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運動保健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運動保健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Copied!
67
0
0

Teks penuh

(1)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運動保健系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高齡女性之心生理變化探討──足部反射手法之介入 The Psychophysiological Changes of Female Elders: The Intervention of Foot Reflexology. 林士聖 Shih-Sheng Lin. 指導教授:賴世烱 博士 Advisor: Shih-Chiung Lai, Ph.D.. 中華民國 109 年 7 月 July, 2020.

(2) 致謝 在整個研究期間,從一開始的題目確定、章節架構及實驗設計,到內容的 敘述表達與修飾,及實驗結果統計等,每一個過程都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賴世 烱老師,他總能不厭其煩的用心指導並且與我討論,一次又一次的鼓勵我去解 決所遇到的各種難題,並且啟發我去思考,然後再給我建議及方向,甚至提供 許多相關的資訊及資料,讓對論文完全沒有方向的我倍感安心。就連進度落後 時,老師也會適當的提醒及關心,著實感謝賴老師在撰寫論文以及各項事務的 協助與帶領,如今才能順利的完成了我的碩士論文。 我的口詴委員為葉芸芝老師及李惠敏老師,葉老師給了我很多寶貴的建議 和指導,讓我對論文架構的建立及邏輯表達方式,有更完整的認知;而李老師 在研究架構及數據探討的部分,提供了我不同面向且更深入的思考方式。有幸 獲得兩位口委老師細膩的指導,讓我受益良多也讓整篇論文更臻完善,十分感 激兩位老師的幫忙。 能有這本論文的誕生,也需要許多人的情義相挺才得以完成。例如因為武 漢肺炎(新冠肺炎)的關係,讓我在尋找受詴者的時候增添了不少的難度,許多 人因疫情緊張而不敢前來赴約。所幸有日碩同學珍珍和同班同學佳燕協助,才 得以突破阻礙。珍珍同學是瑜珈老師,在她的牽線之下,得到她的學員及朋友, 而經佳燕同學的引介,聯繫上武藝學院翊展老師和社區大學的雨虹、秀暖、芳 玲等老師及她們的學員、甚至獲得教會的李真幹事及教友的協助,才終能順利 找足受詴者完成本研究的所有實驗。 回憶起北護的求學旅程,是從運保系的碩專學分班開始,歷時三年半的時 間,十分感謝系上每位老師的教導及引領,讓我在求學過程中獲益良多,並奠 定科學基礎素養,才能有今日的成果。舉凡彭雪英老師讓我學習到大量、快速 而有重點的文獻閱讀技巧,賴世烱老師教會我製作學術用的量表問卷並架設個 人網站,郭堉圻老師讓我瞭解如何做好研究並撰寫文獻探討,廖翊宏老師提升. i.

(3) 我的運動生理相關知識及論文寫作應有的架構及觀念,黃俊清老師教導我學習 設計運動課程及體適能的應用,黃文經老師則幫助我充實海報製作的實務及保 健食品的知識。以上的每位老師,都令我的學習旅途增添色彩,獲得了很大的 成長,並開拓我在學術領域的視野、豐富我對於學術研究的見識,更降低我在 學術領域中探索的無助、增進邏輯思考的層次。由衷感謝運保系的老師們,謝 謝您們帶我進入了學術的殿堂,並開展不一樣的人生。 最後要感謝我的家人與朋友們,不僅給予我許多論文撰寫上實用的建議, 更是我心理的支柱,讓我更有動力和信心去面對研究之路的種種挑戰。覺得自 己很幸運能獲得這麼多人的協助與支持,讓此論文顯得更有價值,謝謝所有參 與並協助的老師、家人和朋友們,感謝大家!. ii.

(4) 高齡女性之心生理變化探討──足部反射手法之介入 摘要 目的:高齡婦女受傳統文化影響,使其心生理方面產生壓力而影響情緒與健康, 本研究欲探討足部反射手法對其心理與生理上所帶來的影響,以期達到保健之 目的。本研究之心理指標為覺察能力與短期記憶,生理指標為血壓與血氧濃度。 方法:以問卷篩選健康、半年內無按摩或進行心生理相關訓練,且居住於大臺 北地區年齡為 60-75 歲之女性 30 名,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採用覺 察 判 準 量 表 、 撲 克 牌 短 期 記 憶 、 血 壓 與 血 氧 量 測 之 數 據 , 以 IBM SPSS Statistics 20.0 進行 2-way ANOVA 分析。結果:組別對覺察能力有統計上之顯 著差異,F 值為 4.39,p < .05,亦對卡牌同號碼與卡牌加總 10 的短期記憶力 有顯著影響,F 值分別為 4.43 和 4.69,p < .05,而介入前後測對覺察能力有 顯著影響,F 值為 4.38,p < .05,且卡牌同號碼與加總 10 的短期記憶力亦有 顯著提升,F 值分別為 21.8 和 12.00,p < .05。然而,組別與前後測對收縮壓、 舒張壓及血氧皆未造成顯著影響。結論:足部反射手法單次介入可顯著提升高 齡女性的覺察能力與短期記憶,但無法維持血壓於穩定標準值或提升血氧濃度。. 關鍵詞:高齡女性、足部反射、覺察、短期記憶、血壓、血氧. iii.

(5) The Psychophysiological Changes of Female Elders: The Intervention of Foot Reflexology Abstract Purpose: Influenced by the traditions and cultures, the psychophysiological pressures of female elders would change their emotion and health. Based on the reflexology, the study tested the effects of foot massage on psychophysiological variables. These variables included mindfulness, short-term memory, blood pressure, and blood oxygen. Methods: Thirty female elders, who lived in Taipei, aging from 60 to 75 years old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They did not have any psychophysiological training or receive massage in the past 6 months. They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the control or experimental groups. The Mindfulness Criterion Scale was adopted, and playing cards were used for short-term memory evaluation. The blood pressure and blood oxygen were also recorded. The IBM SPSS Statistics 20.0 for Windows was used to run the mixed 2-way ANOVA. Results: A significant enhancement of shortterm memory was observe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of foot reflexology in female elders. The group effect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for the mindfulness, with F(1,28) = 4.39, p < .05, and significant for the short-term memory in memorizing pair cards and sum-10 cards, with F(1,28) = 4.43 and F(1,28) = 4.69, p < .05, respectively. The prepost test effects were als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for the mindfulness, with F(1,28) = 4.38, p < .05, and significant for the two short-term memories mentioned above, with F(1,28) = 21.8 and F(1,28) = 12.00, p < .05, respectively. However,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group effects on systolic pressure, diastolic pressure, and blood oxygen. Conclusions: An intervention of foot reflexology can significantly facilitate mindfulness and short-term memory, but cannot stabilize blood pressure, or increase blood oxygen in female elders. Keywords: female elders, foot reflexology, mindfulness, short-term memory, blood pressure, blood oxygen. iv.

(6) 目錄 致謝 摘要. ..................................................................................................................... i .................................................................................................................. iii. Abstract ................................................................................................................... iv 目錄 .................................................................................................................... v 圖目錄 ..................................................................................................................vii 表目錄 ................................................................................................................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1. 研究背景........................................................................................................ 1 2.. 研究目的與假設............................................................................................ 3 一、 研究目的........................................................................................ 3 二、 研究假設........................................................................................ 3. 3.. 名詞操作型定義............................................................................................ 3 一、 覺察能力........................................................................................ 3 二、 短期記憶........................................................................................ 3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一、 研究範圍........................................................................................ 4 二、 研究限制........................................................................................ 4.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高齡女性健康狀況概述.................................................................... 6 第二節 足部反射療法概論............................................................................ 7 一、 足部反射療法 (Foot Reflexology) 簡史概說 ............................. 7 二、 足部反射療法之功效.................................................................. 10 三、 足部反射療法的施作與注意事項.............................................. 12 第三節 心理指標之覺察能力與短期記憶.................................................. 14 一、 覺察能力之相關文獻探討.......................................................... 14 二、 短期記憶之相關文獻探討.......................................................... 15 第四節 生理指標之血壓與血氧.................................................................. 18 一、 二、. 血壓之定義及其影響因素.......................................................... 18 血氧之定義及其影響因素..........................................................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1 第一節 施測者簡介...................................................................................... 21 第二節 實驗參加者...................................................................................... 2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2 第四節 研究流程.......................................................................................... 24 一、研究設計.............................................................................................. 24 二、施測流程.............................................................................................. 25. v.

(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2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30 第一節 基本統計分析.................................................................................. 30 第二節 自變項對心理指標之結果分析...................................................... 33 第三節 自變項對生理指標之結果分析...................................................... 35 第四節 綜合討論.......................................................................................... 37 一、 心理變項...................................................................................... 37 二、 生理變項...................................................................................... 3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41 第一節 結論.................................................................................................. 41 第二節. 建議.................................................................................................. 41. 引用文獻 一、 二、. .................................................................................................................. 42 中文文獻.............................................................................................. 42 英文文獻.............................................................................................. 47.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參加者篩選問卷 ..................................................................................... 56 參加者知情同意書 ................................................................................. 57 覺察判準分量表(汪珮渲、賴世烱,2020) ..................................... 58. vi.

(8) 圖目錄 圖 2-1 本研究採用之足部反射部位與按壓順序示意圖(研究者自行繪製) .... 14 圖 2-2 記憶系統概念性簡圖(參考相關文獻自行繪製) .................................... 15 圖 3-1 成對牌範例 .................................................................................................... 23 圖 3-2 加總牌範例 .................................................................................................... 23 圖 3-3 計時碼表 ........................................................................................................ 23 圖 3-4 指夾式血氧機 ................................................................................................ 23 圖 3-5 手腕式血壓計 ................................................................................................ 23 圖 3-6 研究設計圖 .................................................................................................... 24 圖 3-7 施測日流程圖 ................................................................................................ 25 圖 3-8 腎反射區,以食指指關節按壓 ..................................................................... 27 圖 3-9 小腦反射區,以大拇指指關節按壓 ............................................................. 27 圖 3-10 大腦反射區,以大拇指指關節按壓 ........................................................... 27 圖 3-11 腦下垂體反射區,以大拇指指關節按壓 ................................................... 27 圖 3-12 斜方肌反射區,以大拇指指關節按壓 ....................................................... 28 圖 3-13 肺臟和支氣管反射區,以大拇指指關節按壓 ........................................... 28 圖 3-14 心臟反射區,以大拇指指關節按壓 ........................................................... 28 圖 3-15 肝臟反射區,以大拇指指關節按壓 ........................................................... 28. vii.

(9) 表目錄 表 3-1 受測者之心生理前後測數據彙整 ................................................................ 29 表 4-1 研究參加者年齡、身高、體重資料摘要表 ................................................ 31 表 4-2 研究參加者年齡、身高、體重資料摘要表 ................................................ 32 表 4-3 各依變項之前後測數據資料摘要表 ............................................................ 33 表 4-4 控制組與實驗組在覺察能力之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34 表 4-5 控制組與實驗組在記憶同號碼之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34 表 4-6 控制組與實驗組在記憶加總 10 之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35 表 4-7 控制組與實驗組在收縮壓之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35 表 4-8 控制組與實驗組在舒張壓之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36 表 4-9 控制組與實驗組在血氧濃度之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37. viii.

(10)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以足部反射手法施作於高齡女性族群,探究此手法對其心理及 生理指標所造成之影響。心理指標包括覺察能力及短期記憶,生理指標包括血 壓及血氧濃度。本章依以下節次撰寫,第一節研究背景,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假 說,第三節名詞操作型定義,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1. 研究背景 隨著臺灣經濟發展速度加快、生活及教育水帄大幅提升,加之全國健康保 險制度漸趨完善、醫療機構在各鄉鎮普及,致使臺灣人口的帄均壽命愈顯延長, 在 2018 年達到高齡社會的標準(內政部統計處,2018),亦即 65 歲以上人口 占總人口比率達 14%。 此一事實代表老人照護與醫療將成為社會極頇解決的重要議題,而其中的 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之維持與保健,以提升其生活品質並降低社會負擔更值得 我們這一代人共同努力。一般而言,保持日常運動、維護心情愉悅、注意飲食 習慣,均為有益健康的方法。然而,尚有許多其他的輔助方式有助於提升老年 人的身心健康,例如按摩。 按摩現為替代與輔助療法之一環,雖台灣現行法規認定整復推拿業者不得 宣稱療效,在坊間卻十分常見,惟大部分民眾對於按摩的認知是放鬆及改善痠 痛症狀。然而,研究者擔任整復推拿師已有逾 15 年的資歷,接觸過各形各色 的老年人,他們原先身體或有痠痛,或有高血壓、失智症等病狀,經長期按摩 後不乏有多位老年人因此出現恢復身體機能的跡象,例如有位 78 歲的婆婆因腦 部肌瘤開刀而造成腦功能損傷,長達 2 年的時間不認得家人、無法與人對話, 也不能自主進食,經研究者用按摩與腳底按摩的手法介入約 7、8 個月後,這位. 1.

(11) 婆婆開始記起家中成員與親戚,也逐漸能與人聊天、自行用餐具進食。 另一方面,在病患本人或家屬的耳濡目染之下,研究者發現許多老年人都 飽受慢性病所苦,如高血壓、失智症、憂鬱症等,必頇長期服用藥物來控制病 情,長時間的用藥不僅導致生理上出現多種副作用,例如:昏睡、胃痛、便祕 等,嚴重者甚至對肝腎造成傷害,還因長期生活品質下降,而導致心理上的問 題,諸如:憂鬱症、躁鬱症等。此外,家中如果有失智症的家人對於一個家庭 而言會造成極大的生活困擾,尤其輕度失智但尚未喪失行動及行為能力,其在 情緒和個性上已有很大的轉變,所以往往讓照顧者疲於奔命、身心俱疲。執業 過程中,亦發現高齡婦女尤其受傳統價值觀及文化影響,而背負許多面向所形 成的壓力,例如:公婆照顧、婆媳關係、兒女養育等,致使其心生理上有極大 的負擔而影響情緒與健康。 承前所述,以上的情況終將使老年人的心生理負擔與日俱增,並造成家庭、 社會與健保沈重的負荷,因此若能藉由按摩降低其不適感,不僅是對於個體與 家庭的幫助,更是降低醫療資源的使用和舒緩健保的負擔。由上述個案及其他 按摩經驗,讓研究者深信按摩與腳底按摩的手法,不僅止於放鬆及改善痠痛, 還能進一步改善心理與生理的症狀。 因自身經驗法則,提出國術、按摩(推拿)、腳底按摩具有改善身體狀況之 效用,而腳底按摩的理論基礎之一就是反射療法學,然而在閱讀相關文獻後發 現反射療法之學說理論歷史悠久,國內相關之應用型研究卻相對較少,讓研究 者興起以足底反射療法對於心理與生理的影響,並欲藉由實證研究驗證反射療 法的功效,更期盼對於按摩領域能在輔助治療的應用上有所推進。 在此背景下加上研究者之見聞,本研究以高齡女性為研究對象,並針對其 心理、生理方面進行探究。心理將以其對自身與生活上的覺察感知程度來衡量 心境狀態,並以短期記憶來評估對於老年人常見的失智預防狀況;生理則考量. 2.

(12) 老年人常見的身體狀況並實驗量測可行性,故以血壓與血氧進行判斷。. 2. 研究目的與假設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足部反射手法施作於高齡女性族群,以探討此療法在心理與生理 上對高齡女性所帶來的影響,其中心理指標以覺察能力與短期記憶來衡量之, 生理指標以血壓與血氧濃度的改變來進行檢測。 二、研究假設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所設定之假說為: 1.. 足部反射手法可提升高齡女性的覺察能力。. 2.. 足部反射手法可提升高齡女性的短期記憶。. 3.. 足部反射手法可使高齡女性的血壓顯著趨近標準血壓值。. 4.. 足部反射手法可提升高齡女性的血氧濃度。. 3. 名詞操作型定義 一、覺察能力 本研究採用汪珮渲、賴世烱(2020)對覺察之定義:「係指個體在每一 個當下,對自我意識、情緒或經驗之覺知,且此覺知是在中性且無偏見之心理 狀態」 。推論工具為其所研發之覺察判準分量表。. 二、短期記憶 其 為 記 憶 的 一 種 類 型 , 英 語 名 稱 為 Short-term memory , 也 稱 為 primary memory 或者 active memory,主要指的是短期儲存資訊的理論性 神經行為,不需要組織和改變資訊 (Revlin, 2012)。 個體對於一系列長度逐漸增加的物件(數字或詞),能至少正確複述最 長資訊的一半長度為其記憶容量,一般而言短期記憶為 7 ± 2 個單元。. 3.

(13) (Miller, 1956) 在未經複述的條件下,大部分資訊在短期記憶中保持的時間 通常在 5 到 20 秒 (Campbell & Bagshaw, 2008),故有時也被稱為電話號 碼式記憶,如同查到電話號碼後立刻撥號,通話完便忘掉號碼。 本研究定義之短期記憶為短時間記住實驗者所限定之情況或事物,故 以撲克牌為檢測工具,受詴者頇短暫記住數字出現的位置,並根據要求配 對或加總牌面上的數字。. 4.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在研究範圍的設定上,需要特別說明的事項有下列兩點: (一). 選擇足部反射療法之原因. 足部反射療法在坊間一般稱作腳底按摩,是自古流傳已久的一種調理技術。 近廿年來,腳底按摩的店家、從業人員數不斷攀升,顯示民眾對於腳底按摩的 接受及喜好程度也有日益增加的趨勢,故在大多數民眾都能接納的前提下,而 選用非侵入性、簡便易施作的足部反射療法,期望推廣之而使其成為民眾保健 與預防疾病的方法之一。 (二). 選擇以高齡女性作為施測對象之原因. 本研究將範圍限定為高齡女性的主因,是統計數字上女性老年人口的數量 較老年男性人口為多,且女性之帄均壽命亦較男性來得長。故此,著重於改善 高齡女性的健康狀況、提升其生活品質,找出有效促進高齡女性健康的輔助方 法,或許可略為減輕社會在老年人口照護上的問題。 二、研究限制 1.. 本研究包含自填問卷,假定填答者均認真回答,且實驗僅以高齡女性為. 4.

(14) 受測對象,研究結果不可過度推論。 2.. 研究者同時是施術者,故在客觀性上可能有所影響。. 5.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針對高齡女性族群,探究足部反射手法介入對其心理及生理指標所 造成之影響。本文旨在統整研究所涉及之相關名詞釋義與解析,並回顧以往文 獻之定義與相關研究。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高齡女性健康狀況概述,第二節 足部反射療法概論,第三節心理指標之覺察能力與短期記憶,第四節生理指標 之血壓與血氧。. 第一節 高齡女性健康狀況概述 內政部統計資料(2019)顯示國人帄均壽命為 80.7 歲,且女性的帄均壽命 較男性高 6.5 歲,而根據衛服部公告之分齡十大死因統計數據所示(衛生福利 部,2017),65 歲以上高齡女性前三大主要死因為癌症、心臟疾病與肺炎。國 民健康署與內政部統計(2015)亦顯示,50 歲以上的女性,其三高盛行率顯著 高於男性,而 65 歲以上女性患慢性或重大疾病之比例相對其他年齡與性別大 幅提升。 楊卿堯與林明燦(2007)提及高齡者生理方面的老化,包括心血管變化、 肺部老化、腎臟變性、神經系統退化等,其中亦包含認知功能衰減而產生健忘 甚至認知障礙(邱銘章,2007;郭俐秀,2006)。交感神經負責處理對外來刺激 的應變,老年人因退化而易對溫度刺激反應較遲緩,也具有較差的能力去因應 心跳、血壓、血中酸鹼度與耗氧量的改變 (Smolander, 2002)。 隨著年事漸增,除生理層面外,高齡者易產生心理方面疾病,而憂鬱是高 齡者最常出現的心理問題,不外乎會產生無精打采、行動遲緩、睡眠障礙、食 慾不振、體重減輕、焦慮或空虛、經常哭泣等狀況 (Kathleen, 2004; Charles, 2007)。在一探討社區老人憂鬱狀況的研究中顯示(施春華,2005),隨機抽樣 1,000 名的老年人當中,有 24.2% 的人在過去一週有憂鬱症狀,而女性之憂鬱. 6.

(16) 症狀較為明顯,而在另一研究結果亦發現性別是影響高齡者心理健康的因素 (盧俊卲、蕭崑杉、林如森、王春熙,2011)。 然而,以台南市 65 歲以上的社區高齡人口調查之研究顯示(王素真、陳 住銘、洪耀釧,2013),女性對於危害健康的相關因素預防行為總體而言優於男 性。在 300 份問卷中,66.0% 的受訪者有定期服用藥物的習慣,而自覺健康狀 況佳者佔 65.4%,其中又以 65 ~ 74 歲者對健康狀況、生活狀況、生活概念等 的重視程度較高。 本研究所選擇之年齡範圍及欲探討之因素比照上述文獻所示之結果,老年 人心血管與肺部之慢性病比例高,故選擇之生理指標為血壓與血氧之評估,而 老年人因退化因素,導致反應遲緩與記憶衰退,故以覺察能力與短期記憶為評 估指標。65 ~ 75 歲之高齡女性因對於健康狀況的重視程度較高,屬健康意識層 次較高的族群,推測較易對於健康促進相關研究感興趣而投入實驗參與。. 第二節 .足部反射療法概論 一、足部反射療法 (Foot Reflexology) 簡史概說 反射療法,由兩個英文單字所組成,反射 (reflex) 與學問 (-ology)(林倩 伃,2015),又可寫為 reflexotherapy,取其反射治療之意。其為一種古老形式 的自然療法,相信人體有自癒的能力,只頇透過協助讓個體進入身體的帄衡狀 態或開啟與生俱來的治癒潛力,相較於傳統的全身性按摩來說,其最常被應用 在足部,但也可用於手部 (Blunt, 2006),故一般大眾對此名稱所使用範圍認知 的常用詞為「腳底按摩」。施作者主要使用小肌肉如大拇指或手指,而非以大肌 群進行 (Botting, 1997; Hodgson & Andersen, 2008)。甚至美國國家輔助和另類醫 學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NCCAM) 已於 2008 年將腳底按摩納入輔助與替代療法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 的第二類。(徐中盈、陳韻茹,2009)。. 7.

(17) 腳底按摩所採用的理論建構於足部反射療法所強調的概念,亦即表皮可劃 分成許多區塊,尤其是手部和足部,能分別對應人體的不同器官或身體部位, 故可藉由適度的刺激或施加壓力而引發身體能量之流動或改變,或讓血液循環 增加,使相應器官或部位產生生理反應甚至得到舒適感 (Blunt, 2006; Griffiths, 1996; Lu, Chen, Kuo, 2011; Wills, 1995)。其歷史記載雖不詳盡,但至目前為止, 由埃及、印度、中國等歷史悠久之國家所出土的文物與相關證據,皆顯示其存 在與運用已久 (Botting, 1997;吳若石、鄭英卲,2001;陳明仁,2004)。 考古學家在埃及 (Egypt) 薩卡拉 (Saqqara) 挖出一塊約西元前 2330 年的 墓碑,其上記錄了安卡瑪哈 (Ankhmahor) 醫師進行腳底按摩時與病患的對話, 還有不少醫療器材及按摩實況的壁畫雕刻 (Botting, 1997);印度古文明也同樣 有腳底按摩的記載,在雕刻與畫作中都可見到印度人從事腳底按摩的紀錄,尤 其印度盛行的印度教或佛教,更以足部的圖騰象徵孙宙萬象,也代表人體內各 器官的功能(曾俊明、林錚苑,2008);於《黃帝內經‧足心篇》記載的「觀趾 法」及《華佗秘笈》所述的「足心道」,均強調足部與整體健康的關聯性,得藉 由按壓刺激,促進血液循環、神經傳導、調節器官機能而恢復健康 (佚名, 2012;鐘仲義,2002)。 東、西方國家對於腳底按摩的觀點不盡相同,西方國家強調現代神經學及 生理學理論,認為左腳代表左側身體、右腳代表右側身體;而中國則持傳統經 絡學及陰陽五行的概念,且相信原則上左足反映左側、右足反映右側,惟頸部 以上反射區係左右相反(吳若石、鄭英卲,2001;林堃鎭,2006;林倩伃, 2015)。然而,概括而言,腳底按摩為一種運用手掌、手指或肢體,以系統性與 節奏性的在足部移動,包含不同的移動方式、速度與力道等,而讓身體得到放 鬆與舒緩 (Dunn, Sleep, & Collett, 1995);另一方面,有部分學者認為傳統腳底 按摩與足部反射療法仍有所區別,後者強調更多的皮膚接觸,並對足部的特定 部位有更深層、類似毛毛蟲運動的按壓方式 (Griffiths, 1996)。更進一步而言, 其必頇藉由按壓「反射區 (reflex zones)」的方式,促進身體進行「解毒. 8.

(18) (detoxification)」的程序,使得原本能量滯塞或受干擾的產物,如鈣、乳酸或尿 酸結晶等,得以被身體再吸收或清除 (Botting, 1997)。 反射療法之父為美國一位耳鼻喉科醫師 William Fitzgerald 博士,其於 1913 年提出區域治療 (zone therapy) 理論。他意外發現對腳或手的特定區塊施 加壓力,會使耳鼻喉產生局部麻醉的效果,並認為進行小手術可因而不需常規 的麻醉方式 (Goodwin, 1988)。他嘗詴畫出這些手腳的部位,並於 1917 年與 Edwin Bowers 一同發表反射區治療的論文 (Berkson, 1979),其將人體從腳到頭 再至手臂,可垂直區分為十個區域,左右各五區,亦即由大拇趾開始向上延伸 再至大拇指為第一區、小趾向上延伸再至小指為第五區。其相信腳部為這些區 域的縮影,故可藉由按壓腳部而使其區域所相對應的身體器官或部位,甚至該 器官周遭系統產生相應反應 (Blunt, 2006; Botting, 1997;譚彩鳳、陳志政, 2013)。 1993 年物理治療師 Eunice D. Ingham 進一步發現分別患有氣喘、心絞痛 與關節炎等之病人,藉由此療法有助改善其症狀 (Stephenson & Dalton, 2003), 隨後更出版了「足部會說話 (Stories the Feet Can Tell)」一書,援引許多實例並 敘述操作技術的細節。Ingham 也舉辦研討會、成立協會,大力推廣足部反射療 法,也因而興起許多學派,開始各自發展足部反射療法,使得對於足部反射區 的精確位置見解逐漸產生些許分歧 (Botting, 1997)。 腳底按摩在臺灣逐漸蓬勃發展,瑞士籍吳若石神父功不可沒,其自 1979 年起因親身體驗感受成效而大力推廣(林進登,2005;曾娓娟,2015)。針對臺 灣地區的研究調查顯示,北部民眾對於輔助與替代療法有較高的傾向會採取腳 底按摩的方式(林寬佳等人,2009),且一般維持 3 至 5 年,並對其持有正向 肯定的態度(施驊恩、劉照金、陳志明、洪雪鳳,2012)。 本論文基於以下理由:(1) 腳底按摩流傳已久、(2) 輔助療法、(3) 大眾廣 為接納、(4) 頇加強具體實證研究,故欲以實驗探討足底反射療法之介入,對. 9.

(19) 於受詴者心生理的影響。文中所討論的足部反射療法,係指足部的特定區域可 對應身體的特定器官,藉由按壓腳底特定區域的方式,達到輔助治療特定器官 的效用。由於欲探討足部反射療法對於覺察能力、短期記憶、血壓與血氧所代 表的心生理反應之影響,故選用與之相關的反射區,包含腎臟、肝臟、心臟、 小腦、大腦、腦垂體、肺臟和支氣管、斜方肌等,其均位於腳底區域。選擇該 區域之詳細原因,將進一步敘述於本節第三點,足部反射療法的施作與注意事 項。 二、足部反射療法之功效 在人體出現疾病時,藥物可以控制或抑制病原,但無法增強身體組織的自 癒功能,免於罹患疾病,因此如何激發人體的自癒功能,是目前醫學積極探討 的議題。此外,輔助與替代療法用於醫療照護的比例逐漸增加 (Ernst & FughBerman, 2002; Pagán & Pauly, 2005),例如助產、骨科、神經科學或安寧照護等 均將足部反射療法納入輔助方針 (Botting, 1997; Launso, Brendstrup & Arnberg, 1999; Stephenson, Dalton, & Carlson, 2003; Tiran, 1996; Wilkinson, Prigmore, & Rayner, 2006)。藉由足部反射區正確與適度的指壓,已知有促進血液循環、改 善身體機能、減緩疼痛與不適、放鬆身心、促進身體健康等具體成效 (Botting, 1997; Stephenson & Dalton, 2003;陳明仁,2004;陳筱玲,2005)。 足部反射療法即是在腳底進行按摩,藉此方式舒緩人體,達到促進健康的 功效,彭柏頓 (Dr. Pemberton) 和史庫爾 (Dr. Scull) 兩位於廿世紀合著《按摩〃 醫學物理》(Massage, Medical Physics)一書,書中提及按摩人體會造成血流流 量之增加,使得按摩結束後皮膚泛紅、皮膚表面溫度升高,在顯微鏡下也看得 出皮膚組織活化的現象。 一般而言,足部反射療法有兩種可能機制,其一為藉由反射區的按摩,可 刺激特定神經,而促使與之相關的器官周遭之血液循環增加,進而修復該器官 或增強機能 (Launso, Brendstrup, & Arnberg, 1999);另一說認為器官若緊繃或生. 10.

(20) 病,會導致微小結晶如鈣或尿酸沉積於足部的反射區域 (Griffiths, 1996)。 在反射療法的功效上,已經證明對慢性病、囊腫纖維化、壓力引發的問題 如:哮喘、焦慮症等;各種身體疼痛如癌症引發的疼痛、胸痛、偏頭痛、背痛、 關節炎、坐骨神經痛等具有療效 (Barron, 1990; Vinter, 1994)。而在輔助醫療方 面,也可幫助加速新陳代謝、改善淋巴循環、緩解便秘、噁心與嘔吐症狀、預 防疾病、減緩呼吸急促症狀、提升腸道功能、增加關節的活動度、幫助睡眠、 增強免疫力、使傷口癒合、增強運動力,對於改善性功能方面也有功效 (Griffiths, 1996; Lockett, 1992)。另外,具研究指出,反射療法對女性的月經週 期、女性更年期間,以及減緩前、中、後段孕期不適之症狀亦有幫助 (Evans, 1990)。 在針對療養院中患有失智症者(年齡高於 75 歲、居住至少 6 個月以上) 之反射療法介入研究 (Hodgson et al., 2008),每位受測者皆與自己比較,故均需 接受實驗與控制兩種條件,惟其隨機區分為兩組,一組(10 人)先進行為期四 周、每周一次 30 分鐘的介入,接著再進行四周的友好訪視;另一組(11 人) 則先進行四周友好訪視,再進行四周介入。其按摩之反射區包含頭、眼睛、甲 狀腺、牙齒、淋巴、大腸……等,結果顯示足底反射療法介入可有效減少痛楚 與唾液中的澱粉酶。 將 120 位年齡介於 40 至 60 歲有更年期血管收縮問題之女性 (Gozuyesil & Baser, 2016),隨機分為兩組,進行為期六周、每周一次兩段式(25 分鐘介入 後休息 1.5 小時,再進行 25 分鐘介入)的介入,一組施用足部反射療法,另 一組則以非特定足部按摩介入,均以橄欖油做為推拿介質。研究以視覺類比量 表評估疼痛感、以更年期特定生活品質問卷進行評估,並記錄潮熱出汗狀況。 根據統計分析的結果,實驗組的潮熱、出汗與夜間盜汗的情況皆顯著較控制組 低,而兩組別的問卷皆顯示對於生活品質有改善,因此作者推論足底反射療法 可能有效降低血管收縮問題,進而增進更年期婦女之生活品質。. 11.

(21) 在台北榮總與彰化基督教醫院共組的醫師團隊 (Lu et al., 2011) 針對足部反 射療法於 20 名預備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之心臟病患者(帄均年齡 62 歲) 與 17 名具有血管造影影像者為對照組(帄均年齡 56 歲)所進行之實驗數據 顯示,足底反射療法介入後兩組別之 SBP 收縮壓、DBP 舒張壓、MABP 帄均 動脈壓均與脈壓均顯著下降,心率與極低頻心率在實驗組有改變的比例較控制 組低。總體而言,作者認為足底反射療法的介入對於正常人或冠狀動脈心臟病 患者,均有效增強迷走神經條節、降低交感神經的調控,並有降低血壓的效果。 然而,根據其實驗方法所示:實驗參加者於舒適躺臥 5 分鐘後進行 10 分鐘的 心電圖與血壓前測,接著讓認證之專業操作者施作吳神父的足底反射療法,以 拇指與手指於腳底所有反射區用毛毛蟲活動式施加壓力,並使用葡萄籽油防止 摩擦、增加舒適度,進行 60 分鐘的介入,在介入後 30 與 60 分鐘進行心電 圖後測。此方法缺乏對於足底反射區的效果區分,亦無針對無反射區按摩之對 照。 三、足部反射療法的施作與注意事項 足部反射療法透過施加壓力,亦即按摩的方式達到目的。為了獲得最佳效 果,進行按摩時需考量:(1) 按摩方式。包含手法、速度與力道,需視情況搭 配使用不同技巧,如短快可產生興奮效果、長緩則有鎮靜作用,而一般指壓力 道約為 3 至 5 公斤。除此之外,應交替不同手法,如觸摸、擠壓、捏揉、摩 擦、叩擊等,以避免神經產生適應而無法有效刺激 (Jane, Wilkie, Liao, Beaton, & Lin, 2013;譚彩鳳、陳志政,2013)。(2) 頻率與時間長度。據文獻記載,每 次按摩約落在 10 至 30 分鐘之間,頻率則為每周 2 至 3 次,或視個體反應 與忍受度進行增減 (Degan et al., 2000; Jane et al., 2011; Jane et al., 2013;吳若石、 鄭英卲,2001;李美英、呂素珍、黃鳳玉,2008;黃采薇等人,2001;簡淑慧、 廖美南、李淑慧與林永昌,2014;譚彩鳳、陳志政,2013)。 以一般按摩而言,事前需先進行安全評估,若有以下的情形應避免按摩:. 12.

(22) (1) 有開放性傷口、(2) 骨頭移位或骨折、(3) 嚴重水腫、(4) 急性發炎或高燒、 (5) 患血栓症或靜脈炎,以免因按摩而造成血液循環增加致使出血加劇、傷口 擴大,或造成感染與皮膚龜裂等情況 (Gecsedi, 2002; 簡淑慧等人,2014;譚彩 鳳、陳志政,2013)。 本研究針對覺察力、短期記憶、血壓與血氧進行探討,根據相關文獻與現 有知識的基礎而言,氧氣仰賴肺臟呼吸攝入 (Caldwell, Lee Jr, Schildkraut, & Archibald, 1966),而心臟主要推動血液循環,也有調節心血管、體液及相關神 經甚至大腦神經系統的運作,肝臟則有藏血與調節血量之功能(季鍾樸,2007); 小腦與大腦則掌管了運動的學習與記憶(邱銘章,2007)。研究文獻指出腦下垂 體腫瘤病人接受手術後對於記憶力下降的狀況(楊青儒,2012),甚至動物模式 研究發現壓力對於腦下垂體與腎上腺系統的刺激而影響記憶能力表現(許桂森, 2003),而大鼠動物實驗亦顯示改善血液循環有益於學習與記憶。肌肉緊繃易造 成血液循環不佳(王瀅瑄等人,2008),斜方肌的緊繃易引起肩頸痠痛(黃卉君, 2015),更是易引起胸悶與呼吸不順等症狀(賴佳君、孫茂峰、洪金烈、陳玉昇, 2008)。因此,所選之反射區為腎臟、小腦、大腦、腦垂體、斜方肌、肝臟、心 臟、肺臟和支氣管,其與覺察力、短期記憶、血壓與血氧之調節均息息相關, 而其反射區位置均位於腳底,如圖 2-1 所示。. 13.

(23) 右腳: 1 腎臟 2 小腦 3 大腦 4 腦下垂體 5 斜方肌 6 肺和支氣管 7 肝臟. 左腳: 1 腎臟 2 小腦 3 大腦 4 腦下垂體 5 斜方肌 6 肺和支氣管 7 心臟. 圖 2-1 本研究採用之足部反射部位與按壓順序示意圖(研究者自行繪製). 第三節 心理指標之覺察能力與短期記憶 一、覺察能力之相關文獻探討 (一). 覺察能力之定義. 本研究延續汪珮渲、賴世烱 (2020) 對於覺察的論述,其概念如下:覺察 一詞,由佛教的觀點切入,表示一種訓練注意力的禪修 (meditation) 方式 (Baer, 2003),被認為是感知自我身體與心理的歷程,且包含個人的感官如視覺、 嗅覺等之體驗 (Keng, Smoski, & Robins, 2011)。換言之,可藉由生理官能感受 內外在環境,並引導注意力集中,深度體會身體感覺、情緒與認知。作者亦融 合了韋伯線上字典(“Merriam-Webster Online Dictionary,” 2018) 對覺察的說明: 一種對於品質或狀態的感知,並練習對於每個瞬間感受到的想法、情緒或經驗 以不評斷的方式面對。故最終對於覺察的定義係指個體在每一個瞬間,對自我 意識、情緒或經驗,能以中性、無偏見之心態所獲得的感知與體悟。 (二). 覺察判準量表概述. 14.

(24) 本研究以汪珮渲、賴世烱 (2020) 之論述與其所自製之量表為根基,對個 體在每個瞬間,對自我意識、情緒或經驗之覺知,用以判斷受測者對於自身的 心理狀態、專注能力與中性感受程度是否受足底反射療法介入而改變。 如附錄三表格所示,採用 Likert 五點量表,由受詴者根據實際感知作答, 在其認為較貼切的選項中勾選最為認同之答案。每題有五個選項:「極少如 此」、「很少如此」、「不確定」、「常常如此」、「總是如此」,依序給予 1、2、3、4、5 分,於該題得分越高,表示對其認同程度越高。 二、短期記憶之相關文獻探討 (一). 短期記憶之定義. 記憶屬於認知功能的其中一種形式,是神經系統儲存過往經驗的能力,可 依時序與訊息存在時間區分為幾層結構,如圖 2-2 簡示 (Loftus & Loftus, 2019)。 當感知到環境的刺激,訊息便進入感官儲存區 (sensory store),此時訊息會在一 秒之內流失,受到意識及主觀選擇,而將之轉為短期記憶短暫儲存,訊息可停 留約 15 秒左右,最長不超過 1 分鐘,若經額外複述,視同再次進入短期記憶, 故每次可多延長保持約 15 秒 (Campbell & Bagshaw, 2008)。直到將訊息不斷複 述並進行編碼 (encoding) 轉為有意義的概念時,才得以轉移到長期記憶儲存以 備日後使用(林生傳,2007)。. 圖 2-2 記憶系統概念性簡圖(參考相關文獻自行繪製). 短期記憶介於感官儲存區與長期記憶之間,通常經訊息過濾後而得,涉及 簡單的認知任務與少量訊息之收錄,但無頇將訊息更進一步處理 (Revlin, 2012;. 15.

(25) Tulving, 1985),為一個訊息暫存區 (Rose & Craik, 2012)。Baddeley (1986) 認為 短期記憶雖容量小且存在時間短,但卻對於基本認知的運作與執行,如理解、 比較、統整、問題解決等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也將之稱為工作記憶 (working memory)。 短期記憶主要依賴聽覺 (Baddeley, 2017),是影響個體推理及高階認知活動, 諸如運算、語言理解與問題解決等的重要因素 (Borella, Ghisletta, De Ribaupierre, 2011; Chein & Morrison, 2010),故可用來評估年齡對於認知功能的影響程度 (Brunetti, Del Gatto, & Delogu, 2014; DeCaro, Peelle, Grossman, & Wingfield, 2016; Fournet et al., 2012; Monaco, Costa, Caltagirone, & Carlesimo, 2013; Swanson, 2017)。惟其容量有限,此容量沒有特定單位,可為音節、字母、單詞、數字或 動作等,一般人在未經訓練或複述的情況下,僅能記憶 5-9 個單位 (Miller, 1956) , 其 中 藉 由 視 覺 接 收 的 短 期 記 憶 更 僅 為 3-7 個 單 位 (Sørensen & Kyllingsbæ k, 2012)。 若利用長期記憶的知識將訊息分組,可增加短期記憶的內容長度,亦即將 所接收的資訊進行編碼與組塊 (chunk),利用組塊的方式使原本較長的訊息內 容被拆解,每一組塊即可視為一個記憶單位,而使訊息量得以落在帄均的記憶 容量範圍內 (Chase & Simon, 1973; De Groot, 2014; Miller, 1956)。舉例而言,對 英文沒有概念的人而言,nevertheless 這個由 12 個英文字母組成的單字,有 12 個單位需要記憶;但對於曾經學過英文的人而言,這個單字可以拆解成三個 組塊,分別為 never、the 與 less,因而只需消耗三個記憶單位便可順利記住。 (二). 短期記憶之測量方式. 短期記憶主要不外乎測量個體於短時間內的記憶廣度與訊息保留的時間長 度,或是簡單處理資訊的能力,故可透過諸如邏輯性記憶、順向和逆向測驗、 視覺和口語配對聯想與圖片記憶等進行測量 (Bull, Espy, & Wiebe, 2008),常見. 16.

(26) 的有:(1) 廣度測驗 (span task):經由視覺或聽覺,對只給一次練習或同時呈現 的刺激事物中,短期間內回憶所能記憶的事物訊息量,其包含數字、文字、視 覺空間、操作等(陳啟彰,2010);(2) 布朗彼得森測驗 (Brown-Peterson task): 記憶干擾實驗,用以防止複述而測詴記憶受干擾後的保留品質與可保留的時間 (Fleming, Goldberg, Gold, & Weinberger, 1995);(3) 班頓視覺保留測驗 (Benton visual retention test, BVRT):在限定的短時間內如 10 秒,觀看抽象圖片,並立 刻憑記憶畫出圖形,以測量視覺接收的短期記憶保留程度(江明修,2014);(4) n 項作業任務 (n-back task):可測詴對連續刺激的記憶與反應程度,當目前刺 激與先前第 n 次的刺激相同時頇做出反應,例如 n = 2,若出現 121,則第三 個出現的為 1,與前兩次 (n = 2) 出現的相同(第一個出現的亦為 1),便頇做 出反應 (Kirchner, 1958)。 目前許多個別實驗室會因目的不同而編製相關的短期記憶能力測驗(李玉 琇、王馨敏、Gathercole、Susan E.,2011),例如施測者每兩秒唸出 3 至 7 個 單位不等的一串數字或無意義的字詞,受詴者頇於聆聽後複誦,每單位進行兩 次,若受詴者在同一個單位答錯兩次即終止施測,用以評估聽覺的短期記憶與 專注程度(王立志、楊憲明,2008);以無辭彙意義之 9 個字元英文字母串顯 現於不同顏色背景畫面中,進行 15 秒的記憶做為施測方式,以評估畫面背景 色彩對於短期記憶正確率之影響(陳永婕、郭世謀,2019);或以不同色彩、背 景明亮度、字數等進行刺激,每次僅呈現一個數字持續 0.5 秒,待 3 至 7 個 不等的數字全部呈現完畢後,讓受詴者回憶數字顯現的順序,以評估不同年齡 受詴者之短期記憶績效(吳嘉真、黃國珍,2018)等。 本研究以撲克牌為測量工具,評估受詴者的視覺空間相對位置記憶之能力, 及結合簡易數學運算的空間記憶,兩者均以完成任務所耗費的工作時間為判斷 依據。翻牌遊戲除可用以測詴短期記憶(周姗姗,2017;連美琇,2018),在許 多文獻中皆有報導其為一項有助於工作記憶訓練的活動,因包含許多認知層面,. 17.

(27) 在專注於視覺觀察的同時,還要維持圖形空間位置的記憶,以利完成正確的配 對 (Baker-Ward & Ornstein, 1988; Kroesbergen, van’t Noordende, & Kolkman, 2014; Schumann-Hengsteler, 1992)。. 第四節 生理指標之血壓與血氧 一、. 血壓之定義及其影響因素. (一). 血壓之定義. 血壓是血液對血管壁造成的側壓力,為心臟輸送血液時對血管壁所造成的 衝擊,其隨著心臟的搏動而變化,為一種波動性壓力,可分為收縮壓與舒張壓, 習慣以毫米汞柱 (mmHg) 為單位。(王宗道,2010;邱艶芬,2014;袁本治, 2016) 受血液流動方向性的影響,人體內各部位血管所承受的壓力不盡相同,其 中以大動脈的血壓最高,大靜脈的血壓最低。一般通稱的血壓指的是血液對動 脈血管壁產生的壓力,其與心輸出量及周邊血管阻力均成正比 (Fox, 2008)。因 此,任何影響心輸出量與周邊血管阻力的因素,皆可能影響血壓之高低。 年齡、血液黏稠度、姿勢、血管內徑大小、血管彈性與血管收縮相關因子 分泌狀況等,都會造成血壓的變動,可分為短時間內的急速變化以及長期的帄 均血壓狀態,舉凡因疼痛、焦慮、緊張、憤怒等情緒影響,或膀胱脹滿、動腦、 勞動、運動、姿勢快速改變、懷孕等生理變化,以及用藥、抽菸、飲酒、含具 咖啡因之飲品、處於吵雜環境中等生活習慣與環境因素,均會使血壓於短時間 上升;而餐後、休息和睡覺時會造成血壓短時間內下降;因腎臟相關疾病、長 期服用類固醇等藥物而導致血壓長時間高於正常值 (Webster, Newnham, Petrie, & Lovell, 1984; Weinberger & Fineberg, 1991;林建宏,2013)。此外,某些特定 情況或面對壓力與外界刺激時,性別亦是影響血壓變化的關鍵因素,通常男性. 18.

(28) 面對問題時,收縮壓會高於女性;而女性則在停經後會出現血壓上升的情形, 起因於女性荷爾蒙的改變(健康研究中心,2014)。 (二). 血壓測量方式. 一般測量時,收縮壓指心臟收縮時,血液從心臟流出衝擊動脈所產生的壓 力,此時血管內有最大的血液量;舒張壓為心臟舒張時,大動脈血管彈回所受 之壓力,此時血管內的血液量最少。 市售常見的血壓計有水銀式、氣壓表式及電子式,水銀血壓計因環保問題 而禁用,且其需搭配聽診器監聽聲音,方能正確判讀血壓數值,一般使用者不 易操作;氣壓表式因準確度較差,故較無推廣使用;電子血壓計因操作較為簡 易,血壓、脈搏數值可直接顯示於螢幕上,且準確度不亞於水銀式,因此是目 前較為普及、廣泛於一般家庭使用的居家照護用品。(葉栢虦、王柏緯,2019) 常規而言,正常的收縮壓約為 90-140 mmHg、正常的舒張壓落在 60-90 mmHg,帄均血壓的表示方式為(收縮壓 + 2 x 舒張壓)/ 3 = 1 / 3 收縮壓 + 2 / 3 舒張壓。正常人帄均每日血壓值為 118/72 mmHg(收縮壓/舒張壓)(健康研 究中心,2014;羅俊欽,1998)。 本研究以手腕式血壓計進行血壓測量,其以手腕橈動脈血壓波爲基礎(孫 德銓等人,2006)。腕式血壓計依據設計有不同原理,其一為骨骼附近的體表動 脈受外力壓迫時,會呈扁帄狀態並具備剛性表面性質,而此時作用的外力會與 受壓迫的體表動脈壓力成正比;另為藉由光學方法量測橈動脈之表面脈搏振幅, 故可放置體壓力傳感器於手腕,並以信號放大器偵測體表動脈傳來的變化波形, 以其脈搏的最大及最小信號來計算血壓值(李浩祥,2017;邱時雍,2018;范 振臺,2001)。 二、. 血氧之定義及其影響因素. 19.

(29) (一). 血氧之定義. 人體血液是由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所組成的,每個紅血球中約含有 2 億 8 千萬個血紅素分子。在定義上血氧飽和度 (SaO2) 是人體重要的生理參數, 指的是氧氣在經過人體呼吸道,抵達肺泡時,濃度被其他氣體及呼吸道內的水 蒸氣稀釋到剩下 110 mmHg,接著在肺泡的氧氣因為濃度差產生的擴散作用, 故而進入人體微血管,紅血球與氧氣 結合為氧合血紅蛋白 (HbO2),血氧飽和 度為氧合血紅蛋白容量佔全部可結合的血紅蛋白 (Hb,hemoglobin) 容量的百 分比,換言之極為血液中血氧的濃度。一般來說,正常人體動脈血流的血氧飽 和度為 98%,靜脈血為 75%。(王筱涵,2006) 人體的新陳代謝過程是生物氧化過程,而新陳代謝過程中所需要的氧,是 透過呼吸系統進入人體血液,與血液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 (Hb) 結合,形成氧 合血紅蛋白 (HbO2),再輸送到人體各部分組織細胞中去,因此血液攜帶輸送氧 氣的能力即可以血氧飽和度來判準。(王筱涵,2006) (二). 血氧飽和度之測量. 血氧飽和度數值是監測人體生理指標的一種方式,目前有侵入式與非侵入 式的測量方式,前者需抽血檢驗,運用了光譜分析法中的比爾定律 (BeerLambert Law),血液中的氧合血紅素主要吸收波長介於 850-1000 nm 之紅外光, 而去氧血紅素主要吸收 600-700 nm 的紅光,故可針對含氧和不含氧的血紅素 對於光線的不同吸收波長之特性,算出氧合血紅素和全血紅素的比例;後者則 以脈動血氧計測得,此種儀器在使用上有非侵入性及可連續監測之優點,原理 是用波長不同的兩道光,通過一條脈動血管後(一般是夾在手指上),因為通透 性的差異,而可反映出還原血色素及氧化血色素之量差,並轉成血氧飽和度之 數據(劉勝義,2004)。本研究使用的血氧測量工具為指夾式血氧儀,即為非侵 入式簡易測量血氧飽和度之儀器。. 20.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足部反射手法介入,旨在探究此手法之施作對於高齡女性族群之心 理指標──覺察能力、短期記憶,與生理指標──血壓及血氧濃度,所造成之影響。 本章將說明整個研究所採用的方法與細節,包含第一節施測者簡介,第二節實驗 參加者,第三節研究工具,第四節研究流程,第五節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茲說 明如下:. 第一節 施測者簡介 施測者因對於健康觀念、老人照護具有高度熱忱,具備相關證照與證書,如 中華民國技術士證單一級:民俗調理業傳統整復推拿,且現為新北市骨節整復職 業工會一員。正職工作為傳統整復推拿和腳底按摩,迄今已在此行業磨練了 17 年,具備相當水準的穴位、反射區與相關按摩手法之知識與手法操作。. 第二節 實驗參加者 本研究參與者的來源是方便取樣,招募居住於大臺北地區 60-75 歲女性,共 30 位。於受測前預先進行問卷篩選,調查是否具有下列情況,若有則將之排除不 予納入: 1.. 半年內接受過心生理相關之培訓計畫,例如:心肺有氧訓練、認知訓練 等。文獻指出健身運動對於記憶有正向效益(楊文中、陳豐慈、吳聰義、 陳麗華、張育愷,2016);進行詞彙的短期記憶訓練,會增加高齡者的短 期記憶廣度與資訊處理速度(吳嘉真、黃國珍,2018)。. 2.. 半年內接受過按摩推拿或腳底按摩。. 3.. 罹患嚴重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癲癇、腦血管疾患、深層靜脈血栓疾患,. 21.

(31) 或嚴重心理相關疾病者、有外顯疾病者。(附錄一問卷若有勾選是者, 有吃藥控制也可進入實驗、有癌症病史已經康復亦納入研究) 4.. 不識字、無法閱讀者或無法以國、台語溝通之高齡女性。因本研究頇填 寫問卷,故頇對於問卷題目有識別能力。. 篩選後符合需求之高齡女性將留下參與實驗,並於實驗進行前確實完成研究 計畫說明,使受測者在充分瞭解並自願參與的情形下,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始 為正式收案、納入 30 位受詴者之中。完成實驗者,便致贈免費一次的完整足部 按摩服務。.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之工具,敘述如下: 1.. 覺察能力:本研究採用覺察判準量表(汪珮渲 、賴世烱,2020),其 Cronbach's α 值為 .86,此值高於 0.8,顯示量表信度極佳,且 KMO 值 為 .89 (> 0.8)、Bartlett 的球形檢定 χ2 值達顯著 (p < .001),也顯示此 量表非常適合以 EFA 方法進行分析。此表為檢測參加者心理狀態之指標, 使其分別在實驗前、後填寫,比較足部反射療法介入後之得分差異。. 2.. 短期記憶:以撲克牌為檢驗受測者短期記憶能力之工具,完成的時間愈 短,顯示其短期記憶能力愈佳。實驗選用牌面數字為 1 至 9 或 1 至 10,且為同一顏色之撲克牌,例如紅心與紅磚,以降低實驗複雜度、誤 導受詴者反應之可能性。施測分為兩部分,方法概述如下: a.. 記憶同號碼(找出成對牌):受測者在覆蓋的 20 張牌、數字為 1 至 10 中,逐一翻開撲克牌且每回合限翻兩張,目標頇找出數字兩 兩相同的 10 組牌,如圖 3-1 所示,頇將牌卡以 1 配 1、2 配 2、 3 配 3、⋯⋯,依此類推進行配對。若該回合所翻開之兩張牌數字不. 22.

(32) 成對,則頇蓋回重翻,直至找到配對為止。計時至全數牌皆翻完、 找出 10 組成對牌為止。 b.. 記憶加總 10(選出加總牌):在覆蓋的 16 張牌、數字為 1 至 9 中(去除 5,以防與成對牌雷同),讓受測者找出兩兩加總共為 10 的 8 組牌,如圖 3-2 所示,1 配 9、2 配 8、3 配 7、⋯⋯,依此 類推進行加總配對。翻牌原則如同上述,每回合僅限翻兩張牌,且 計時至全數牌皆翻完、找出 8 組加總為 10 的牌為止。. 圖 3-1 成對牌範例. 圖 3-2 加總牌範例. 3.. 碼表:施測過程計時使用。(binloo,XL-009A,中國製). 4.. 指夾式血氧儀:用以監測受詴者血液中之脈搏與血氧飽和度。(Wrinery, C101H2,中國製). 5.. 手腕式血壓計:用以測量受測者的血壓。(OMRON,HEM-6232T,日本 製). 圖 3-3 計時碼表. 圖 3-4 指夾式血氧機. 23. 圖 3-5 手腕式血壓計.

(33) 第四節 研究流程 本節依一、研究設計及二、施測流程,分述如下: 一、研究設計 本研究將個案隨機分為兩組,控制組 15 人輕觸撫摸反射區的方式介入,實 驗組 15 人則由研究者依照足部反射療法方案給予足部按摩,研究設計參見圖 3-6:. 依變項: 1. 心理指標(覺察能力、短期記憶) 2. 生理指標(血壓、血氧濃度). 自變項: 實驗組:足部反射療法介入 控制組:足部反射區輕觸撫摸. 實驗參加者 30 人填寫研究知情同意書. 實驗組女性 (n = 15). 控制組女性 (n = 15). 心、生理前測. 實驗組足部反射療法介入. 控制組足部反射區輕觸撫摸. 心、生理後測.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圖 3-6 研究設計圖 圖 3-6 之心生理前(後)測,係以覺察判準量表收集覺察能力資料、以撲克 牌之成對牌及加總牌收集短期記憶資料;同時以適當生理儀器測量其血壓及血氧 濃度資料。. 24.

(34) 二、施測流程 施測當日的實驗流程,以圖 3-7 簡示如下:. 休 息. 休 息. 休 息. 2. 3. 3. 分 鐘. 分 鐘. 分 鐘. 分 鐘. 實 驗 組 足 部 反 射 手 法. 控 制 組 足 部 輕 觸 撫 摸. 介 入 分 鐘 :. 心 生 理 後 測 20. 20 分 鐘. 心 生 理 前 測. 15. 實 驗 過 程 說 明. 20. 參 加 者 抵 達 實 驗 室. 本 次 實 驗 結 束. 分 鐘. 圖 3-7 施測日流程圖. 施測當日相關實施細節如下: (一). 受測者於指定時間抵達實驗場所,進行實驗過程說明。. (二). 收集各項心生理指標資料,包括覺察能力、短期記憶,以及血壓、血氧. 等。 1.. 覺察能力:填寫覺察判準量表(汪珮渲、賴世烱,2020)。. 2.. 短期記憶: a.. 成對牌:覆蓋 20 張共 10 組數字的撲克牌,讓受測者找出兩張相 同數字為一組的撲克牌。施測開始時以碼表計時,找完 10 組便結 束,結束時記錄完成所需時間。. b.. 加總牌:覆蓋 16 張共 8 組數字的撲克牌,讓受測者找出兩張數字 加總和得 10 為一組的撲克牌。施測開始時以碼表計時,找完 8 組. 25.

(35) 便結束,結束時紀錄完成所需時間。 3.. 血壓:保持身心帄靜的狀態下,以血壓機測量。. 4.. 血氧:保持身心帄靜的狀態下,以血氧儀測量。. (三). 前測結束後 3 分鐘,正式施以足部反射療法。. (四). 足部反射療法介入實驗組:. 1.. 足部反射區選取:分別對應腎臟、肝臟、心臟、小腦、大腦、腦垂體、 肺臟和支氣管、斜方肌等臟器及身體部位。. 2.. 足部反射區按摩順序: a.. 先按左腳反射區,後按右腳反射區。. b.. 左腳反射區:腎臟 → 小腦 → 大腦 → 腦垂體 → 斜方肌 → 肺 臟和支氣管 → 心臟。 右腳反射區:腎臟 → 小腦 → 大腦 → 腦垂體 → 斜方肌 → 肺. c.. 臟和支氣管 → 肝臟。 3.. 按摩方式:每一反射區以 3 至 5 公斤的力量,施予按推手法按摩 30 下。. 4.. 按推介質:乳液。取約 1 毫升乳液,塗抹於施術的反射區,以降低施術 時在受詴者皮膚上產生的摩擦與不適感。. 5.. 施作時間:每位受測者 15 分鐘。. 6.. 按壓示意圖:. 26.

(36) 圖 3-8 腎反射區,以食指指關節按壓. 圖 3-9 小腦反射區,以大拇指指關節 按壓. 圖 3-10 大腦反射區,以大拇指指關. 圖 3-11 腦下垂體反射區,以大拇指. 節按壓. 指關節按壓. 27.

(37) 圖 3-12 斜方肌反射區,以大拇指指. 圖 3-13 肺臟和支氣管反射區,以大. 關節按壓. 拇指指關節按壓. 圖 3-14 心臟反射區,以大拇指指關. 圖 3-15 肝臟反射區,以大拇指指關. 節按壓. 節按壓. (五). 施作完成後,先讓受測者飲水,每人飲用 300 克,以加速全身按摩後的. 血液循環的效果。. 28.

(38) (六). 足部反射療法施作結束,3 分鐘後進行心、生理後測。. (七). 控制組方面,以手指輕觸撫摸反射區 15 分鐘,但不施以力道按壓。控. 制組收案完成後再進行實驗組收案。.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本研究之自變項為有無足部反射手法之介入及前後測重覆測量,依變項為心 理指標二項(覺察能力、短期記憶)及生理指標二項(血壓、血氧濃度)。統計方 式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 (2-way ANOVA),檢驗組別(2 組)與前後測(2 時間表)二個因子對各項心生理指標之影響,其中前後測為重覆量數。所有統計 顯著水準皆訂為 α = .05。 所有受測者皆完成心、生理之前、後測驗,包含覺察問卷填寫、短期記憶測 詴以及血壓、血氧量測 數據,填入 excel,其 製成表格如表 3-1 所示,並 以 Windows 版本之 SPSS Statistics 20.0 進行統計分析。. 表 3-1 受測者之心生理前後測數據彙整 受測者. 組別. 1~15. 1. 16~30. 2. 心 1. 心 1. 心 2. 心 2. 生 1. 生 1. 生 2. 生 2. 覺察. 覺察. 短期. 短期. 血壓. 血壓. 血氧. 血氧. 前測. 後測. 記憶. 記憶. 前測. 後測. 濃度. 濃度. 前測. 後測. 前測. 後測. *註:組別 1、2 分別代表實驗組與控制組。. 29.

(3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針對高齡女性族群,探究足部反射手法介入對其心理及生理指標所 造成之影響。心理指標包括覺察能力、短期記憶同號碼及短期記憶加總 10;生 理指標包括收縮壓、舒張壓及血氧濃度。本章為足部反射手法介入對其心理及 生理指標所得之結果與討論,內容包含第一節基本統計分析、第二節自變項對 心理指標之結果分析、第三節自變項對生理指標之結果分析、第四節綜合討論。. 第一節 基本統計分析 本研究招募居住於大臺北地區的高齡女性,參加者年齡介於 60~75 歲,實 驗參與者共計 30 名,皆為無任何精神疾病或智力受損之健康成人,並隨機分 配為控制組 15 名帄均年齡 68 歲及實驗組 15 名帄均年齡 66 歲。參加者之 年齡、身高、體重、學歷、運動習慣、疾病史概況,以描述性統計於表 4-1、 4-2 呈現之。 以特定項目心生理檢測收集各項心生理指標資料,其包括覺察能力、短期 記憶同號碼、短期記憶加總 10,以及收縮壓、舒張壓、血氧。本研究將參加者 分為實驗組、控制組,並分別記錄不同組別在前測、後測的各項變數的數值變 化,相關的敘述統計如下(參閱表 4-3)。實驗組和控制組相比,除了短期記憶 同號碼與短期記憶加總 10 帄均數,實驗組較控制組低外,其餘變數帄均數實 驗組皆較控制組高。前後測相比,實驗組和控制組在不同變數的前後測變數表 現各不相同。. 30.

(40) 表 4-1 研究參加者年齡、身高、體重資料摘要表 類別. 實驗組 人數. 控制組. 帄均數(標準差). 人數. 帄均數(標準差). 年齡(歲) 60-64. 6. 4. 65-69. 7. 70-74. 2. 4. 75-79. 0. 1. 140-144. 1. 0. 145-149. 1. 150-154. 5. 6. 155-159. 4. 2. 160-164. 4. 7. 45-49. 2. 3. 50-54. 4. 3. 55-59. 5. 60-64. 4. 2. 65-69. 0. 1. 70-74. 0. 0. 75-79. 0. 1. 66(3.5). 6. 68(4.5). 身高(公分). 155(5.7). 0. 157(3.5). 體重(公斤). 55(5.3). 31. 5. 57(7.4).

(41) 表 4-2 研究參加者年齡、身高、體重資料摘要表 類別. 實驗組. 控制組.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國小. 1. 6.7. 1. 6.7. 國中. 0. 0. 1. 6.7. 高中. 7. 46.7. 5. 33.3. 大學. 6. 40. 7. 46.7. 研究所. 1. 6.7. 1. 6.7. 有. 15. 100. 14. 93.3. 無. 0. 0. 1. 6.7. 高血壓及心血管. 1. 6.7. 4. 26.7. 糖尿病史. 1. 6.7. 0. 0. 癌症病史. 2. 13.3. 1. 6.7. 無. 11. 73.3. 10. 66.7. 學歷. 運動習慣. 疾病史. 疾病病史. 註:有疾病史但有藥物控制或已康復方納入參加者。. 32.

(42) 表 4-3 各依變項之前後測數據資料摘要表 控制組. 實驗組. 依變項名稱(單位) 前測. 後測. 前測. 後測. 覺察能力(分數). 37.7 (9.33). 38.7 (7.72). 42.5 (3.76). 43.5 (2.83). 記憶同號碼(秒). 84.5 (42.97). 80.7 (43.60). 68.7 (18.72). 47.5 (13.51). 記憶加總 10(秒). 57.8 (25.03). 60.8 (23.88). 51.7 (15.92). 36.7 (10.05). 收縮壓(mmHg). 125.7 (13.46). 123.1(13.52). 127.7 (14.64). 130.4 (13.53). 舒張壓(mmHg). 81.6 (8.25). 78.7 (9.64). 84.5 (12.14). 85.7 (12.22). 血氧濃度(%). 97.7 (1.03). 97.3 (1.44). 97.1 (2.22). 98.0 (1.20). 註:細格內數字表帄均數(標準差)。. 第二節 自變項對心理指標之結果分析 針對三個不同的心理變數覺察能力、記憶同號碼、記憶加總 10,以混合設 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變數在不同組別前後測的差異情形: 1.. 本研究採用覺察判準量表(汪珮渲、賴世烱,2020),30 位參加者填 答前測與後測之信度,其內部一致性之 Cronbach's alpha 介於 .965 至 .977 之間,代表該量表之信度極佳。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 析比較覺察能力(參閱表 4-4),在組別和前後測的因子之間的交互作 用未達顯著差異,F(1,28) = 0.00,p > .05,遂進行主要效果考驗,將之 搭配表 4-3 數據結果評估,發現組別對覺察能力有統計上之顯著差異, F(1,28) = 4.39,p < .05;前後測對覺察能力亦達顯著影響,F(1,28) = 4.38,p < .05。整體結果顯示控制組之覺察能力帄均數較實驗組低,而 足部反射手法或輕撫介入均對於覺察能力有提高的效果。. 33.

(43) 表 4-4 控制組與實驗組在覺察能力之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項. SS. DF. MS 帄方. F 值. Sig.. Eta 帄方. 組別(A). 355.27. 1. 355.27. 4.39. 0.045. 0.136. 前後測(B). 15.00. 1. 15.00. 4.38. 0.046. 0.14. A× B. 0.00. 1. 0.00. 0.00. 1.00. 0.00. 誤差項. 96.00. 28. 3.429. 總和. 466.27. 31. 2.. 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記憶同號碼(參閱表 4-5),發現 組別和前後測二個因子間有顯著交互作用,F(1,28) = 10.72,p < .05, 故接著進行單純主效果考驗,進一步發現組別對相同號碼的短期記憶 力有顯著影響,F(1,28) = 4.43,p < .05,且前後測對相同號碼的短期 記憶力亦有顯著影響,F(1,28) = 21.8,p < .05。綜合表 4-3 數據結果 發現,控制組與實驗組對於記憶同號碼的能力顯著不同,而足部反射 手法介入前後對於實驗組記憶同號碼的影響最為顯著。. 表 4-5 控制組與實驗組在記憶同號碼之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項. SS. DF. MS 帄方. F 值. Sig.. Eta 帄方. 組別(A). 9003.75. 1. 9003.75. 4.43. 0.044. 0.14. 前後測. 2343.75. 1. 2343.75. 21.80. 0.00. 0.44. A× B. 1152.82. 1. 1152.82. 10.72. 0.003. 0.28. 誤差項. 3010.93. 28. 107.53. 總和. 15511.25. 31. (B). 3.. 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記憶同號碼(參閱表 4-6)。在組別. 34.

(44) 和前後測兩因子之間的交互作用達顯著差異,F(1,28) = 26.89,p < .05, 遂進行單純主效果考驗,發現組別對加總 10 的短期記憶力有顯著影 響,F(1,28) = 4.69,p < .05,且前後測對加總 10 的短期記憶力亦有 顯著影響,F(1,28) = 12.00,p < .05。綜合表 4-3 數據結果發現,控制 組與實驗組對於記憶加總 10 的能力顯著不同,實驗組顯著優於控制 組;而足部反射手法介入後對於實驗組記憶加總 10 有顯著的效益。 表 4-6 控制組與實驗組在記憶加總 10 之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項. SS. DF. MS 帄. F 值. Sig.. Eta 帄方. 方 組別(A). 3420.15. 1. 3420.15. 4.69. 0.04. 0.14. 前後測(B). 546.02. 1. 546.02. 12.00. 0.002. 0.30. A× B. 1224.02. 1. 1224.02. 26.89. 0.000. 0.49. 誤差項. 1274.47. 28. 45.52. 總和. 6464.66. 31. 第三節 自變項對生理指標之結果分析 針對三個不同的生理變數收縮壓、舒張壓、血氧濃度,以混合設計二因子 變異數分析,比較變數在不同組別前後測的差異情形: 1.. 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收縮壓(參閱表 4-7)。在組別和前 後測兩因子之間的交互作用未達顯著差異,F(1,28) = 3.00,p > .05,遂 進行主要效果考驗,組別與前後測對收縮壓皆未有顯著影響,分別為 F(1,28) = .94,p > .05、F(1,28) = .00,p > .05。比對表 4-3 數據結果發 現控制組的收縮壓在介入後些微下降,而實驗組則些微上升,且實驗 組整體收縮壓略高於控制組,但皆未達顯著差異。. 表 4-7 控制組與實驗組在收縮壓之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35.

(45) 變項. SS. DF. MS 帄方. F 值. Sig.. Eta 帄方. 組別(A). 326.67. 1. 326.67. 0.94. 0.34. 0.03. 前後測(B). 0.07. 1. 0.07. 0.002. 0.97. 0.00. A× B. 101.40. 1. 101.40. 3.00. 0.09. 0.10. 誤差項. 945.53. 28. 33.77. 總和. 1373.67. 31. 2.. 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舒張壓(參閱表 4-8)。在組別和前 後測兩因子之間的交互作用,F(1,28) = 2.75,p > .05,未達顯著差異, 遂進行主要效果考驗,其中組別對舒張壓 F(1,28) = 1.76,p > .05,未 有顯著差異,而前後測對舒張壓 F(1,28) = .52,p > .05,亦未具有顯 著影響。參照表 4-3 數據結果顯示控制組的舒張壓在介入後些微下降, 而實驗組則些微上升,且實驗組整體舒張壓略高於控制組,但皆未達 顯著差異。. 表 4-8 控制組與實驗組在舒張壓之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項. SS. DF. MS 帄方. F 值. Sig.. Eta 帄方. 組別(A). 365.07. 1. 365.07. 1.76. 0.20. 0.06. 前後測(B). 11.27. 1. 11.27. 0.52. 0.48. 0.02. A× B. 60.00. 1. 60.00. 2.75. 0.11. 0.09. 誤差項. 611.73. 28. 21.85. 總和. 1048.07. 31. 3.. 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血氧濃度(參閱表 4-9)。在組別和 前後測兩因子之間的交互作用,F(1,28) = 7.53,p < .05,達顯著差異, 遂進行單純主效果考驗,結果顯示組別與前後測皆對血氧濃度未達顯. 36.

(46) 著標準,分別為 F(1,28) = .00 和 F(1,28) = .84,但皆未達顯著差異。 對照表 4-3 的結果,兩組別與介入前後,血氧濃度皆未有明顯的波動。 表 4-9 控制組與實驗組在血氧濃度之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項. SS. DF. MS 帄方. F 值. Sig.. Eta 帄方. 組別(A). 0.02. 1. 0.02. 0.00. 0.95. 0.00. 前後測(B). 0.82. 1. 0.82. 0.84. 0.37. 0.03. A× B. 7.35. 1. 7.35. 7.53. 0.01. 0.21. 誤差項. 27.33. 28. 0.98. 總和. 35.52. 31. 第四節 綜合討論 一、. 心理變項 1. 足部反射手法或輕撫介入對於高齡女性的覺察能力雖達統計上顯著提升, 但以整體分數而言,提升效果似乎有限,究其原因,或許在實驗過程中, 受詴者對於問題內容時有疑惑,導致填寫量表的不確定性,例如:約 6 成左右的受詴者在填答時不太理解量表的意思,雖經過解釋後有半數人 可以理解,但仍有一半的人不太理解進而影響填答結果。參照表 4-2 的學歷數據,兩組分布大致相似,故排除學歷因子。文獻指出老年人閱 讀和識別單個字詞的速度比年輕人慢,這也可能反映了整體認知能力的 下降 (Fitzhugh, et al., 2019),意即高齡女性的文字閱讀理解能力較差, 無法理解量表的題目,進而造成對於覺察能力量表的題目難以理解而影 響實驗結果。 2. 受詴者在短期記憶測詴的秒數一般約落在 40 至 60 之間,然而控制組 有三位受詴者的短期記憶測詴秒數明顯較差,約 200 多秒,而實驗組 僅一位受詴者的短期記憶測詴秒數較差,約 100 多秒,故造成控制組. 37.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education resulted t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physiological needs; the different living situations resulted t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physiological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