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第1 章空間向量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第1 章空間向量"

Copied!
21
0
0

Teks penuh

(1)

1-1 空間概念

1. 右圖是一個長方體﹐下列哪些直線與直線 AB 歪斜﹖

(1)直線 CD (2)直線 CG (3)直線 CH (4)直線 AG (5)直線 HG

(1)直線CD與直線AB平行﹒ (2)直線CG與直線AB歪斜﹒

(3)直線CH與直線AB歪斜﹒ (4)直線AG與直線AB交於A點.

(5)直線HG與直線AB平行﹒

由上面的討論可知﹕正確的選項為(2)(3)﹒

2. 右圖中﹐ ABCDEFGH 是一個長方體﹐ ABCD 是一個邊長 為 2 的正方形﹒若 AG  2 6 ﹐則長方體的體積為何﹖

因為AGAB2BC2CG2

所以2 6 2222CG2 ﹐解得CG4﹐ 即以正方形ABCD為底面時﹐長方體的高為4﹐ 因此其體積為2 2 4 16   ﹒

3. 右圖是一個四面體 DABC ﹐其中 ABBCCA  6 ﹐ DADBDC  4 ﹐ 從 頂 點 D 對 底 面 ABC 做 垂 直 線 DH 交底面於 H 點﹐線段 DH 稱為此四面體的一個高﹒

求﹕

(1)高 DH 的長﹒ (2)底面 ABC 與側面 BCD 所夾之二面角  的餘弦值﹒

因為DH與底面ABC垂直﹐可得DHAHBHCH均垂直﹐又ADBDCD﹐所以

ADH ﹐△BDH﹐△CDH為全等三角形﹐因此由畢氏定理可知

2 2

AHADDHBHCH﹐即H為△ABC的外心﹐亦為重心﹒

EBC的中點﹒

(1)因為△ABC為正三角形﹐△BCD為等腰三角形﹐所以AEDE

第 1 章 空間向量

(2)

均垂直BCE點﹐且因為H為△ABC的重心﹐所以 2 2 3 3 3 2 2 3 AH AEAC

    ﹒

計算DH AD2AH2 42

 

2 3 2 42

(2)因為AED為底面ABC與側面BCD所夾的二面角﹐又

2 2 2 2

4 3 7

DECDCE    ﹐

所以

1

3 21

cos 3

7 7 7 HE AE

 DE   ﹒

4. 設直線 AB 垂直平面 EB 點﹐且 L 是平面 E 上一 條直線﹐DL 上一點﹐如右圖所示﹒若直線 BC 垂直 LC 點﹐且 AB  2 ﹐ BC  1 ﹐ CD  2 ﹐則 AD 的長度為何﹖

因為直線AB垂直平面EB點﹐所以ABBC﹐因此由畢氏 定理可得﹕ACAB2BC2 22 12 5﹒

又由三垂線定理可知﹕ACDC﹐因此

由畢氏定理可得﹕AD AC2CD2

 

5 222 93

5. 右圖是一個四面體﹐ AD  1 ﹐ BD  2 ﹐ CD  2 3 ﹐且 ADBDDC 兩兩互相垂直於 D 點﹐求點 ABC 的 最短距離﹒

過點DDE垂直BCE點﹒因為ADBDDC均垂直﹐所以 AD與平面BCD垂直﹐且由三垂線定理可知﹕點ABC的最短距 離為AE

因為BDDC垂直﹐所以由畢氏定理可得﹕

 

2

2 2 2

2 2 3 16 4

BCBDDC     ﹒ 由△BCD的面積為

2 2

BD DC BC DE  2 2 3 4

2 2

  DE﹐解得DE 3﹒ 因為AD與平面BCD垂直﹐所以△ADE是一個直角三角形﹐因此

 

2

2 2 2

1 3 2

AEADDE    , 故點ABC的最短距離為2﹒

(3)

6. 設 ABC 為空間中三點﹐且不在同一直線上﹒問﹕

(1)空間所有滿足 PAPBP 點所形成的圖形為何﹖

一點 一線段 一直線 一平面﹒

(2)空間所有滿足 QAQBQCQ 點所形成的圖形為何﹖

一點 一線段 一直線 一平面﹒

(1) 空間中所有滿足PAPBP點所形成的圖形為一平面﹐

我們稱其為AB的垂直平分面﹒故正確的選項為﹒

(2) 設O為△ABC的外心﹐即OAOBOC

Q為通過點O與平面ABC垂直的直線上的任意點﹐

則由畢氏定理可知﹕

2 2 2 2 2 2

QAOAQOOBQOQBOCQOQC﹐ 即直線上的點Q均滿足QAQBQC﹒故正確的選項為﹒

7. 選出正確的選項﹕

(1)空間中,垂直於同一直線的兩相異直線必互相平行 (2)空間中,平行於同一直線的兩相異直線必互相平行 (3)空間中,垂直於同一平面的兩相異直線必互相平行 (4)空間中,平行於同一平面的兩相異直線必互相平行 (5)空間中,垂直於同一直線的兩相異平面必互相平行﹒

(1)垂直於同一直線的兩相異直線也可能歪斜或交於一點﹒

(2)平行於同一直線的兩相異直線必互相平行是正確的﹒

(3)垂直於同一平面的兩相異直線必互相平行是正確的﹒

(4)平行於同一平面的兩相異直線也可能歪斜或交於一點﹒

(5)垂直於同一直線的兩相異平面必互相平行是正確的﹒

由上面的討論可知:正確的選項為(2)(3)(5)﹒

8. 在空間中﹐下列哪些條件恰可以決定一個平面﹕

(1)三個相異點 (2)兩條平行直線 (3)兩條歪斜直線

(4)一直線及此直線外一點 (5)恰交於一點的兩相異直線﹒

(1)此三點必須不在同一直線上﹐才恰有一個平面﹒若此三點在同一直線上﹐則有很多個 平面同時通過此三點﹒

(3)因為兩條歪斜線並不在同一個平面上﹐所以沒有平面會通過兩條歪斜直線﹒

除了(1)(3)之外的選項均是正確的﹐故正確的選項為(2)(4)(5)﹒

(4)

9. 右圖中﹐ ABCDEFGH 是一個邊長為 1的正六面體﹐

求﹕

(1)四面體 ACFH 的表面積﹒

(2)四面體 ACFH 的體積﹒

(四面體的體積為底面積乘以高除以 3 )[92 指乙]

因為四面體ACFH 的每邊長均為 2﹐所以是一個正四面體﹒

(1) 表面積是4個邊長為 2之正三角形的面積和﹒

因為邊長 2之正三角形的面積為 3

2 ﹐

所以四面體的表面積為 3

4 2 3

 2  ﹒

(2) 直接計算體積比較困難﹐可以扣掉4個全等的四面體比較簡單﹒

四面體ACFH的體積可由正六面體扣掉AEHFABCFGHFCACDH 4個四面體的 體積得到﹒

因為這4個四面體的體積均為 1 1 1 1 1 1

2 3 6

     

 

  ﹐

所以四面體ACFH 的體積為 1 1 1 4  6 3﹒

10. 右圖中﹐ ABCD 是一個邊長為 2 的正四面體﹐ MN 分 別為 ABCD 的中點﹒

(1)說明 MNAB 垂直﹒ (2)求 MN 的長﹒

(1)連接ANBN﹐如右圖所示﹒

因 為△ACD與△BCD均 為 正 三 角 形 ﹐ 所 以 ANBN分 別 為

ACD與△BCD的中線﹐且

2 2

2 1 3

AN   BN

因為ANBN﹐所以△ABN是一個等腰三角形﹐又因為MAB 的中點﹐所以MNAB的中垂線,即MNAB垂直﹒

(2)利用畢氏定理得MN AN2AM2

 

3 2 12 2

因此MN的長為 2﹒

(5)

1-2 空間向量的坐標表示法

1. 坐標空間中﹐下列哪一點與原點的距離最大﹖

(1)  1 , 2 , 3(2)1 , 0 , 5(3)2 , 2 , 2(4)1 , 1 , 4 (5)0 , 3 , 3

各點與原點的距離分別為﹕

(1)

1 0

 

2 2 0

 

2 3 0

2 14 (2)

1 0

 

2 0 0

 

2 5 0

2 26

(3)

2 0

 

2 2 0

 

2 2 0

2 12﹒ (4)

1 0

2  

  

1 0

2

4 0

2 18

(5)

0 0

 

2 3 0

 

2 3 0

2 18

因為最大值為 26﹐所以正確的選項為(2)﹒

2. 已知坐標空間中一點 A3 4 5 , ,﹐求﹕

(1)將點 A 垂直投影到 z 軸的投影點坐標﹒

(2)點 Az 軸的距離﹒

(1)將點A

3 4 5, ,

垂直投影到z軸的投影點坐標為

0 0 5, ,

(2)由(1)可知點Az軸的距離為點A與點

0 0 5, ,

的距離﹐即為

3 0

 

2 4 0

 

2 5 5

2 5

3. 右圖是坐標空間中的一個長方體﹐其長﹐寬與高分別 為 4 ﹐ 2 與 3 ﹒求﹕

(1) H 點的坐標﹒ (2) AGBG 的長﹒

(1)H點的坐標為

 2, 4 3,

(2)由圖可知﹕A點的坐標為

0,4 0,

B點的坐標為

0 0 0, ,

G點的坐標為

2 0 3, ,

AG

  

 2 0

2

0 

 

4

2 

3 0

24 16 9   29

  

2 0

2

0 0

 

2 3 0

2 4 0 9 13

BG           ﹒

第 1 章 空間向量

(6)

4. 已知 A4 1 , , 3 B 2 3 1 , ,為坐標空間中兩點﹐ P y 軸上一點﹐且

APBP ,求 P 點的坐標﹒

P點的坐標為

0, ,y 0

因為AP

04

 

2 y1

2

0 

 

3

2 y22y26

BP

0 

 

2

2

y3

 

2 0 1

2 y26y14

APBP﹐所以y22y26y26y14﹐整理可得4y 12﹐解得y 3﹐ 故P點的坐標為

0,3 0,

5. 已知坐標空間中第一卦限內一點 P a b c, , x 軸﹐ y 軸﹐ z 軸的距離分

別為 5 ﹐ 34 ﹐ 41 ﹐求 P 點的坐標﹒

因 為 點 P a b c

, ,

x 軸 ﹐ y軸 ﹐ z軸 的 距 離 分 別 為 b2c2 5﹐

2 2

34

ac  ﹐ a2b2 41﹐

分別平方﹐得b2c225﹐a2c234﹐a2b241﹐ 將三式相加後除以2﹐可得a2b2c250﹐

並解得a225﹐b216﹐c29﹒

又因為點P a b c

, ,

在第一卦限﹐所以

a b c, ,

 

5 4 3, ,

P點的坐標為

5 4 3, ,

6. 右圖是邊長為 2 的正四面體 OABC

0, 0, 0

OA1,1, 0 B1, 0,1 C0,1,1

MN 分別為 AOBC 的中點﹐求 (1) MN 的坐標﹒ (2) MN

MN 的長﹒

(1) 0 1 0 1 0 0 1 1

, , , ,0

2 2 2 2 2

M        ﹐ 1 0 0 1 1 1 1 1

, , , ,1

2 2 2 2 2

N        ﹒

(2) 1 1, ,1 1 1, ,0

0,0,1

2 2 2 2

MN     

MN MN

1

(7)

7. 設  a 2 , 1 , 3

﹐  b 3 , 1 , 2

﹐  c 0 , y z ,

﹕ (1)求 3   a  2 b

﹒ (2)若   c  3 as b

﹐則 syz 分別為何﹖

(1)3

 

a2 b 3 2 , 1 , 3

  

2 3 , 1 , 2

 

 12 , 1 , 13

(2)由

  

c 3 as b 可得

     

0 ,y z, 3 2 , 1 , 3 s 3 , 1 , 2  6 3 , 3 ss , 92s ,即

0 6 3sy 3 sz 9 2s﹐ 分別解得s 2﹐y5﹐z5﹒

8. 已知 P7 , 2 2 , Q1 , 8 11 ,為坐標空間中兩點﹐ R 為直線 PQ 上一點﹐

PR RQ :  2 :1 ﹐求 R 點的坐標﹒

R點有兩種可能﹕

(1)R點在PQ上﹐如右圖所示,則 2

R P

 

PR P 3PQ

2

7 2 2 6 6 9

 , , 3  , ,

7 2 2

 

4 4 6

 

3 6 8

 , ,   , ,  , , ﹒

(2)R點在直線PQ上﹐但在PQ外﹐如右圖所示﹐則 2

R P

 

PR P PQ

7,2 2,

 

  2 6, 6 9,

7,2 2,

 

 12,12 18,

  

5, 14 20,

R點的坐標為

3,6 8,

 5, 14 20,

9. 設 A2, 1, 3 B5, 0,1

(1)若 C 為    1, 5, 2﹐則 ABC 的重心坐標為何﹖

(2)若 D 為坐標空間一點﹐且 △ ABD 的重心坐標為  3, 2,1﹐則 D 點的坐標

為何﹖

(1) △ABC的重心坐標為 2 5

   

1 , 1 0

 

5 3 1 2,

2, 2, 2

3 3 3

      

    

 

  ﹒

(2) 設D點的坐標為

x y z, ,

因為重心的坐標滿足

3, 2,1

2 5 , 1 0 ,3 1

3 3 3

x y z

      

 

  ﹐

解得x2﹐y7﹐z 1﹐所以D點的坐標為

2,7, 1

(8)

10. 坐標空間中﹐下列哪些點可和 A1 2 3 , , B2 5 3 , , C2 6 4 , ,三點構

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1)  1 1 2 , ,(2)1 3 4 , ,(3)3 7 6 , ,(4)3 9 4 , ,(5)  1 , 5 , 2

計算

AB

1 , 3 , 0

BC

0 , 1 , 1

CB

0 , 1 , 1 

由右圖可知﹕DEF三點均可和 ABC三點構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且其各點坐標分別為

2 6 4

 

1 3 0

 

3 9 4

D C CD

 

 C AB, ,, ,, ,

1 2 3

 

0 1 1

 

1 1 2

E A

 

AE A CB, ,,  , , ,

1 2 3

 

0 1 1

 

1 3 4

F A

 

AF A BC, ,, ,, , 由上面的討論可知﹕正確的選項為(1)(2)(4)﹒

11. 已知 OA1, 2, 2

OB4, 4, 2

﹒若 OC     t OA OB

﹐且 OC

平分  AOB ﹐ 求 t 的值﹒

因為OA

 122222 3 OB

424222 6

又由菱形的對角線可以將頂角平分的性質﹐如圖所示﹕

可知t2﹒

12. 設 A1 1 0 , , B1 0 1 , , C0 1 1 , ,為坐標空間中三點﹐若 D 點在第一卦

限﹐且 DABC 是一個正四面體﹐則 D 點的坐標為何﹖

D點坐標為

x y z, ,

﹒利用距離公式﹐得﹕

   

2 2 2 2

1 1

ADx  y zBD2

x1

2y2

z1

2

   

2 2 2 2

1 1

CDxy  z ﹐AB2 

1 1

 

2 0 1

 

2 1 0

22

因為正四面體的所有邊長均相等﹐於是我們得到聯立方程式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2

x y z x y z

x y z x y z

x y z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整理得

  

2

2 2

2 1 2 1

2 1 2 1

1 1 2

y z

x z

x y z

    

    



    



由可 得x y z﹐ 將 其 代 入

x1

 

2 y1

2z22﹐ 整 理 得3z24z0﹐ 解 得z0

4

z3﹐即D點的坐標為

x y z, ,

 

0 , 0 , 0

4 4 4

3 3 3

 

 

 , , ﹒ 因為D點在第一卦限﹐所以D點的坐標為 4 4 4

3 3 3

 

 

 , , ﹒

(9)

1-3 空間向量的內積

1. 設  a 1 , 2 , 2

﹐  b  2 , 3 , 1

﹐求    ab        2 ab   

   

的值﹒

計算

 

a b  

1 , 5 , 1

2

 

a b

4 , 1 , 5

﹐故

   

2 1 , 5 , 1 4 , 1 , 5 4 5 5 6

a b a b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設 A 1 , 2 , 1 B0 , 3 , 1 C0 , 4 , 2為空間中三點﹒求﹕

(1)  BAC ﹒ (2) △ ABC 的面積﹒

計算

AB

1 , 1 , 0

AC

1 , 2 , 1

(1)因為

   

2 2 2 2 2 2

1 , 1 , 0 1 , 2 , 1 3 3

cos 1 1 0 1 2 1 2 3 2

AB AC BAC

AB AC

 

    

    

   

﹐所以BAC 30

(2)△ABC的面積為1 1

sin 2 6 sin 30

2

 

ABAC  BAC 2    3

 2 ﹒

3. 已知  a 2 , 1 , 1  

與  b 1 , 2 , z

的夾角為 60 ﹐求 z 的值﹒

因為

a

b 的夾角為60﹐所以

   

   

2 2

 

2

2

2 2 2

2 , 1 , 1 1 , 2 ,

1 4

cos 60

2 2 1 1 1 2 6 5

a b z z

z z a b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且4 z 0﹐即z4﹒

將上式兩邊平方﹐得

 

2

2

1 4

4 30 6 z z

 

 ﹐整理得z216z170﹐解得z1或z 17﹒ 因為z1與z 17均滿足z4﹐所以z1或z 17﹒

第 1 章 空間向量

(10)

4. 右圖是一個邊長為 2 的正立方體﹐ MN 兩點分別為底面 與 側 面 正 方 形 的 中 心 ﹐ A 是 正 立 方 體 的 一 個 頂 點 ﹐ 求

MAN 的值

將正立方體放在空間坐標系中﹐如右圖所示﹒

因為AM

1 , 1 ,2

AN

1 , 0 , 1

所以cos AM AN

MAN

AM AN

 

 

 

   

 

2

 

2

2 2 2 2

1 1 1 0 2 1

1 1 2 1 0 1

      

      

3 3

2

6 2

 

 ﹒

因此MAN 30 ﹒

5. 右圖是坐標空間中的一個正立方體﹐選出正確的選項﹕

(1) E 點的坐標為  2 2 2 , ,(2) DC 2 , 2 , 2

(3) OE   2 3

(4) DG    GC

(5) BD

BG

的夾角為 45 ﹒

A點的坐標可知此正立方體的邊長為2﹒ (1)E點的坐標為

2 2 2, ,

是正確的﹒

(2)D點的坐標為

2 0 2, ,

C點的坐標為

0 2 0, ,

﹐故DC

 

2 2, ,2

是正確的﹒

(3)因為E的點坐標為

2 2 2, ,

﹐所以 OE

2222222 3是正確的﹒

(4)因為DG

 

2 0 0, ,

GC

0 2, ,2

﹐計算DG GC

 

0

所以DG

 

GC是正確的﹒

(5)因為BD

0,2 2,

2 2 2

BG  

, , ﹐計算

8 BD BG 

 

﹐得兩向量之夾角的餘弦值

為 8 2 2

cos cos 45

2 2 2 3 6 2 BD BG

BD BG

     

   

所以BD

BG

的夾角不是45

由上面的討論可知:正確的選項為(1)(2)(3)(4)﹒

6. 右圖中﹐ ABCDEFGH 是一個正立方體﹐選出正確的選

項﹕

(11)

(1) EA EG     0

(2) ED EF     0

(3) EC AG     0 (4) EF EH      AC

(5) EF EA EH        EC

將正立方體放在坐標空間中﹐如右圖所示﹕

(1)EA EG

 

0 , 0 , 1  

 

1 , 1 , 0

0

(2)ED EF

 

 

1 , 0 , 1 

 

0 , 1 , 0

0

(3)EC AG

 

 

1 , 1 , 1  

 

1 , 1 , 1

1

(4)EF

   

EHEGAC

(5)EF

      

EA EH EFFB BC EC

由上面的討論可知﹕正確的選項為(1)(2)(4)(5)﹒

7. 設  a

﹐  b

是空間中的兩向量﹐  a  3

﹐  b  4

﹐   ab  41

﹒求

(1)   ab

的值﹒ (2)   ab

的值﹒

(1)因為

2 2 2

2

ab  ab  ab  aabb

         

所以

2 2 2

41 9 16

2 2 8

a b a b

a b

  

     

   

 

(2)因為

2 2 2

2

ab  ab  ab  aabb

         

所以

2

2 2

3 2 8 4 9

ab     

 

﹐即

 

a b 3

8. 設實數 xyz 滿足 x  2 y  4 z  12 ﹐求 x

2

 4 y

2

 4 z

2

的最小值﹐並求此 時 xyz 的值﹒

利用柯西不等式﹐得

x2

   

2y 2 2z 2

12 12 22

x2y4z

2

x2y4z12代入﹐得

x24y24z2

 6 122﹐即x24y24z224

而且當 2 2

1 1 2

x y z

  t﹐即xt﹐ 2

ytzt時等號才成立﹒將其代入x2y4z12﹐ 得6t12﹐解得t2﹒故當x2﹐y1﹐z2時﹐x24y24z2有最小值24﹒

9. 設實數 xyz 滿足  x 2

2

y

2

4 z

2

9 ﹐求 2 x   y 4 z 的最大值與最

小值﹐並分別求有最大值與最小值時 xyz 的值﹒

(12)

利用柯西不等式﹐得

 

x2

2y2

 

2z 2

 

22 

 

1222

2x  4 y 4z

2

x2

2y24z29代入﹐得9 9 

2x y 4z4

2

即 9 2x y 4z 4 9﹐整理得 5 2x y 4z13﹒ 而且當 2 2

2 1 2

x y z

   t

 ﹐即x2t2﹐y tzt時等號才成立﹒

將其代入

x2

2y24z29﹐整理得9t29

解得t 1﹐即

x y z, ,

 

4 , 1 , 1

0 , 1 , 1

故當x4﹐y 1﹐z1時﹐2x y 4z有最大值13﹔ 當x0﹐y1﹐z 1時﹐2x y 4z有最小值5﹒

10. 已知空間中三點 P1, 1, 2 Q   3, 3, 2 R 3, 0,1﹐求

(1)向量 PR

PQ

上的正射影﹒ (2)點 R 到直線 PQ 的最短距離﹒

(1)設

PRPQ

上的正射影為

a ﹐計算

PR 

4,1, 1

PQ

   

4, 2, 4

利用正射影公式﹐得 2

 

18 1

2, 1, 2

36 2

PR PQ

a PQ PQ PQ

PQ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RPQ

上的正射影為

  2, 1, 2

(2) 設

PRPQ

上的正射影為

PA﹐如圖所示﹕

可知點R到直線PQ的最短距離為

RA

計算

  

RARPPA

4, 1,1

 

    2, 1, 2

 

2, 2, 1 

故點R到直線PQ的最短距離

RA 22 

   

2 2 12 3

11. 右圖中﹐ OABCD 是一個各邊長均為 2 的四角錐﹐

其中 ABCD 是一個正方形﹒選出正確的選項﹕

(1) OA OB OC OD          0

(2) OA OB OC OD          0 (3) OA OB OC OD          0

(4) OA OB       OC OD  (5) OA OC     2

﹒ [仿 93 學測]

(13)

設點O在底面ABCD的投影點為G﹐點EF分別為AB

CD的中點﹒

(1)OA OB OC OD   2OE OF 4OG 0

       

(2)OA OB OC OD   2OE OF  0

      

(3)OA OB OC OD   OA OC OB OD 

       

2OG

  

2OG 0

(4)因為邊長均為2﹐且AOB COD 60 ﹐ 所以OA OB

 

   2 2 cos 60 OC OD

 

(5)因為OAOC2﹐ACAB2BC2  22222 2﹐即△AOC 之三邊長為2﹐2﹐2 2﹐ 所以△AO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OAOC﹐故OA OC

 

 0

由上面的討論可知﹕正確的選項為(3)(4)﹒

12. 右圖中﹐ ABCD 是一個正四面體﹐證明﹕ AB

CD

垂 直﹒

CD的中點M ﹐連接AMBM﹐如右圖所示﹒

因為△ACD﹐△BCD皆為正三角形﹐

所以AMCDBMCD﹐即 0

AM CD

 

 

0 MB CD

 

  計算AB CD AMMBCD

    

AM CD

   

MB CD

0 0 0

   ﹐ 因此

ABCD

垂直﹒

(14)

1-4 外積、體積與行列式

1. 設向量  a 1 , 1 , 1

2 , 0 , 1

b  

﹐求﹕

(1)   ab

與   ba

﹒ (2) 由  a 與  b

所張出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1)根據外積的定義﹐得

 

1 1 1 1 1 1

, , 1 , 1 , 2

0 1 1 2 2 0

a b    

       

 

 

0 1 1 2 2 0

, , 1 , 1 , 2

1 1 1 1 1 1

b a    

    

 

(2)由

a

b 所張出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

     

12 12 2 2 6

ab       

 

2. 已知  n

與兩向量  a 1 , 1 , 0

3 , 4 , 4

b  

均垂直﹐且

9 n

 ﹐求  n

因為

 

ab

a

b 均垂直﹐所以

n

 

a b 平行﹐即

nt ab 

  

t是實數﹒

計算 1 0 0 1 1 1

, ,

4 4 4 3 3 4

a b    

     

 

4 , 4 , 7

﹐可得

n t

4 , 4 , 7

 

4 , 4 , 7t t t

因為

n

     

4t 2 4t 2 7t 2 9t ﹐又

n 9﹐所以﹐ t 1﹐解得t 1

n

4 , 4 , 7 或

 4 , 4 ,7

第 1 章 空間向量

(15)

◎3. (1) 求由三向量  a 3 , 1 , 1

﹐  b  2 , 0 , 1

﹐  c 2 , 2 , 1

所張出之平 行六面體的體積﹒

(2)已知空間中 A1 , 2 , 2 B2 , 1 , 3 C 1 , 5 , 1 D a, 1 , a四點共平

面﹐求 a 的值﹒

(1) 利用平行六面體的體積公式﹐得其體積V

 

1 1 1 3 3 1

, , 2 , 2 , 1

0 1 1 2 2 0

V ab  c      

  

1 , 1 , 2

 

2 , 2 , 1

       1 2

 

1 2 2 1 22﹒ (2) 因為ABCD四點共平面﹐所以三向量

1 , 1 , 1

AB 

2 , 3 , 1 AC  

1 , 1 , 2 ADa  a

共平面﹐所以由

AB

AC

AD

所張出之平行六面體的體積為0﹐即

1 1 1

2 3 1 0

1 1 2

a a

  

  

展開得3a     6 a 1 2 1 2

a2

 

3 a 1

0﹐ 整理得  a 1 0﹐解得a1﹒

4. 設 A  3 , 2 , 1 B3 , 1 , 1 C 1 , 0 , 2為空間中三點﹐求﹕

(1) △ ABC 的面積﹒ (2)點 B 到直線 AC 的距離﹒

(1)計算

AB

6 , 3 , 0

AC

2 , 2 , 1

﹐則ABC的面積為

     

1 1 1 9

6 , 3 , 0 2 , 2 , 1 3 , 6 , 6

2

 

ABAC 2  2  2

(2)由右圖可知﹕點B到直線AC的距離﹐

就是△ABC中以AC為底邊之高h的長﹒

因為AC

2 , 2 , 1

2222 12 3﹐ 又△ABC的面積為 3 9

2 2 2

AC h  h ﹐ 解得h3﹐所以點B到直線AC的距離為3﹒

(16)

5. 設  a

b

是空間中二個不平行的非零向量﹐且非零向量  n

滿足   na

nb

  ﹒選出正確的選項﹕

(1) 3 a     ab   

  

(2) b     ba     0

  

(3)      abba  0

(4)  nt

(   ab )

t 是一個實數 (5) 3 a  4 bs    ab   

   

s 是一個實數﹒

(1)因為 a  ab 

  

﹐所以3 a  ab 

  

(2)因為 b  ba 

  

﹐所以 b  ba 0

  

(3)因為 ba   ab 

   

﹐所以 abba2 ab  0

      

(4)因為 ab  a

  

 ab  b

  

﹐所以 n // ab 

  

﹐即

nt ab 

  

t是一個實數﹒

(5)因為3 a 4 b 

 

a b

  

 

 

 

垂直﹐而非平行﹐所以

3

 

a 4 b 不能表示成

a b

  

 

 

 

的係

數積﹒

由上面的討論可知﹕正確的選項為(1)(2)(4)﹒

由上面的算式可知﹕正確的選項為(1)(2)(3)(5)﹒

(17)

2-1 空間中的平面

1. (1)求通過點 A1 , 2 , 3﹐且以n 3 , 2 , 1

為法向量之平面 E 的方程式﹒

(2)求通過點 A1 , 2 , 3﹐且與 x 軸垂直之平面 F 的方程式﹒

(1)因為

n

3 ,2 , 1

為平面E的一個法向量﹐

所以可設平面E的方程式為3x2y z d

又因為平面E通過點A

1 , 2 , 3

﹐所以d     3 1 2 2 3 2﹐ 故平面E的方程式為3x2y z 2﹒

(2)因為

1 , 0 , 0

x軸的一個方向向量﹐

所以

1 , 0 , 0

是平面F的一個法向量﹐

因此可設平面F的方程式為xd﹐ 又因為平面F通過點A

1 , 2 , 3

所以d1﹐故平面F的方程式為x1﹒

2. 求通過 A1 , 1 , 1 B2 , 1 , 1 C3 , 5 , 0三點之平面 E 的方程式﹒

ABC三點的坐標可得

AB

1 , 2 , 0

2 , 6 , 1 AC 

AB

AC

的外積為

  

2 , 1 , 2 1 2 , 1 , 2 ABAC     

 

因為外積

 

ABAC

ABAC

均垂直﹐所以

2 , 1 , 2

是平面E的一

個法向量﹐並設E的方程式為2x y 2zd﹒ 因為E通過點

1 , 1 , 1

﹐所以d       2 1 1

 

1 2 1 1, 故平面E的方程式為2x y 2z1﹒

3. 設 ABC 為空間坐標中的三點﹐且分別在 x 軸﹐

y 軸與 z 軸的正向上﹐ O 為原點﹐且 OA  3 ﹐ OB  4 ﹐ 5

OC  ﹐如右圖所示﹒

(1)求通過 ABC 三點之平面 E 的方程式﹒

(2)若 D3 , 2 , c為平面 E 上一點﹐則 c 的值為何﹖

第 2 章 空間中的平面與直線

(18)

(1)由圖可知ABC三點的坐標分別為A

3 , 0 , 0

B

0 , 4 , 0

C

0 , 0 , 5

利用截距式可得平面E的方程式為 1

3 4 5

x  y z

(2)因為D

3 , 2 ,c

為平面E上一點﹐所以3 2 1

3 4 5

  c ﹐解得 5 c 2﹒

4. 求兩平面 E

1

: x  2 y   z 3 和 E

2

: x   y 3 的夾角﹒

設為平面E1的法向量

n1

1 , 2 , 1

與平面

E2的法向量

n2

1 , 1 , 0

的夾角﹒

因為

 

 

1 2

2 2 2 2 2 2

1 2

1 1 2 1 1 0 3 3

cos 1 2 1 1 1 0 2 3 2

n n n n

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等於30﹐因此兩平面的夾角為30與180   30 150﹒

5. 關於平面 E : 3 x  2 y   z 4 ﹐選出正確的選項﹕

(1)平面 x    y z 3 與 E 垂直 (2)平面 3 x  4 y   z 5 與 E 垂直 (3)平面 x  3 y  3 z  8 與 E 垂直 (4)平面   3 x 2 y   z 6 與 E 平行 (5)平面 75 x  50 y  25 z  100 與 E 平行﹒

3 ,2 , 1

是平面E: 3x2y z 4的一個法向量﹒

(1)因為x  y z 3的一個法向量為

1 , 1 , 1

﹐又

1 , 1 , 1 

 

3 ,2 , 1

0

所以平面x  y z 3與E垂直﹒

(2)因為3x4y z 5的一個法向量為

3 , 4 , 1

﹐又

3 , 4 , 1 

 

3 ,2 , 1

0﹐ 所以平面3x4y z 5與E垂直﹒

(3)因為

1 , 3 , 3

x3y3z8的一個法向量﹐又

1 , 3 , 3

 

3 ,2 , 1

0

所以平面x3y3z8與E垂直﹒

(4)將 3x 2y z 6改寫成3x2y  z 6﹐因為

3 ,2 , 1

是平面 3x 2y z 6的一個法

向量﹐與

3 ,2 , 1

相同﹐且 6 4﹐所以平面 3x 2y z 6E平行﹒

(5)因為75x50y25z100的一個法向量為

75 , 50 ,25

25 3 , 2 , 1

﹐ 又

3 , 2 , 1

3 ,2 , 1

不平行﹐所以平面75x50y25z100E不平行﹒

由上面的討論可知:正確的選項為(1)(2)(3)(4)﹒

6. 已知空間中三平面 E

1

: 2 x  2 y   z 5 ﹐ E

2

: x  2 ycz  3 ﹐

3

: 4 10

E ax by   z  ﹐且 E

1

E

2

E

2

// E

3

﹐求

(1) abc 的值﹒ (2)求兩平行平面 E

2

E

3

的距離﹒

(1) E1E2E3的法向量分別為

2, 2,1

1, 2,c

a b, , 4

因為E1E2﹐所以

2, 2,1

 

 1, 2,c

0﹐解得c2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對圖形畫一條垂直線 ,發現在相同的加熱 時間下,M2 溫度變化 較不明顯,故M2 質量 較大。... 甲液體與氣體的主要傳播方式是對流;乙固體 的主要傳播方式是傳導;丙不需介質的是輻射。

下列哪一組的圖形不一定為相似形? A兩個大小不同的平行四邊形 B兩個大小不同的正方形 C兩個大小不同的正五邊形 D兩個大小不同的正六邊形 1.D 2.A 3.C 4.B

範例 如右圖所示,為龜兔沿一直線賽跑中,兔子與烏龜之位置(S)與時間 (t)之關係圖,其中 t1 為比賽結束的時刻,L 為終點位置,則下列敘述, 何者正確? A兔子與烏龜由同一地點同時出發 子與烏龜在比賽中共相遇兩次 平均速率小.. x-t 圖與v-t

有同學利用無限多個2010來作答,是個不錯的嘗試,但若無法確定極限存 在與否,對極限值作四則運算有很大的機會會出問題,這可能須要交待清楚。 平面上有2010個相異點,任三點都不共線 1給定任一直線L,且L不與這2010個點中任意兩點所連直線平行或重 合,是否一定找得到直線L平行L或與L重合,而且把這2010個點隔成 個數相等的兩堆?

[r]

.判斷線段相交 判斷一堆線段 L1, L2, …, Ln 是否相交。 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假設沒有任何線段是垂直的,任意三條線段也不會在端點相交。實際寫的時候 要把這些狀況處理一下。在這個演算法中,我們使用「掃描線」的概念:想像一條鉛直線從左邊掃 到右邊。對於任意兩條線段 Li、Lj,若他們同時與 x=T 的掃描線相交,我們就說 Li 和 Lj 在 T 是可

下列關於等位面的說法,何者是正確的?A等位面和電力線處處垂直;B 同一等位面上,各點電場強度的大小必定處處相等;C電荷所受靜電力的方 向,必和該點的等位面垂直,並指向電位升高的方向;D兩個電位不等的等 位面可能相交。答案: 11 10... 承上題,若導線ad具有1歐姆電阻餘導線電阻不計,則欲保持ad導線作等 速率運動,須施外力大小為 16 牛頓。

引例: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平面具有什么特征? 决定一个平面的要素是什么? 5.4.1 平面及其方程 1、两条相交的直线决定一个平面; 3、两条平行的直线决定一个平面。 2、三个不共线的点决定一个平面; 一、平面方程引例 4、任给空间中某一点,及某一方向,过该定点且垂 直于给定的方向可且只可做一个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