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從自我懷疑中逐漸肯定,長出思維與自信-小樹苗

第四章 四位同校應屆諮研生的學習故事

第二節 從自我懷疑中逐漸肯定,長出思維與自信-小樹苗

壹、研究者訪談印象

小樹苗外表樸實,皮膚微黑,戴著圓框眼鏡,長髮飄逸,散發一種與小孩子 可十分貼近的親切氣息。研究者以小樹苗來稱呼她,主要是研究者認為她在學習 諮商的歷程,彷彿一棵樹的長成--初時,對諮商模糊感到不安,透過學習、照顧 與培養,種子終於衝破土壤探出頭,再經歷諮商實習的風吹雨打而逐漸茁壯成 長。

貳、小樹苗的故事 一、自我介紹

我今年28歲,擔任學校輔導老師約2年經驗。碩班的前半年,選擇休學以 完成教師實習,因此在跨班上課時,感受到截然不同的氛圍與經驗。

我家是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內分工方式,父親長年忙於工作,與孩子關係疏 離;母親是典型的家庭主婦,以照顧小孩為重心。家人互動僅止於閒話家常,遇 到事情也都放心裡,不大表達或向家人求助。母親常囑咐我要多照顧兄弟,無形 中承擔了照顧兄弟的重擔。從小父母給我們足夠的照料,經濟上也算過得去,但 在與人相處這塊上並無太多教導,靠著模仿父母親行為來理解如何與人相處,直 到我碰觸到諮商才更加清楚與人相處之道。父母以前是苦過來的,常叮嚀孩子們

「好好念書!」從國小到高中,一路上即使在課業表現上不盡理想,但我仍選擇 咬牙苦讀、堅持下去,直到大學進入心理學領域才確定興趣,再努力考取研究所,

幸運的是每逢大考如有神助,成績總是出人意料好!

二、意外走向心理諮商之路-大學選讀心理諮商科系之經驗

高中時期對未來生涯感到迷惘,在畢業學長姐們回校分享他們的工作型態時,

其中印象較深刻的是社工的服務內容,當時還聽到心理系的介紹,感覺很有趣,

但對諮商又一無所知,因此,把它放在社工系後面,沒想到意外地進入心理諮商 系,由於家人對我念的科系沒有太多意見,只覺得考上國立學校很厲害又省錢,

於是,我就這麼一腳踩進心理諮商領域。

72

三、老師與諮商心理師的路,同時並行-選擇就讀同校心理諮商所之經驗 父母親期待我可以認真讀書,未來有穩定工作,且因對於和小孩相處有熱忱,

而在大一就開始修教育學程。大四時,學長姐返校分享工作經驗,才瞭解原來學 校的輔導室裡設有專輔老師一職,更提升修教程的動機,儘管做了這個決定,但 其實當時心裡仍處在迷惘狀態,只好抱持「現在雖然還不知道要選什麼,未來總 會知道」的心態,同時努力準備研究所考試與教師實習。當時父母親承諾我,若 我應屆考上研究所,可以幫我出學費,但若非應屆考上就需要自己負擔學費。因 此我有著要應屆考上研究所的決心,並期盼可以趕快從研究所畢業、找到適合自 己的諮商風格,在專業上有所成長!

因研究所推甄需具備表達能力佳與擁有豐富經驗且大學時其成績優異的優 勢,這部分我沒什麼把握,因此大二暑假時,選擇補習為心理諮商研究所的考試 做準備。大四尋求系上老師的協助與建議,老師引導我去思考並給予支持、鼓勵 繼續念研究所,這個經驗不僅讓我受益且知道日後如果有人需要協助,我可以如 何引導他人。

大四接受人生的第一次諮商,感到神奇之處在於:原來家庭的互動與相處竟 然對我的價值觀影響如此大。心理師細心傾聽、統整與歸納,雖然曾因對方的直 接讓我感到不舒服與生氣,或許是我還沒準備好接納自己最真實的模樣,但又驚 又喜在整個諮商歷程中不斷出現,這讓我對成為諮商心理師充滿期待與嚮往。當 時在諮商心理師的推薦下,我參與愛情團體,在團體中被催化以表達自我,只是 參與成員幾乎都是系上學長姐和學弟妹,而我並不想讓我認識的人知道我感情這 部分的狀態,因此,那次的團體經驗覺得尷尬與不自在!

正因為大學時期的這些經驗累積,讓我對諮商產生興趣,且了解需引以為借 鏡之處,加上父母親的期待讓我更確定要念研究所。當時報考三所學校,其中一 所備取名次滿後面的,竟然還能收到該校的錄取通知,一方面感到驚喜,另一方 面則困惑該校的品質如何,何以排名在我之前的人都沒去念?於是,決定晚一點 確定是否就讀該校,意外的是該校竟然也願意等候我的答覆。後來母校榜上有我

的名字,我沒有太大的興奮感,在兩所學校的抉擇上掙扎不已,要到一個不熟悉 與不知道好不好的學校去嗎?還是留在母校就讀?在這裡,至少瞭解老師與環境 狀況,且老師在大學時期對我關懷與照顧有加,同學也都比較熟識,在討論功課 上或是支持上也比較容易;再加上我很喜歡這個城市,無論是在交通、天氣與方 便性上,都是我想繼續留在這裡的原因,最後,決定留在母校研究所就讀。

四、跨班修課的酸甜苦澀-大學與研究所學習經驗差異與適應 () 晚了大家一年,努力追趕的孤單無處可躲

碩班第一年的第一學期因為教育實習的關係先休學半年,第二學期回到班上,

很多人已選好指導教授並開始著手專題製作,這讓我十分混亂與慌張,該選誰當 我的指導教授?要選擇新的老師嗎?專題是什麼?好慌、好亂,不知道從何下手?

幾番思量,選擇大學時熟悉的老師,因為比較瞭解其風格與特質,做了選擇後才 較能安定下來,而這也開啟我如夸父追日般的研究所學習生涯。

復學後回到課堂上,想追趕進度卻在修課時就遇到挑戰,有些課程被擋需等 到隔年才能修,且好多事都不懂,焦慮也如影隨形;碩班同屆有一半以上的研究 生都是我大學同學,不想落後的想法更鞭策自己不准鬆懈,壓力大到曾經想尋求 協助,但看著熟識的同學已進入諮商實習,而學弟妹準備下修大學部的課程,卡 在中間進退不得的我,即使想要自我坦露焦慮窘境,也不知道該如何說起,不會 有人理解我的孤單吧?滿肚子苦水該怎麼辦?

天下之大,卻沒有我的容身之處,我的孤單、我的苦以及我在人際上面對到 的兩難,都讓我萬般糾結與痛苦,後來考量到經濟有限與方便性,我選擇到學校 學輔中心接受諮商。不料卻遇到一位實習諮商心理師對於我的在人際上的窘境,

他似乎覺得只是芝麻小事,在談第二次後就詢問我是否要隔週晤談?結束晤談後,

當下浮現的第一個念頭是:我真的佔用諮商資源嗎?是不是要留給更需的人?也 許是因為打擊太深,我雖選擇結束晤談,卻也為此難過不已!原本覺得尋求諮商 會有助於我,沒想到竟是雪上加霜!不過,也因為那次的經驗,我深刻體會到需 要細膩的處理與個案之間的關係!

74

那段時間的我狀況真的不大好,仍打起精神在系辦打工,某次老師生病又正 值研討會籌備時期,老師委請我負責研討會事務,過程中認知到我具備處理行政 的能力與想法,並深獲老師肯定!系辦姐姐拜託我協助整理評鑑資料,再度讓系 上老師看見我的工作能力。慶幸自己有這機緣獲得系辦姐姐與老師們的關懷、肯 定,並看見我這個人,而我也因透過觀察減少摸索的時間,讓我有所學習而逐漸 穩定,並從他人對我的肯定中來肯定自我!那個原本覺得自己很狼狽、一事無成 又無處可訴說心情的我,因投入工作而被老師、系辦姐姐的肯定,才有力量繼續 走下去。

() 因同校熟悉學校資源而倍受關注

熟悉環境最大的優點是在資源上可以快速掌握與運用,在行政上或是圖書館 資源使用上,比其他同學或學弟妹能更快、更熟練,免去探索與適應的時間。缺 點則是因為我是應屆考上研究所,有很多學弟妹與老師都關注我,同時,有不少 大學的學弟妹們會投以羨慕或是欣賞的眼神,甚至發出驚嘆聲說:「妳就是應屆 的學姐喔!」讓我感到有些不好意思;學弟妹們在一些事情上也會請我協助,像 是邀請研究生填寫問卷或詢問考研究所的事情等等,這些都是舉手之勞的小事,

只是在面對工作、龐大壓力、實習的狀況下,有時就會覺得這些小事也會成為負 擔,心裡還是會掙扎是否要幫忙,但因不好意思拒絕,最後還是會幫忙!

()班級變小,產出思維與想法很重要

碩班上課方式與大學截然不同,班級變小、人數變少,老師較容易關注到每 位同學,這讓我很不適應,或許我對老師有一些權威的議題正在運作。印象深刻 是有次老師開玩笑的方式說:「你們這些不食人間煙火的人!」十分驚訝老師會 說出這樣的話,當時的場景、老師的語調與動作,還有那強大的張力,在班級變 小與老師的物理距離變近後無處可躲,飽受驚嚇的我久久不能自己,以前大學學 生人數多、與老師的距離較遠,衝擊較小,但有時老師誇大的言詞仍會讓我感到 錯愕,不免懷疑我有像老師口中所說的那樣嗎?或許因為研究所有較長時間與老 師接觸的關係,在習慣老師的表達方式後,我知道他沒有惡意,只是使用比較特

別的方式來刺激我們思考與理解社會的現實面,久而久之,也就慢慢習慣了老師 的風格與上課方式!

課業方面,由於碩班直接銜接大學,很多專業科目比較跟得上,不同的是需 要在讀過大量文獻與理解後,與大家討論並說出自我理解與觀點,並在同班同學 面前表達出來,這對向來習慣老師說甚麼就聽甚麼的我來說很不容易,我通常照 單全收,比較少表達自我與思辯,這部分花了很多時間與力氣去適應。

我這一屆碩班的大學同學就佔了一半以上,下一屆組成的背景多元,包括西 班牙系、英文系、老人系、社工系等,簡稱本屆和下一屆。我觀察到本屆上課時,

我會特別表現並在意分數,或許是因為晚半年上研究所的課,拼命追趕同班同學 的進度,也或許是跟大家起始點相同,我不想落後。另外,我也發現與本科系畢 業的同學們在討論心理專業時,脈絡與思維可更加深入。而在跨班修課過程中發 現,與同屆同學上課時,老師需要加以具體描述問題後,同學才比較能夠討論,

明顯感覺到比起組成多元的下一屆,同屆的我們不僅想法似乎比較單調,在學習 態度與積極的班級氛圍也不如下一屆有工作經驗的學弟們。

我發現有工作經驗再來讀研究所的人,投入學習、完成作業的態度較為積極,

這樣的氛圍會推動我也必須努力積極的學習;在討論上,有工作經驗的人似乎不 用有太多說明就可以理解老師所說,但如果與同校應屆生較多的班級一起上課,

就能明顯地看出思考較單調,且學習態度與意志力比較差!而且,與下一屆非本 科系同學們討論有具多元的優勢,透過有實務經驗的同學分享,他們可以直接與 老師對話,學習上積極度較高,只是有時需要協助聚焦回到問題上,這樣的上課 方式我覺得可拓展自己的視野。但我有意識到自己在心態上有不一樣的感受:當 與同屆上課討論時,因討論就有深度,我會擔心自己表現比較差,因此想透過分 數來知道自己在班上的專業程度到哪;與下一屆學弟妹討論的廣度較廣,或許因 為自身經驗較少,更懂得謙虛學習藉以增廣見聞,反而不會有和同屆同學上課般,

覺得自己懂得不夠多而引發自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