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提升并肯定中国文明的国际地位

第二章 辜鸿铭翻译思想的背景

三、 提升并肯定中国文明的国际地位

此外,辜鸿铭英译儒经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当时候的西人了解儒家文 化,加上他不赞同理雅各的翻译,所以他才自己进行翻译。在《论语》

译序中,他说:

我们只想在此表达一个愿望,希望那些有教养有思想的英国人在耐 心读过我们的译作之后,能够反思一下他们对中国人已有的成见,

并能因此修正谬见,改变他们对于中英两国人民与人民、国与国之 间关系的态度。(辜鸿铭,1996,345)

39

因为,西方对中国的研究,刚开始其实是美丽的,觉得在遥远的东方有 一个古老淳朴的国度。此时的中西文化交流,主要途径是商人、军政人 士、基督教传教士以及留学生。而晚清中叶开始,中西交流便进入“传 教士时代”,西方由于地理大发现的开发,西方传教士便带着传教的目 的,进入中国,开始大规模的中西文化交流。西方殖民者亦开始了海外 殖民扩张,他们以炮弹军船为先锋,一手拿枪、一手拿《圣经》,以传 基督教福音为名,企图西化中国人民。辜鸿铭曾公开批判这些传教士 说:

对于任何一个完全了解欧洲这种为了智识启蒙而斗争历史的人来 说,这些在欧洲焚烧和残害科学家的教中人,却在中国这儿把自己 装扮成为科学和智慧学识启蒙事业的斗士,这看起来该是多么奇怪 和荒唐可笑。(辜鸿铭,1996,44)

他反对基督教传教士在华的行为,也认为传教士理雅各所翻译的儒经,

不能呈现真正的儒家思想及文化,所以他说:

理雅各译文中所呈现的中国人的才智和道德风貌,一般英国人眼里 一定是陌生而古怪,感到很不习惯,正如同看中国人穿着袍子马褂 的服饰一样。为让所译《论语》为一般英语读者所理解、接受。努 力按照受过教育的英国人表达同样思想的方式,来翻译孔子和其弟 子的讲话。(辜鸿铭,1996,346)

他是按照“受过教育的英国人表达方式所写”,这显示了他初步的读者 意识,是使用归化翻译策略为目的。

40

例如,在其英译本里,辜鸿铭译的Confucius,是英国人的作法,因 为在中国为表达尊敬, 尊称孔子为子, 是中国所特有的文化。(详见倪 蓓锋,2007,34)那么,我们研究译者译本, 也应采取知人论世的历史 态度, 追寻译本产生的社会文化环境, 探求译者的用心与决策, 以期对 复杂的翻译现象做出尽可能合理的解释。(陈青,40)至少,我们可以 肯定辜鸿铭虽然充分肯定东方文化在世界上的价值,但是他也不否定西 方价值的存在,而是想把东西方长处加以结合。他说:

我等中国人固不能深知欧洲人,欧洲人亦不能深知中国人。两者之 间固有重大之区别。然中国人尚能知自己之文化,欧人对于自己之 文化大都盲目。(辜鸿铭,183)

辜鸿铭对儒家思想有自己的观点,他在《中国人的精神》中提出中国儒 家其实是中国特有的良民宗教,他认为中国儒家思想是拯救西方精神出 路的良药,他亦认为“东方西方,心同理同”。他的浪漫主义背景,以 及在晚清的儒家改革思想两相印证之下,对两种思潮深深思考及研究的 结论,促使他决定翻译《论语》等孔子学说之著作,因为他深信这就是 东西方的共性。这些共性促使辜鸿铭花了十年时间精心研究《论语》、

《中庸》及《大学》就为了翻译它们,此举除传播儒家的思想文化之 外,也为其东西方。心同理同的观点提供佐证。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