與抗 拒,而讓我更想隱藏在自己的論文中而不願現身』(林美玲,2008),看到這份研 究時我鬆了一口氣,心理的糾結也稍微被鬆動;過去擔憂的心在此時如同將船錨 拋下海中,看著船錨一尺又一尺深深地沉入大海的深邃,然後咚一聲穩穩地躺在 海床上,我在字裡行間彷若找到一處得以棲身之所,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與接納 了。雖然未曾與此作者聯繫,但徘徊這麼久這才發現原來我並不是唯一會有此害 怕與顧慮的人啊。 過去我一直被家暴的烙印日夜追著跑,我被逼得有時得要忽略去探究家暴議 題才能得以喘息,而大眾對於家暴目睹者的描述似乎成為一種綑綁與枷鎖,讓我 也深陷其中、不知如何安頓身心。如今知道也有許多人透過論文、文章、述說為 自己發聲,原來這條生命探究的路上我並不是孤單的唯一一人,這令我感到欣慰. 4.

(14) 與安心,前行在論文探究的路途中使我更備勇氣。 生命有趣之處就在於迴避該去學習的課題時,該課題會一次又一次地顯化, 並再度找上門。同年學期末,我與班導師也是現任的指導教授李佩怡有個導生會 談之約,過程中我稍微透漏有過家庭陰影的經歷,而老師的一句回饋令我茅塞頓 開,她說:『你開始能說這段經歷,看起來你的自我已經長大了』是阿!如同隱 喻畫面中蜷縮男孩已然站起,該畫面也象徵著我的自我已經茁壯,此時對於隱喻 有新的解讀,我意識到我已經不是過去那個蜷縮男孩,此時的我已成年了,可以 用現階段的生理及心理年齡去回顧過去的家暴陰影。 所以我開始藉著隱喻去回顧目睹經驗,而每次回顧目睹經驗,對我來說如同 回到現場一般,現場高張的情緒常讓我背脊僵直肌肉緊繃,此時蜷縮的孩子會轉 變成一個給愛的孩子,他送愛與祝福到我身體僵直緊繃之處,一次又一次的自我 陪伴,讓我現在可以用更客觀的方式來看待自己,也接納那些過去認為好的或不 好的,都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回顧本研究的歷程,從一開始抗拒敘說自己的經驗,到半年前願意更多揭 露,這過程的變化,是因為過程中不斷書寫及說更多最自己的故事,並且從過中 重新定義自我認同並自我接納,讓我能用更寬容的態度去面對自己及家人。如 今,我希望透過研究,了解成人如何透過隱喻述說兒少時期的家庭陰影,也期待 透過此研究,協助參與者走一段生命轉換的路。. 5.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問題. 本研究從研究者自身的隱喻經驗出發,想瞭解同樣在兒童及少年時期有經歷 過家庭暴力的成年人,如何透過隱喻梳理其家暴經驗,在參加隱喻團體中出現哪 些隱喻,及了解參與者對於隱喻的理解。基於上述發想,研究者欲探討的研究問 題為: 1. 研究者及參與者關於家暴經驗的隱喻為何? 2. 研究者及參與者對於隱喻的理解為何? 3. 研究者透過隱喻梳理家暴經驗之歷程。.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所引用的重要名詞,界定如下 一、 兒少時期 本研究所稱兒少時期,係指兒童及青少年時期。依據兒童及少年福利 與權益保障法之規定,所稱兒童及少年,指未滿十八歲之人;所稱兒童, 指未滿十二歲之人;所稱少年,指十二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之人。 二、 家暴經驗 (1)直接經歷:遭遇來自家人的肢體或言語之暴力攻擊。 (2)直接目睹:在現場親眼目睹父母間肢體暴力衝突或言語的暴力攻擊。 (3)間接經歷:沒有直接看到,但有聽到父母間的肢體暴力衝突或言語上 攻擊的聲音;或只是看到、聽到暴力後的結果,例如某一方的傷痕、低落 的情緒,甚至是有外在資源(親友、警政、社政)介入、安置。 三、. 隱喻: 隱喻可以是一段語言或故事,以間接的溝通方式協助當事人,使其在隱喻 的脈絡裡與自己的問題產生意義的連結,並刺激新的問題框架及可能的問 題解決方法。 6.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三節,分別探討家庭暴力的定義、家庭暴力之影響研究以及隱喻的 應用。. 第一節 家庭暴力之定義 家,是我們成長的庇護所,提供我們生理及心理的需求,給予我們支持與 成長。然而,有些人在兒童及少年時期因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受到來自家庭的暴力 虐待,這些影響除了會影響兒少時期的當下,受暴的衝擊亦會影響當事人至成 年;家庭暴力之定義會協助我們對於本研究之參與者的經歷有更多認識。. 一、 家庭暴力的定義 何謂家庭暴力呢? 家庭暴力乃指家庭成員間實施攻擊性與敵意的行為,這些 行為包括羞辱及粗劣的言語暴力、身體暴力、精神虐待、性虐待、財物的損毀、 基本需求或福祉的剝奪,以及經濟控制等任何一種暴力方式,以達控制和支配關 係中另一個人之目的,而導致被害者身體傷害、心理傷害、性傷害或甚至死亡的 結果;受傷的對象,可能有兒童、少年、配偶、老人、手足及家中其他成員(王 秀美,2012;沈瓊桃,2004;邱怡瑜,2002;童伊迪,2005) 根據 2014 年我國衛生福利部保戶服務司統計之家庭暴力通報數據,受虐人 數從 2008 年 75,438 人到 2013 年 110,103 人與 2014 上半年 60924 人,因尚未有 2014 年下半年之數據,如從 2008 年 75,438 人統計至 2013 年 110,103 人(衛生福 利部保護服務司,2014),研究者依據該數據初估我國的受暴通報人數在 6 年間 成長大約 145%。 家暴類型又分為四大類型,包含婚姻/離婚/同居關係暴力、兒少受虐、老人 虐待、其他類別。其中,又以婚姻/離婚/同居關係暴力及兒少受虐為大宗,其者 占歷年統計之 52%、後者占歷年統計之 25%。而婚姻/離婚/同居關係暴力亦會間. 7.

(17) 接影響到家庭內的兒童及青少年,使兒童與青少年會受到暴力的影響,對於兒童 與青少年的身心狀態有甚多影響。 而依據我國現行的「家庭暴力防治法」之定義,家暴意指「家庭成員間實施 身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之行為」。,依據施暴型態的不同至少分為肢體暴力、精 神暴力、經濟暴力與性暴力。然而,不論何種暴力的型態,對於受暴當事人的身 心都會造成極大的傷害。依據林美薰等(2004)資料參考,整理資料如下: (一) 肢體暴力 上述的家暴類型當中,以肢體暴力最為常見,舉凡指肢體虐待、遺棄、押賣、 強迫、引誘從事不正當之職業傷害或行為、濫用親權、利用或對兒童少年犯罪、 傷害妨害自由、性侵害、違反性自主權等行為皆是。虐待的動作包括有鞭、毆、 踢、捶、推、拉、甩、扯、摑、抓、咬、燒、扭曲肢體、揪頭髮、扼喉或使用器 械攻擊等方式。這些侵害所造成的傷害,有時候可以看得見的,如淤傷或割傷, 有時候是內傷,未必能夠以肉眼察覺,如腦震盪或脫臼。 (二) 精神暴力、經濟暴力 除了身體上的侵害之外,精神上的侵害也是常見的家庭暴力行為,其種類包 括:言詞恐嚇、心理或情緒虐待、性騷擾、經濟控制。 各種類詳如下列: 1.. 言詞恐嚇: 包含用言詞、語調予以脅迫、恐嚇,以企圖控制被害人。像謾罵、吼叫、侮 辱、諷刺、恫嚇、威脅傷害被害人或其親人、揚言使用暴力等。例如辱罵三 字經、謾罵對方的無能愚蠢、恐嚇殺死全家、威脅再也見不到小孩等語言。. 2.. 心理或情緒虐待: 如竊聽、跟蹤、監視、冷漠、鄙視、羞辱、不實指控、破壞物品、試圖操縱 被害人等,足以使對方畏懼或心生痛苦的各種舉動;另外,不當的過度關愛, 給對方的生活帶來嚴重的困擾,也可能造成心理的虐待。. 8.

(18) 3.. 經濟控制: 不給生活費、過度控制家庭財務、強迫擔任保證人、強迫借貸等惡性傷害自 尊的行為。 (三) 性暴力 家庭內性暴力、性侵害、性騷擾、亂倫等往往是家庭中的秘密,不易 被外人察覺。家庭內性侵害可能以直接(如插入性器官的行為、玩弄調戲 胸部或性器官、不當親吻…等)或間接(如口語上的挑逗、開黃腔、提供 色情書報…等)的方式接觸。. 9.

(19) 第二節 家暴之影響相關研究 本節將依據成長的階段,分成家暴對於兒童及青少年時期、家暴對成年後之 影響,分別闡述。. 一、. 家暴對兒童及青少年時期的影響之相關研究. 在過去十餘年,已有許多研究者致力於家暴對兒童及青少年的研究,國內外 的研究皆顯示兒童與青少年長期在受虐的環境成長,不論是直接或間接遭受家庭 成員的暴力對待,對於他們的生理與心理運作帶來嚴重的影響。 綜合多位學者之研究,將家庭暴力之影響依情緒、認知、行為和自我概念等 四個層面之影響分類(沈瓊桃,2004;童伊迪,2005;王秀美,2012;衛生福利 部保護服務司,2014) 。 (一) 在情緒方面: 受虐孩童易有心理失調現象,如創傷症候群、憂鬱症和低自尊其次,容易有 情緒困擾,如忿怒、生悶氣、害怕和悲傷等情緒。 (二) 認知和行為方面: 易有問題解決、溝通和行為自制等能力的缺陷,以及衝動、攻擊和退縮等行 為,並易發展出酗酒或犯罪等偏差行為。 (三) 自我概念方面: 通常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不值得被愛而引發憂鬱症狀,而這些心理特質就是 施虐及代間傳遞因素,可能會衍生對下一代的施虐行為,形成家暴的代間傳 遞。 沈瓊桃(2003)亦指出許多的研究顯示,當家庭中發生暴力行為,則子女受到 虐待(包括身體、精神、與性虐待)的危機也會升高 。因此,當家庭裡出現暴 力時,受害者可能不僅止於受虐當事人,對於同住家中的兒少子女而言,亦可能 造成嚴重的、長期的身心傷害。而對於目睹家庭暴力而本身又遭受虐待的子女而 言,因承受雙重壓力源,其生活適應的嚴重程度及其長遠的負面影響,往往超過 10.

(20) 只經歷單一暴力類型者,可說是雙重受害者。 邱怡瑜(2002)之研究顯示兒童對於家庭成員之間的衝突是感到憤怒、害怕、 攻擊和正常行為的壓抑。此外,兒童是以自我為中心發展的,家庭成員的衝突行 為,可能讓孩子歸究於是自己不好,而產生罪惡感。同時,家族成員長期無法解 決的衝突會增加兒童情緒的不安全感。在缺乏安全感的環境下成長,兒童與青少 年對於自己的情緒可能無法適當的調節,容易產生對他人不信任感的自我防衛, 於是不容易與他人建立穩定且親密的關係。除此之外,家庭成員間的暴力互動模 式,會讓兒童及青少年認為使用暴力攻擊作為溝通及解決爭議的方式是被允許 的,此影響會導致兒童及青少年有不健康的人際互動行為,甚至會在成年後造成 家暴的代間遺傳。. 二、家暴對成年後的影響之相關研究 家庭暴力經驗對於兒童與青少年時期之影響甚鉅,對當事人的影響是長期 的,甚至持續影響當事人在成年後的配偶、手足、親子、原生家庭以及與人互動 之關係。 戴谷霖等(2014)指出婚姻暴力的發生對於目睹暴力兒童有後續長遠的影 響,對不同性別的目睹兒童之影響亦有差異。Dutton(1988)指出,目睹父親 毆打母親的兒童,在其將來夫妻的兩性關係中,會出現嚴重的攻擊行為。周月清 (1995)指出,曾經目睹家庭暴力的男性比沒有此經驗的男性,在未來出現毆 妻的可能性多出 3 倍以上。沈慶鴻(2001a)的研究亦有相似的發現,子女目睹 父母婚姻暴力的原生家庭經驗,對男、女參與者有相當不同的影響,女性目睹子 女尤其具有同性學習(向母親學習)的傾向,同時,婚姻暴力具有代間傳遞的現 象。 此外,有些研究則指出女性反而有較高的攻擊行為或暴力犯罪(沈慶鴻, 2001b;羅斐諭,1995),某些研究亦指出女性在父母婚暴中成長有較高懷疑反 11.

(21) 應的傾向,並在目睹過程中學習到母親對於被毆打的反應(沈慶鴻,2001c), 在往後的親密關係中也較容易成為受害者(Burman & Allen-Meares,1994)。 目睹兒童在婚姻暴力的家庭中成長,除了身心健康備受影響與衝擊之外,亦 可能產生不良的學習與因應方式,包括:目睹父親攻擊母親的男孩將學習到暴力 以及接受暴力行為,並認為這是整體親密關係的一部份;女孩目睹母親被父親攻 擊,將學習到犧牲以及男人可以使用暴力的程度,並且害怕運用權力控制其他家 庭成員;而相較於提供正向發展、安全及教育的家庭,男孩與女孩生活在暴力當 中將經驗到重大的情緒創傷,這些兒童在生命中會經驗到恐懼、憂慮、拒絕及分 裂 (戴谷霖、陳慶福、黃素雲,2014)。目睹父母婚姻暴力對兒童會造成威脅及 恐懼感,嚴重的破壞或終止兒童的社會化,因此許多的研究者已經開始將目睹父 母婚姻暴力視為某種形式的兒童心理虐待(Kitzmann et al.,2003)。 然而,家庭暴力對子女的影響因人而異,並非所有的目睹或受虐兒童都會產 生相同的適應問題。研究報告顯示,在家庭暴力中成長的子女,其行為表現差異 性極大,有些具有嚴重的外向性攻擊行為與內向性恐懼憂慮的情緒困擾;有些則 沒有行為問題或困擾呈現,甚至有許多在逆境中成長的受虐兒童,也有良好的社 會功能與行為表現(楊美婷,2003;沈瓊桃,2010) 同時,沈瓊桃(2004,2010)研究目睹兒的復原力因子中,提及兒時經驗婚 暴或家庭暴力對於當事人有正面也有負面影響。 (一)正面影響包括︰ 1.獨立、早熟、抗壓、冷靜 2.增強讀書與向上的動力 3.自我警惕不要重蹈覆轍 4.久病成良醫。 (二)負面影響包括: 1.生理層面︰參與者陳述類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包括做惡夢、. 12.

(22) 失眠、全身發抖。 2.心理層面︰負面的情緒(憂鬱、悲觀、愛哭、痛苦、害怕、易怒暴躁)、 負面意念(自殺意念與報復意念)、自卑、缺乏安全感、 個性內向退縮。 3.社會層面︰人際互動較少、暴力代間循環、畏懼兩性關係、以及對婚 姻的期待與害怕。 (三)保護因子包括︰ 1.內在資源︰喜歡讀書,懂得自我肯定與正向思考,心智成熟,寫 日記、有信仰。 2.家庭支持︰包括與未施暴的父親或母親的良好關係、手足的互相支 持、以及親戚的支持。 3.社會學校資源︰包括朋友同學的支持、老師的協助、離家經驗、與工 作的成就感。 綜觀國內外之研究結果,發現家暴對兒少的影響甚鉅,甚至持續影響當事 人在成年後的配偶、手足、親子、原生家庭以及與人互動之關係。然而,家庭暴 力對子女的影響因人而異,並非所有的目睹或受虐兒童都會產生相同的適應不良 問題,有些目睹當事人於成年後發展出較為正向的互動模式,此研究結果幫助我 們用更多元的角度來看待研究參與者,而非將視野落在刻板的偏見當中,同時也 協助研究者在往後的文本分析中,能看到研究參與者不同的脈絡。. 13.

(23) 第三節 隱喻理論與應用 綜合國內運用相關諮商取向及團體協助經驗家暴者之研究,研究者依據取向之 類別,可分為藝術治療運用於目睹兒(藍琦,2012;林妙容,2014;陳幸嬋,2011); 戲劇治療團體用於目睹兒(洪素珍,2009);認知取向運用於家暴相對人(曾婉燕,2006) 綜觀國內之研究,目前尚無運用隱喻於兒少時期經歷家暴之成年人相關研究, 故本研究可為初探。有鑒於此,本節將依據隱喻之理論、隱喻的類別與功能之研 究、隱喻運用於創傷經驗分別闡述。. 一、. 隱喻之理論. 隱喻,是一種古老的溝通工具。至古,東西方世界對於隱喻皆有所應用從阿 拉伯世界的《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譚》、源自古希臘的《尹索寓言》、戰國時期 臣子用隱喻故事對齊威王鑒言,因此有了一鳴驚人的寓意,而在聖經及佛經上, 也處處是隱喻的說法。所以,隱喻可以說是人類古老的智慧之一。 Lakoff &Johnson(1980)提出在心理治療的文獻上,隱喻被定義為一種語言表達 和認知結構的形式,涵蓋不同文本和建構系統間的轉換(黃乃熒,1999)。Kopp(2004) 認為隱喻這種圖像式的語言,通常呈現了一個綜合性及整體性的經驗。隱喻提供 了一種有彈性的表達形式,本身非常容易擴張,涵蓋了認知、語言、記憶和創造 力的範疇。隱喻本身會引發聆聽者有如冥想般的身體經驗,與知覺感官不同層面 的經驗。 隱喻富含影像,可以有效率的運用在問題解決上。是所謂的一種複雜 現象的象徵化,將複雜的人類經驗用一種富含影像的文字呈現 (黃士鈞, 2005; 郭彥余, 2008)。而林香君(1995a)整理 Hanks 與 Barker 的看法後,認為隱喻最基本 的定義是,用一組影射的語言來形容某事物或行動。. 14.

(24) 二、 隱喻的類別與功能之研究 Mark(1988)提出在現象學取向的心理治療,視隱喻為一種內在世界的主觀 結構,透過隱喻,我們可以窺視案主內心世界的真實活動。 而隱喻所透露的訊 息,同時是一種心靈的部份靜態也呈現了心靈改變的傾向(黃士鈞,2005) 。下 列將分別論述隱喻的類別及功能。. (一) 隱喻的類別 Koop(1995)指出根據分類的不同,隱喻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別。依據隱喻由誰 說出,可以分為兩類,第一種類別為諮商師所產生的隱喻,第二類為個案產生的 隱喻。兩者分別描述如下: 1.. 諮商師所產生的隱喻:諮商師透過這類的隱喻可以表達對於個案議題的闡 釋、表達對於個案處境的印象以及協助個案覺察其困境。. 2.. 個案產生的隱喻: (1)當事人自發地產生隱喻。 (2)經由諮商師協助之後, 當事人所產生的隱喻。 此外,林香君(1995)整理自 Barker 所提出心理諮商中常用的七種類型隱喻: (1)結構完整的隱喻性故事 (2)短篇故事 (3)類比、成語、諺語、片語等簡短的隱喻 (4)關係的隱喻 (5)隱喻性的任務 (6)隱喻性的物品 (7)藝術性的隱喻. 15.

(25) (二) 隱喻的功能 隱喻的功能能夠促成人格的改變嗎?Binswanger (1946/1958) 提出了”modes of being in the world”的說法,來表達內在世界與隱喻世界的許多關連。 隱喻是 內在世界的一種表徵,在解讀案主的隱喻時,無法與案主的真實經驗分開。有些 隱喻很原型,透露了人內心潛意識的集體表徵(王理書,2002)。而本研究透過 述說及分享隱喻的過程,得以進入案主的主觀現象場,而有機會促成研究參與者 人格結構的改變。如下圖:. 主觀. 隱喻. 世界. 圖像. 圖 2-3-1 資料來源:王理書(2008) 案主的主觀世界與所透露的隱喻圖像之間,有許多千絲萬縷的關連, 透過進入隱喻世界中探索分享,同時也瞭解了或分享了案主的內在世界。若談到 「是否改變案主的隱喻」時,Polanyi(1966)提到案主的隱喻本身就隱含有改變的 元素。 要產生改變的思維需要深入研究案主所產生的隱喻之基本結構與特色。 而在後現代的心理治療傾向,重點似乎不在「去改變一個隱喻,讓案主透過 隱喻可以得到自由」,而是「讓案主明白,對於他的人生隱喻,他有改變的自由 和權力」 。 在此隱喻相對於案主面臨的經驗本身,是一種主觀的詮釋,透過詮釋, 案主篩選對經驗本身的知覺與認知,若案主能體會到自己有改變隱喻的自由,也 就是自己能詮釋自己的人生經驗,則案主面對人生經驗時,變成了一個握有主權 的改變者。 無須要協助創造一個個案主想要的經驗。黃士鈞(2008)在研究訪談中 發現,隱喻扮演的角色與發會的功能可歸納為三點:(一)隱喻像是我的一個好朋 友,是照顧、依賴與經營的互動交流(二)隱喻是一個給我安全感與力量的地方, 讓我可以休息、療傷與思考(三)在隱喻畫面裡尋求資源、解讀自己的心情、應付 自己的生活。 16.

(26) 三、 隱喻運用於創傷經驗 對於兒少時期有經驗過家庭暴力者而言,在成長過程中的個人適應和家庭適 應均受到原生家庭經驗的影響,兒時經歷家庭暴力者,其受創經驗較一般人是既深 且廣的,甚至有學者曾用「多重創傷症候群」 (陳怡如,2001) 。同時,Munns(2000) 提出由於受到目睹婚姻暴力產生的許多負向影響,可能會對當事人造成某種程度的 創傷。從大腦的結構來看,創傷的記憶被貯存在大腦的右半球之中,大腦的右半球 控制的是非語言的功能,正因為創傷被貯存在職司非語言功能的大腦右半球,造成 個體時常無法直接用言語將所遭遇的創傷表達出來(林妙容,2014) 。有鑑於創傷 經驗在大腦的前語言或非語言的區塊進行訊息處理或貯存,因此治療師在與創傷者 進行工作時,有必要將注意力轉向治療中的多元表達方法,像是遊戲治療、戲劇治 療、沙遊治療、舞蹈與律動治療等各式各樣的創造性取向的治療形式。 王理書(2006)指出因為我們接收隱喻的大腦屬於右腦,右腦不受平日的意識 腦(即左腦,主語言邏輯分析)所決定,可以說是屬於潛意識的一部份。可以說, 一個人在聆聽故事的人,是同時使用他的左右半腦在聆聽。就如同聆聽流行歌曲 一般,聽到歌詞的是語言的左腦,而聽到音樂旋律節奏的則是右腦。聽隱喻故事 的時候,聽到故事內容本身的是意識腦,而聽到故事形式(即故事的結構)、故 事節奏、語調的內隱情緒的則是潛意識的右腦。所以,案主的意識正忙著聆聽故 事的內容,而案主的潛意識同時接收到故事型式的結構。意識腦會以意識的形式 就故事本身得到學習,而潛意識腦也因為故事結構本身類似案主困境的心理結 構,所以在原來困境的心理結構因為聆聽了故事而有所改變。因此,許多無法直 接說出的受創經驗,用隱喻來述說就不需要詳細描述事件的內容,而是透過意識與 潛意識的交替運作間,讓參與者降低意識上的自我防衛,並且治療師運用自身的隱 喻與參與者的隱喻產生連結,來改變參與者主觀的故事結構,進而改變其身心狀態。. 17.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瞭解兒童及少年時期有經歷過家庭暴力的成年人,參加 團體後出現的隱喻、對於隱喻的主觀解讀,以及瞭解隱喻促發參與者改變的歷 程,因此採取質性研究。本章分為五節,分別為採用敘說研究之源由、研究參與 者、研究工具、研究歷程與資料分析、研究倫理。. 第一節. 採用敘說研究之源由.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隱喻來探究兒少時期的家暴經驗。對我來說,這本論文如 果僅是以數據及文獻堆疊而成,那我就太對不起研究參與者與我自己了,我與參 與者的生命故事,這些經驗需要經由深度訪談,透過訴說及傾聽來記錄下來,這 就是我選擇質性研究的源由。 同時,選擇敘說是因為我個人深刻的創傷經驗,我相信參與者與我在對話的 歷程中,那開口的瞬間變有種神奇的魔力,彷彿人生經歷得到了重新詮釋的機 會,Clandinin&Connelly(1999)曾說敘說研究(Narrative research) 一種實踐的 取向,去展現一個生命的發展脈絡與理解的研究方法,在這之中,研究參與者的 主觀性與脈性是被允許的,也是被強調的(吳芝儀,2008)。而敘說研究的過程主 要透過對話、轉錄文本、互動、詮釋的過程來理解對人的經驗。而在此過程可分 為五種層次,依序是經驗的關注、敘說經驗、轉換經驗、分析經驗、閱讀與經驗 再呈現的限制(Riessman,1993)。 此外,吳芝儀(2008)亦提出人們是透過其所敘說的故事,來為生活賦予意 義,故如要研究人們如何建構其生活經驗之意義,敘說研究應是最恰當的研究方 式。而人類是天生最佳的故事敘說者(story teller),人們在說故事中賦予生命 經驗意義,而故事也提供了一個個人經驗的凝結與連續,並在我們與他人的溝通 中佔有核心的角色;林美珠(2000)也提出故事的敘說,便是一條通往了解人類內 在世界的管道。 18.

(28) 在本研究中,研究參與者主觀的經驗與隱喻解讀是重要的,因此以敘說取向 進行本研究所代表的意涵是,以故事的角度能理解屬於個人主觀的、獨特的、完 整的經驗與意義。當一個人在述說隱喻故事的時候,會出現人事時地物等背景, 其中還包括情節、情緒反應、經驗、個人體會等等,這樣屬於個人獨特、主觀的 經驗以及經驗對個人的意義與影響,都會反映在參與者的故事中。因此,為充分 瞭解研究參與者主觀的隱喻及意義,故本研究採用敘說研究作為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的選擇 本研究邀請兒童及少年時期有家暴經驗的成年人參與研究,透過王理書老師 所招募的家暴隱喻團體取得參與名單,研究者以下列條件邀請參與者: (一) 年齡在 18 歲以上之成人。 會選擇成年人為本研究之對象,旨在參與者經驗家暴的時間為兒童及青 少年時期,非正在經歷家暴事件者。同時成人有比兒童有較多的口語表 達能力能協助研究訪談 (二) 曾在兒童及青少年時期(18 歲以前) (1)直接經歷:遭遇來自家人的肢體或言語之暴力攻擊。 (2)直接目睹:在現場親眼目睹父母間肢體暴力衝突或言語的暴力攻擊。 (3)間接經歷:沒有直接看到,但有聽到父母間的肢體暴力衝突或言語上 攻擊的聲音;或只是看到、聽到暴力後的結果,例如某一方的傷痕、低 落的情緒,甚至是有外在資源(親友、警政、社政)介入、安置。 (三) 目前已沒有直接、間接經歷或目睹家庭暴力者。. 19.

(2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除了研究者外,還包含隱喻團體帶領者、隱喻團體之活動 架構、研究邀請函、研究同意書、訪談大綱,分別說明如下: 一、. 研究者. 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即是一項重要的研究工具,透過研究者進入研究 參與者的脈絡,進而與研究參與者互動以蒐集其主觀的經驗。研究者為國立臺北 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諮商系碩士班研究生,研究所期間也修習過「諮商理 論」、「諮商倫理」、「研究法」、「醫療諮商」、「悲傷輔導」、「團體輔導」 等與研究主題相關之課程。從 2012 年參與王理書老師的隱喻訓練工作坊後,對 於隱喻這個主題產生濃厚的興趣,逐步涉獵隱喻治療的相關知識,包括隱喻的治 療理論、概念與實務上的隱喻使用。近年也開始結合藝術治療中投射性圖卡(OH 卡等)在輔導工作中,並於中等學校及大專院校帶領相關的牌卡隱喻的工作坊。 由於研究者本身亦於兒童及青少年時期直接且間接經驗家庭暴力,故在訪談 過程與研究分析上,研究者持續梳理自身的角色對研究參與者所造成的影響,並 經由與指導教授討論來提高自身敏感度。 二、. 協同研究者暨隱喻團體帶領者. 本研究之協同研究者暨隱喻團體帶領者為王理書老師,老師的相關背景為美 國堪薩斯州立大學教育科技與心理諮商雙碩士,諮商員、親職輔導者,曾擔任中 華大學通識兼任講師、新竹社服中心諮商員、家扶強制親職輔導,現以演講、寫 作、帶領工作坊與團體為主,為多元的助人者。老師的相關著作有〈隱喻故事治 療團體結合敘事傾向與 Eriksonian 隱喻治療的嘗試〉、〈說一個治療性的隱喻故 事〉 、 《帶著傷心前行:一個心理工作者的自我療癒故事》 、 《碰恰恰說故事魔法》、 《這樣守護孩子的心靈自由》等等著作。 三年前研究者參與理書老師的隱喻訓練工作坊後產出第一個關於家暴經歷 的隱喻故事,進而引起動機並著手本研究。兩年前與理書老師提及《蜷縮小孩與 20.

(30) 騎馬少年》的隱喻及研究動機,老師欣然願意協助本研究。故研究者邀請並借重 理書老師多年豐厚的隱喻實務經驗,透過六次團體的帶領,以隱喻協助研究參與 者與研究者梳理兒少時期的家暴陰影。在研究歷程中,理書老師也會依據其實務 工作經驗,提供研究者相關建議,讓本研究得以順利進行並讓內容更為詳細。 三、. 隱喻團體之活動歷程. (一)團體名稱:讓光穿越暴力童年 (二)團體帶領者:王理書老師 (三)團體目標:以隱喻療癒兒童及少年時期的家暴陰影 (四)邀請對象:已成年,在兒童及青少年時期有直接經歷或目睹家庭暴力 (五)團體時間:共六次,2015/3/13、2015/3/27、2015/4/10、2015/4/24、 2015/5/8、2015/5/22,皆為週五 12:00-14:30 (六)團體招募簡介:參考詳如附錄一 四、. 研究邀請函、研究同意書 依據研究問題及訪談大綱,研究者將研究邀請函邀請研究參與者,形. 式有書面邀請、團體帶領者介紹邀請等方式。其中,研究邀請函的內容包 含研究主題、動機、目的、研究者背景與聯絡方式、參與條件、保密原則、 研究資料保存或銷毀等,參考詳如附錄二、附錄三。 五、. 訪談大綱 半結構的訪談大綱是協助研究者在訪談過程中,可依循研究目的與問. 題的方向而設計。訪談大綱主要依據研究目的與相關文獻資料而擬定,經 指導教授討論修正後,形成本研究正式的訪談大綱,參考詳如附錄四。 六、. 錄音器材 錄音乃保留參與者與研究者在訪談過程中在內容的完整性。並能使訪. 問者可以更專心住其其他細微處。歐用生(1992)強調錄音不能威脅或扭曲對 話內容或兩者間的關係。因此,本研究在進行此研究邀約時,皆先徵求參. 21.

(31) 與者同意使用錄音筆錄製訪談內容。以最為資料蒐集整理及分析之用。更 會在正式訪談時及簽署同意書時特別說明提醒參與者是否願意。然為能確 保訪談過程中的詳實,且不受硬體設備的干擾。訪談者都準備兩台錄音筆 在測試後確保可以正常運作下進行訪談。訪談後立即將此錄音內容儲存、 編碼及注意保密性。且在訪談結束後,將相關錄音檔妥善保存並避免遺失, 研究結束後均做銷毀刪除。 七、. 訪談筆記 訪談筆記乃協助錄音所不能掌握當下的想法、動作、情緒、印象、表. 情。故需隨手筆記將重要的訊息當下立即補捉記錄下來。協助日後資料整 理分析時的參考。然訪談札記乃協助記錄研究者在訪談時的狀況。它包含 了訪談前的準備、對場域、參與者的描述,以及研究者在每一次訪談過程 中自我的覺察與反思、甚至是訪談後的心情、新的理解與詮釋。. 22.

(32) 第四節 研究歷程 本節研究歷程包含訪談歷程、訪談大綱、資料分析歷程,說明如下:. (一)訪談歷程 本研究進行方式是以面對面訪談為主,與兩位參與者分別訪談兩次,一次為 參與團體前,一次為參與團體後。訪談每次一至兩小時,不超過兩小時。本研究 之訪談歷程如下圖:. 第一團體. 第二團體. 第三團體. 第四團體. 第五團體. 第六團體. 3 / 13. 3 / 27. 4 / 10. 4 / 24. 5/8. 5 / 22 第二次訪談. 第一次訪談. 瞭解參與者. 收集參與者. 的改變與隱喻. 基本資料. 之詮釋. 圖 3-4-1 研究訪談歷程. (二)訪談大綱 1.. 收集參與者基本資料 (1)「請自我介紹一下,我需要知道你的年齡、學歷、職業別、以及基本 家庭概況」 (2) 「你大約是在幾歲經歷家暴?是直接經歷、間接經歷(目睹或間接得知) 或是上述皆有(直接且間接經歷)?」 (3)「最近一段時間有經歷家暴嗎?」 (4) 「請問過去你曾向誰(親友、配偶、老師、心理師等等)說過兒少時期經 歷家暴的經驗?」 (5) 「請問過去曾經因經歷家暴而求助心理諮商、諮詢、相關治療團體(隱 喻、心理劇、戲劇治療、藝術治療、支持性團體)等經驗嗎?」 23.

(33) (6)「有接觸過隱喻團體的經驗嗎?」 (7)「對我而言,再次回顧家暴經歷猶如揭開已包紮好的傷口,並放大檢 視。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你會如何形容再次回顧家暴經驗?」 (8)「對於用隱喻述說過去經驗有何期待?」. 2.. 參與者的改變與隱喻之關聯 (1)「參加團體後,有沒有甚麼改變(想法上、情緒上、行為上,對自己的 看法)?」 (2)「這個改變和隱喻有關連嗎?」. 3.. 改變與隱喻的詮釋 (1)「這個隱喻是怎麼產生的?」 (2)「這個隱喻是怎麼留在(存在)你的內心的?」 (3)「這個隱喻從頭到尾都一樣嗎?有變化嗎?」 (4)「請你多說一些你的變化和這個隱喻之間的連結」 (5) 「這個隱喻如果有一句話想對你說,你覺得它想說甚麼?(您會如何解 讀這個隱喻)」 (6)「有沒有甚麼是你想說而我沒有提到的?」. 24.

(34) (三)資料分析歷程 2012 年以隱喻故事「騎馬少年與蜷縮小孩」開始探究自身的家暴經驗,隨著 論文書寫期間不斷地自我梳理。也從理書老師帶領六次隱喻團體中得到的支持、 療癒與書寫的動力。 完成團體前後的訪談,我反覆閱讀小草的文本,書寫並完成小草的故事時, 我覺察當小草的故事被我完整呈現時,身為研究者並有相似經歷的我卻僅現身於 「騎馬少年與蜷縮小孩」的故事,似乎與兩位參與者在研究中的現身程度是不對 等的。與指導教授佩怡老師討論後,我決定開始面對自己的議題、嘗試書寫自己 的故事,所以才會有第四章第三節研究者自身的故事。 每每書寫自身故事時,其實花很多心力面對內在不斷浮現的不安焦慮,在我 完成了自身的故事後,我又回頭閱讀星星的文本並寫下星星的故事。透過兩位研 究參與者小草與星星的加入,讓我在梳理彼此故事的過程中猶如照著鏡子,讓我 得以反覆咀嚼個人經驗並加深我對自己與她們的理解,讓本研究能更多元地呈現 兒少時期家暴經驗者的自我理解。 回顧這一漫漫長路,歷經無數心理療癒、深夜的自我對話及論文書寫梳理 下,許多時刻我都認為自己已經處於「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狀 態了,「山重水複疑無路」意謂我一直反覆活在晦暗的家暴陰影下很久了,無法 從中找到出路,而「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示經過了心理療癒與生命梳理後,映入 經過我眼前的已是一片明亮的前程,我已經走過了陰影帶給我的關卡,但殊不知 前方又有未知的阻礙和挑戰在等待著,於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村之後又走進 山重水複」反覆的循環似乎了研究歷程的真實寫照。. 25.

(35) 第五節 研究倫理 拋玉引玉,與參與者對等是我一路上秉持的態度。因在開始進行本研究時, 我就清楚知道自己無法用自我敘說的方式來書寫自己的歷程,而是與自己的家暴 經驗保持一段安全距離,透過隱喻讓自己可以客觀地探究參與者的隱喻故事及生 命經驗。也因為這段自我疏理的歷程,讓我更清楚知道同樣有家暴經歷的參與者 在面對訪談時,必定會需要重新探索,故用隱喻作為探索的方式對參與者來說是 安全及符合本研究倫理的精神。而且在本研究中,我從一開始不敢現身到後來勇 於現身,驅動我現身的動機來自於我在論文中的現身程度應該與參與者相同或更 多;對我來說,我與參與者在研究中的現身及質量應該是要對等的,所以我選擇 以拋玉引玉的態度來進行研究,並謹慎地訪談與寫下參與者的故事。 敘事研究在收集資料的過程,往往需要深入研究參與者的生活世界與內心感 受,所以無形中也潛藏著許多道德的議題與權力運作的影響(潘淑滿,2003)。而 倫理議題在整個敘事研究裡都必須被討論,而這些議題也不是處理一次之後便完 事了;因此,研究者在進行研究時,秉持倫理議題一直是本研究之核心,並遵循 下列原則。 (一) 事前告知,獲取同意 主要是指研究者是否充分告知研究參與者參與研究的目的及相關訊 息。當研究參與者充分被告知有關研究之訊息,並決定參與研究時,即應請 其簽署書面同意書,並且其雖已簽署同意書,但研究參與者仍然可以隨時要 求終止參與研究。同意書內容應包括:研究目的、研究參與者將需作何種配 合、可能會有的風險與收穫、資料運用過程的保密措施、擁有中途撤銷權, 及我的身份與有無贊助單位等(潘淑滿,2003)。本研究制訂之訪談同意書也 依上述之精神,將相關的內容與訊息列入。. 26.

(36) (二) 遵守隱私與保密 隱私是指屬於私人領域中不可被公開的資訊,保密則為對研究時所蒐集 的資訊謹守保密的原則,是避免可能的傷害、保障研究參與者最根本的方 法。因此,研究者應主動在資料蒐集前,就針對可辨識出研究參與者身份的 資訊之處理方式,做事先的說明與討論,如做到刪除任何有關的可辨識訊息 之「匿名」(anonymity)原則的要求(潘淑滿,2003)。 本研究除了在訪談同意書上言明恪守保密原則外,也將於蒐集資料時主 動與研究參與者告知與討論相關資訊的處理方式,並會在個人故事完成後, 再次與研究參與者確認且依其意見修正,待其認可之後才正式定稿。. (三) 避免潛在的傷害與風險--研究關係中的責任 研究結束時,研究者常會面臨研究關係如何恰當中止的問題,尤其是從 事敘事者。因為在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的互動中,彼此的關係由陌生到熟 識,研究參與者更是付出他的信任與情感,才能在研究過程中毫不保留的述 說自己的生命經驗(潘淑滿,2004;呂欣芹,2006)。因此,研究者會在研究 過程中時時自我提醒,對於研究參與者的承諾與責任為何?當研究完成後, 研究者可以一走了之嗎?有沒有什麼事情是研究者可以為研究參與者服務 的?這些都是本研究專注之議題。 研究者認為自己對研究參與者絕對有責任,因此研究者會在自己的能力 範圍內盡量做到保護研究參與者的立場(呂欣芹, 2006),例如:訪談時的內容 必將觸及研究參與者內心世界中深層的生命經驗,因此難免會引起其情緒激 動的現象,研究者將一本真誠、盡力安撫研究參與者,並在每次訪談結束後 聆聽參與者的感受與想法,藉此協助其情緒緩和與沉澱,如果遇到其情緒波 動太大而無法自行處理的情況時,研究者也會適時的提供相關資源以作為研 究參與者支持與諮詢的管道。總之,研究者將時時反省與覺察,讓研究過程 中的傷害減到最低;並讓研究參與者能在最自在又安心的情況下,自願接受 27.

(37) 研究者的訪談,是研究者最大的責任與自許。. (四) 後續的關懷 在研究過程的互動中,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彼此的關係由陌生到熟識,彼此 也付出了相當的信任與情感,才能成就彼此一段特殊的生命經驗(呂欣芹, 2006), 因此,研究者於研究結束之時,對於彼此的關係是否能轉變成朋友,於日後保持 關懷與聯繫,研究者會誠心的於研究結束時徵詢研究參與者的意願,竭誠地提供 後續關懷。 研究者在研究期間,皆有了解及關心兩位參與者的生活近況。特別是參與者 星星,在訪談後曾有一次打電話給研究者本人,經研究者了解後知道星星正好剛 服用完醫囑藥物,所以精神狀況有些恍神不穩定,因此研究者也聯絡星星的室 友,請室友協助星星在安全的環境中休息,並且在那一週之間每天固定以通訊軟 體關心星星的近況。近日,得知星星有持續就醫及利用社區醫療資源照顧身心狀 況,研究者也有予以鼓勵並與星星討論後續自我照顧的計畫。. 28.

(38) 第四章 來讀故事吧! 致親愛的讀者,這是隱喻旅程的行前廣播 提論文計畫至今已超過一年,這段時間不論是在日常生活、輔導工作或寫論 文的自我梳理,我聽了好多人的隱喻故事,當然也說了好多屬於自己的隱喻故 事,一直說故事及聽故事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對我而言,每一次述說都如同改 變與鬆綁,鬆開多年以來綑綁住自身的糾結,有些糾結很陳舊、有些看上去是新 綁的,有些結是別人繫上去的、有些則是我自己綁的,經年累月的綑綁、纏繞、 摩擦竟難以鬆開,這些糾結最早來自於我的家庭、及成長中的暴力陰影。然而面 對我的家庭總是覺得改變不了甚麼、束手無策,所以過去我只能選擇視而不見然 後逃開。心理上我將這些晦暗回憶深深埋藏在心中,而現實生活中,我用行動逃 離了令我感到糾結的家,大學到新竹讀書時我返家的次數一年比一年少,對於家 庭內的狀況不知如何面對只好視而不見。大學畢業後返家在高雄服役和工作,無 數次將大學期間學到的助人技巧運用在自己的家庭中,才發現期待家人改變是一 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付出無數的努力換來是更多的痛苦與無力。 一直到這次在隱喻團體中,團體帶領者王理書老師理解我的歷程後對我說: 「逃避,是讓自己儲備能力以面對過往的陰影與未來的挑戰」我心想從大學到研 究所至今已逾十年,真的是在離家與返家的反覆歷程中,一次又一次帶著新的觀 點理解自己的家人與自己的成長經歷。當我第一次述說「騎馬少年與蜷縮小孩」 的最初故事時,甚至沒察覺這個故事跟暴力陰影有任何的關聯,一直到我做足心 理準備面對時,才意識我正在用隱喻故事來面對過往的暴力陰影,而隱喻的述說 提供一種間接、溫和的方式,用我自己的步調來觸碰內心深處的傷,而且透過隱 喻讓我有機會再次說自己的生命故事,也在此研究過程中重新理解自己與自我接 納。. 29.

(39) 在參與隱喻團體的歷程中,理書老師會在團體中說一段又一段的隱喻故事當 作藥引,協助我與兩位研究參與者去探索內在的隱喻畫面,並且讓隱喻畫面與真 實的暴力陰影產生連結,逐步達到以隱喻述說暴力陰影的研究目的。因此,我與 兩位參與者揀選出對我們相當重要的隱喻形成下列的故事,而每一段故事都會以 一段隱喻畫面作為開頭,並透過隱喻來述說真實的內在經驗,最後加入我們從隱 喻故事中產生的新理解。而關於故事呈現的格式,隱喻故事的內容選用新細明體 呈現,對於隱喻故事的理解則選用標楷體以便於讀者閱讀,此外,我的隱喻故事 會加上我在隱喻團體中或事後創作的繪畫創作,透過隱喻圖像化能更能貼近我想 表達的想法。 對於我與參與者來說,要說出積壓內心已久的故事並不容易,特別是對於兩 位研究參與者而言,這歷程實屬不易,因為研究者從大學時期就讀社工系、畢業 後擔任社工、碩班就讀諮商所,數年助人工作領域的自我探索及反思的訓練,方 能在碩班第三年以「騎馬少年與蜷縮小孩」的隱喻故事來一訴家暴經驗;但是對 兩位研究參與者來說,在參與本研究前他們極少有透過諮商或參與團體的經驗來 自我梳理的機會,更甭提將家暴經驗公諸於學術研究中,即使秉持研究倫理及化 名替代真實身分,但揭露內在的晦暗陰影也都是歷經反覆的內心掙扎與考慮。因 此,兩位參與者的故事篇幅雖然精簡,卻都是他們願意揭開過往的晦暗回憶,以 淚水為墨汁、傷痛記憶為筆桿紀錄而成,同時他們兩位也要對本研究者有足夠的 信任,並給予自己勇氣來降低內心的防衛、克服過往的恐懼方能述說,所以這些 故事的產出歷程實屬艱辛不易。 當讀者們在閱讀這三篇故事時會發現敘寫的風格略有不同,起源於我的書寫 方式不斷隨著自身經驗梳理在移動。從敘寫第一位參與者的故事開始,我逐漸察 覺到自己即便很深入地與參與者的故事同在,我只能望著逐字稿的文本,卻無法 把參與者的故事全盤寫出來,而這樣的狀態持續無數個星期。幾次與指導教授分 享這段歷程並反覆討論後,這段如鬼擋牆的狀態逐漸明朗,我開始了解原來相較. 30.

(40) 於優先寫出參與者的故事,其實我更重視我與參與者們的生命故事要被平等的呈 現,當時我只在研究動機裡用「騎馬少年與蜷縮小孩」的隱喻故事輕描淡寫提到 自己的家暴歷程,而沒有更多自我現身,卻要將參與者們的故事如實呈現出來, 這對參與者來說是不平等的,而這份在乎與參與者對等的精神似乎一直被我的潛 意識給默默守護著,所以那段空白摸索期反而讓我有機會重新省思自我梳理的歷 程,也促成我花更多心力去寫下我自己的故事。 除此之外,我相信兒少時期的家暴經驗只屬於我與參與者人生歷程的一部 分,並不能完全代表我們的人生全貌,我們的生活中亦有許多正向及成功經驗尚 未擷入到本研究中,本研究希望透過這我們三人的隱喻故事帶領大家一窺晦暗的 心靈角落,讓更多大眾及助人工作者能更貼近曾經歷家暴者的內心世界,也看看 我們三人如何透過述說隱喻故事重新理解自己生命的歷程。最後,祈願我們的故 事能為同樣在兒少時期有家暴經歷或正經歷家暴的人開啟一扇窗,希望你們在閱 讀我們的故事後能嘗試說一段屬於自己的隱喻故事,為自己的生命帶來新的可 能。 嗚~嗚~~隱喻列車要啟程囉!在開始閱讀故事之前,邀請您啜飲咖啡或是 沏一壺茶,放點輕鬆的背景音樂來調整心情,讓我們的隱喻故事帶領您一同穿越 我們心靈深處的暴力陰影。 隱喻故事列車長. 31. 廷豪.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education resulted t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physiological needs; the different living situations resulted t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physiological and

北臺灣某區域醫院護理人員工作特性與核心照護能力 及其相關因素探討 Self-Evaluation of Nursing Core Competencies and Related Factors among the Metropolitan Hospitals Nurses in North Taiwan 彭淑媛 Shu-Yuan Peng.. 指導教授:黃秀梨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