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第四章 论语》辜译本的浪漫主义内容的表述

三、 理想人生

辜译本中有关“仁”及其他部分道德概念的翻译都围绕 moral 而展

开,并从 character外推至 moral life。道德生活成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他

认为这是孔子展示给中国人的正确的人生观,即“入则孝,出则悌”,

在家为孝子,在国为良民。他在《中西异同论》中说:“东洋的社会,

立足于道德基础之上,而西洋则不同,他们的社会是建筑在金钱之上 的。换言之,在东洋,人与人之间关系是道德关系,而在西洋则是金钱 关系...”此正如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 静;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第六〉,辜鸿铭的译文如下:

81

Confucius remarked, “Men of intellectual character delight in water scenery: men of moral character delight in mountain scenery. Intellectual men are active; moral men are calm.

Intellectual men enjoy life; moral men live long.” (Chapter 6.21)

只有完善自我,过着道德生活,才能活得无愧于心,无愧于天地。一句

“enjoy life”点出了智者及仁者从享受自然,而后享受人生的道德哲 学。其实浪漫主义从生命的内在意义出发,探索人生的问题,重新发现 人的本能及自发的感情生活。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变得非常令人向往,

自我完善而后享受人生是浪漫主义把人从理性主义的束缚中挣脱出来的 一大贡献。

理性主义的机械自然观随着浪漫派的有机自然观的理论而改变,自 我发展成为一个重要命题。浪漫派倡导自我与自然为一体,本着自我体 会开启宇宙的知识模式;而个别自我又和全体人类为一体,人生而为 人,便有改革社会不平等及减轻人类痛苦的道德责任。这种重新发现自 我的思想,让过去被认为“自私”的自我,被赋予正面的定义,因此在 浪漫主义思潮时期,出现各种有关自我的复合词,如“自我实现”、

“自我表达”等。如辜鸿铭翻译“敏而好学”为“a man of great industry, who applied himself to self-culture (Chapter 5.14) ”。可见辜鸿铭理解

“学” 并不只有“学习”之意,而是“self-culture”即自我修养,指自 我完善,促成优秀人格的养成之意。孔子可说是理想人生的楷模,他

82

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冶长第 五〉

Confucius once remarked, “Even in a very small town there must be men who are as conscientious and honest as myself: only they have not tried to cultivate themselves as I have done.” (Chapter 5.27)

“学”是指学习之意,而辜鸿铭则翻译为“cultivate themselves”(教化 自己),即进行文化的自我修养,这是指道德人格而言。

总的来说,儒经的哲学命题被辜鸿铭作归化整理后,不仅与译入语 之社会状态互相对应,儒家的“仁、德”在内的多种德性概念,都根据 浪漫主义的道德观进行归化处理,最后把道德理想提高至理想人生的实 践之中。

第二节、 宗教观

除了强调道德观,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认为中国文明中能够 找到让军国主义失去必要性的道德力量,此即是“良民宗教”。他非常 赞同爱默生所说不以枪易枪,而只以爱和正义的法则去做,就是诉诸道 德力量对抗军国主义。

欧洲是以基督教教条为道德力量,对社会秩序和人格道德的发展起 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儒家非常重视“孝悌”行为,指儿女不应违背父

83

母、家里长辈的心意。“孝”是指孝顺、孝敬;“悌”是指敬爱、顺从 兄长。此是中国传统的伦常关系、宗法制度得以长久维持的因素之一,

儒家把它看作是实行“仁”的根本条件。辜鸿铭把“孝悌”译作好儿子

“good son”,以及好公民“good citizen”。因为他认为:“欧洲字面意 义上的宗教教导人成为一个好的人。不过儒家学说远不止这些,儒家学 说教导一个人成为一个好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