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论语》译本中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
二、 社会批评思想
64
放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他们的生活及艺术实践,与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 及解放运动等联系在一起。因此,他们充满战斗、反抗的激情,把理想 寄往未来,积极开拓新的美好生活。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雪莱 (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 、 拜 伦 (George Gordon Byron,1788- 1824) 、 雨 果 (Victor Marie Hugo,1802-1885) 、 海 涅 ( 德 语 : 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Heine,1797-1856)。根据辜鸿铭经常引述的浪 漫派名言,主要是消极派人物,但是由于辜鸿铭在中国国内的境况不 同,他拥护清朝王族,对抗西方列强的资本主义入侵;他反对中国社会 革命,所以无论把辜鸿铭归类为消极浪漫主义或积极浪漫主义,都属偏 颇。
65
决定,而应该自己决定环境。《论语》此段则是指,严以律己并谨守礼 仪的人很少犯错,两者意思基本相近。
此外,他翻译 “克己复礼为仁”的时候,译为“舍弃自我并遵从高 尚文雅与良好感知的理想”(王京涛,259),然后引用歌德的《天福的 向往》(Selige Sehnsucht)诗歌作注:
达朗贝尔32(D’ALEMBERT)评论说,如果古人狄奥根尼33
(Stoic Diogenes)仅有“礼仪”而已,他可能是欧洲古代最 伟大的人。歌德舍弃自我的第一部分:
如果你一天不能理解,
这就是:死而转生!
你只是个郁郁的寄居者,
在这黑暗的凡尘。(钱春绮译,268)
第二部分是对于艺术(礼)的崇高理想——深藏于希腊和意 大利人本身,正如歌德所言,是信仰。(自译)
歌德这段诗表达了他晚年的“断念”(Resignation)思想,他认为生存 乃是一种在生死之间的无止境的变动,人必须克制自己的意念,以符合 社会道德准则,保证社会与个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克己的道 德意味浓郁,亦与儒家“克己复礼”的思想相似。
32 达朗贝尔(Jean le Rond d'Alembert ,1717-1783)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 文学家。
33 狄奥根尼(Stoic Diogenes,公元前404-前323):古希腊哲学家,犬儒学派的代表 人物。
66
而“克己复礼”的要义在于情理兼顾,即“礼之用,和为贵”,辜 鸿铭把“礼”翻译为“Art”并引用歌德《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
(Wilhelm Meisters Wanderjahre)的一句话注释::“艺术所以称为艺 术,就是因为它不是自然的。”这是管事与威廉探讨艺术和教育问题的 对话,辜鸿铭认为歌德这句话的意思是“文之所以谓之文为非质也。”
(Ku Hung Ming, 1898, 5)
此外,他在批评宋代程氏针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则,
认为孔子具有愚民思想,说孔子不希望民众明白,此就有如推论孔子用 耶稣会教义的把戏来统治人民,这种推论被他斥为荒谬可笑。从另一方 面说,现代民主的真实基本原则,也包含在孔子的言论当中:“极为惧 怕民众的意愿〈意愿不清,而不仅是说出意愿〉”,即大畏民志。
除了歌德与孔子相比之外,辜鸿铭引述欧洲的政治情况解释孔子所 说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 出。”
此处,孔子认为第一种情况,在欧洲称为“寡头政治”,第 二种则称为“民主政治”:根据此段内容,此两种情况,都 绝非一个稳定的国家政府应有的正常状态。而中国古代的统 治阶级或贵族,可对应为罗斯金先生所说的英国乡绅或地 主。(自译)
以上,辜鸿铭把孔子对其时代的评论,移植入欧洲的政治、社会情况之 语境中作论述,并且籍此做出评论。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