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PDF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聽語障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PDF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聽語障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Copied!
100
0
0

Teks penuh

(1)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聽語障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童寶娟博士 Advisor: Dr. Pao-Chuan Torng

強化聲學線索對治療塞音化歷程之成效

The Efficacy of Acoustically Intensified Speech for Children with Stopping Process

研究生:鄭以群 Name: Yi-Chun Cheng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六月 June, 2013

(2)

誌謝

研究所生涯期間,接受無數人的幫忙,才能成就今天的我,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了。

首先,我要感謝指導教授童寶娟老師在四年的就學期間給予許多練習治療技巧的機會,

還有在論文寫作期間辛苦的指導,更要感謝老師大力協助收案。還要感謝口試委員劉惠 美老師與季麟揚老師給予的寶貴建議,你們讓我看見做學術研究應有的熱情與嚴謹,也 讓我的研究分析與寫作更趨完整。三位老師對我的教導將銘記於心。

能順利完成研究資料的收集,要感謝眾多學校老師、護士阿姨與家長的支持,包括 桃園縣的宋屋附幼、八德附幼、新坡附幼、楊明國小、海頓私幼,還有南投縣的集集鄉 托、水里鄉托、中寮鄉托、中央鄉托以及名間鄉托等,感謝你們可愛的孩子在近三個月 的時間裡給予我無限的歡樂。

再來,我要感謝研究所的同學們,在修課與實習期間的陪伴。特別感謝我的好戰友 們,黃雲同學和蘇怡楨同學,尤其是在我懶散、無頭緒、煩悶的時候,多虧有你們的鼓 勵與鞭策,我才趕得及和你們一起畢業。

最後,由衷感謝我的父母、弟弟和男友,感謝父母的溫暖支持,讓我在挫敗中有再 站起來的勇氣,感謝弟弟對家裡的照顧,讓我無後顧之憂,還要感謝男友對我諸多的包 容。願你們與我分享這份成就與喜悅。

(3)

強化聲學線索對治療塞音化歷程之成效

研究所:聽語障礙科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童寶娟

研究學生:鄭以群

摘要

塞音化歷程與氣流被不正常阻斷有關,而塞音與它可能替代的擦音與塞擦音之間的 關鍵聲學線索即為擦噪音時長,故本研究旨在探討利用強化聲學線索進行聽知覺訓練,

使其在聽覺感受上更為明顯,對於治療具塞音化歷程兒童構音能力的成效將是如何。

本研究中的兒童同時接受聽知覺訓練合併構音訓練,實驗組在聽辨訓練中聽到的刺 激音是經強化聲學線索的,對照組的刺激音則經未強化,每周治療約40 分鐘,至多八 周。

後測結果顯示以下幾點,兩組兒童的構音能力均有所改善,語言單位間的類化效果 僅出現在實驗組兒童身上,但組間的進步狀況差距在各項測量上皆未達顯著,治療進程 亦無顯著差異。據此,本研究相信無論是原始語音或經增強的語音對於改善構音都有正 面的效果,但若希望達到語言間類化的效果,則建議採強化聲學線索的聽知覺訓練。

關鍵字:構音音韻障礙、強化聲學線索、塞音化

(4)

Abstract

Stopping is a phonological process which involves a complete block of frication noise.

Frication noise is a salient acoustic cue that distinguishes a stop from a fricative or an affricate. The acoustic cue can be more salient to a listener by lengthening and amplification of the frication noise. The study aimed to examine the efficacy of acoustically intensified acoustic cue on articulation of children with stopping process.

Children with stopping process were engaged in both production training and perception training. The stimuli for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acoustically intensified; whereas, the stimuli for the control group is not altered in any way. All children received about 40 minutes of training per week. A total of 8 sessions were provided or a child woule be discharged if the dismissal criteria were met prior to the completion of the 8 sessions.

Post-treatment assessment showed that articulation of children in both groups is

improved. However, the effect of across linguistic-unit generalization was observed onl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on all measures were not

significant. In sum, articulation is improved regardless of the intensification state of stimuli;

however, stimuli undergone intensification is preferred if a treatment program is seeking for across linguistic-unit generalization.

Keyword: articulation/ phonological disorder, acoustic cues, stopping

(5)

目錄

第一章 前言...1

第二章 文獻探討...5

第一節 構音音韻異常兒童的語音聽辨能力...5

第二節 聽知覺訓練與構音治療...11

第三節 音韻歷程中塞音化的發展與定義...15

第四節 塞音、擦音與塞擦音的特徵...19

第五節 構音音韻異常的治療方法...23

第六節 研究動機...25

第七節 研究目的...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27

第一節 研究對象...27

第二節 研究工具...31

第三節 研究步驟...38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48

第一節 聲母正確率...48

第二節 塞音化使用率...50

第三節 類化音塞音化使用率...51

第四節 治療介入之課程堂數...58

第五章 討論...60

第一節 聲母正確率...60

第二節 塞音化使用率...61

第三節 類化效果...62

第四節 治療進程...64

第五節 本研究的聽覺轟炸...65

第六節 治療的功效...66

第七節 結論...67

第八節 後續研究與建議...67

參考書目...69

附錄 附錄一 研究知情同意書...78

附錄二 華語構音音韻臨床測驗...80

附錄三 自編連續圖片...81

附錄四 自編連續圖片之預設目標詞彙...82

附錄五 治療使用之材料...83

附錄六 治療計畫範例...85

附錄七 兩組治療前後於詞彙及連續性言語之聲母正確率(%)...88

(6)

附錄八 兩組治療前後於詞彙及連續性言語之塞音化使用率(%)...89 附錄九 兩組治療前後於詞彙及連續性言語之治療音塞音化使用率(%)...90 附錄十 兩組治療前後於詞彙及連續性言語之整體未治療音塞音化使用率(%)...91 附錄十一 兩組治療前後於詞彙及連續性言語之組內非治療音塞音化使用率(%)..92 附錄十二 兩組治療前後於詞彙及連續性言語之跨組非治療音塞音化使用率(%)..93 附錄十三 兩組治療進程...94

(7)

表目次

表1 塞音化的分類...17

表2 兒童基本資料表...29

表3 兩組治療前的語言理解測驗表現及語音錯誤類型...30

表4 兩組年齡、語言理解百分比及構音表現之基準線的平均值與標準差...30

表5 華語構音音韻臨床測驗工具之各類聲母總數...33

表6 治療介入步驟...42

表7 兩組治療前後於詞彙及連續性言語之聲母正確率...49

表8 兩組治療前後於詞彙及連續性言語之聲母正確率進步程度...49

表9 兩組治療前後於詞彙及連續性言語之塞音化使用率...51

表10 兩組治療前後於詞彙及連續性言語之塞音化使用率消退程度...51

表11 兩組治療前後於詞彙及連續性言語之特定治療音塞音化使用率...52

表12 兩組治療前後於詞彙及連續性言語之特定治療音塞音化使用率消退程度...53

表13 兩組治療前後於詞彙及連續性言語之整體未治療音塞音化使用率...54

表14 兩組治療前後於詞彙及連續性言語之整體未治療音塞音化使用率消退程度...54

表15 兩組治療前後於詞彙及連續性言語之同類未治療音塞音化使用率...55

表16 兩組治療前後於詞彙及連續性言語之同類未治療音塞音化使用率消退程度...56

表17 兩組治療前後於詞彙及連續性言語之跨類未治療音塞音化使用率...57

表18 兩組治療前後於詞彙及連續性言語之跨類未治療音塞音化使用率消退程度...57

表19 兩組達到治療各階段預設目標的治療堂數...59

(8)

圖目次

圖1 塞音、塞擦音與擦音的擦噪音時長...21

圖2 辨識作業材料...37

圖3 研究流程圖...39

圖4 兩組治療前後於詞彙及連續性言語之聲母正確率...49

圖5 兩組治療前後於詞彙及連續性言語之塞音化使用率...51

圖6 兩組治療前後於詞彙及連續性言語之特定治療音塞音化使用率...53

圖7 兩組治療前後於詞彙及連續性言語之整體未治療音塞音化使用率...54

圖8 兩組治療前後於詞彙及連續性言語之同類未治療音塞音化使用率...56

圖9 兩組治療前後於詞彙及連續性言語之跨類未治療音塞音化使用率...58

(9)

第一章 前言

塞音化是語言發展中一種常見的音韻歷程,塞音化主要的原因是一個音的氣流應 當持續穩定行進時,卻被不正常地阻斷,因而被發成了一個塞音。塞音化的形成可以 三種情況呈現:擦音被塞音替代、擦音被塞擦音替代、塞擦音被塞音替代(Khan, 1982;

Miccio & Scarpino, 2008)。華語的聲母依構音方式可分成塞音、擦音、塞擦音、邊音及

鼻音等五個音組。正常發展兒童約在3歲之前可說出成熟的塞音,而擦音及塞擦音較 困難,故依其本身的特性略有不同的發展時程,大致上約在五歲出現成熟的語音(王南 梅、費珮妮、黃恂、陳靜文,民73;林寶貴、林美秀,民82;張正芬、鍾玉梅,民 75;Hua & Dodd, 2000),當較困難的語音未發展完成時,兒童會使用已存在本身語音

庫(phonetic inventory)中的其他語音來替代,塞音化就是這樣的簡化歷程,當兒童的年 齡超過四至五歲卻仍然呈現塞音化歷程,則可視為音韻發展遲緩(張維珊,民94),並 且建議接受治療。

介入幼童音韻發展遲緩的方法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動作技巧為主的傳統治療模 式,另一種是近代以語言為基礎的音韻治療模式(Gordon-Brannan & Weiss, 2007)。傳 統構音治療法建議所有的課程主要從聽知覺訓練(ear training)開始,藉以提供大量比對 正確目標語音與自己錯誤音的機會,例如Van Riper (1963)的傳統刺激治療法(stimulus/

traditional approach)要在複雜度漸增的語音刺激中去辨識(identification)與聽辨

(discrimination)目標音;相同地,語言為基礎的治療模式也有類似的作法,例如:最小

(10)

對比音治療法(meaningful minimal contrasting pairs)要兒童將包含目標歷程與正確音區 分開來,目的在於讓兒童了解不同的音素將導致不同的字義。故我們可看到不論傳統 動作技巧為主或近代以語言為基礎的音韻治療模式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它們在最初 奠定基礎的階段都是要兒童去聽聲音,所以「聽」的重要性在構音治療中是不容置喙 的。

聽知覺訓練中的刺激音產生方式是非常多元的,最早Van Riper(1963)提倡的聽知 覺訓練至今仍被沿用著,是由治療師直接在現場口頭說出刺激音,個案必須在各個語 言單位進行辨識與聽辨作業,據信這樣可幫助個案察覺那些對於分辨正確與替代音具 鑑別力的要素。Van Riper認為聽知覺訓練能夠讓目標音逐漸內化,進而在後續的構音 訓練時產生作用。後來,Hodson與Paden(1991)建議治療師透過聲音放大系統來給予 刺激音,他們認為這樣強烈的刺激更能改善兒童語音感知的能力,但是此方法不論兒 童的構音錯誤類型為何,皆予以相同的方法,亦即所有的兒童聽到的聲音都僅是將音 量放大而已,並未依據受試者本身的異常特徵來調整聲音。另一群學者改以經過調整 的語音來讓兒童進行辨識作業(Jamieson &Rvachew, 1992; Rvachew, 1994),他們有鑒於 過去的聽辨訓練多使用一般口語(live voice),無法控制刺激音內部的聲學細節,所以 他們找出區辨語音的關鍵聲學線索,然後加以調整,結果證實這種針對個案錯誤類型 來調整語音訊號的訓練能有效改善音韻發展遲緩兒童構音的能力。過去還有研究同樣 利用合成語音來訓練兒童,但是多一道將聲音拉長及放大的手續(Merzenich et al., 1996;

Tallal et al., 1996),研究結果發現原本對於變化迅速聲音排序有困難的語言發展遲緩兒

(11)

童經過此一聽知覺訓練後,聲音時序處理能力見顯著改善,進而提升受試者的語音區 辨表現。

由於現在醫學影像技術的進步,使得我們知道密集式的聽知覺訓練確實能夠改變 大腦作業的方式(Tallal, 2003; Temple et al., 2003)。前段提及的那些研究都在在說明了 聽知覺訓練是非常重要的,給予聽知覺訓練可以改變兒童對語音的處理能力,然而是 甚麼樣的機轉讓兒童可以達到如此效果?過去,學者們只能靠推論指出個人語言經驗 塑造神經活化的模式,現在有學者證實這樣的理論,Tallal等人與Temple等人發現原 本有音韻處理異常的兒童在經過一連串的聽知覺訓練後,再次進行音韻處理作業時,

他們的左側頂顳葉區(temporo-parietal region)在功能性核磁共振影像上的活化程度尤 其增加,並且大腦其他區域也跟著活化起來,因此我們得知不僅在行為上,聽覺處理 能力可能被改善,甚至在神經機轉上,大腦功能也確實因為介入而有所轉變。

上列研究指出聽知覺訓練可以同時提升兒童對語音處理的外顯行為和改變大腦內 部作業方式,由此可見訓練中所使用的語音訊號並非隨機的,而是具有意義的,但是 目前有許多種方式產生刺激音,首當其衝的問題是刺激音的呈現方式,我們當如何改 變刺激音內部的聲學訊息,才能符合受試者自身的錯誤類型,好使他們能夠將具有辨 義功能的聲學訊息處理得更好。過去的聽知覺介入方法大多針對構音位置來改變聲學 訊號,例如Rvachew (1994)讓受試者辨別/s/與/ʃ/,這兩者皆為塞音、擁有相同的構音 方法,因差別在於構音位置,推論頻率可能是關鍵線索,故調整的聲學參數便是噪音 部分的頻率高低;又例如Merzenich(1996)等人和Tallal等人(1996)的研究讓受試者辨

(12)

別調整過時長語音量的雙唇音/b/與齒槽音/d/,/b/與/d/同樣也僅在構音位置有所分別。

他們的實驗都是利用訊號增強技術來凸顯刺激音內部特定的聲學訊息,受試者的聽知 覺處理能力因此得到改善,我們知道此舉固然對聽辨構音「位置」有正向影響,然而,

塞音化是一個與構音「方法」有關的音韻歷程,能否直接拿此法套用於錯誤與構音「方 法」有關的兒童身上則有待商榷,同時,另一個問題是應該凸顯哪些聲學訊息才是有 效的。

鑒於以上,若是結合過去研究結果,亦即給予的聽知覺訓練是聚焦且音量放大的,

再加上針對個案的構音錯誤類型來調整刺激音的內部聲學訊號,對於具塞音化歷程之 兒童的聽知覺與構音表現會有何影響,本研究旨在了解此種介入方法對於臨床治療上 是否為一有效的介入方法。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從與構音音韻異常兒童的語音聽辨能力相關研究開始探討,塞音化的定義與 其發展次之,再來探討在華語中,常被塞音化的擦音與塞擦音本身的聲學特徵,目的 為了找出適合本研究實驗要操弄的聲學參數為何。最後,引導出本研究的發起動機、

研究目的與假設。

第一節 構音音韻異常兒童的語音聽辨能力 壹、構音能力與聽知覺能力

不同的音韻發展理論模型對於構音與語音聽知覺之間的關係有不同的看法,有些 學者認為構音障礙兒童的聽知覺能力在正常範圍之內,有另外一群學者認為他們辨識 語音的能力顯著地比正常發展兒童低落,造成研究結果彼此歧異的可能原因在於使用 不同的測驗方式以及受試者條件不同。

言語聽知覺與構音之間的關係是長久以來就備受討論的議題,Gordon-Brannan與 Weiss (2007)說這裡的聽知覺與聽力科學上的聽覺敏感度不同,這裡的言語聽知覺比較

像是一種技巧,可能一個聽力在正常範圍之內的幼兒足以聽到語音,卻無法正常地處 理那些語音。大部分的音韻發展模型都包括兩個系統,一個語音輸入,即聽知覺,另 一個語音輸出,也就是構音或是說話,建構式模型(structuralist model)(Jakobson, 1941/68) 認為聽見音素間彼此對比特徵的能力在構音音韻發展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衍生性模 型(generative phonology model)兒童可以正確地察覺並儲存所有音韻規則,之所以會發

(14)

生音韻歷程的原因在於語音輸出、而非輸入的部分;再來,認知模型(cognitive phonology model)(Smith, 1973)有關的學者有又可分成兩派,第一派認為幼童在學習的

初期無法完全聽到成人說出的語音訊號(Waterson, 1971),另一派(dual-lexicon model) 認為幼童可以完全聽到(Menn and Metthei, 1992),對於聲音有正確的聽覺印象(auditory image),只是他們的輸出能力較輸入能力落後而已,無論何者原因造成幼童與成人的

語音不匹配,皆認為幼童身為一個主動學習者,會將語音簡化為自己可達成的程度。

各個音韻習得模型都說明了聽知覺能力在學習構音的重要性,在由嘴巴說出的聲音做 為產物之前,至少要先有良好的聽知覺輸入做為後盾。

貳、構音音韻障礙兒童的聽知覺能力

基於以上,構音能力不佳的兒童其聽知覺能力較一般兒童低下似乎是很合理的假 設,然而過去的實驗對於此觀點未能得到一致的結果。

有一派研究顯示這群有構音問題的兒童他們的聽知覺能力其實並無明顯異常(Mc McReynolds, Kohn & Williams, 1975; Walden, Singh & Hayden, 1978 )。McReynolds等人 的實驗中要求正常與構音異常兒童去區辨最小對比音,結果發現整體而言構音異常組 的兒童分數較低,但是儘管如此,構音障礙兒童的作答正確率將近85%,這樣的高正 確率是遠優於隨機作答的,此外,還有些正常組的兒童正確率也不過如此,因此他們 不認為構音障礙兒童的聽知覺程度是異常的,但是本研究有一項限制,這群構音障礙 兒童的錯誤是與位置有關,本研究的測驗方法卻是針對構音方法來設計,要受試者辨 別有聲與無聲,這麼一來測驗並未針對兒童本身的音韻歷程來設計題目,而是要求兒

(15)

童辨別本來就已能掌握的構音方法,故可能無法反應出與構音位置有關的聽知覺能 力。另一組研究人員使用辨音特質來分析也得到類似的結果(Walden et al.),他們發現 不論在任何年齡層,構音表現都無法用來預測語音聽辨能力,與構音錯誤數量少的人 相比,構音錯誤數量較多的人在聽知覺測驗分數上並未表現較差,再來,這群兒童的 聽辨能力顯然優於自己的構音能力,並且構音異常的兒童能夠分辨自己尚未能精熟說 出的聲音對比,故Walden等人同樣不支持構音障礙兒童的聽知覺能力較差的論述。

但是另一群學者認為功能性構音音韻異常的兒童其聽知覺能力確實較同儕低落 (Edwards, Fox, & Rogers, 2002; Rvachew & Jamieson, 1989) 。Rvachew與Jamieson注 意到了前段McReynolds等人(1975)研究中的聽知覺測驗題目未針對受試者本身的構 音錯誤來設計,導致無法測出真實的面貌,他們因此改善了這點,他們利用合成語音 有系統的操弄擦音的頻譜、時長與音強等三個聲學參數,使得聲音介於/s/與/ʃ/之間,

然後要受試者辨識聽到的合成語音為何者,三組受試者分別為成人、正常發展兒童、

構音錯誤與/s/或/ʃ/有關的兒童,本實驗發現以下幾點:首先,不同族群對於聲音有不 同的類別界線(category boundary),成人能夠穩定地辨識刺激音的身分,每次指認同個 刺激音的一致性很高,正常兒童的表現類似成人,但是有部分構音異常兒童是無法穩 定地辨識聽到的聲音,可能每次對於同個刺激音的反應皆不同,這就表示他們的類別 界線是模糊不清的,像這樣針對個案錯誤類型來設計題目時,更可以找出個案面臨困 難的地方,因此我們得知個案的聽知覺困難並非全面性、而是與本身音韻歷程有關的。

再來,增加時長、降低噪音、以及放大刺激音量可提升正常兒童的表現,正常兒童可

(16)

利用頻譜、音量等聲學線索來幫助指認,然而當僅有頻譜線索下,構音障礙兒童無法 進行指認,也就是說,當聲學線索愈來愈少,使得情況愈來愈不利時,有構音障礙的 兒童遭遇到的困難會比其他二組受試者來得更明顯。除此之外,Edwards等人將字尾 子音切除三種不同程度時長,使得聲音的完整度受損,也是得到類似結果,就是愈年 幼的正常兒童需要愈多的聲學訊息才能準確的辨識語音,與正常同儕相比,構音障礙 兒童的表現又顯著較差。

由此可見,聽辨能力與構音之間的關係複雜程度非一言可道盡,研究結果彼此歧 異可由測驗本身以及受試者選取條件兩方面來解釋(Lof & Synan, 1997)。與聽知覺測驗 本身有關的因素包括以下:第一,各研究使用不同的測驗來評量,可能有些測驗本身 的敏感度較低,例如McReynolds等人(1975)使用較簡單的區辨作業,僅需要受試者判 斷聽到的兩個聲音相異或相同即可,而Rvachew與Jamieson (1989)使用敏感度較高的 辨識作業,第二,有些研究使用假字而不用真字作為刺激音,是因為擔心受試者會利 用本身的語言知識去猜測真字,所以據信較簡單、也較缺乏鑑別度,第三點與區辨作 業為內部或外部有關,通常構音障礙兒童都可以區辨別人說出的錯誤音與正確目標音 有何不同,但若要聽出自己說出的錯誤音則較顯困難。再來,與受試者有關的因素包 括以下:第一,受試者本身的構音障礙嚴重程度不一,再來,犯的錯誤類型也會影響 研究結果,比起有替代歷程的人,會簡化音節結構的問題較嚴重,最後,因為聽辨是 一種會隨著年紀發展的技巧, Weiner(1967)回顧的文獻顯示那些成功找出構音障礙與 聽知覺困難有正相關的研究對象多在九歲以下,那些未能找出正相關的研究對象多超

(17)

過這個年齡層,所以還需要考慮受試者的年齡。

近年由於科學的進步,讓許多學者企圖從生理的角度尋找構音音韻障礙兒童有聽 知覺異常的證據。Gonçalves等人(2011)認為音韻異常是一種語言障礙,它其中的一個 特色就是無法將聽到的聲音有組織地編碼,所以影響了語音系統的學習,Gonçalves 等人測試正常構音兒童和異常構音兒童在聽到語音和非語音時的聽性腦幹反應,結果 發現構音異常的孩童其潛時明顯較正常構音兒童來得長,雖然腦幹是在較低層次,但 聽神經和下丘等構造負責將快速變化的聲學訊息編碼正確,因此即使兩組兒童相比只 差了百萬分之一秒,仍然會對大腦皮質在處理聲音上有所影響,兩組兒童的差別立刻 顯現,或許無法說是因果關係,但異常的語音編碼的確是這群孩童的生物特徵。

另外一份研究同樣發現構音異常兒童與正常兒童使用不同路徑來傳遞聽見的語音 訊息(Preston et al., 2012),ㄧ般而言,聲學訊號先在雙側顳上回初步處理,之後再往背 側與腹側兩個路徑傳遞,背側路徑大略位置在左側顳頂交界處和運動前區附近,此區 負責聽覺與動作的相互對映,通常在處理較新的或複雜的語音時會使用較多此路徑,

而腹側路徑大至是左梭狀回附近,是將聲音轉換成意義較有效率的介面,通常在處理 較熟機的聲音時會用到,而Preston等人的研究卻發現構音異常的學童在執行與語音判 斷有關的作業時背側路徑活化的程度較正常兒童高,表示可能這群孩童對這樣作業感 覺到較困難,他們同時在腹側路徑活化較小,顯示他們音韻處理效率較差,總之,與 神經機轉有關的證據同樣支持構音音韻異常兒童的聽知覺能力不同於正常兒童。

參、聲學線索權重轉移(Weighting strategy shift)

(18)

過去有許多學者注意到不同年齡層的人會使用不同的聲學線索來幫助判斷所聽到 的是甚麼語音(Nittrouer & Lowenstein, 2007; Rvachew & Jamieson, 1989)。在聽語音 時,成人較倚賴穩態階段(steady state),而兒童較倚賴共振峰轉移,Nittrouer與

Lowenstein提出一則假設,即是因為兒童的聽覺敏感度尚未發展完全,無法應付所需,

又因為支援不足造成聽語音的時候不夠準確,所以常有聽錯的情形發生,但實際的實 驗結果推翻原先假設,在非語音聽辨測試當中,成人與兒童的表現相當,也就是說兒 童的聽覺系統其實已經夠成熟了,足以支援穩態階段,既然兒童與成人在語音辨識作 業上的表現差距無法以聽覺敏感度來解釋,那麼合理的解釋則為人會隨著經驗增加而 不斷修正語音處理策略,使之更符合自己的母語,所以成人在語音辨識的表現會比兒 童來得佳。

語言經驗對於語音聽辨技巧塑造是很重要的(Miyawaki et al., 1975; Tsao, Liu &

Khul, 2005)。其實剛出生不久的嬰兒能夠聽到所有語音的差別,就連非母語之語音對

比都可察覺,例如:/r/與/l/的對比在日文裡是不存在的,但是日本的嬰兒卻可以分辨 這兩者的不同(Miyawaki et al.)。Tsao等人的研究也發現,6-8個月大的嬰兒對於母語 語音對比和非母語語音對比的敏感度差距不大,但至嬰兒10-12個月大時,他們對自 己母語語音對比的敏感度明顯上升、非母語的敏感度下降,甚至等到成人時,會認為 非母語的對比音很難區分,因此Tsao等人認為隨著語言經驗的增加,對於母語的敏感 度會上升、非母語的敏感度會逐漸下降。或許是因為在學習音韻系統的過程中,幼兒 發現不需要應用到這些聲音對比就可以與環境有效溝通,因此這個對比的必要性逐漸

(19)

削弱,語音經驗在塑造語音感知技巧的重要性可見一般。

再回到構音障礙兒童身上,有一份研究在塞音與母音中間插入迴響(reverberation) 當作刺激音(Watson & Hewlett, 1998),使得共振峰轉移處的聲學訊息被中斷,而穩態 階段維持不變,然後觀察受試者是否因此改變對於聲學線索的比重,結果發現成人組 與年齡較大兒童組表現相似,他們能夠在外部聲學條件改變時,調整自己內部的策略,

而構音障礙兒童組和較年幼正常兒童組未能注意到外在條件的變化,所以無法依情況 來彈性改變聲學線索權重,持續使用共振峰轉移作為最主要的聲學線索,故研究者認 為構音障礙兒童的問題在於他們未能隨著年齡的發展而逐步修正使用的策略,音韻系 統未與語音經驗並進,才造成他們對於語音的一些內部訊息認識不足。

第二節 聽知覺訓練與構音治療

壹、聽知覺訓練與構音治療的結果

傳統的音韻治療認為所有的介入都應該從聽辨訓練開始(Van Riper, 1963),沒有經 過系統化的聽辨訓練,語言治療師不應該期待構音障礙兒童得以發出正確的目標音,

系統化的聽辨訓練包括建立目標音的概念、在各個層次中找到目標音、不斷的接受目 標音的刺激、能夠辨識出目標音與自己錯誤音,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傳統上把聽知覺放 在第一個階段,然後才正式進行說出的訓練。

儘管聽知覺訓練在構音治療已經行之有年,但並非人人都建議使用此法的,

Williams與 McReynolds (1975)發現光是聽知覺訓練僅能改善聽知覺能力、但構音錯誤

(20)

依舊,然而構音產出的訓練則不同,光是構音訓練就足以同時改變兒童的構音與聽辨 這兩個範疇,有效的可能原因在於兒童在練習說的時候,先是聽到了治療師的示範,

在練習時又同時接收來自構音器官的感覺、和聽到了自己的聲音當作回饋,Williams 與 McReynolds認為單靠聽知覺訓練是不夠的,至少要搭配構音訓練才可改變構音能 力。

但有其他研究證實語音辨識訓練能夠改善某些兒童的構音能力,Jamieson與 Rvachew (1992)認為Williams與 McReynolds (1975)所給予的聽知覺訓練並未符合受 試者本身的構音錯誤,於是他們改善了這一點,研究結果就發現他們的受試者在介入 前表現出辨識困難,在沒有提供直接的說出訓練下,單靠語音辨識訓練,不僅改善了 個案辨識/s/與/ʃ/的能力,產出此二語音的能力也跟著提升。此外,他們認為聽知覺訓 練的目的在於教導兒童專心將注意力放在那些可以幫助辨別語音的聲學訊號,並且忽 略不相關的訊號,例如男女基頻的不同無法幫助辨別語音,因此不需理會,但是

Williams與McReynolds的研究使用自然語音,語音的內部聲學線索不易受控制,為克

服這點,Jamieson與Rvachew選用了合成語音來有系統地改變聲學各個面向,使不相 關的聲學訊號保持不變,故此研究結果得以確認了辨識作業對於構音能力的效果。

Hodson與Paden(1991)建議個案在每次治療課節開始之前與結束時接受幾分鐘的

聽覺刺激,進行的方式是讓個案戴上耳機,治療師透過耳機示範目標音,以達到放大 聲音的目的。此階段不需要兒童進行任何口語覆誦,儘管兒童只需要被動的聆聽就可

以了,Hodson與Paden觀察到此舉可幫助兒童建立他們的聆聽技巧,有時治療師會同

(21)

時示範正確與錯誤的構音方式,使他們更能意識到目標音聽起來是應該甚麼樣子,然 後僅在最後才讓兒童對著麥克風說出1至2個包含目標音的詞彙,讓兒童察覺到自己 和治療師的構音是不同的。其餘的大部分治療時間還是在練習構音,他們建議使用真 字作為練習題材,每堂課僅選擇少量的詞彙進行練習,練習時視情況給予示範、視覺 或觸覺提示,以遊戲而不是反覆練習(drill)的方式進行,正確說出的次數比反覆練習的 次數來得重要。回家後,則由家長負責提供聽覺刺激,家長主要的工作是朗讀目標詞 彙給兒童聽,每日僅需短短幾分鐘即可。

Tallal(2003)認為基於大腦的可塑性,若經由密集式的訓練能夠改變大腦作業的方

式,進而聽覺處理能力可能被改善。還有專家建議介入必須盡早(Kajula, Karma &

Ceponiene, 2001),因為兒童時期的大腦結構還在發展當中,改變較容易發生。

部分構音障礙兒童的聽知覺處理能力較弱,但基於大腦可塑性,聽知覺處理能力 是可以被改善的。因此推論若改善構音障礙兒童對於聲音的處理方式,使得其音韻系 統更接近成人,則或許構音能力會跟著進步。

儘管對於構音障礙兒童的聽知覺能力尚無定論,但若因為事先假設這群兒童的聽 知覺能力在正常範圍內、聽知覺訓練對於構音能力無正面效果而不使用此策略,此舉 也許過於大膽,在未有明確方針之前,寧可採取較保守點的作法給予聽知覺訓練,並 且給予的訓練內容必須符合個案的錯誤歷程才能達到治療效果。

貳、訊號增強的聽知覺訓練

既然兒童的聽知覺策略採用了較不成熟的聲學線索(Nittrouer & Lowenstein,

(22)

2007),那麼若去調整聲學訊號,使得應該突出的聲學線索更清晰,或許能讓構音障礙

兒童更容易察覺到,例如:較成熟的聽辨是倚賴穩態階段,就把穩態階段的時長調得久 一點,或是例如:感音性聽損在高頻的地方接收得不清楚,就把高頻處的能量放大。

若是借用類似的原理,增強構音障礙兒童所需要的聲學線索,也許有利構音行為的學 習,但目前尚無文獻直接討論這樣的方法在構音障礙兒童身上的適用性。

Hodson與Paden(1991)提倡的聽覺轟炸建議音量需要稍微放大,目的在於強調聲

音的特徵,並且同時避免治療師因為過於想要達到字正腔圓而產生扭曲,這樣使得兒 童必須專注在聽覺刺激上,外部環境噪音也降低了。Hodson與Paden認為這樣聚焦的 聽覺訓練可以改善發音正確度,因為構音障礙兒童比起一般正常兒童需要更強烈且大 量的聽覺刺激,才能建立起完整的聽覺意識(auditory awareness),這關乎自我監控的能

力,但Hodson與Paden同時強調僅是微幅調整音量,否則可能反而造成兒童的聽覺

受損。此舉與美國聽語學會(American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 [ASHA],

1991)提出的建議類似,ASHA提到構音障礙兒童儘管聽力正常,仍可能受惠於擴大音

量刺激,它可以幫助提高訊噪比、改善對於聲音的覺識和聽辨。

Tallal等人(1996)利用訊號增強的方式來訓練兒童處理變化迅速的語音,這些兒童

都是有語言學習障礙,Tallal等人用電腦程式把語音處理成以下,第一階段將音節時

長拉長50%,第二階段將共振峰轉移的音量放大20dB,放入電腦遊戲讓語言學習障

礙兒童逐一破關,透過這樣密集式的訓練,受試兒童於後測時的聽辨能力平均進步了 兩年之多,且能達到與其同儕相當甚至更佳的表現,再者,訊號增強的訓練不僅能改

(23)

善語音處理能力,連語言問題也一併改善了。

另外一篇研究利用改變聲學訊號對二十二名兒童進行介入(Merzenich et al., 1996),對照組接受一般傳統式的治療,實驗組接受改變聲學訊號的治療,研究者延長

刺激音的時長,結果顯示聽覺處理是可以藉由訓練而改善的,第二,實驗組兒童語音 聽辨能力進步程度較對照組多,且兩組之間的差距達顯著,也就是說改變聲學訊號的 效果比傳統治療的效果佳。

基於以上,我們知道在給與聽覺訓練的時候,若是強化刺激材料的某些聲學參數,

更可以達到改善聽知覺處理的目的,只是這樣的概念應用在構音治療上的效果目前尚 未被證實。

第三節 音韻歷程中塞音化的發展與定義

接下來要討論的是與本研究有關的音素發展先後順序,包括塞音、擦音與塞擦音 的發展年齡。但有些兒童的發展出現異常模式,兒童基於某些原因簡化了成人的語音,

例如:將擦音說成了較簡單的塞音,這就稱為塞音化歷程,最後再詳談塞音化的定義。

根據過去與語音庫發展有關的研究可發現塞音算是幼兒早期最容易發出的聲音之 一(Robb & Bleile, 1994; Stoel-Gammon, 1985),以構音方法來說,塞音和鼻音最早出 現、擦音次之、塞擦音較晚發展,在語音發展早期,塞音和鼻音幾乎佔據13至18個 月大的嬰幼兒所有子音的80% (Winitz & Irwin, 1958)。

華語的音韻系統與英文等印歐語系明顯不同,不僅是各個音組的數量不同、在音

(24)

節結構上更是迥異,首先,華語共有21個聲母,6個塞音分別為/p, pʰ, t, tʰ k, kʰ/,6個 擦音分別為/f, x, ɕ, s, ʂ, ʐ/,6個塞擦音分別為/tɕ, tʰɕ, ts, tʰs, tʂ, tʰʂ/,尚有邊音與鼻音,但 英文有9個擦音和2個塞擦音,數量相差很大,另外,華語的音節結構是沒有輔音群 的、音節尾的輔音也只能是/n/或/ŋ/,兩種語言的不同處促使ㄧ些學者想要研究華語的 音素發展(王南梅等,民75;林寶貴、林美秀,民82;張正芬、鍾玉梅,民75;Hua &

Dodd, 2000),結果華語音素發展的順序大致與英文類似,塞音約在3歲之前即發展成

熟,擦音及塞擦則依其本身的特性有不同的發展時程,舌尖前擦音/ɕ, s/較捲舌擦音/ʂ/

早達到純熟,展唇塞擦音/tɕ, tʰɕ/比圓唇塞擦音/tʂ, tʰʂ/稍早發展完成或同時。

事實上世界上許多語言的語音習得順序都是塞音早於擦音,這令人不免好奇其中 的原因,Kent(1992)認為容易習得的原因可能與塞音的知覺顯著性(perceptual salience) 與較低的動作要求有關,比起其他子音,塞音的形成是氣流完全被阻斷一段時間後突 然爆出,與母音持續穩定送出氣流差別性最大,所以最容易做出辨別,而且塞音對於 構音器官擺位的需求程度低,它的動作相對來說較為極端,不似擦音與塞擦音需要較 穩定與協調的動作技巧,故塞音最早被習得。

自然音韻理論認為幼兒受限於早期掌握語音的能力(Stampe, 1969),因此對於某些 語音有困難,所以只好簡化成人的語音使之符合自己的程度,此簡化並非亂無章法而 是有系統性的,簡言之,音韻歷程其實就是一種錯誤。常見的音韻歷程包括音節結構 歷程、同化歷程與替代歷程這三種。首先,音節結構歷程顧名思義就是改變語音內部 的結構,使得裡面的某些成分被新增或刪去,例如字首子音省略;再來,同化歷程描

(25)

述的是一個語音受到鄰近的語音特徵影響而改變;最後,替代歷程則是指一個音被另 一個音所取代,本論文將探討的塞音化歷程即屬此類型,由於音韻歷程是種簡化之下 的產物,因此常用簡單的音來代替複雜的音,較早發展出來、高知覺顯著性或低構音 動作需求的音被視為較簡單的音,因此在幼童尚未有能力說出複雜的擦音或塞擦音之 前,會先使用塞音化歷程來應付。

本研究將塞音化進一步區分出五種亞型(表1),第一種亞型為單純將擦音說成塞擦 音,第二種為單純將塞擦音說成塞音,第三種為將擦音和塞擦音都說成塞音,第四種 為固定將擦音說成塞擦音、又將塞擦音說成塞音,第五種為擦音會不固定變成塞擦音 或塞音、又將塞擦音說成塞音者。

表1 塞音化的分類

目標音 擦音 塞擦音

替代音 塞擦音 塞音 塞音

第一亞型 ˅

第二亞型 ˅

第三亞型 ˅ ˅

第四亞型 ˅ ˅

第五亞型 ˅ ˅ ˅

塞音化不論在英文或華語都是一種常見的音韻歷程(鄭靜宜,民100; Hua & Dodd, 2000),構音發展遲緩的兒童會簡化較難的語音來配合自己的能力。狹義的塞音化認為

只有在擦音或塞擦音被簡化成塞音時才算數,例如:soap變成/top/,但有些學者的定 義方式較廣,首先,Miccio與Scarpino (2008)認為塞音化與摩擦音省略的定義有部分 重疊,摩擦音刪除是子音部份的氣流被不正常阻斷使得其中的摩擦聲( [+strident] )這項 特質減少,再者,Khan (1982)認為塞音化還包括塞擦音化,塞音化與塞擦音化相同之

(26)

處在於原本應當持續穩定(continuant)送出的氣流被縮短,使得子音部份的時長改變,

聽起來就成了另一個音(這裡指變成塞擦音),例如:shovel變成/tʃʌvəl/,事實上,華語 的擦音除了可能變成塞音之外,更常見的錯誤是塞擦音化(張維珊,民94),綜觀上述,

將塞擦音化納入廣義的塞音化中是合理的,因它們實質上都是與氣流有關的錯誤歷 程。總而言之,當目標音是擦音時,則可能發生塞音化或塞擦音化,當目標音是塞擦 音時,氣流中斷並且去除摩擦音部分後只剩下塞音。

塞音化的出現率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降低,國外的研究發現約在四至五歲的時候,

出現率降至20%以下(Bankson & Bernthal, 1990; Haelsing & Madison, 1986),華語為基 礎的研究結果與國外研究雷同,Hua與Dodd (2002)的研究發現兩歲後使用塞音化歷程 的人口比逐年齡降低,在約三歲半至四歲間還有一半的幼童出現塞音化錯誤,但約四 歲至四歲半組只剩約10%的幼童持續使用塞音化,發生塞音化的人數相當低,表示絕 大多數的幼童在這段時間內將此歷程抑制住了,再來,張維珊(民94)的研究同樣支持 此段年齡區間為塞音化歷程的抑制時間,並且進一步探討華語的送氣與不送氣發展有 無分別,她發現以構音方法的角度來看,年長的兒童其送氣規則較年幼兒童穩定,幼 兒隨著年齡增長,愈來愈傾向以送氣音來替代另一個送氣音,以不送氣音替代另一個 不送氣音。

使用音韻歷程除了會對於言語清晰度有負面的影響外,使得聽話者產生語意的混 淆,對於說話者本身,例如:社會情緒、求學教育、求職、與人際互動等方面,也可 能導致諸多不良的效果。美國有學者調查了346位四年級與六年級學童對具構音異常

(27)

同儕的觀感(Crowe Hall, 1994),調查結果顯示學童對於具構音異常的同儕明顯抱持著 較負面的態度,僅管構音能力不像是外貌或學業可以自己掌控,但構音能力多少會影 響學童在同儕之間的受歡迎程度和被接受度。另外一份由Felsenfeld、BVroen與McGue

(1994)作的追蹤研究發現有構音音韻異常歷史的人,28年後受訪時紛紛表示自己在求

學時的學業成績較低、需要較多的補救教學、或接受較少的正式教育,出社會後雖不 影響他們的就業狀態,但與無構音異常歷史的人相比,他們的工作卻常屬於不需技能 類的。

統整本節重點,從音素的發展年齡來看,塞音最早發展、擦音次之、塞擦音最晚,

有時兒童會將較難的音以簡單的音替代,塞音化就是這樣的簡化歷程,從文獻看出廣 義的塞音化歷程還應該包括塞擦音化,約莫四到五歲間是塞音化歷程應受到抑制的年 齡,若超過此年齡仍呈現塞音化歷程便需要我們憂心了,因為構音音韻異常可能會帶 來諸多負面的影響。

第四節 塞音、擦音與塞擦音的特徵

由於塞音化的表現有三種:塞音取代擦音、塞音取代塞擦音、塞擦音取代擦音,

所涉及的音組包括塞音、擦音、塞擦音,故底下將討論這三個音組的聲學與語音特徵。

本研究的重點在於改變和兒童音韻歷程有關的音素聲學特徵,我們在說這三種語音時 是控制哪些聲學參數,人們在辨識這三者時又是依據哪些聲學線索,以期待更了解在 提供聽知覺訓練時,強化哪些聲學參數對於個案的幫助是最大的。

(28)

壹、塞音、擦音與塞擦音的語音特徵

在構音時,我們利用各種不同形成氣流的方式、受到多少程度的阻礙、氣流行進 時間的長短,可以得到塞音、擦音、或塞擦音(Kent & Read, 200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民97)。

塞音的形成主要靠兩個構音器官先緊密靠攏,使氣流被中斷,稱做成阻,經過一 段無聲的時間讓口腔內部壓力持續增加,稱做持阻,直到構音器官分開解除此阻礙後,

空氣才得以突然爆裂而出,稱為除阻,這便是塞音形成的三個要件,並且塞音是短暫 的,不似擦音可以持續。

擦音的形成則需要靠兩個構音器官靠近彼此卻又不完全接觸,使得氣流只能通過 一個狹窄的通道,氣流是持續前進的,但因為氣流並非一路順暢的,所以氣流摩擦時 會產生噪音,這就是擦音的特色。

塞擦音顧名思義是由塞音與擦音組成,因此也同時具有這兩者的特色,剛開始,

兩個構音器官互相靠攏形成一個塞音,緊接著,該二器官稍微分開形成一個摩擦音跟 在後,但這兩者幾乎同時發生,故我們視之為單一音素。

貳、塞音、擦音與塞擦音的聲學特徵

塞音的形成包括三個階段,一段空氣完全被阻斷的時間稱為空白(silent gap),氣 流自成阻處的後方被釋放開來時會出現沖直條(release burst),若後面有母音則還要注 意共振峰轉移處的訊息;其中,沖直條的出現是個非常短暫的瞬間(transient),很少會 超過20至30毫秒,若成阻處有噪音能量,則沖直條後面會跟著一段磨擦噪音。

(29)

擦音的聲學特徵反應了其構音方法,說出擦音時需將聲道塑造成狹長的通道,由 於空氣通過受擠壓的通道時,周遭的空氣粒子會被打亂,因而產生紊流(turbulence),

這紊流聽起來就是噪音,因此噪音便是塞音最主要的特色。

塞擦音同時具有塞音與擦音的特色,它如同塞音具有一段氣流完全被阻斷的空白 時間,又如同擦音具有明顯的噪音,只是它的噪音時長比擦音短,而且塞擦音累積噪 音能量的上升時間(rise time)較擦音急速、又較塞音和緩。

在聽知覺上,有許多聲學線索都可幫助區隔開這三個音組,包括擦噪音時長 (frication duration)、上升時間、靜默時長(silence duration)…等;然而,這三個音組間,

最重要的聲學對比指標是擦噪音時長,故以下將針對擦噪音時長來介紹(Kent & Reed, 2002)。

Shinn(1984)研究發現擦噪音時長會影響聆聽者對於刺激音的判斷,它可用來區分 不同的構音方法,依噪音時長的長短順序為擦音最長、塞擦音次之、塞音最短(圖1)。

圖1 塞音、塞擦音與擦音的擦噪音時長

(30)

Kluender與Walsh(1992)的研究顯示,於辨識擦音時,擦噪音時長是最主要的聲學 參數。該研究的實驗一將語音的擦噪音時長維持不變、並逐步調整上升時間,結果受 試者將聲音聽成擦音的次數並未因為逐步增加的上升時間而明顯被影響;該研究的實 驗二改將上升時間固定、逐漸增加擦噪音的長度,結果隨著增加的擦噪音時長,受試 者愈傾向將刺激音指認為擦音,由此可見,光是增加擦噪音長度就可以使得聽者的反 應由擦音逐漸轉為塞擦音,因此他們的結論為辨別擦音與塞擦音時,擦噪音時長是最 具決定性的聲學線索,其他聲學線索的地位為輔助性。

Hedrick(1997)的實驗得到類似結果,不論正常聽力或有感音性聽損的受試者,當

擦噪音時長較短時,都較傾向將聽到的刺激音指認為塞擦音,而當擦噪音時長較長時,

正常聽力的受試者傾向將聽到的刺激音指認為塞音,但是感音性聽損的受試者可能因 為有時間訊息整合的困難,將刺激音聽成塞音的傾向不明顯。

以上的研究是針對英文,不過華語言語輸出與言語知覺的相關研究也是有類似結 果(鄭靜宜,民95;Liu, Tseng & Tsao, 2000; Shu, 2009)。在言語輸出方面,鄭靜宜的研 究發現說華語為母語的人在說話時會調整擦噪音時長,依長短順序為擦音、送氣塞擦 音、不送氣塞擦音。在言語知覺方面,Liu等人的研究發現儘管患有腦性麻痺的年輕 成人在說話時,構音器官的時間控制與動作範圍控制較不穩定,但他們仍然如同正常 成人一般,在發出擦音時,其噪音時長總是較塞擦音來的長。Shu確認了說話時的聲 學變項同時是言語知覺的線索,Shu的實驗結果支持擦噪音時長可用來區辨擦音與不 送氣塞擦音,噪音時長甚至可做為唯一的聲學線索,而上升時間僅為輔助性。

(31)

綜觀上述研究,我們可得知擦噪音時長在對比塞音、擦音與塞擦音時的重要性,

並且擦噪音時長的重要性不論在英語或華語、言語輸出或言語知覺皆是如此。

第五節 構音音韻異常的治療方法

本節將先介紹構音音韻異常的治療步驟,然後介紹臨床上常使用的治療策略:意 象法(metaphon approach)與傳統刺激治療法。構音音韻異常的治療大致可分成兩大 類,一類是以動作技巧為主的傳統治療理念,另一類是以語言為基礎的治療理念,儘 管這兩種治療理念又各自發展出許多不同的治療方法,但是其實它們的治療步驟有許 多相似點(Gordon-Brannan & Weiss, 2007)。

構音音韻異常的治療步驟通常可分成五階段,第一階段,若為器質性的構音異常,

則排除可能影響構音音韻異常的原因為第一步,例如聽障的幼童必須先配戴合適的助 聽器、顎咽閉鎖不全的個案必須先接受修補手術,在解決構音音韻異常的原因之前即 接受構音治療會是事倍功半;第二步驟為聽知覺訓練,如同先前所提到,不論治療理 念為何,多會在「說」的練習之前先進行「聽」的練習,只是作業複雜度與兒童擔任 的角色有所不同,聽辨作業僅需兒童判斷構音正確與否,辨識作業需要兒童進一步指 出所聽到的音為何,有些利用外部監控,指的是兒童身為聆聽者去判斷治療師說出的 音,有些利用內部監控,指的是兒童同時身為說話者與聆聽者,他們必須判斷自己說 出的音;第三階段為建立目標行為,兒童的語音系統中缺少一個音,於是治療師利用 各種技巧誘發個案發出該音,通常先從單音層次(isolation)開始誘發,最常見的誘發技

(32)

巧為仿說(auditory-visual model),也就是要求兒童仔細聽並觀察,治療師先說一遍、兒 童跟著說一遍,其他技巧如語音位置法(phonetic placement)係利用圖示或口語指令指導 構音器官擺放的方式與位置,語音漸進修正法(shaping)利用兒童本身就有的音來逐漸 修飾成正確目標音,例如:請兒童先發一個/θ/,然後指導兒童漸漸將舌頭縮入至牙 齒後方以達成目標音/s/,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其他方法對於建立目標音很有效,這些技 巧無優劣之分,因此臨床上端視個案對於各種誘發技巧的反應來決定將使用何者,然 後透過大量練習來強化該行為;第四階段為類化,當個案已可正確說出目標音後,個 案需將該行為應用在不同情境當中,類化可分成兩種,一種是語音情境,將目標行為 應用在其他課節上未直接介入、但是相近的音,例如:兒童學會擦音/s/需要穩定送出 氣流這個規則後,能套用該規則至同是擦音的其他語音,另一種是有形的環境,例如:

鼓勵兒童走出治療室也要使用新的方法和治療師以外的人說話;第五階段為維持,指 的是治療師需要後續追蹤兒童是否持續使用新的目標行為。

意象法策略的理論背景認為音韻障礙兒童對於後設語言(meta-linguistic)有困難 (Dean, Howell, Waters & Reid, 1995; Howell & Dean, 1994),兒童無法理解異常的音韻系 統會如何影響溝通,而後設音韻知識又十分困難,因此利用比喻法讓兒童能夠更注意 語音的特徵,兒童主動地將注意力放在語音特徵上的好處就是他們可以修正自己說話 的方式。意象法包含兩階段,第一階段為建立目標音的概念,第二階段為應用該概念 於實際對話互動當中。第一階段,先藉由意象法幫助建立個案對於目標音的概念,意 象法使用兒童易懂的對比來形容語音的特質,例如:大聲用來形容有聲子音、小聲用

(33)

來形容無聲子音,有車頭的火車代表有聲母的音節、無頭火車代表無聲母的音節…諸 如此類,此階段的目標為讓個案對語音有所察覺;第二階段需將習得的對比概念實際 應用在與他人的互動對話之中,課堂活動常利用最小對比詞彙來訓練個案的構音正確 性,例如:若個案有後置化歷程,當個案將「兔(thu)子」發音成「褲(/khu/)子」時,則 治療師拿起「褲子」的圖片而非個案嘗試說的「兔子」,讓個案覺察構音錯誤會導致字 義上的混淆,然後提供機會讓個案修正錯誤。

傳統刺激法同樣包括兩階段(Van Riper, 1963),第一階段為聽知覺訓練,此法認為 語音知覺需要整合來自多重感官的訊息,因此對於有構音異常的幼童較困難,希望透 過大量聽覺刺激幫助幼童認識目標音,第二階段為構音訓練,此法認為幼童對於錯誤 的語音有動作上的困難,故需要大量練習來達到正確構音行為的自動化,而語言單位 愈小愈容易被誘發,因此單音常被當作治療初期的練習目標,待單音穩定後進階至音 節、詞彙、片語、句子等較複雜的語言單位,傳統刺激法透過幼童在各個語言單位的 大量重覆練習來強化正確的構音行為,最終可以類化至日常生活的對話當中。

第六節 研究動機

過去的文獻指出基於大腦的可塑性,給予聽知覺訓練確實可以改善大腦作業的方 式,使得兒童更具備處理變化迅速語音的能力,更甚者,若能夠強調語音內的聲學訊 號,使得兒童得到更完整的訊息,則或許兒童的構音能力會隨之改善,但過去的文獻 多就構音位置相關的議題來討論,而少以構音方法來進行研究,本研究期待結果能提

(34)

供臨床工作者未來參考。

第七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欲探討以改變聲學訊號的聽覺訓練崁入塞音化歷程的治療課程其成效為 何,以做為日後臨床上介入的參考,根據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的主要探討議題如下 列所示:

1. 延長擦噪音時長的聽知覺訓練合併構音訓練,是否能夠改善具塞音化歷程兒 童之構音表現。

2. 與未改變聲學訊號的介入方式相比,延長擦噪音時長的聽知覺訓練是否更顯 著改善具塞音化歷程兒童之構音表現。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節節說明研究資料蒐集程序,包括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研究步驟、資料處 理與分析等四節。

第一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招募對象為五歲以上具塞音化歷程之孩童,由於先前的研究指出構音表現 不會受居住地區所影響(Smit, Hand, Freilinger, Bernthal & Bird, 1990),所以本研究不限 制特定地區以電話徵求各縣市有意願之公私立幼稚園,然後請各班導師轉介疑似構音 異常之兒童讓研究者進行篩選,篩選條件如下:(1)年齡在五歲以上,由於先前研究顯 示塞音化歷程應在四歲至五歲間受抑制,若超出此年齡仍呈現塞音化則應考慮介入(張

維珊,民94; Hua & Dodd, 2000),而不選擇早於此年齡即介入的原因在於兒童本身的

自然成熟,塞音化在四歲以前屬常見歷程,因此即使對成人而言聽起來有錯誤,但在 該年齡層是可接受的,並且多數兒童長大後會自然消退,若提早介入可能反而引起家 長的恐慌與資源的浪費;除此之外,對於本研究而言,由於兒童因年齡增長而自然痊 癒的可能性相當大,故難將進步表現歸因於自然恢復或是介入的成效。(2)華語為兒童 在家中主要使用的語言之一。(3)本研究採廣義的塞音化(Khan, 1982; Miccio & Scarpino, 2008):擦音被塞音替代、擦音被塞擦音替代、塞擦音被塞音替代,故本研究的研究對

象即為具有以上任一歷程者。(4)聽力在正常範圍之內。(5)另一個選取條件語言能力正 常發展,定義為在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林寶貴、黃玉枝、黃桂君、宣崇慧,

(36)

民97)或修訂學齡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林寶貴、黃玉枝、黃桂君、宣崇慧,民96)的第 一分測驗表現在1.5標準差之內。(6)構音障礙需屬功能性,若為器質性的構音障礙則 無法納入收案對象,故排除具唇顎裂、頭部外傷或可能影響音韻發展之重大疾病之兒 童,此外,若屬心理因素影響溝通者,例如:緘默症等,亦透過家長陳述將之排除。(7) 在過去半年內無接受過語言治療之兒童。

在收案過程中有15位幼稚園孩童符合條件並簽署研究知情者同意書(附錄一),但 有一位中途退出,故共有14位完成本研究的治療課程。

兩組孩童的基本資料以表2呈現,包含性別、年齡、照顧者國籍及使用語言,兩 組無差異。性別方面,實驗組兒童共7位,其中6名男性、1名女性,而對照組兒童 同樣共7位,其中4名男性、3名女性,性別分佈無顯著差異(p of Fisher’s Exact

Test=0.559);年齡方面,實驗組兒童平均68.43個月,而對照組兒童平均65.71個月,

組間年齡無顯著差異(p=0.259);家庭背景與語言環境方面,兩組孩童主要照顧者的國 籍皆包含台灣,其中實驗組有1位兒童的母親為外籍,兩組14位兒童主要使用語言都 包含華語,其中7位在家中還有使用台語做為主要溝通語言之一。

兩組兒童在各測驗的結果以表3呈現,包括語言理解測驗的百分等級和對應的能 力分級、語音錯誤類型,表4為兩組的測驗結果平均值與標準差,用以表示兩組在治 療前的基準線無差異。於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量表或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量表的 語言理解分測驗,實驗組兒童的百分等級平均為39(SD=28.69),對照組兒童的百分等

級平均為31.57(SD=19.70),兩組無顯著差異(p=0.710)。於語音錯誤方面,實驗組兒童

(37)

的音韻歷程數量平均為2個(SD=1.00),對照組兒童的音韻歷程數量平均為2.14個 (SD=1.57),兩組無顯著差異(p=0.902);語音表現基準線方面,依據第三章第四節的對

聲母正確率以及塞音化出現率的計算方式,語音樣本來自臨床構音音韻測驗工具的詞 彙仿說,得到實驗組的聲母正確率平均為76.23%(SD=12.19%),控制組的平均值為 71.65%(SD=12.38%),兩組無顯著差異(p=0.620);而實驗組的塞音化歷程使用率平均

為65.89%(SD=31.39%),控制組的平均為68.53%(SD=29.65%),兩組無顯著差異 (p=1.000)。

表2 兒童基本資料表

孩童 組別 性別 年齡(年;月) 照顧者國籍 使用語言 1 實驗組 女 5;9 台灣、越南 華語、台語 2 實驗組 男 6;0 台灣 華語、台語 3 實驗組 男 6;5 台灣 華語、台語

4 實驗組 男 5;1 台灣 華語

5 實驗組 男 5;3 台灣 華語

6 實驗組 男 5;8 台灣 華語

7 實驗組 男 5;9 台灣 華語、台語

8 對照組 女 5;2 台灣 華語

9 對照組 男 6;5 台灣 華語、台語 10 對照組 女 5;0 台灣 華語、台語

11 對照組 男 5;8 台灣 華語

12 對照組 男 5;4 台灣 華語

13 對照組 男 5;8 台灣 華語、台語

14 對照組 女 5;1 台灣 華語

(38)

表3 兩組治療前的語言理解測驗表現及語音錯誤類型 孩童 組別 語言理解

百分等級

聲母正 確率(%)

塞音化出

現率(%) 錯誤類型

1 實驗組 8 53.91 42.86 第一亞型塞音化、舌根音化、不送氣化、

聲隨韻母省略

2 實驗組 93 84.38 95.24 第一亞型塞音化、漏風(lisping)

3 實驗組 26 76.69 100 第一亞型塞音化、雙脣音化

4 實驗組 59 68.75 55.93 第四亞型塞音化、舌根音化

5 實驗組 21 74.22 35.6 第四亞型塞音化

6 實驗組 40 81.25 100 第一亞型塞音化

7 實驗組 26 91.41 31.58 第二亞型塞音化

8 對照組 67 78.91 21.05 第二亞型塞音化、顎音化、舌前音化、

漏風、韻母簡化

9 對照組 48 86.72 39.47 第二亞型塞音化

10 對照組 33 78.13 100 第一亞型塞音化

11 對照組 13 71.09 59.32 第五亞型塞音化、聲隨韻母省略、韻母

簡化

12 對照組 26 62.5 81.36 第四亞型塞音化

13 對照組 17 49.22 83.05 第四亞型塞音化、舌根音化、不送氣化

14 對照組 17 75 95.45 第一亞型塞音化

註:

1. 語言理解百分等級是由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量表或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量表 所測驗得知。

2. 聲母正確率及塞音化出現率是由華語構音音韻臨床測驗工具樣本計算而來。

表4 兩組年齡、語言理解百分比及構音表現之基準線的平均值與標準差 實驗組(n=7) 對照組(n=7)

M SD M SD z P

年齡(月) 68.43 5.35 65.71 5.91 -1.223 0.259 語言理解 39.00 28.69 31.57 19.70 -0.450 0.710 音韻歷程數量 2.00 1.00 2.14 1.57 -0.202 0.902 語詞聲母正確率(%) 76.23 12.19 71.65 12.38 -0.575 0.620 語詞塞音化出現率(%) 65.89 31.39 68.53 29.65 -0.064 1.000 統計方法:Mann-Whitney U Test

*p<0.05 精確顯著性單尾

(39)

第二節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包括用來確認聽力的儀器,用來評量構音的前後測工具,收案前用來確 認語言能力在正常範圍之內的篩檢工具,以及用來執行聽知覺訓練的材料。以下將分 別敘述各項工具的設計及使用。

壹、聽力篩檢儀器

本研究之聽力篩檢包含純音聽力檢查與外耳道檢查。聽力檢查係使用GSI 17型 聽力檢查儀,配合TDH-50P型耳機,此聽力檢查儀具攜帶便利與操作簡易的特性,

ASHA(1997)提到在學校進行聽力篩檢的困難就是經常會遇到環境噪音偏高的情況,因

此施測者向配合的學校要求給予一間較安靜的課室,並且利用聲壓計先測量環境噪 音,惟有當環境噪音低於ASHA建議的約50 dB SPL時才會進行聽力測驗,使用頻率

包括500、1000、2000、4000 Hz等四個頻率,ASHA建議的通過標準為兩耳對四個頻

率在25dB HL的音量皆有反應,但考量國內外課室環境設計不同,對噪音的隔絕程度

也不同,故本研究調整通過標準為優耳對四個頻率在30 dB HL皆有反應即可。除此之 外,還使用了Ka We廠牌之耳鏡來檢查幼童耳朵的構造,觀察其耳膜以及外耳道的完 整性。

貳、構音評估工具

本研究的構音測驗有兩項,第一項是華語構音音韻臨床測驗工具(王淑慧,張維 珊,童寶娟,民99),所得到的語音樣本會是在詞彙層次,第二項是自編的連續圖片,

測得的語音樣本是連續性言語。

(40)

第一項,華語構音音韻臨床測驗工具(王淑慧等人,民99)的適用對象為三歲至學 齡前幼童,主要材料係由電腦繪製的八張連續圖片,包含華語的21個聲母以結合/i, u,

a/韻母為主,目標音落於詞首、詞中及詞尾各位置,共計61個詞彙(附錄二)。在信度

考驗方面,此測驗利用語音樣本的轉錄結果進行評分者間與評分者內信度考驗,評分 者間信度考驗為該測驗的第二作者與另ㄧ資深語言治療師隨機抽樣3份語音樣本來比 對,結果評分者間信度為0.95;另外,第二作者隨機抽樣5份樣本進行重測信度,結

果為0.97。至於此測驗的效度,在內容效度方面,此測驗的語音分佈涵蓋華語所有聲

母,也考慮到目標音在詞彙中的位置,因此可說具有相當程度的內容效度;在建構效 度方面,透過資料可發現受試者的語音庫隨著年齡增長而擴大、音韻歷程數量也隨著 年齡增長而減少,這符合音韻系統會隨著生理年齡而跟著發展的假設,以上幾點都支 持此測驗工具的有效性。

此工具在本研究中的使用方式如下所述。由於使用仿說或自發詞彙這兩種不同的 誘發方式會影響幼童的構音表現(Kresheck & Socolofsky, 1972),若要求幼童完全靠自 己看圖片命名,會冒著無法誘發出所有探討欲語音的風險,又若是視情況有時採訪說、

有時採自發的誘發方式,考量到每位幼兒童本身的詞彙量有所差異,也會對得到的語 料是否能真實反應幼童平時的構音表現產生疑慮,所以本研究統一採用仿說的方式進 行評估。此評估工具之作者們認為/f, x, ʐ/此三者雖為擦音,但其構音方法與在華語音 韻系統中的地位皆具獨立性,故建議將之排除,事實上此三語音的特別之處可由以下 看出,第ㄧ,語音學家常依聽覺感受上的屬性將擦音進一步區分成嘶音(sibilant)與非

(41)

嘶音(Ladefoged, 1993),嘶音高頻處的能量較強,所以/s, ʂ, ɕ/屬嘶音、/f, x/屬非嘶音,

兩者明顯不同;第二,從聲帶震動的狀態來看,理論上任一聲母都有ㄧ清ㄧ濁的配對,

然而華語的音韻系統中只有/ʂ/與/ʐ/可成ㄧ對,由此可見/ʐ/的與眾不同(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民97);第三,以生理發展的限制來看,/f/音在學齡前可能尤 其困難,/f/音需將上排牙齒緊靠下唇以形成ㄧ窄縫讓空氣通過,然而本研究的兒童正 值換牙期間,缺牙可能也是造成構音錯誤的原因之一,因此/f/音也不適合納入評估;

第四,/f, ʐ/音的習得年齡有有爭議(王南梅等人,民73;張正芬、鐘玉梅,民75; Hua &

Dodd, 2000),有些研究顯示/f/音約三歲習得、有些研究卻顯示遲至五歲後多數兒童才

穩定學會此音,同樣地,/ʐ/音的習得年齡從4歲到6歲分別有不同的研究支持。基於 以上理由,故本研究不把/f, x, ʐ/這三個語音計入擦音,本工具可能誘發出塞音化歷程 的情境共計59處,包括擦音的情境共21處、包括塞擦音的情境共38處,詳細各聲母 出現總數請見表5,大致上,施測時間約需五分鐘。

表5 華語構音音韻臨床測驗工具之各類聲母總數

第二項為自編的連續圖片,以三隻小猪的故事為基底,故事以四張連續圖片呈現 (附錄三),為增加觀察幼童使用塞音化歷程的機會,研究者預設數個包含擦音和塞擦 類別 塞音 塞擦音

p pʰ t tʰ k kʰ tʰɕ ts tʰs tʂ tʰʂ

數量 5 3 9 7 7 3 6 8 9 3 6 6

合計 34 38

類別 擦音 邊音 鼻音

f ɕ ʂ s ʐ x l m n

數量 4 7 10 4 5 6 9 6 5

合計 36 9 11 總計 128

(42)

音的詞彙,並將之安插在每張圖片中成為不合常理的怪異之處,藉此引起幼童的興趣 與動機,加入的詞彙主要參考教育部公佈之國小學童常見詞彙(國語推行委員會,

2002),數量共45個,每個擦音/ɕ, ʂ, s/和塞擦音/tɕ, tʰɕ, ts, tʰs, tʂ, tʰʂ /各有五次機會(附錄 四),並且盡量五次的音境皆不同,除此之外,還考慮到是否容易圖象化、目標音出現 的位置等。圖片繪製完成後,彩色輸出並護貝成為A4大小的圖卡以方便施測。

進行方式為施測者先搭配圖片示範ㄧ遍正常版的三隻小猪故事,然後再由受試者 重述,重述時施測者會要求幼童說明各圖片奇怪之處,文獻(Gordon-Brannan & Weiss,

2007)指出通常只要20個語句或100個字左右的言語樣本就能有效代表幼童平時的構

音表現,全數小朋友都能達到甚至超過此字數。

參、語言篩檢工具

六歲以下受試者係使用「修訂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林寶貴等人,民97),

六歲以上受試者則使用「修訂學齡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林寶貴等人,民96),測驗 可分兩部分,第一部份為語言理解與語法能力,第二部分為口語表達能力、聲音、構 音、聲調、語暢情形,若要全程施測較耗時,考量年幼受試者的專注力時限,並且上 面使用的構音測驗同樣可達到探測口語能力之目的,故省略第二部分的口語表達能力 測驗,如此一來,語言評估的施測時間約在15分鐘以內。

肆、治療教材 (1)聽覺轟炸

聽覺轟炸的語言單位為單音,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材料完全相同,首先請以華語為

(43)

母語之成年女性進行錄音,錄音工具為Zoom廠牌H2型號錄音筆連接電腦以Praat程 式錄音,Praat設定為單聲道、取樣頻率44.1 kHz,距離麥克風15公分說話,擦音/ɕ, ʂ, s/約1秒、塞擦音/tɕ, tʰɕ, ts, tʰs, tʂ, tʰʂ /約0.5秒,然後將聲音插入投影片當中,每次上 課都需聽當日的目標音十次,聽覺轟炸基本上不需要兒童做出聽辨或任何判斷,只需 要專心聆聽即可,然而為了要知道幼童是否真的有專心聆聽,因此材料設計為幼童需 要在每聽完ㄧ次刺激音後仿說ㄧ遍、並且操作電腦,才能接著聽到下一次的刺激音。

每次治療課節都使用筆記型電腦撥放訓練材料,兒童將透過覆耳型耳機聆聽刺激

音,音量為幼童自認可接受的最大值。

(2)辨識訓練

此辨識訓練的材料有區分實驗組與對照組,先敘述實驗組訓練材料的產生方式。

錄音環境配置同上,同樣請以華語為母語之成年女性進行錄音,辨識作業僅當個案進 入詞彙階段才會練習,錄音者將以正常說話的速度與音量說出擦音或塞擦音的詞彙,

共錄兩種版本:正確構音、錯誤構音,所謂的錯誤構音指的是錄音者模擬幼童可能說 出的錯誤構音,由於塞音化歷程僅與構音方法有關,幼童的聲帶震動狀態、構音位置 多半能維持正確,如此一來,錯誤音與正確音僅在ㄧ項音素特徵上有所差別,本研究 就是利用最小相對(minimal opposition)來協助兒童建立兩種聲音的對立關係。

由前述文獻得知擦噪音時長是將塞音與擦音或塞擦音區別開來的關鍵線索,加上 塞音化在說話時的表現就是短摩擦音替代長摩擦音,造就塞音替代擦音、塞音替代塞 擦音、塞擦音替代擦音這三種錯誤形式,其背後的共通點就是原本應當持續前進的氣

Gambar

表 1  塞音化的分類
圖 1  塞音、塞擦音與擦音的擦噪音時長
表 2  兒童基本資料表
表 4  兩組年齡、語言理解百分比及構音表現之基準線的平均值與標準差      實驗組(n=7)  對照組(n=7)
+7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Abstract Institution: Graduate institute of health allied education Title of Thesis: A study of Needs Assessment Amaong clinical Nursing Preceptors Advisor: Yu-Hsiu Kao Ph.D Gradu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