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悸
一、概述
•
心悸,又名“惊悸”、“怔忡”,是指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 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 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 现的一种病证。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 常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若终日悸动,稍劳尤甚,全身 情况差,病情较重者为怔忡。怔忡多伴惊悸,惊悸日久不 愈者亦可转为怔冲。•
多见于西医学的心神经官能症、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 硬化性心脏病、肺原性心脏病、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
《素问·
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并认为其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 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并对心悸脉象的变化有深刻认识。
•
《素问·
三部九候论》说:“参伍不调者病。”最早记载脉 律不齐是疾病的表现。•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日 死。”最早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以惊 悸、心动悸、心下悸等为病证名,认为其主要病 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 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 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宋代《济生方·
惊悸怔仲健忘门》率先提出怔忡病名,对惊悸、怔仲的病因病机、变证、治法作了较为 详细的记述。
•
《丹溪心法·
惊悸怔忡》中提出心悸当“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
明代《医学正传·
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 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
《景岳全书 · 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 致,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在治疗与护理 上主张“速宜节欲节劳,切戒酒色”;“速宜养气养 精,滋培根本”。•
清代《医林改错》论述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每多获效。
病 因 病 机
• 1
.体虚久病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劳欲过度,气血阴阳亏虚,以致心失所养,发 为心悸。
• 2
.饮食劳倦嗜食膏粱厚味,煎炸炙燸,蕴热化 火生痰,或伤脾滋生痰浊,痰火扰心而致心悸。• 3
,七情所伤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或情怀不 适,悲哀过极,忧思不解等七情扰动,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心悸。
• 4
.感受外邪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 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之气 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 5
,药物中毒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损害心气,甚则损伤心质,引起心悸,如附子、乌头,或西 药锑剂、洋地黄、奎尼丁、肾上腺素、阿托品等
,当用药过量或不当时,均能引发心动悸、脉结 代一类证候。
• 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由于心神失养,心 神动摇,悸动不安。但其发病与脾、肾、
肺、肝四脏功能失调相关。
临床表现
• 1
.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神情紧张,不能自主,心搏或快速,或心跳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 不止。
• 2
.伴有胸闷不适,易激动,心烦,少寐多汗,颤动,乏力,头晕等。中老年发作频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 至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 3
.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过度、饮洒饱食等原因诱发。
• 4
.可见有脉象数、疾、促、结、代、沉、迟等变化。• 5
.心电图、血压、X
线胸部摄片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辨证分型
1 .心阳不振 心悸动则为甚,头晕,面色苍白,胸闷气短,畏寒肢冷,
舌胖大而淡、苔白,脉沉细迟或结代。
2 .心胆气虚 心悸常因惊恐而发,气短自汗,神倦乏力,少寐多梦,舌 淡、苔薄白,脉细弦。
3 .心脾两虚 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面色淡白,头晕乏力,胸闷气短,
自汗,纳差,舌淡、苔薄白,脉弱无力
4 .阴虚火旺 心悸不宁,思虑劳心尤甚,五心烦热,少寐多梦,头晕目 眩,耳鸣,日干,面颊烘热,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弦数。
5 .心血瘀阻 心悸怔仲,胸闷心痛阵发,或面唇紫暗,舌有紫气或见瘀 斑,脉细涩或结代。
6 .水气凌心 心悸怔忡不已,胸闷气喘,不能平卧,咳吐大量泡沫痰涎
,面浮足肿,尿少,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滑数。
治疗方法
1
.基本治疗•
治则:– 养心安神、宁心定悸,针灸并用,补法(阴虚火旺者只针不灸,
平补平泻)。
•
处方:– 以心经、心包经腧穴和相应俞、募穴为主。
•
主症:– 神门 内关 通里 心俞 厥阴俞 巨阙 膻中
•
方义:– 神门为心经原穴,宁心安神以定惊悸;
– 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通里为心经之络穴,功在宁心通络、安神 定悸;
– 心俞、厥阴俞、巨阙、膻中分别为心和心包之俞穴、募穴,两对 俞募配穴可调补心气以定悸。
•
加减:心阳不振加关元、足三里振奋心阳;心虚 胆怯加百会、胆俞补心壮胆;心脾两虚加脾俞、足三里补益心脾:阴虚火旺加劳宫、太溪滋阴降 火;心血瘀阻加曲泽、膈俞活血化瘀;水气凌心 加水分、阴陵泉行水降逆、宁心定悸。
•
操作:所有腧穴常规针刺;背部穴位应当注意针 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急性发作可用泻法,留 针 30 分钟至 1 小时,以症状消失或减缓为度。2
.其他疗法⑴ 皮肤针:取气管两侧、颌下部、后颈、骶部以 及内关、膻中、三阴交、人迎,中度刺激至局部 出现红晕略有出血点为度。发作时可每日治疗
2
次。⑵ 耳针:取心、交感、神门、皮质下、小肠。毫 针轻刺激,留针中行针
2
~3
次。每日l
次。⑶ 穴位注射:按常规选穴,用维生素
Bl
、B12
注射液,每穴注射0.5ml
。每日1
次。文献摘录
1 .《备急千金要方》:通里,主心下悸。
2 .《针灸资生经》:惊悸,神门、蠡沟、巨阙。
3 .《针灸大全》:心中虚惕、神思不安,取内关
、百会、神门……;心脏诸虚、怔忡、惊悸,取内 关、阴都、心俞、通里。
4 .《神应经》:心惊恐,取曲泽、天井、灵道、
神门、大陵、鱼际、二间、液门、少冲、百会、厉 兑、通谷、巨阙、章门。
验案举例
•
顾某,女,48
岁。心慌不能自控l
年有余。伴胸闷、气 短、乏力、失眠、头晕。舌尖红、苔薄白,脉沉细结代。心电图检查为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呈二联律。诊为“心 悸”、“怔忡”(气阴两虚型)。取内关、神门、安眠,疾徐 补法,徐缓得气,针感弱而舒适,动留针
20
分钟。心悸、胸闷当即消失,心电图检查己有明显好转。经治
10
次,心电图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