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PDF 第一章 緒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PDF 第一章 緒論"

Copied!
79
0
0

Teks penuh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和動機

在諸多不利於健康的行為中,吸菸是造成疾病與死亡的主要危險

因子之一(Wen, Tsai, Chen, & Cheng, 2004)。吸菸會引起惡性腫瘤、心 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肺部疾病(Thun, Day-Lally, Calle, Flanders, &

Heath,1995 ; Mcelnay, Maguire, Drummond, & Hughes, 2000;

Brønnum-Hansen, 2002 ; Cataldo, 2003 ; Vollset, Tverdal, & Gjessing, 2006)。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全球每年約有五百萬人死於菸 害,到2030年全球每年將會高達1000萬人死於菸害。(Ezzati, & Lopez, 2003)。在台灣地區男性吸菸一直居高不下,盛行率約為46%至52%,

比歐美國家還高,而女性的吸菸盛行率也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鄭、溫、

蔡、蔡,2003)。由此可知,菸害防制工作的推動仍是目前台灣地區 刻不容緩的要務。

慢性阻塞性肺病已是一個全球性的健康問題。依世界衛生組織統

計,全球有8000萬人為中度到重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2002 年為全球第五大死因(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2004,

2007)。研究人員根據統計預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2030年以前將 成為全世界第三大主要死因。(Morbidity & Mortality Weekly

Report,2008)。在國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也是十分盛行之慢性疾病,

依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的估計,胸腔科門診中約有20-30%為慢

(2)

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行政院衛生署全民健保醫療統計的統計資料亦 顯示「支氣管炎、肺氣腫及氣喘」是台灣地區門診就診率之第六位 (廖、葉、廖、陳,2004),而九十六年因呼吸系統疾病門診就診人數 為7,785萬人,其中「支氣管炎、肺氣腫及氣喘」為6,522萬人,九十 六年國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一年住院總花費達9.4億元,較2004 年增加11.4%(中央健康保險局,2007),可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確 實為我國民眾嚴重的健康問題。

Barnett(2008)指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80-90%是由吸菸所引起 的。國外多篇研究顯示,在醫師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後,不論疾 病的嚴重程度,患者仍持續吸菸(Clinical highlights, 2005;Schiller, &

Ni, 2006;Schofield, Kerr, & Tolson,2007;Hirayama et al., 2008)。上述 資料顯示,慢性阻塞性疾病患者吸菸是值得正視的問題,為了降低患 者在治療期間仍持續吸菸問題,胸腔內科的醫療團隊也不斷的鼓勵及 教導戒菸的重要性,然而效果不如預期,因此瞭解影響慢性阻塞性肺 疾病患者戒菸行為之因素及如何協助患者有效戒菸是提升慢性阻塞 性肺疾病患者健康及生活品質之重要議題。

由於目前國內未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與持續吸菸行為的相

關性研究。過去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為對象之研究多在探討生活 品質及醫囑遵從性等相關議題,少有針對持續吸菸行為深入探討,然 而部分這些研究也發現部分患者有持續吸菸之情形且提及此問題需

(3)

受到重視(廖、葉、廖、陳,2004;曾,1997;曾、黃,1996)。

Prochaska 及Diclementa (1983) 提出跨理論模式中認為行為改變 是有階段性的,若能清楚的界定出行為改變的階段,針對每個階段給 予適當的介入措施,則可以有效的改變此行為(Keller, & Fleury,

2000)。近年跨理論模式被廣泛的的運用於各種健康行為的領域(如 : 青少年吸菸行為、乳房X光攝影、藥物濫用、運動行為等),並且國內 外許多相關研究,針對不同族群、對象及各種依變項進行求證,結果 均支持行為改變應用的適切性(林、呂,2001)。Prochaska 及

Diclementa (1983)針對吸菸者之戒菸過程進行研究發現,在不同的行 為改變階段之吸菸者,對於「戒菸」也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戒菸是一 種健康行為的改變,而自我效能及健康信念與健康行為的改變及維持 有關,可作為健康相關行為的測量指標(Rosentock, Strecher, & Beck, 1988)。另外,人口學屬性、生活背景、生理狀態及過去的經驗等因 素,都會間接影響健康認之信念的改變過程(Bandura, 1994; Becker, 1974)。此外,在 Leona & Francisco (2005)與吸菸行為相關的研究指 出,尼古丁是使吸菸者成癮的主要物質,且由於吸菸者對尼古丁依賴 而導致持續吸菸。Hirayama et al. (2008) 發現疾病嚴重度亦會影響持 續吸菸與否。

因此,本研究基於上述的研究背景,引發研究動機,計畫以單次

(4)

問卷填答以收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之戒菸健康信念、戒菸自我效 能、尼古丁依賴、疾病嚴重度及個人背景因素與戒菸行為階段的資 料,進而分析這些變項之相關性,進而找出戒菸行為階段的重要預測 因子。以期研究結果可供日後協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戒除菸癮之 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綜合上述研究背景及動機,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 瞭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戒菸行為階段的分布情形。

二、 探討不同個人背景因素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戒菸行為 階段分布的差異情形。

三、 探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之戒菸健康信念、戒菸自我效能、

尼古丁依賴、疾病嚴重度及個人背景因素與戒菸行為階段的相關 性。

四、 探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戒菸行為階段之重要預測因子。

第三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研究假設如下 :

一、 探討不同個人背景因素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戒菸行

為階段分布的差異情形。

1. 不同的「年齡別」之研究對象,其戒菸行為階段分布有差異。

(5)

2. 不同的「性別」之研究對象,其戒菸行為階段分布有差異。

3. 不同的「婚姻狀況」之研究對象,其戒菸行為階段分布有差異。

4. 不同的「教育程度」之研究對象,其戒菸行為階段分布有差異。

5. 不同的「社經階層」之研究對象,其戒菸行為階段分布有差異。

6. 不同的「抽菸史」之研究對象,其戒菸行為階段分布有差異。

7. 不同的「社會支持」之研究對象,其戒菸行為階段分布有差異。

二、 探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之戒菸健康信念、戒菸自我效

能、尼古丁依賴、疾病嚴重度及個人背景因素與戒菸行為階

段的相關性。

1. 不同戒菸行為階段之研究對象,其「戒菸健康信念」有差異。

2. 不同戒菸行為階段之研究對象,其「戒菸自我效能」有差異。

3. 不同戒菸行為階段之研究對象,其「尼古丁依賴」有差異。

4. 不同戒菸行為階段之研究對象,其「疾病嚴重度」有差異。

三、 探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戒菸行為階段之重要預測因子 1. 研究對象之戒菸健康信念、自我效能、尼古丁依賴、疾病嚴重度

及個人背景因素是戒菸行為階段的重要預測因子。

(6)

第四節研究架構

第五節名詞定義 一、戒菸健康信念

指吸菸者自覺菸害疾病罹患性認知、菸害疾病嚴重性認知、戒菸 利益性認知、戒菸障礙性認知。

1. 菸害疾病罹患性認知:指研究對象自覺罹患菸害疾病的可能性。

個人背景因素

性別

年齡

教育程度

婚姻狀況

戒菸社會支持

職業

抽菸史

戒菸行為階段

無意圖期

意圖期

準備期

行動期

維持期

戒菸健康信念 戒菸自我效能 尼古丁依賴

疾病變項

自覺疾病嚴重度

疾病分級

罹病時間

居家用氧情形

合併慢性病數目

自覺呼吸困難程度

未戒菸

已戒菸

(7)

2. 菸害疾病嚴重性認知:指研究對象自覺罹患菸害疾病後,將對生 活品質、工作、家庭、經濟狀況等造成的影響。

3. 自覺戒菸益處:指研究對象自覺戒菸的好處,包括增進自身的健 康、節省金錢、有益於使他人避免二手菸之危害、改善自我形象 等。

4. 自覺戒菸障礙:指研究對象自覺戒菸期間可能遇到的困難,包括 社交互動障礙、菸癮、生活缺乏樂趣、壓力無法紓解等。

二、戒菸自我效能

是指吸菸者自我認為能夠做到不吸菸的自信程度。

三、尼古丁依賴

意指吸菸者自我評分尼古丁依賴指數。本研究依據行政院衛生署 國民健康局採用Fragerstroem量表,得分總數越高表示尼古丁依賴指 數越高。

四、戒菸行為階段

行為改變階段是依據Prochaska 及 DiClemente (1983) 發展跨理 論模式中各階段的定義來區分。本研究中所指之戒菸行為改變階段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目前採取戒菸行動的階段,共包含五個階段:

1. 無意圖期(Cessation precontemplation) 是在未來6 個月中並 無戒菸之打算。

2. 意圖期(Cessation contemplation) 是已意識到吸菸的問題,打算在

(8)

未來6 個月內戒菸。

3. 準備期(Cessation preparation) 是在一個月內開始戒菸。

4. 行動期(Cessation Action) 是已經戒菸,但尚未滿六個月。

5. 維持期(Cessation Maintenance) 是已經戒菸滿6個月以上。

五、 戒菸行為

1. 已戒菸 : 包括行動期及維持期。

2. 未戒菸 : 包括無意圖期、意圖期及準備期。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吸菸盛行率及對健康的影響

吸菸已被全世界公認為影響人類健康最主要的危險因子之一。全

球統計顯示,平均每年有三百萬人因為疾病死亡;其中有百分之五十 小於七十歲死亡的人口是因吸菸連帶的疾病所導致的死亡,死因主要 有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冠狀動脈心臟疾病。其中有90% 的 死因來自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氣腫及支氣管炎;25% 的死因是 來自於冠狀動脈疾病。抽菸還會造成其他潛在的疾病;像是中風,肺 炎,主動脈瘤以及心臟肌肉缺血疾病(Mcelnay, Maguire, Drummond, &

Hughes, 2000)。Liaw & Chen(1998)以大型世代研究發現國人死亡原因 當中有百分之二十之男性死亡歸因於菸害,女性有百分之四歸因於菸 害。換言之,台灣將於2020年時,每年將有 63,288名男性及3,770 名女性死於菸害。

(9)

行政院衛生署統計民國九十六年十大死因排行前三名為惡性腫 瘤、心臟疾病及腦血管疾病(行政院衛生署,2008),均和吸菸有密切 的關係(Thun, Day-Lally, Calle, Flanders, & Heath, 1995 ;

Brønnum-Hansen, 2002 ; Cataldo, 2003 ; Vollset, Tverdal, & Gjessing, 2006)。癌症發生率,二十餘年來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根據行政 院衛生署於九十五年全國男女十大癌症發生率統計資料顯示,肺癌於 男性罹癌發生率位居第三。此結果與男性吸菸有關(行政院衛生署國 民健康局,2008)。女性吸菸則易有流產、早產及新生兒體重不足等 問題。(Ayanian, & Cleary, 1999)。

在台灣地區男性吸菸一直居高不下,盛行率約為46%至52%,比

歐美國家還高,而女性的吸菸盛行率也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鄭、溫、

蔡、蔡,2003)。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研究調查於九十六年 台灣地區目前仍持續吸菸比例;依性別、各年齡層調查結果顯示;男 性30-39歲,共計1467人,佔50.57% 最高,其次是40-49歲,共計1666 人,佔49.95%,而65歲以上,共計962人,佔27.69 %。女性30-39歲,

共計2077人,佔7.91%最高(行政院衛生署網站國民健康局,2009)。

依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的估計,在我國胸腔科門診中約有 20-30%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40歲以上的人口中約有4-5%之 間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吸菸為慢性阻塞性肺病最主要之危險因 子,約佔所有因素百分之八十至九十,而吸菸的人口中,有百分之十

(10)

10 

五會得慢性阻塞性肺病。相對的,若診斷後仍持續吸菸行為,亦會使 原來的肺功能程度更衰退(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2009)。

綜合上述,可以清楚的發現吸菸問題對人類的健康及生命會造成

嚴重的威脅。且在我國地區菸品對於成年男性的使用仍居高不下,國 人誘發肺癌及慢性疾病劇增,尤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之最。因此菸害 防制法在政府的重視下不斷的推動著,盼未來吸菸盛行率會有逐年下 降的趨勢。相對的,也能減少疾病的發生率及致死率。

第二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理變化、症狀與診斷 (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理變化與症狀

隨著醫療進步,人口老化問題日趨嚴重,老年慢性病的照護議題

逐漸受到重視。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種常見的老年慢性疾病,主因為呼氣氣流受阻,疾病特 性為慢性且不可逆,僅能藉由改變生活習慣及長期用藥來改善相關症 狀(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2009)。

「慢性阻塞性肺病」乃是由「慢性支氣管炎」或「肺氣腫」所引起氣 流阻塞之一種病況,以及部分氣喘患者若其氣流阻塞已不可回復所造 成。這種氣流阻塞通常為緩慢進行性,肺功能檢查顯示最大吐氣量減 少且持續數個月以上沒有太大改變。但可能同時伴有呼吸道反應過 強,且可能部份氣道阻塞是可逆的。「慢性支氣管炎」為一臨床診斷 用詞,乃指呼吸道分泌過多黏液,以致連續兩年中每年至少三個月以

(11)

11 

上的大部份時間有咳痰症狀,而無其他可引起慢性咳嗽因素之病況。

呼吸道分泌黏液過量,不一定有氣流阻塞。「肺氣腫」為病理學用詞,

是指末端細支氣管以下之氣道有不正常且永久性之擴大,合併肺泡壁 破壞之現象。

慢性阻塞性肺病最明顯的表徵為長期咳嗽有痰和呼吸困難。咳嗽

的程度與肺部機能的衰退度並無相關。在急性惡化期或併發感染時,

咳膿痰、痰量會增加、偶爾痰中會帶血絲。呼吸困難是緩慢逐漸地加 重,終至影響日常生活活動。當病患明顯感受到呼吸困難時,多已五 十歲以上,且肺功能呈現已有中度以上的氣道阻塞(台灣胸腔暨重症 加護醫學會,2009)。

(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診斷與嚴重程度分期

由於統計學上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死亡率與罹病率之高低與用

力吐氣第一秒的吐氣容積量(FEV1,以下簡稱一秒量)減少程度相 關性最好,且它與氣道阻塞程度、氣喘程度、運動量耐力、外科手術 後肺部併發症頻率皆有關。因此臨床上建議以一秒量作為慢性阻塞性 肺病之分期指標。(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2009)。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1年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GOLD)研究會議中提出 並於2003年7月修正診斷COPD的重要指標,應包括每天或是間歇性的 慢性咳嗽有痰、呼吸困難及過去曾經暴露於刺激性環境,如塵土、化

(12)

12 

學氣體(Corbridge, & Berry, 2007)。依據病患的症狀及肺功能檢查將慢 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為0-IV期,0期是指出現慢性咳嗽有痰及暴露於刺 激性物質環境,但是肺功能仍屬於正常;當FEV1/FVC < 70%,FEV1

≧ 80% predicted,慢性咳嗽有痰為第I期,屬輕度;當FEV1/FVC <

70%,50% ≦ FEV1 ≦ 80% predicted 為第II期,為中度,有運動性呼 吸困難症狀;當FEV1/FVC < 70%,30% ≦ FEV1 ≦ 50% predicted 為 第III期,呼吸困難更加惡化影響生活品質,屬重度;而當FEV1/FVC <

70%,FEV1 < 30% predicted,合併呼吸衰竭症狀出現時生活品質受到 重大打擊,急性發作會危及生命,則進入第IV期,屬極重度(GOLD Guideline, 2003)。

第三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盛行率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個全球性的健康問題。依世界衛生組織統

計,全球有8000萬人為中度到重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2002 年為全球第5大死因(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2004,

2007)。研究人員根據統計預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2030年以前將 成為全世界第三大主要死因。(Morbidity & Mortality Weekly

Report,2008)。在美國地區2000–2005 統計顯示,大於25歲因慢性阻塞

性肺疾病死亡的個案多達 718,077人(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2004, 2007)。

在我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盛行率並無明確的調查報告,依台

(13)

13 

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2009)的估計,胸腔科門診中約有20-30%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40歲以上的人口中約有4-5%之間罹患慢性 阻塞性肺疾病。行政院衛生署全民健保醫療統計的統計資料亦顯示民 國九十一年台灣地區門診人數共計2,040 萬人,其中呼吸系統疾病就 診率為就達72.33%,亦指出,「支氣管炎、肺氣腫及氣喘」是台灣地 區門診就診率之第六位,可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確實為我國民眾嚴重 的健康問題(廖、葉、廖、陳,2004)。吸菸人口日益增加,慢性阻塞 性疾病者人數在增加中,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 年報顯示;於九十五年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門診就診率統計人數已 增加為7,537萬人;而九十六年統計人數為7,785萬人;且針對年齡層 發現,超過40歲以上之就診比例逐漸增加,年齡遞增其就診人數也隨 之遞增;以九十六年統計結果顯示,40-44歲人口中,男女性共有4,806

萬人,60-64歲男女則增加至9,807萬人。中央健康保險局資料也顯示,

九十四年國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一年住院總花費達9.4億元,較 九十三年增加11.4%(中央健康保險局,2007)。

第四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之危險因子

吸菸是造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之主要因素。在台灣慢性阻塞

性肺疾病有 80-90% 是由吸菸所引起的,並且會在呼吸道中造成發炎 反應及過度的分泌黏液(Barnett, 2008)。吸菸的人口中,有百分之十五 會得慢性阻塞性肺病。其它的危險因子還包括二手菸、空氣汙染、呼

(14)

14 

吸道反應過強、哮喘、特異體質、性別、種族、社經地位、職業以及 甲一型抗胰蛋白酵素(α1-antitrypsin; ATT) 缺乏症。ATT為肝臟製造 的一種醣蛋白,主要作用為抑制白血球之彈性蛋白酵素;嚴重缺乏時 會造成早發性肺氣腫,吸菸者四十歲,而不吸菸者約五十餘歲即出現 肺氣腫。另外,社經地位低者,其罹病率與死亡率均較高(台灣胸腔 暨重症加護醫學會,2009)。

第五節 吸菸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響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多有每天二十支(一包)香菸以上,至少

二十年之抽菸史。大約在四、五十歲後逐漸出現咳嗽多痰症狀;氣促 現象則多在五、六十歲後出現。急性惡化期之特徵為咳嗽加劇、膿痰、

哮鳴、氣促加劇,有時伴有發燒現象。隨著病程進展,每次急性惡化 期之間隔時間會愈來愈短。到了病程末期逐漸出現低血氧症與高二氧 化碳血症。嚴重之病人甚至出現肺心症(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 會,2009)。病患因抽菸等因素使肺部功能降低,長期受身體症狀及 心理因素困擾,嚴重的也影響病患的生活品質(Moody, McCormick, &

Williams, 1992)。

正常人若不吸菸,自三十五歲後,一秒量(FEV1)每年約減少

三十毫升,而吸菸者減少的速度更快,甚至每年可減少一百五十毫 升。戒菸對於肺功能的恢復並無助益,但肺功能惡化的速度可減緩到 與不吸菸者相同。一旦疾病診斷確立,治療上首要之務就是要幫助病

(15)

15 

患戒菸,其目的是為了減緩肺功能的下降及減輕病繼續惡化,並可減 緩疾病的盛行及醫療成本的花費(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2009)。

第六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吸菸的盛行率

國內外研究結果均發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於門診治療期

間,仍有持續吸菸之問題,且有較高比例的患者在疾病診斷後仍無法 戒菸,儘管經由勸告或是瞭解吸菸所帶來的肺部持續傷害,仍維持吸 菸行為(廖、葉、廖、陳,2004;曾,1997;曾、黃,1996;Clinical highlights, 2005;Schiller, & Ni, 2006;Schofield, Kerr, & Tolson, 2007;Hirayama et al., 2008)。

Schiller & Ni(2006)調查1997-2002年,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 者共11,238人,發現有36.2%的患者目前仍持續吸菸。Hirayama et al.(2008)在日本也有一篇研究針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活型態 研究,收集六家醫院,進行 276 名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調查 結果發現,儘管醫師提出戒菸的建議,絕大部分(89%)患者在治療期 間每天仍有吸菸的習慣。在國內,曾和黃(1996)調查60位慢性阻塞性 肺疾病患者發現,患者對於戒菸建議遵從行為偏低,60位個案中,有 18.3%仍持續吸菸,且這些患者表示「不吸菸也是可以的,但沒有其 他嗜好,無聊只好吸菸」、「年紀這麼大再活也沒幾年,不需要戒菸」,

顯示患者雖然知道戒菸的重要性,但是戒菸的遵從行為仍差。Schiller

& Ni(2006) 研究更指出,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共11,238人中,

(16)

16 

有22.9% 是不接受任何醫療人員的戒菸勸告。雖病患試圖想戒菸,但 只有14.6%患者成功戒菸。

由此可知落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戒菸行為十分困難,因此瞭 解影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戒菸行為的因素,將可協助發展更有效的 介入措施以協助病人戒菸,盼能藉此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吸菸之行為。

第七節 吸菸行為的定義及形成過程

劉、葉(2005)吸菸行為屬漸進發展過程,依據不同成癮情形,其

戒菸成功率也不同。因此了解吸菸行為的分類,將有助於臨床戒菸策 略的推行(張、王,2004)。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吸菸行為可分為 有吸菸者、不吸菸者、曾吸菸者,其定義分述如下:

1. 有吸菸者:

即指調查當時有固定抽菸習慣者;有吸菸者又分為每天吸菸者或

偶而吸菸者,指的是每天至少吸菸一次或有吸菸習慣但非每天吸菸。

2. 不吸菸者:

即指調查當時完全不吸菸的人,包括:(1)已戒菸者,即曾經每天

吸菸但目前已完全不吸菸者;(2) 從未吸菸者,指從未吸菸者。

3. 曾吸菸者

指過去一生中曾吸菸超過 100 根菸以上者,但現在位習慣性吸

菸。

(17)

17 

黃(2000)進行台灣地區對於吸菸行為調查研究,以電話訪問全國

23個縣市18歲以上民眾,其中有69.9% 受訪者從未吸菸,21.1% 每天

吸菸,3.4% 有吸菸但非每天吸,5.4% 為過去吸菸者現在已戒菸,而 每天吸菸者的菸齡以九年以上最多(佔 76.1%)。李、潘 (2000) 針對 台灣地區成年人之吸菸者率與吸菸行為調查發現;有47.41% 的國人 每天吸菸,65.74% 為偶而吸菸。根據研究顯示每天吸菸者比偶而吸 菸者的煙量更大,尼古丁的成癮情形也會更加嚴重,因此要戒除的機 會就更低(陳,2004)。

吸菸行為的建立,剛開始是嘗試吸菸,進而偶而吸菸,最後變成

習慣吸菸。周(2000)綜合Cresell 等人、世界衛生組織的分期,將吸菸 的形成過程分為五期:

一、 準備期或偶發期(preparation):在準備期,依序會對吸菸者形 成影響的為父母、同儕及大眾傳播媒體對吸菸的態度及行為。

二、 起始與試驗期(initiation and experimentation):開始嘗試吸菸年 齡介於 7-14歲,此時同儕壓力、自我形象與社會因素皆是影響吸 菸主要因素。

三、 習慣期或偶發期(habituation or occaional smoking):吸菸習慣 養成通常開始於青少年時期。父母及同儕的吸菸行為與自我吸菸 的想法兩相對照之後,決定是否為吸菸者。

四、 維持期或規律吸菸期 (regular smoking or maintenance) : 在

(18)

18 

各種不同情境中至少每週吸一次菸。

五、 終止期或尼古丁依賴期 (final stage or nicotine dependence and

addiction) 吸菸者對於尼古丁產生生理上需求,這需求包括戒斷

症候群的出現以及對尼古丁的耐受性增加。

起始期與終止期是吸菸行為的兩大重要關鍵,在這兩階段中,

吸菸者的認知極為重要,此認知即是個人知識及健康信念,研究發 現個人的健康信念影響吸菸者是否願意採取戒菸行動(周,2000)。

戒菸行為在每個階段有其不同的影響因素,但都取決於吸菸者

的健康信念,同時,戒菸行為不僅是吸菸者中止吸菸動作而已,還 需要後續的堅持,才可以成功地戒除菸癮,而這份堅持與自我效能 有密切的關係(張、王,2004)。若可以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的健康信念加強此方面的指導,同時在患者戒菸過程中強化其自我 效能或許將可以協助患者有效戒除菸癮。

第八節 跨理論模式-行為改變階段

跨理論模式 (Transtheoretical Model, TTM) 是 Prochaska 及

DiClemente 兩位學者綜合心理治療和行為改變的各家理論於1983年

所發展而成的。該模式最初是應用在解釋抽菸行為並發展戒菸的策 略,之後也被廣泛的發展及運用在各議題。此模式中包含四大部分:

1. 行為改變階段 (The stages of change),2. 改變過程 (The process of change),3. 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4. 決策權衡(Decisional

(19)

19 

Balance)(Keller & Fleury, 2000)。

行為改變階段 (The stages of change) 在 Prochaska 及

DiClemente (1983) 發展跨理論模式時,被認為人的行為改變是動態

的過程,並非能以單純的「有」或「無」來劃分。他們將此過程分為 五個階段(Keller & Fleury, 2000):其運用在戒菸行為階段如下:無意 圖期(Cessation precontemplation) 是在未來6 個月中並無戒菸之打 算、意圖期(Cessation contemplation) 是已意識到吸菸的問題,打算在 未來6 個月內戒菸、準備期(Cessation preparation) 是在一個月內開始 戒菸、行動期(Cessation Action) 是已經戒菸,但尚未滿六個月、維持 期(Cessation Maintenance) 是已經戒菸滿6 個月以上(劉、呂,2005)。

上述每一階段的進行都是往下一階段循序漸進或回到前一階

段,構成為一個動態的架構(陳,2001)。

第九節戒菸健康信念

健康信念模式是由社會心理學家 Hochbaum、Kegles、Rosenstock 及 Necker 等人,於1950年開始陸續發展出來的。此模式認為當一 個人覺得易罹患疾病,而該病的結果很嚴重時,會衡量採取行動後 的利益是否超過行動的障礙,再加上一些其他線索如大眾傳播、家 人忠告等,最後決定是否採取行動。此外,一個人的背景,如年齡、

教育程度、性別、對疾病的知識,也會影響認知(陳、李、李,2003)。

健康信念模式主張個人行為欲達到某目標而採取的行動,包

(20)

20 

括:個人認知、個人採行某健康行動效果的估計、行動線索三個主 要概念(Becker, 1974)。

1. 個人認知包括兩個變項:

(1) 自覺罹患性(perceived susceptibility):意指個人對於該行為或感染 該疾病的主觀危機感受,及感受到個人健康危機。

(2) 自覺嚴重性 (perceived severity):對於感染該疾病或該健康議題的 嚴重性感受。

2. 個人採行某健康行動效果的估計包括兩個變項:

(1) 自覺利益性 (perceived benefit):為個人對於從是該行為可以獲得

的利益或減少罹患疾病的信念。當戒菸者感受戒菸所帶來的利 益越高,戒菸機率就越高。

(2) 自覺障礙性 (perceived barrier):為個人欲從事該行為的潛在負面 因素,感受到可能付出的代價。當吸菸者可能感受到戒菸時會 害怕戒菸失敗或不吸菸會有尼古丁戒斷症狀。而當戒菸者感受 戒菸所帶來的障礙越多,戒菸機率就越低。

3.行動線索:是促成採取行動的策略。包括外部線索與內部線索兩大 部分。如:大眾傳播的教育活動、健康檢查的通知單、親朋好友的忠 告、醫護人員的忠告等均可歸為外部線索。自覺身體不適則屬內部線 索。

研究顯示健康信念與不吸菸成正向關係(謝、尹,1996;黃,1997),

(21)

21 

健康信念模式應用在相關戒菸研究中;黃(1997)探討大學生健康信 念、自我效能、社會支持與吸菸行為,發現88.1% 的大學生認為避 免吸菸對一個人的健康是有非常多的幫助。陳(2004)針對國中生吸菸 行為與健康信念做探討,研究指出吸菸的學生比不吸菸學生有較高的 自覺戒菸障礙性、較低的自我罹患性、自覺嚴重性及利益性。

健康信念模式已多使用在菸害及臨床教育的理論基礎(陳、李、李,

2003)。戒菸行為取決於戒菸者之健康信念,因此瞭解影響健康信念 的因子,以期未來有助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之戒除菸癮。

第十節 戒菸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由Bandura (1997) 的社會學習理論中引用而來。自我

效能是個體於某一特殊情境中,衡量自己是否能表現或避免某特定行 為的信心(陳,2001),且在許多健康行為研究中被提及,被認為是最 有效預測健康行為的一項變相(蔣、郭、林,2004)。Bandura在(1997) 認為行為結果會受自我效能期待的影響,而個人的自我效能信念是透 過行為表現、他人言語的勸說、生理的狀態、他人經驗的感受,經由 認知、激發、情緒、選擇的過程而產生提供行為動力,自我效能越高 越能達成個人健康行為,可用於測量行為改變及維持的重要變項 (鄭,2005)。蔣等人(2004)綜合整理字典及文獻定義「自我效能」特 徵有下三項 : (1) 自己判斷個人有效自我控制能力的一種信念;(2) 個人自覺達成預期行為之信心;(3) 個人為完成一成功行動之思考探

(22)

22 

斷能力。

自我效能因其預測力極佳,故被國內外學者廣泛應用於許多健康

行為引發的預測變項,如運動行為、飲食行為、戒菸行為、疾病之醫 囑遵從性等方面,研究結果驗證自我效能與健康行為或意向有顯著相 關,而與健康行為相關的疾病研究,包括心血管疾病,慢性肺阻塞性 肺病、氣喘、類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等均發現自我效能高者會有較 佳的疾病控制與健康結果,而國內的實證研究也發現自我效能對慢性 病的自我照護行為有顯著的影響(李、林、林,2007)。

鄭(2005)的研究中顯示,戒菸的自我效能越高,戒菸的成功率就

越高,自我效能的信念可有效的引導戒菸成功,戒菸的信心越強,越 能成功戒菸,並可以預測戒菸後回復吸菸的可能性。廖(1995)針對一 般吸菸者的回溯性調查結果顯示,自我效能越高,戒菸之維持行為通 常較好,且越能去控制情境的誘惑。而教育層度越高或年齡較長者,

面臨社交情境及他人遞菸時,若自我效能越高則越能執行拒絕吸菸行 為(潘,2001)。

另外,李等人(2007)表示社會性獎賞乃指讚美或口頭的讚揚,其

有助於個體自我效能及內在動機的提升。當病患獲得鼓勵代表自己的 進步與能力的展現時,將有助於其自我效能的提升。基於此,照護者 宜適時地提供社會支持與獎賞以提升病患的自我效能,進而追求更佳 的行為表現。

(23)

23 

因此,若支持系統與自我效能呈正相關,則當家人、朋友及醫療

的支持系統越多時,個人的自我效能也較好。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 者持續吸菸行為,其社會支持系統對於已戒菸個案是否也有此關係存 在,代研究進行驗證。

第十一節 影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吸菸之因素

影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是否選擇戒菸的因素,包括個人背景

因素、疾病嚴重程度、戒菸知識、尼古丁依賴等,茲分析如下 : 1. 個人背景因素

影響吸煙行為的個人背景因素可能包括年齡、性別、婚姻狀況、

教育程度、社經地位、抽菸史、過去戒菸經驗、社會支持,分述如下:

1年齡

潘(2001)探討影響有吸菸經驗成年男性之戒菸階段的相關因素研

究中發現不同年齡層之間,其戒菸階段的分布有顯著差異,而年齡較 輕者較不利於戒菸。有很多的吸菸者都是在年輕時所養成的習慣,通 常是同儕間的人際壓力,表現獨立或是抗壓的方式,因此青少年的吸 菸習慣為了維持社會關係有可能直到成年(Barnett, 2008)。因此,有研 究顯示戒菸成功的年齡層多發生於45歲以上,而年齡低於45歲以下,

對於自覺社會的吸菸規範較弱,在心理因素方面較不利於戒菸(Jarvis et al., 2003)。但有其他研究顯示(Orleans et al.,1991; Maguire et al.,2000;

Kerr et al.,2004)比起年輕族群,年長族群戒菸有較高的困難度。

(24)

24 

Hirayama et al. (2008) 調查 276 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患病 平均年齡為 66.5 歲,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年齡層在持續吸菸有顯著 差異。

2性別

於台灣地區研究性別在吸菸行為上的差異,男性及女性分別收 案 827位及 90位吸菸者,研究結果顯示,男性和女性抽菸的比例分

別為 45.7% 與4.8%,男性吸菸比例比女性高,且罹患疾病的比例也

較高(Tsai, Tsai, Yang, & Kuo, 2008;陳、李、趙,2008)。研究結果 顯示,台灣女性開始抽菸的年齡在二十歲,導致無法戒菸的因素是 維持體重的控制及掌控情緒穩定;而男性吸菸行為則多建立在社交 環境上(Tsai, Tsai, Yang, & Kuo, 2008)。Hirayama et al.(2008)研究也發 現性別會影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吸菸行為。

3婚姻狀況

配偶是中老年人重要的社會支持系統。潘(2001)戒菸行為相關研 究中指出,有配偶支持與持續戒菸呈現正相關。Hirayama et al. (200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吸菸行為研究調查,結果發現婚姻狀況會影 響患者的吸菸行為,有配偶或有同居者,顯示已戒菸成功的比例較 高。

4教育層度及社經階層

(25)

25 

潘、李(1999)研究指出台灣地區成年人吸菸盛行率以大專及以上

教育程度者最低,高中程度者次之;反之,戒菸的可能性則是隨教育 程度的升高而遞增(潘,2001;卓,1994)。在台灣地區,低社經地位 的人口,吸菸比例較高(鄭、溫、蔡、蔡,2003;陳、李、趙,2008),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2009)也指出,社經地位低者,其慢性 阻塞性肺疾病的罹病率與死亡率均較高。但在美國地區,低社經地位 的吸菸比例較低(Mcelnay, Maguire, Drummond, & Hughes, 2000),

Schofield et al.(2007)的研究指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有90%的高 社經地位患者,雖然知道吸菸對健康帶來的威脅,但仍持續吸菸。

Hirayama et al. (2008) 於日本的研究與台灣的研究結果類似,顯示患

者的教育層度越高,吸菸比例越低,且發現退休的患者,有較高的吸 菸比例。反之,教育層度低,也較不利於戒菸(Jarvis et al., 2003)。

6抽菸史及過去戒菸經驗

Hirayama et al. (2008) 的 276 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發 現,平均菸齡41年,其中仍有89%仍持續維持吸菸行為,而持續吸菸 之患者平均年齡為64.5歲,因此這些個案大多都自青少年時期開始吸 菸,這也顯示吸菸史會影響持續吸菸。過去研究也發現戒菸動機低、

有過戒菸失敗經驗、高尼古丁依賴者,每日抽菸量多、開始吸菸年齡 小於17歲、吸菸年數越久、戒斷症狀越嚴重等因素較不利於戒菸(潘,

2001;Jarvis et al., 2003;West, 2004)。

(26)

26 

7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指的是身邊的夥伴、家人及朋友對戒菸行為的支持

(Väänänen, Kouvonen, Kivimäki, Pentti, & Vahtera, 2008)。在Loretta等 人(1993)研究結果顯示戒菸者的障礙多來自於每天生活中的高度壓力 環境及缺乏社會支持(Harris, 2003),而中年人由於面臨工作及生活上 的挑戰,許多人會藉由吸菸、喝酒來紓解壓力,這也是戒菸的另一重 大威脅(李、盧、顏、林,2004;曾,2004),當人們面臨逆境時的壓 力緩衝,若有好的社會支持者,其生活調適能力也較好(李等,2004;

邱,2001),所以社會支持也是戒菸成功的重要因素。。

卓(1994)探討有吸菸經驗者採取戒菸的相關因素,隨 機 抽 取 台 灣

地 區18歲 以 上 之 成 年 民 眾 共2,433人 , 根 據 訪 視 結 果 抽 出728位 有 吸 菸 經 驗 者 ( 包 括 現 在 吸 菸 、 戒 菸 當 中 及 戒 菸 成 功 者 ) 為對 象,研究結果顯示;重 要 他 人 支 持 戒 菸 程 度 最 高 者 為 配 偶( 包 括 要 好 的 男 、 女 朋 友 )及 子 女 , 分 別 佔78.1% 及64.6% 。 黃(1997) 支持戒菸行為,針對某國立大學一至四年級學生共5,241人,分二十 二個學系,取樣600名學生,探討社會支持對吸菸行為的影響,結果 顯示,有六成大學生的朋友及親人希望吸菸者能夠成功戒菸。但也有 研究指出,青少年的吸菸往往都是她們的父母親及兄弟姐妹都有吸 菸。而這吸菸的習慣為了維持社會關係有可能直到成年(Barnett, 2008)。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持續吸菸行為,其社會支持系統對

(27)

27 

於已戒菸個案是否也有此關係存在,待研究進行驗證。

2. 疾病嚴重程度

Hirayama et al.(2008) 針對 276 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吸菸 之研究顯示,疾病的嚴重程度影響患者持續吸菸有顯著差異,89% 患 者在治療期間每天還仍有吸菸的習慣,研究也發現診斷為輕度慢性阻 塞性肺疾病者,有24.2%仍持續吸菸,而診斷為嚴重及重度程度的患 者,則呈現較低的比例19.4%及9.7%。廖、葉、廖、陳(2004)在138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功能之預測因子研究中發現,疾病嚴重程 度越嚴重者,有較低的吸菸比例

卓(1994)探討有吸菸經驗者採取戒菸的相關因素,隨機抽取台灣

地區18歲以上之成年728位有吸菸經驗者為對象,研究結果顯示戒菸 的行動線索主要是來自「自己生病或感覺身體不舒服」的緣故。

雖然隨著疾病嚴重程度增加與戒菸行為增加,但卻仍有許多嚴重

患者持續吸菸行為,此一現象值得深入探討。

3. 尼古丁依賴

Leona & Francisco (2005) 研究指出,尼古丁是使吸菸者成癮的主 要物質,且由於吸菸者對尼古丁依賴而導致其持續吸菸。尼古丁是使 吸菸者成癮的重要成份,成癮的嚴重程度與海洛因(heroin)或是可卡 因(cocaine)一樣(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2000;West, 2004)。李、

潘 (1999) 研究中發現台灣地區成年男性嘗試戒菸的平均次數在三次

(28)

28 

以上,成功率卻低於25%,因為吸菸者的戒菸動機會於戒菸後二週內 消失,主要是受尼古丁成癮情形所影響。要能有效的戒菸,最有效的 幫助是找到尼古丁替換的藥物及貼片(Mcelnay, Maguire, Drummond,

& Hughes, 2000),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是否如此,值得進一步深 入探討。

第十二節 總結

跨理論模式的行為改變是有階段性的,若能夠清楚的界定出行

為改變的階段,針對每個階段給予適當的介入措施,則可以有效的改 變此行為。過去健康信念模式及戒菸自我效能運用於戒菸行為,目前 尚未運用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有關吸菸行為之探討;因此本研究 將探討影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持續吸菸行為之相關因子。研究者 除了應用健康信念模式外,亦會將戒菸自我效能、尼古丁依賴、疾病 嚴重度等可能影響吸菸行為之重要變項納入,來探討慢性阻塞性肺疾 病患者戒菸行為之影響因素。研究結果將有助於日後慢性阻塞性肺疾 病患者戒菸之推動。

(29)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描述相關性研究設計,以方便取樣方法徵得研究參與

者,以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以戒菸行為改變階段、健康信念模 式及戒菸自我效能為基礎,探討影響慢性阻塞性病患之戒菸行為之因 素。

第二節 收案場所與研究對象 一、 收案場所:

本研究將於北部某醫學中心胸腔內科門診進行收案,經醫師轉介

門診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經詢問曾有吸菸習慣或目前正在吸菸 之患者,經進一步評估符合收案條件者,進行同意書填寫與問卷訪談。

二、 樣本大小:

樣本數估計方面,依照Cohen (1988)的建議,顯著水準(α)

採:0.05、統計檢力: 0.8、中等效應值(medium effect size) : 0.3,使用點 二系相關(point biserial correlation)估計,本研究所需樣本數為82位,

因考量研究過程15% 樣本流失,故預計收案94位,預估問卷回收性 84%。

使用點二系相關(point biserial correlation)估計,其二分變數 (biserial)是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於資料收集後分為已戒菸及持續 吸菸之兩組,將分析影響其主要因素為戒菸自我效能及健康信念模

(30)

30 

式。

三、 收案標準:

符合下列納入條件之患者將參與本研究:

1. 年齡大於45 歲以上

2. 意識清楚,且能以國語或台語溝通者。

3. 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4. 曾有吸菸習慣或目前正在吸菸者。

符合下列排除條件之患者將排除其參與本研究:收案之標準:

1. 曾患有中風、心肌梗塞或急性精神疾病者。

2. 需要持續氧氣治療者。

3. 酒精或其他藥物成癮者。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引用跨理論模式的相關性研究問卷,作為本次研究問卷設

計之依據,並配合研究架構設計欲研究變相之題目。

問卷內容共分為七部分 : 一、 戒菸行為階段量表

此一量表乃 Thaddeus et al.(1999)依據 Prochaska &

DiClemente(1983)跨理論模式發展而成的,本研究將採乃蔡(2006)翻譯 之中文戒菸行為階段量表來測試,將徵求作者同意後使用此一問卷。

問卷內容共有兩題,第一題是「您目前有認真考慮戒菸嗎?」,第二

(31)

31 

題則是「過去一年當中您是否曾經戒菸時間維持二十四小時以上?」

若第一題只要勾選的選項是”我沒有考慮戒菸”,即表示目前完全沒有 打算要戒菸,則受試者的戒菸行為階段屬於「無意圖期」;第一題勾 選”是的,我考慮在半年內戒菸”,表示目前雖然沒有考慮要戒菸,但 在未來六個月內打算要戒菸,則受試者的戒菸行為階段屬於「意圖 期」;若第一題勾選選項是”是的,我考慮在未來一個月內戒菸”,但 第二題勾選選項為”否”,表是打算在一個月內戒菸,但在過去一年中 並沒有採取一些行動,則受試者的戒菸行為階段仍屬於「意圖期」;

若第一題勾選選項是”是的,我考慮在未來一個月內戒菸”,且第二題 勾選的選項是”是”,表示打算在一個月內戒菸,並且在過去一年中已 經採取了一些行動,則受試者的戒菸行為階段屬於「準備期」;若第 一題勾選選項是”我正在戒菸當中,戒菸時間還未滿六個月”,則受試 者的戒菸行為階段屬於「行動期」;若第一題勾選選項是”我正戒菸當 中,戒菸時間已超過六個月”,則受試者的戒菸行為階段屬於「維持 期」。此問卷內容效度,CVI值 0.8 - 1.0;原作者以信度分析量表的內 部一致性皆達可接受程度(Cronbach’s 為 0.7),本研究之內在一致性 其 Cronbach’s α= 0.7。

二、 健康信念模式量表

將採鄭(2005)所擬定戒菸健康信念量表,此量表內容包括菸害疾

病罹患性認知6題(1-6題)、菸害疾病嚴重性認知4題(7-10題)、戒菸利

(32)

32 

益認知4題(11-14題)及戒菸障礙認知4題(15-18題),共18題。採正向計 分方式,非常同意為5分、同意為4分、無意見為3分、不同意為2分、

非常不同意為1分,第1、4、15、16、17、18題為反向計分題,得分 範圍為18至90分,越高表示對於戒菸健康信念越正向,鄭(2005)發展 此一問卷,整體之內容效度CVI值為0.99,並用以測量花蓮地區某醫 院戒菸門診,大於18歲個案共74位的健康信念,其中整體Cronbach’s   為 0.84,本研究之內在一致性其 Cronbach’s α= 0.71。

三、 戒菸自我效能量表(smoking Self-Efficacy Questionnaire)

戒菸自我效能將以鄭(2005)翻譯自Etter、Bergman、Humair 和 Perneger (2000) 之戒菸自我效能量表(smoking Self-Efficacy

Questionnaire)中文版來測量。量表共12題,採Likert 五點記分量表,

評估於各種情境下能夠不吸菸的信心程度。記分方式以回答十成把握 給5分、七成把握給4分、五成把握給3分、三成把握給2分、不可能做 到給1分,得分範圍為12-65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效能越好。原始量 表發展,採質性和量性研究各收119及529位戒菸和持續吸菸,有好的 內在一致性其 Cronbach’s α = 0.95,其問卷內容效度,CVI值為0.97,

內在一致性其 Cronbach’s α = 0.97。

四、 尼古丁成癮程度測試量表:

本 研 究 將 採 用 衛 生 署 國 民 健 康 局(2005)譯 自 Fagerstrom Tolerance Questionnaire (FTQ) ( Fagerstrom & Schneider,1989)的尼古

(33)

33 

丁成癮程度測試量表,並參考黃芷苓(2005) 翻譯尼古丁成癮程度測試 量表問卷,測試120 位戒菸門診成年患者,其內在一致性 Cronbach’s α= 0.63。此量表共八題,包括吸菸者平均一天所吸香菸數目、從早上 醒來到吸第一支菸的時間、在禁菸場所中不能吸菸是否會覺得難以忍 受等;八題分數的加總為尼古丁依賴的總分,分數最低為 0分,最高 為11 分,得分越高代表其對尼古丁的依賴程度越高。0-5 分表示還好,

對尼古丁的依賴程度不高。6-7分表示對尼古丁的依賴程度偏高。8-11 分 表 示 對 尼 古 丁 的 依 賴 程 度 非 常 的 高 。 本 研 究 之 內 在 一 致 性 Cronbach’s α= 0.72。

五、個人基本資料表

由個案自行填寫,內容將包括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教育程度、

社經階層、抽菸史、過去戒菸經驗、罹病年數、其他慢性病與社會支 持。

六、疾病嚴重度

由研究者查看病歷填寫肺功能,並依肺功能測試結果將疾病嚴重 程度分類為輕、中、重度及極重度。

第四節 資料收集過程

正式問卷完成後,研究者於民國99年02月01日至99年10月期間由

研究人員進行施測,在受試者填答問卷前,先行解說研究目的、填寫

(34)

34 

研究參與同意書,說明問卷內容及填答方式,由研究參與者自行填 答,若對問卷有不清楚處,由研究人員進行解說再行施測,若研究對 象年邁、眼力差或不識字等無法自填問卷,在徵得病患同意後,由研 究者協助詢問問卷之內容並代填。並將在問卷回收時逐一檢查問卷填 答是否完整,若有漏答,則請受試者當場補填。

第五節 資料處理分析方法 一、 資料處理

每份問卷回收時將立即檢查是否有漏填之情形,若有做答不完整

將詢問參與者是不願填答或遺漏,若遺漏將請參與者填答完整,若不 願填答則尊重病人意願,鍵入資療前將再逐份檢查,剔除明顯偏誤等 無效問卷後,將原始資料加以編碼,逐項輸入電腦,以SPSS 17.0統 計軟體進行統計分析。

二、 統計分析

1. 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最大值及最小值等 描述性統計量來描述研究對象各變項的分布情形。

2. 以卡方(Chi-square)檢定及 T 檢定(t-test)比較戒菸與否在健康 信念、自我效能、尼古丁依賴、個人背景及疾病特性對戒菸 行為之差異。

3. 以邏輯斯回歸 (Logistic Regression) 檢定研究對象之健康信 念模式、自我效能、尼古丁依賴、疾病嚴重度及個人背景因

(35)

35 

素對於各戒菸行為階段間的解釋力。

第六節 倫理考量

受試者條件為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意識清楚且成年具行

為能力。研究進行前取得收案醫院(IRB 98-2840B )及國立台北護理健 康大學(IRB98A234)人體試驗委員會審查通過始進行收案。由研究者 向門診病患說明研究目的與重要性,強調不論是否填答將絕不影響受 訪者個人權益,在取得書面同意書簽署後進行問卷填答。研究進行以 尊重人權為優先考量,將告知病患有權同意或拒絕參與研究,亦可在 研究進行中退出研究,並告知是否參與本研究將不影響其治療。

(36)

36 

第四章 研究結果

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結果分為以下列四大部分加以分析。第一

節研究對象之戒菸階段、人口學及疾病變項的分布情形。第二節已戒 菸與未戒菸者在人口學及疾病變項的差異情形。第三節研究對象之戒 菸健康信念以及已戒菸與未戒菸者在戒菸健康信念的差異情形。第四 節研究對象之戒菸自我效能及已戒菸與未戒菸者在戒菸自我效能的 差異情形。第五節尚未戒菸者之戒菸經驗及尼古丁依賴情形。第六節 為戒菸之重要預測因子。

第一節 研究對象之戒菸階段、人口學及疾病變項的分布情形 一、研究對象之戒菸階段分布

研究對象之戒菸行為階段分佈,以維持期最高,佔比例54%,其

次是意圖期18%, 並依序為無意圖期17%,準備期6%及行動期5%。

由於處維持期之研究者超過二分之一以上之比例。故處其他各時

期個案數過少,導致無法分析。因此作者將戒菸行為五階段依照定義 合併分為兩類;將維持期及行動期併為已戒菸,佔59%。另將意圖期、

無意圖期及準備期併為未戒菸,佔41%;以利分析。

二、研究對象的人口學及疾病變項的分布情形

本研究共收集符合收案標準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共 100人

,研究對象之人口學資料分析結果如 表1-1,在性別方面,以男性

居多,佔96.0%,女性僅佔 4%,總平均年齡為68歲(68.44±12.49),

(37)

37 

最高為45歲,最低為94歲。教育程度以國小(含)以下最多,佔55%

;其次是國、高中佔25%;大專(含)以上學歷最少,佔20%。婚姻狀 況已婚的比例最高,佔86%;鰥寡所佔比例為 14%。與研究對象同住 情形顯示,以配偶、子女或父母同住最多,佔60%;其次是只與配偶 同住者,佔22%;配偶、子女或孫子女同住佔14%;以獨居最少,佔

4%。職業狀況,以無業居多,佔69%;有職業者,佔31%。研究對

象被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至今平均約三年(3.41±3.63),最少為剛診 斷一個月,最多已二十年。無合併其他慢性病者,佔35%,合併有一 種慢性病,佔50%,合併有兩種以上慢性病者,佔15 %。在半年內 自覺呼吸困難程度,多數認為在特別費力狀況下呼吸喘,佔30%部分 認為輕微活動程度會喘,佔 25%;其次是自覺無呼吸喘,佔20%、中 上程度活動喘,佔18%及中等程度活動喘,佔7%。自覺疾病嚴重度 為輕度者,佔57%;部分自覺正常,佔 20%;其次是自覺為中度,佔

15%,自覺為重度者,佔 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期以 0期(正常)

最多,佔56%;其次是第 II期(中度)、第III期(重度)、IV期(極重度

) ,皆佔 17%;第I 期(輕度),佔7%。

(38)

38 

1-1.已戒菸與未戒菸者人口學與疾病特性之描述性資料與組間差異情形

人口學與疾病特性變項 全體 已戒菸者 未戒菸者 X2/t P 性別

[人數(百分比)]

96(96.0) 4(4.0)

59(100.0) 0(0.0)

37(90.2) 4(9.8)

5.99# 0.026*

年齡

[平均值(標準差)] 68.4±12.4 69.8±11.2 66.4±14.0

1.35 0.178

教育程度

[人數(百分比) ] 國小(含)以下 國、高中 大專(含)以上

55(55.0) 25(25.0) 20(20.0)

39(66.1) 12(20.3) 8(13.6)

16(39.0) 13(31.7) 12(29.3)

7.46 0.024*

婚姻狀況

[人數(百分比)] 已婚

鰥寡

86(86.0) 14(14.0)

52(88.1) 7(11.9)

34(82.9) 7(17.1)

0.54# 0.561

同住情形

[人數(百分比)] 獨居

只與配偶住 配偶/子女/父母 配偶/子女/孫子女

4(4.0) 22(22.0) 60(60.0) 14(14.0)

2(3.4) 16(27.1) 35(59.3) 6(10.2)

2(4.9) 6(14.6) 25(61.0)

8(19.5)

3.36 0.338

目前職業狀況

[人數(百分比)]

31(31.0) 69(69.0)

13(22.0) 46(78.0)

18(43.9) 23(56.1)

5.40# 0.028*

罹病時間(年) [平均值(標準差)]

3.4±3.6 3.8±4.2 2.7±2.4 1.51 0.132

其他慢性疾病

[人數(百分比) ] 一種 兩種以上

35(35.0) 50(50.0) 15(15.0)

24(40.7) 26(44.1) 9(15.3)

11(26.8) 24(58.5) 6(14.6)

2.34 0.310

半年內自覺呼吸困 難程度

[人數(百分比) ]

特別費力活動 中上程度活動 中等程度活動 輕微活動

20(20.0) 30(30.0) 18(18.0) 7(7.0) 25(25.0)

7(11.9) 22(37.3) 12(20.3) 4(6.8) 14(23.7)

13(31.7) 8(19.5) 4(14.6) 3(7.3) 11(26.8)

7.85 0.097

(39)

39 

1-1.已戒菸與未戒菸者人口學與疾病特性之描述性資料與組間差異情形(續)

人口學與疾病特性變項 全體 已戒菸者 未戒菸者 X2/t P 自覺疾病嚴重程度

[人數(百分比) ] 正常 輕度 中度 重度

20(20.0) 57(57.0) 15(15.0) 8(8.0)

8(13.6) 34(57.6) 12(20.3) 5(8.5)

12(30.0) 22(55.0) 3(7.5) 3(7.5)

5.84 0.120

疾病分期(依近 半年內肺功能) [人數(百分比) ]

正常 輕度 中度

重度、極重度

56(56.0) 7(7.0) 17(17.0) 17(17.0)

29(50.0) 2(3.4) 12(20.7) 15(25.8)

27(69.2) 5(12.8) 5(12.8) 2(5.1)

11.0 0.026*

* < .05; ** < .01; *** < .001

#: Fisher’s exact test

第二節、已戒菸與未戒菸者在人口學及疾病變項的差異情形(見表1-1) 一、 已戒菸與未戒菸者在人口學的差異情形

已戒菸者 59位全為男性,而未戒菸者41位中有 4位為女性。

以卡方檢定 (chi-square)檢測組間差異,結果得知已戒菸與未戒菸者 在性別分佈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X2=5.99,р=0.026)。

已戒菸者之平均年齡為69歲(69.8±11.2);未戒菸者平均年齡為 66歲(66.4±14.0)。以獨立樣本T檢定(Independent-Sample T-test)統計 方式檢定,結果顯示已戒菸與未戒菸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平均 年齡未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р=0.178)。

在教育程度分布上,已戒菸者有 39位(66.1%)為國小以下(含)

之教育程度,為最多,12 位(20.3%)為國、高中、8 位(13.6%)為大專(含) 以上之學歷,為最少。未戒菸者有16位(39.0%)為國小以下(含)之教

(40)

40 

育程度,為最多,13位(31.7%)為國、高中、12 位(29.3%)為大專(含) 以上之學歷,為最少。以卡方檢定 (chi-square)結果得知已戒菸與未 戒菸者在教育程度分佈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X2=7.46,р=0.024)。

在已婚狀態的分布情形,已戒菸組多數為已婚,有52位(88.1%)、

未婚或鰥寡的有7 位(11.9%)。未戒菸組多數為已婚,有34位(82.9%)、 未婚或鰥寡的有7 位(17.1%)。以卡方檢定 (chi-square) ,結果顯示已 戒菸與未戒菸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婚姻狀態未達統計上的顯 著差異 (X2=0.54,р=0.561)。

在已戒菸及未戒菸組別中,與配偶、子女及父母同住者,所佔比

例皆比其它組別高;分別為59.3%及61%。與配偶、子女或孫子女同 住者在未戒菸之比例,佔19.5%;已戒菸比例,佔 10.2%;此比例比 其它組別低。以卡方檢定 (chi-square)結果得知同住情形與慢性阻塞 性疾病患者在戒菸與否的分佈未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X2=3.36,

р=0.338)。

無職業者已戒菸之比例(78.0%)比未戒菸(56.1%)高。有職業者之 未戒菸比例 (43.9%)高於已戒菸者(22%)。以卡方檢定 (chi-square)結 果得知職業狀況之慢性阻塞性疾病患者在戒菸與否分佈達統計上的 顯著差異(X2=5.40,р=0.028)。

(41)

41 

二、已戒菸與未戒菸者在疾病變項的差異情形

慢性阻塞性疾病患者在已戒菸組別中,被診斷疾病至今平均為三 年(3.86±4.24);未戒菸組,平均為兩年(2.75±2.43)。以獨立樣本T檢 定(Independent-Sample T-test)統計方式檢定,結果顯示罹患慢性阻塞 性肺疾病所發生年至今在戒菸與否的分佈未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t=1.51,р=0.132)。

無合併其他慢性疾病之研究對象在已戒菸組(40.7)比未戒菸組 (26.8%)比例高。合併一種慢性疾病之研究對象在未戒菸組之比例 (58.5)比已戒菸組(44.1)高。合併有兩種以上之慢性疾病之研究對象在 已戒菸組呈現較低比例(15.3%)。以卡方檢定 (chi-square)結果得知合 併其他慢性疾病之種數在戒菸與否分佈未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X2=2.34,р=0.310)。

自覺特別費力感呼吸困難之研究對象在已戒菸組中,佔比例最高

(37.3%),且較其它程度比例高;此比例亦高於未戒菸組(19.5%);其 次是自覺輕度活動感呼吸困難者在已戒菸組,佔 23.7%。自覺無呼吸 困難者在未戒菸組別中最高,佔 31.7%;其次是自覺輕度呼吸困難者 及特別費力感呼吸困難者,各佔比例26.8%、19.5%。故以卡方檢定 (chi-square)結果得知半年內自覺呼吸困難程度在戒菸與否的分佈未 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X2=7.85,р=0.097)。

自覺疾病嚴重程度為輕度之研究對象在已戒菸(57.6%)之分佈

(42)

42 

比例比未戒菸(55.0%)高,此比例較其它程度比例高。自覺疾病嚴重 程度為重度之研究對象已戒菸,佔8.5%;此比例比其他疾病嚴重程 度之比例少。以卡方檢定 (chi-square)結果得知自覺疾病嚴重程度在 戒菸與否的分佈未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X2=5.84,р=0.12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期為正常之研究對象在未戒菸(69.2%)比已 戒菸(50.0%)組所佔比例高。研究對象處輕度者,在已戒菸之比例較 其它疾病分期低,佔3.4%。分期為重度及極重度在已戒菸組之比例

(25.8%)高於未戒菸組(5.1%);在未戒菸組中,此分期又較其它分期比

例低。以卡方檢定 (chi-square)結果得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期在戒 菸與否的分佈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X2=11.0,р=0.026)。

第三節、研究對象之戒菸健康信念以及已戒菸與未戒菸者在戒菸健康 信念的差異情形

研究個案之戒菸健康信念總平均得分為 64.9±7.6。其中已戒菸者

得分(67.9±5.0)比未戒菸者(60.6±7.6)得分高,且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t=5.76,р <0.001)而菸害疾病罹患性認知(t=3.44,р=0.001)、菸害疾 病嚴重性認知(t=2.04,р=0.044)、戒菸利益認知(t=2.12,р=0.036)、戒 菸障礙認知(t=6.48,р <0.001)四層面,在已戒菸者得分皆比未戒菸者 得分高,且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於戒菸健康信念各題項中,包含了「我認為戒不戒菸對身體的健

康都一樣」、「戒菸中,拒絕他人的敬菸,我認為會對不起別人」、「戒

(43)

43 

菸必須要克服菸癮,我認為是困難的事情」、「我認為不吸菸會讓我覺 得生活欠缺興趣」、「我認為不吸菸會讓我有壓力時,無法得到放鬆」

在未戒菸者之平均得分皆比已戒菸者高 (表 1-2.2),且達統計上的顯 著差異(P<0.01)。另外還包括「我相信長期而言,戒菸能為自己節省 金錢」、「我相信戒菸有助於家人、朋友避免受二手菸的危害」在已戒 菸者之平均得分比未戒菸者高,且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P<0.01)。

1-2.1、戒菸自我效能與戒菸健康信念之得分與組間差異情形

戒菸自我效能與戒菸健康信念 (得分範圍)

[平均值(標準差)] T P

全體 已戒菸者 未戒菸者

戒菸自我效能 (13-65) 51.3±16.4 62.6±6.4 35.0±12.1 14.74 <0.001 戒菸健康信念 (18-90) 64.9±7.1 67.9±5.0 60.6±7.6 5.76 <0.001 菸害疾病罹患性認知 (6-30) 21.8±2.8 22.5±2.2 20.6±3.3 3.44 0.001

菸害疾病嚴重性認知 (4-20) 14.5±2.8 15.0±2.3 13.8±3.3 2.04 0.044 戒菸利益認知 (4-20) 15.4±2.1 15.7±1.3 14.8±2.8 2.12 0.036 戒菸障礙認知 (4-20) 13.1±2.9 14.4±2.1 11.1±2.9 6.48 <0.001

Gambar

表 1-1.已戒菸與未戒菸者人口學與疾病特性之描述性資料與組間差異情形
表 1-1.已戒菸與未戒菸者人口學與疾病特性之描述性資料與組間差異情形(續)
表 1-2.1、戒菸自我效能與戒菸健康信念之得分與組間差異情形
表 1-2.2、戒菸健康信念各題之得分情形
+4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added stable gain, ASG等各種不同面向的測試進行評估。多位學者Freed & Soli, 2006; Merks et al., 2006; Parsa, 2006使用模擬耳進行可增加穩定增益值added stable gain, ASG之試驗,結果可得約0-18 dB之增益差值,且不影響音質;亦有以受試者之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