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不同入學方式與同校對學習之影響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不同入學方式與同校對學習之影響

壹、心理相關研究所入學方式

小茹因甄試考進研究所的經驗,讓我深刻感受到她對自我理論熟識程度的質 疑與考諮商心理師證照之信心倍感不足,因此研究者想了解入學方式對研究生與 研究所學習上會造成那些影響,以下整理國內心理諮商相關研究所主要入學方式 與入學方式對學生的學習影響的相關研究:

一、甄試入學

依照研究者參考國內心理諮商相關科系研究所甄試簡章,發現目前心理諮商 相關研究所入學方式主要有「甄試入學」與「考試入學」兩種,甄試入學時間早 於筆試入學,各個學校有些許的差異,但基本上皆在每年 9-10 月開始報名,於 10月底至11月進行甄試,甄試入學基本上有兩階段的篩選,第一階段進行書審 進行資料篩選,此階段報名者會寄送相關資料與報名表並繳交報名費,資料部分 為報名表、個人基本資料、自傳、簡歷、讀書計畫、推薦函、相關證書與著作等,

若第一階段通過後,緊接著進入第二階段則是正式面試,此階段有些學校可能會

20

安排諮商演練與詢問學習動機與未來規劃等,此階段錄取人數會因學校不同而有 所差異,但人數平均大約4-5成左右,甄試入學較筆試入學人數少一些。

二、考試入學

筆試入學方面,參考教育家文教補習班(2019)所整理《108年諮商輔導所 應考資訊》顯示,筆試入學共分為第一階段筆試與第二階段面試兩個階段,筆試 報名時間大概為每年12月-2月,每年 2-3月進行考試,各學校的考試科目與時 間也些有差異,由各個學校自行決定:包含心理學(發展/人格/變態心理學)、諮 商理論與實務)、教育研究法(統計、心理測驗、研究法)、心理學、英文與國文 等。

三、入學方式不同之影響

研究者目前尚無找到研究生入學方式相關之研究,因此以高中職升大學入學 方式之相關研究做為參考:高中職多元入學方面,張欣梅(2014)針對彰化藝術 高中之學生實施問卷調查,發現免試入學學生與非免試入學學生在學業成就與學 校生活適應上並無相關性與差異性:大學多元入學方面,林揚笙(2015)以資管 系大學生學測入學和繁星計畫入學的學生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多元管道入學對資 管系大學在校成績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在指考成績對大學在校成績有顯著正面的 相關。其他研究有不同的看法,陳櫻瓊(2018)研究透過四技聯合登記分發、推 薦甄試入學、技優甄選(含技優保送)與高中申請入學等管道進入國立屏東科技 大學農學院學校489位大學生,研究發現以農學院整體來看,成績方面推薦甄試 入學生優於聯合登記分發入學之學生,但再以各系進行分析,成績與入學方式之 關係會因系別有差異性。另一個研究也有相似的結果,朱麗雲(2008)發現不同 入學方式的商學院學生,其各項學業平均成績表現並無顯著差異,但各系別分析 則會有差異性。本研究想探討心理諮商相關領域入學方式會對該生學習造成什麼 影響?大學生選擇科系或選校方面,林素珠(2002)運用質性訪談研究某技術學 院甄試生,結果發現影響其選校決策的因素有個人特質、學校特質、人際因素、

經濟因素及學生次文化等五大項構念。吳佩穎(2017)提及大學生在選擇科系方

面,教育學院中(含心理與諮商學系)比起其他學院更加重視社會因素與就業因 素與學校因素。由於國內研究所入多元入學的相關研究目前沒有相關研究,因此 研究者藉由質性訪談的方式理解受訪者當初在選擇學校或是心理相關科系時的 情境脈絡與考量因素為何?對未來的學習又有什麼影響?

貳、在同校就讀之影響

根據研究者想探討「同校應屆諮研生」對學習困境的影響,由於此研究主題 國內文獻尚未研究,因此以類似的主題「完全中學直升學生」與「應屆研究所升 學」兩部分相關研究來做為參考:

一、完全中學直升學生相關研究

國內研究學校生活適應之文獻,在各個學籍的研究包羅萬象,但針對完全中 學直升學生為研究對象的文獻卻屈指可數,目前只有六篇內容如下:

張文淵(2003)研究全國公立62所完全中學,分層抽樣31所學校三個年級,

每校 30位進行研究,發現直升生學習態度優於資優入學學生與自學入學學生,

而原校畢業國中生學習態度、對學校課程態度、對學校教師態度、對同儕互動態 度上皆無差異,但在對學校環境態度上原校國中部畢業生優於非原校。

陸炳杉(2003)以高雄市立中正高中360位學生做研究,發現直升學生在校 學業成績最高,推薦甄選學生最低;大學學測成績方面,不同入學管道學生大學 學測各科成績平均高低不同,不同入學方式在校學業成績與大學學科能力測驗英 文科與總級分成績皆有顯著正相關。

蔡雅雅(2008)以新竹市成德高中直升和登記分發入學各 25位高一學生做 研究,探討完全中學直升入學與登記分發入學學生之學業成就與學習適應,研究 結果顯示,直升入學學生與登記分發入學學生其學業成就與學習適應皆無顯著差 異,但直升入學學生學業成就與學習適應總量表有中度正相關。

王玉珍(2007)研究完全中學高職生學習困境與適應相關研究中發現直升生 的阻礙因素與保護因素兩大部分:

(一) 阻礙因素:分為一般適應與直升制度相關,包括:課程變化與人際變化需要

22

適應,直升生主觀知覺學習自我效能低落,擔心程度跟不上他人,且感知到 自身條件與環境要求形成預期間的落差,而導致適應阻礙,此外其認為部分 教師對直升生有「程度較差」之刻板印象;直升制度方面,則因提前放榜導 致無法順利銜接高中學業,且未經歷過大考經驗,對考大學會更加焦慮。

(二) 保護因素:包括個人因素、環境因素以及社會因素等。個人因素:自我警覺 到落後,會促使同學加倍用功與投入、認同直升資源優點很多、因認同學校 的信念,對於學校更珍惜也有榮譽感;環境因素:學校離住家近的物理環境,

以及對學校處室環境熟悉感與學校制度、規矩、活動等熟悉的心理環境;社 會因素:因較熟悉環境容易被老師推舉為班級幹部或領導,更容易認識新同 學,加上老師較熟悉且同為直升學生熱絡易形成支持網絡。

董文章(2011)以「高中學生生活經驗量表」對中投地區11所完全中學1278 位高中生做問卷調查,探討其學業成就與學校生活適應,結果發現不同畢業國中、

入學方式、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的學業成就上有所差異,直升學生、原完全中學國 中部畢業學生及高志願成績組成績較優,且在性別、年級、通學時間、居住狀況 其學業成就較無差異。非直升學生在諸多生活適應困擾皆高於直升學生:生活適 應上,食住問題及時間支配等困擾高於原校畢業學生;學業成就上,直升學生高 於非直升學生,且原校畢業生高於非原校畢業生,非原校畢業生其生活適應困擾 高於原校畢業生;生活適應問題上,非直升學生高於直升學生,且完全中學學生 的入學方式及學業成就雖與生活適應情形有顯著的相關性,但僅能預測 3.2﹪的 高中生生活適應情形。

張欣梅(2014)以「高中學生基本資料調查表」,以及「高中學生生活經驗 量表」測量受試者適應情形的好壞研究結果發現,免試入學學生與非免試入學學 生學業成就及學生學校生活適應沒有差異且無相關性。

由上可知,高中職學生透過考試或推甄進入大學,對於學習與適應是否會造 成影響的看法不一,各科系也有所差異,而研究所多元入學方式又會對學習有何 影響,有待研究過後才更清楚。

二、應屆研究生生活壓力相關研究

研究者未查詢到大學應屆畢業就讀研究所的相關研究,因此,以研究所的生 活壓力中,找尋與應屆較相關的資料。郭苹渝(2008)研究台灣南部地區大學部 教育學類日間部碩士班研究生生活壓力現況及面對生活壓力時所採取的因應策 略,結果顯示生活壓力介於有些壓力到中等壓力之間,以「時間管理壓力」最高,

「人際關係壓力」最低。生活壓力在不同身分別、年齡、年級與婚姻狀況之研究 生有顯著差異。全職研究生之壓力大於在職生、未婚研究生大於已婚研究生、25 歲以下(含 25 歲)研究生生活壓力大於 25歲以上之研究生,其中,25 歲以下

(含 25歲)研究生除課業壓力外,經濟人際與自我期許與生涯發展與規劃能力 壓力為最高。「一年級」研究生得整體生活壓力大於「二年級」及「三年級以上」

之研究生,且不同年級的研究生在「人際關係」、「經濟壓力」、「自我期許壓力」

及「生涯發展與規劃壓力」等層面上有顯著差異。在適應方面,年紀比較大比年 紀輕者常使用解決問題與紓緩緊張策略。

沈澐(2013)研究台灣北中南地區師範學院之一般國立大學與教育大學日間 部全職碩士生之生活壓力,研究結果以「未來發展壓力」最高,男性、二年級以 上、25 歲以下研究生生活壓力較高,但不同經濟來源之研究生感受到的壓力種 類也不同。

林翠玟(2005)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理工學院研究生,使用「研究生生活壓力 及因應策略問卷」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發現理工學院研究生生活壓力趨於中等程 度,以「角色期許壓力」最高,「學習壓力」最低。而不同年級與主要經濟來源 的理工學院研究生的生活壓力有顯著差異。以25歲為分界點分為25歲與25歲 以下,結果發現不同年齡層的研究生其生活壓力沒有顯著差異。

以上文獻發現 25歲以下研究生的生活壓力可能比其他年齡層來的更高,但 也有研究顯示並無顯著差異,但由於此研究對象為理工科學生與本研究不同可能 有所差異,有待其他研究做進一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