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第四章 论语》辜译本的浪漫主义内容的表述

三、 宗教大同

辜鸿铭看来,儒家学说是中国人民的宗教信仰,它注重伦理的现世 道德问题,其中没有道德预言和超越现世的上帝,因为“子不语怪、

力、乱、神。”(述而第七)。儒家注重的是个人的俗世幸福和国家富 而有礼的追求。辜鸿铭虽然把《论语》中的祭拜习俗及部分人物类比为 基督教仪式及人物,但是他却没有把儒家思想的内容归化入基督教教 义。

辜鸿铭把“天命”归纳入“religion”这创新的翻译,而促使他作如 此翻译的成因,是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如卡莱尔就认为宗教及信仰,

是人格赖以维持的条件、是人对世界的解释、是精神世界的基石;没有 信仰,人类将陷入虚无之中。

辜鸿铭认为当时候的宗教:“今之所谓宗教,如耶、 如儒、如释、

如道,靡不有真理存乎其中,惟是瑕瑜互见,不免大醇小疵”(黄兴 涛,1996,290)所以人们应该“采其精英,去其芜杂,统一天下之宗 教。”(黄兴涛,1996,237)这也是辜鸿铭所赞赏的孟子一派心性论之

88

核心,所谓的“使天下返本归真,复其原性”的思想。在辜鸿铭看来,

宗教的虔诚、功能只是在实现道德理想社会的一个手段。

最后,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辜鸿铭的宗教大同观或许是受到当时候 英国共济会(Freemason)教义的影响。因为在〈乡党十〉第六章中,他 把有关君子穿戴的礼仪服饰中的“非帷裳,必杀之”类比为共济会的一 种仪式的穿戴。

His under-garment, except when it is worn as an apron (1ike the Free Masons now) on State occasions, he should always have cut pointed on the upper part. (Chapter 10.6)

王京涛亦疑惑为什么辜鸿铭会忽然提出共济会。共济会其实是在 18世纪 的西欧出现,它是一种类似宗教的兄弟会,主要追求个人的内在美德以 促进社会完善,基本宗旨是博爱、自由、慈善。其中,歌德、席勒和莱 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 - 1781)开创了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道路,许多有影响力的人物都成了共济会的会员。共济会在欧洲的影响 力,可说非常巨大。据说,歌德著名遗言“再多些光”,便是反映共济 会和启蒙运动的光明崇拜。共济会的礼仪衣饰依照级别、礼仪而有个别 图案及服装,当中包括领饰、服饰、围裙、胸饰、护腕加黑色礼服等。

共济会的思想对浪漫主义影响很大,或许影响了辜鸿铭的宗教大同观,

这点或可在以后作进一步的研究,以便更了解辜鸿铭的思想背景。

89

第三节、 国家构想

除了以宗教为手段,引发个体内部的道德情感,辜鸿铭还认为一个 国家只靠外部施压,却不以道德约束的社会是无法长久的,只有通过完 善社会人士的道德水平的方式才能达到王道的最高境界——“无为而 治”,因而他非常欣赏歌德的一句话:“最好的统治形式,是使统治变 得多余的形式。”(黄兴涛,1996,543)歌德这句话体现了他对人类前 途的思考,他的结论是:人类进步应以个体进步为前提:“每个人只要 在生活中力求精神的与内心的自我完善,社会便能达到理想境界。”

然而,辜鸿铭认为中国的人民可以分为两种,即受过教育及未受过 教育。而当时的欧洲自从拉丁文废弃后,则出现了三种人,即真正受过 教育、受过一半教育及未受教育者。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统治权,绝不能 落在后两者手中,这些人是文明的真正的危险。而人的教育应该按照儒 家规范去修身养性。在儒家的各种规范之中,最重要的、最高的规范,

就是对君王的绝对的效忠。人的教育就是恪守名分大义,即“君君,臣 臣,父父,子子。” 〈颜渊第十二〉

The reigning prince of a certain State asked Confucius what was essential in the government of a country.

Confucius answered, “Let the prince be a prince, and the public servant be a public servant. Let the father be a father, and let the son be a son.” (Chapter 12.11)

90

国家以家庭为单位,上推至国家则是君臣父子的各安其位,社会各阶层 尊重贤者,而后服从贤者的管理,才能够保证社会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