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论语》译本中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
四、 诗歌艺术思想
诗歌是浪漫主义思潮最重要的体裁,因为诗歌是最抒情及灵活的文 学体裁,符合以表现个人情感为主的浪漫主义。辜鸿铭重视诗歌艺术,
他认为艺术能够陶冶人性,唤起人性的怜悯之心。他翻译“兴于诗,立 于礼,成于乐。”为“在教育中,情感是通过诗歌的研究而唤起的;鉴 别是通过艺术的研究而形成的;而品格的培养是通过音乐的研究而完备 的。” (王京涛,165)及“有一次,孔子对他的学生们说:‘我年轻 的朋友们,你们为什么不研究诗呢?诗会唤起情感。它激发观察力。它 扩大怜悯之心,而且会节制对非正义的不满。实际上,诗在教导社会生 活的责任的同时,也会让我们了解自然界中的有生命与无生命的事 物。’”(王京涛,425)他就引用了华兹华斯对诗歌的评论:
says of poetry that it tends to—
“Nourish the imagination in her growth,
“And give the mind that apprehensive power
“Whereby she is made quick to recognize
“The moral properties and scope of things.”
此外,他还在翻译一段描述孔子神情的句子〈述而第七〉“子温而厉,
威而不猛,恭而安”是和蔼可亲而又严肃庄重的;他令人敬畏,却不严
69
峻苛刻;他热心诚挚而又安详淡然。(王京涛,156)引用了席勒在〈异 国姑娘〉的一段诗句作注释:
她一来到,就使人欣慰,
大家都感到衷心欢喜,
可是有一种崇高和尊贵,
使人们无从跟她亲昵。
(钱春绮、朱雁冰译,页 100)
译本读者对这样一种诗歌类比,应该是赞赏的,因为读者能够毫不费力 地理解译文中对于孔子神情的描述,因为引用席勒的诗歌,能够让读者 的阅读感受获得与原文相同的感受。虽然,辜鸿铭在翻译《论语》之中 的诗歌时,也翻译为诗歌,但是以当时的时代环境而言,读者未必能够 取得与原文相对应的阅读感受,因此辜鸿铭引用类似的诗歌作对比,可 视为一个良好的翻译法。这种诗歌类比法,不但考验译者对于两种文学 的彻底掌握能力,更考验译者对于两种语言的文学作品的涉猎是否广 泛。比如以下的译例:
原文: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
译文:它们如此飘舞着,飘舞着,
开满繁花的桃金娘如此绚烂;
是我不想念你吗,亲爱的?
你的家是那样遥远。 (王京涛,202)
注释:怡荡的和风起自蔚蓝的天上,
还有那长春幽静和月柱轩昂
70 你可知道吗?
那方啊!就是那方,
我心爱的人儿,我要与你同往!(梁宗岱译,58) 这首出自歌德的《迷娘歌》, 抒发一位意大利少女怀念祖国之情,并融 进了诗人对意大利的憧憬,有很强的感染力。而《论语》引文中的意思 是说:唐棣花翩翩摇动, 虽是想念,但无奈住得遥远,所以不可得见,
孔子回答道,如果真想念,就不存在遥远的问题,只是没有脚踏实地地 去做罢了。辜鸿铭只是用此诗注解前文,并没有把后面孔子的回答一并 注解,毕竟要寻找两种文学作品中的相似之处,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第二个例子,便是〈八俏第三〉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 绚兮”他注释朴素而简单,如贺拉斯的“simplex munditiis”以及引用
Tom Moore 诗句为类比:
辜译回译:她迷人的笑容,
酒窝浅浅;
她美丽的眼睛,
欢悦扑闪;
噢,她是最美的,
朴素而简单。(王京涛,46)
注释:Lesbia has a beaming eye, But no one knows on whom it beameth.”
71
最后,辜鸿铭还引用了罗马文化中的代表人物贺拉斯(Horace)及 奥维德(Ovid)的诗歌做注释,他们是希腊及罗马文化时期的文化艺术 代表人物,他们的诗艺理论及艺术作品对后来的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产生 了重要的影响。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