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DOC 163.20.146.1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DOC 163.20.146.11"

Copied!
6
0
0

Teks penuh

(1)

為著魚是生活,為了海是心情。每個漁人心裡都埋藏著一幅屬於個人的海洋圖像。

節錄自廖鴻基〈丁挽〉

一、海的感覺

下表內容是和海洋主題相關的歌曲、電影及漫畫,同學可以利用網路搜尋,了解這些作品的內容。

海洋歌曲 海洋電影 海洋漫畫

1. 愛情:張惠妹〈聽海〉、張雨生

〈大海〉、弦子〈沿海地帶〉。

2. 鄉愁:胡德夫〈太平洋的風〉、

陳建年〈海洋〉。

3. 生命:蔡依林〈海洋之心〉。

1. 西方:《鐵達尼號》、《神鬼 奇航》。

2. 東方:《海角七號》、《崖上 的波妞》。

1. 冒險類:《海賊王》。

2. 童話類:《小美人魚》。

二、海洋文學

(一)定義:

所謂海洋文學,是以自然海洋、海岸(濱海陸地)的環境及在其上所生成的人文活動為主題,並有 明顯海洋意識的文學作品。 (楊政源《臺灣文學評論臺灣海洋文學鳥瞰》)

(二)西方海洋文學與臺灣海洋文學之比較

西方海洋文學 臺灣海洋文學

舉 例

《伊里亞德》、《奧迪賽》、《白鯨記》、《老人與海》 《討海人》、《冷海情深》

特 色

西方海洋文學常是呈現一種「探險」的模式,是 英雄冒險、人類征服與個人意志力的展現,航向 外在的海洋,也航向內心深層的、不為人知的野 性與好奇的激動。海洋,成為鍛鍊與試煉人性的 場域。

1.1987年解嚴前,臺灣因為政治因素,海洋文

學一直未能進入主流。

2.1967年黃春明《看海的日子》,描寫人們對海

洋開闊的想像與充滿生機的希望,可視為臺 灣海洋文學的開端。然而海洋依然只存在於 遙遠的彼岸,直至1996年廖鴻基的《討海 人》

以及1997年夏曼.藍波安的《冷海情深》,

臺灣的海洋文學終於從海的邊緣寫到了海洋 本身,他們二人亦成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海 洋文學作家。

____ ____班  座號____

姓名 ________

________

__有著作 侵害必究

國文三 語體文補充包

第四課 丁挽

配合課文:世說新語選

(2)

廖鴻基是文壇中寫作海洋文學的重要作家,他懂得海性,了解魚性,也嫻熟討海的技能,所以他 的作品中有討海人與大自然搏鬥的海洋經驗,有人與大海深層生命牽繫的可貴體認,也有討海人在 風浪中捕魚的辛勞與驚險,文筆生動細膩,情感真摯而深刻。

參考影音:

1.【味全TV】廖鴻基看見臺灣海(一)蔚藍海之美

味全 T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tFDVFXB_80

2.【味全TV】廖鴻基看見臺灣海(二)靠近海 感動不言而喻

味全 T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XpiUpiN8aY

3.【味全TV】廖鴻基看見臺灣海(三)消逝的美麗海岸線

味全 T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a14tbNXQO0

一、廖鴻基的自然寫作歷程

時期 說明

第一階段 討海人

1. 代表作品:【《討海人》】。

2. 三十五歲時成為專業的漁人。《討海人》中所書寫種種,可以說是他對漁人生活 的「回憶」。

3. 「討海人」時期的回憶一直潛存在之後的各部書中。

第二階段 尋鯨人

1. 代表作品:【《鯨生鯨世》】。

2. 身分轉為業餘的鯨豚研究者,並與學術單位、影像記錄者合作,將「花蓮沿 岸海域鯨類生態研究計畫」的觀察過程發而為文,出版了《鯨生鯨世》。

3. 《鯨生鯨世》處處可見剪裁的痕跡與靈動的文學語言,並非是一部純粹的自然 科學觀察紀錄。

第三階段 護鯨人

1. 代表作品:《漂流監獄》、《來自深海》、《海洋遊俠》。

2. 成立「黑潮海洋環境保護協會」之後,廖鴻基身分再次由業餘觀察者轉變為保 育運動者。

二、廖鴻基 VS. 夏曼.藍波安

作家 廖鴻基 夏曼藍波安

族群 漢人 【 達悟人 】

航海經驗 乘船捕魚 潛水射魚

生態保育 現代性的反思 達悟族傳統文化的挑戰

信仰 討海人信仰的描寫。 海洋、善靈、惡靈,表現其對達悟文化的理解與回歸。 書寫題材 「描寫討海人的生命共相」、「擬人

化的魚與鯨豚」、「為海洋環境發 聲」、「建構海洋為主體的世界」等 四個層面。

「神話與歷史的紀錄書寫」、「塑造達悟文化傳統延伸的 海洋空間」、「打擊漢化主義,捍衛達悟人的尊嚴」等三 個面向。

(3)

語言特色 文體跳躍風格,自由出入於散文、

小說與詩之間。

融合達悟思維與漢語的方式進行書寫。

(資料來源:王國安〈論夏曼藍波安與廖鴻基海洋書寫的差異〉/李珮琪《海洋作為認同的場域——

從廖鴻基及夏曼.藍波安作品探究其認同與實踐》,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

一、結構分析

二、基礎題:請檢索課文內容,並回答下列問題。

1. 丁挽是漁民對什麼魚的俗稱?(第三段)

答:丁挽是漁民們對旗魚的俗稱,文中的丁挽則特指白皮旗魚。

2. 當丁挽的尾鰭露出水面一定的高度,而被鏢魚船發現、追逐時,作者如何描寫丁挽奔走的樣貌?

(第四段)

答:牠會像個奔跑的旗手,一個意氣風發不肯輕易降下旗子的旗手。

3. 作者如何形容在墨藍的水面上白浪湧動的情形?(第五段)

答:一朵朵即開即謝的雪白浪花在高低湧動的黑色山丘上綻放。(用花朵的意象來形容浪)

4. 作者為什麼迷戀海洋?(第七段)

答:(1)作者可以任意遨遊無限寬廣和無限驚奇的海洋。

(2)海洋紓解了岸上人對人、眼對眼的擁擠世界,對作者而言,一個甲板就是一個王國。

(3)在海上人際關係單純而原始,打破了陸地生活人為的樊籬──規範、制度等,人性得以掙 脫束縛,無遮無藏。

三、進階題:請分析課文內容,並回答下列問題。

1. 作者為何懷疑海湧伯「體內流著的不是溫紅腥熱的血液,而是藍澄澄的冰涼潮水」?(第十二段)

答:海洋是海湧伯展現活力、奔放生命的地方,與海洋搏鬥的歷程正是海湧伯展露個性、經驗與 自信的舞臺。而海湧伯沉穩,正像藍澄澄潮水給人的印象。

2. 作者為什麼說「離開澎湃海水後,丁挽和漁人都已失去了風采和美麗」?(第三十六段)

答:海洋提供各種生物展現力與美,也賦予漁人活力與風采。漁人和丁挽在海上的激烈戰鬥是生 命的美麗燦爛與成就,所以離開了海水,二者皆失去了各自展現的風采和美麗的舞臺。

3. 上岸之後,作者為何無法向碼頭上圍觀的人群抒述,或解釋捕魚的過程?(第三十六段)

答:因為圍觀者只注意漁獲結果,沒人理解漁人在海上的辛勞與驚險,所以有些人生的滋味只能 自己咀嚼及感受,無法向人抒發。

4. 作者認為海上捕魚是「一場滔天巨浪般的演出,沒有劇本、沒有觀眾」,請說明原因。(第三十六 段)

答:漁人在滔天巨浪的海上捕魚充滿驚險與變數,所以說沒有劇本;而遠離人群的海上生活,內 心難以解釋的孤寂感,也非一般人所能理解,所以說沒有觀眾。

5. 在本文中「海湧伯」、「粗勇仔」及作者三人,各有其角色任務,請試著分析三人的形象。

答:海湧伯代表沉穩內斂、海洋經驗豐富的老漁人;粗勇仔是忠於職守的好助手;而作者則是初 次體驗鏢魚船的工作。

激烈搏鬥

由平靜返航中,追憶 海上鏢魚的驚險 平靜回航

(第一大段)

墮入首航鏢魚的回憶中 為詭譎特異海上奇遇而震撼

【 作者 】

雙眼凝視猛烈起伏的船尖 神情專注,穩穩掌舵

【 粗勇仔 】――腳步踉蹌收拾著甲板上凌 亂糾結的漁繩

歸於平靜――所有的光和熱,就要在船隻靠 岸後停頓、靜寂

海陸的不同――人群只見丁挽,無法理解捕 捉的過程

作者初試身手,卻失手 負傷的丁挽與漁船相搏 海湧伯終於制服丁挽

那是一場人與魚的生 存鬥爭

出港之初――追憶初航時拖釣「土托」,而述 說討海的心情

遇見丁挽――丁挽,於陰冷天候下孤獨現 身,眼神隱著狡黠

絢爛歸於平靜,海面 的生存競爭、海洋的驚 奇美麗,唯有漁人親 身經歷方可領略

【 海湧伯 】

海上鏢魚

(第二~四大段)

返航海港

(第五大段)

(4)

6. 由本文中可知,廖鴻基選擇作為討海人的目的為何?

答:為著魚,也為著生活;為著海,也為著心情。對廖鴻基而言,海洋總像一塊強大的磁鐵,輕 易地攝住了他所有的神經磁波。他曾說:也說不上到底為什麼,每當眼睛碰觸海面,整個人 就會像易溶粉末般漫進水裡。

7. 閱讀本文之後,請整理出丁挽的外型、習性、出現時間等。

答:

外型 尖嘴如釘、勁力如挽車。堅硬的尖嘴上長著細密銳利的小顆粒,使得牠的尖嘴像一支精製的 狼牙棒。

習性

始終把尾鰭露出水面一定高度,像一隻豎立在海面的小旗子。看見船隻,仍從容悠游在翻湧 的浪頭。牠不會主動追逐船隻,而是等待勾引船隻的追逐。尖銳刁鑽,喜用尖嘴玩弄食物,

或刻意放走小魚,再以尖喙阻擋其竄逃,甚至把小魚挑起拋向空中。

出現

時間 中秋過後、東北季風吹起,隨著黑潮洄游靠近花蓮海岸。

8. 丁挽與海湧伯之比較

透過外在形象、個性特點、行為動作等,作者鋪寫二者性格上的相似之處,也由於這些相似點,使

他們的對決旗鼓相當,過程分外精彩。下列表格為丁挽與海湧伯的比較,請將【 】處填入正確的答 案。

角色 丁挽 海湧伯

基本

介紹 「白皮旗魚」的俗稱,是掠食性的凶猛魚類。 漁船船長,熟稔海性和魚性,膽大心細,能充分 掌握大海,是討海人中的典範。

相 似 之 處 的 類 比

1 丁挽桀驁不馴、尖銳刁鑽,喜歡用牠的尖嘴 玩弄食物,和漁船戲耍。

海湧伯是出名的鏢丁挽好手,懂海性和魚性,細 心大膽,技術高超,與丁挽之間的交手過招「無 輸無贏」。

2

丁挽,只在陰冷灰暗巨浪滔天的天候下孤獨 出現,等候勾引著船隻的追逐。牠把眼睛埋 在水面下,讓漁人感覺牠的狡黠和神祕。

在漁港內海湧伯是出了名的【 陰冷 】脾氣,身影 孤獨,除了對作者及粗勇仔友好外,對其他的人 或事,都保持慣常的【 鐵寒 】面孔。

3 丁挽看到船隻並不走避,負傷流血也矢志復 仇。

海湧伯沒有逃開丁挽的追擊,毅然踏上鏢魚臺回 擊,不達目的絕不放棄。

4 丁挽尖嘴似一把武士的劍凌空砍殺。 鏢桿在海湧伯手上像【 一把長劍 】,劍氣森寒。 那蒼勁的持鏢姿態,有若破釜沉舟的戰神。

一、海洋資源的未來?

根據聯合國農糧署統計,全球85%具有經濟價值的魚種都已遭受過度捕撈。而海島臺灣過去三十

年沿近海的漁獲量也減少七成,如白鯧、金線魚、赤鯮都已大幅減少。東港著名的黑鮪魚季,近年來 也因為魚源枯竭,捕獲量年年創新低。去年底的北太平洋鮪類及類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ISC)指出,

(5)

太平洋黑鮪從1952至2011年間,數量已減少96.4%。

(資料來源:

http://www.greenpeace.org/taiwan/zh/press/releases/oceans/2013/Sustainable- Seafood-Recipe/財團法人綠色和平基金會〈吃永續 愛海洋〉)

誤以為海洋資源浩瀚如繁的人類,終於在近5、60年海洋科學的研究調查中發現,人類已大幅改變

海洋生態,大動作掠奪海洋資源已經到了覆水難收的程度。由於海洋生態的改變,迫使人們發展養殖 漁業,如果此一頹勢無法有效改善,人類將在2048年無魚可食。怎麼辦?

陳永福船長是臺東成功鎮有名的頂尖鏢旗魚高手,他與妻子一起經營龍漁發號,所從事的產業是 從日治時代流傳至今的鏢旗魚捕魚法,他們的船員是輝吉叔與Momosan,一起在海上奮鬥多年。旗 魚生物專家江偉全博士,在研究太平洋大型掠食魚種的游向與數量,與陳永福船長合作6年,一起 見證到現代化捕魚法對海洋資源掏空的危機。影片中呈現成功鎮小市民的捕魚生活外,也深刻描繪出 大型遠洋漁船衝擊近海漁業,造成資源枯竭,以及傳統捕魚文化將在這一代消逝。

(資料來源:http://e-info.org.tw/node/89503 翁倩文、黃靖文〈《戰浪》──傳統漁法蘊藏永續海 洋〉,環境資訊中心)

參考影音:搶先看!《戰浪》60秒預告片

PTS 臺灣公共電視https://www.youtube.com/watch?

v=UIaOlJfTTD8&list=PLLhKX7btG59fz6SSaf6dVzcaMuDSw6sBL&index=6

二、海洋保育

《群》所跨越的版圖,幾乎是涵蓋了歐、美、非三大洲,故事的「序章」從秘魯環嘉

可的一位漁夫開始,然後場景逐漸轉移,到挪威、加拿大溫哥華、法國里昂、德國基爾、

美國紐約、加納利群島……,從極地、格陵蘭海、阿拉伯海、格里夸灣到西非沿海……,

從賞鯨船、實驗室、獨立號到飛行甲板,從海面、大陸棚、海溝到海底……,全書宛如 是萬花筒一般,不斷地變化出嶄新的場景,而將一切國度或是自然的疆界,全都消 弭於無形。

(資料來源:節錄郝譽翔《群無國界小說》,博客來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78304)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所謂非傳統安全,諸 如國際恐怖主義、武 器擴散、武裝團體非 法活動如海盜、流 行性與傳染性疾病及 重大天然災害等跨國 性安全議題的出現, 使得國家所面臨的安 全挑戰日趨複雜。而 對我國生存與發展影 響最鉅者,仍屬中共 對我國持續增強的軍 事威脅。... 世界衛生組織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今天公布的數據顯示,新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