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順應命運的安排,從模糊到逐漸清楚-小高

第四章 四位同校應屆諮研生的學習故事

第一節 順應命運的安排,從模糊到逐漸清楚-小高

壹、研究者訪談印象

溫柔、親切與細心是小高最鮮明的特質,實在難以將小高的外表與個性做聯 想,她身材高大,體態豐腴,擁有一頭秀麗的短髮,溫柔的嗓音與待人親切的特 質讓研究者放鬆不少,微笑時瞇成一條線的眼睛,實在可愛極了!因此文本以「小 高」稱呼她,一來是因為她的身高,更重要的是她在面對生命中諸多抉擇路口時,

會思考如何讓自己前進,往更高、更好的地方去發展之意。

貳、小高的故事 一、自我介紹

我今年27歲,擔任國小輔導老師2年,穩定是我最大的特質。從小家中經 濟不太好,有段時間父親工作不穩定,經濟壓力全都壓在母親身上,我看了實在 心疼!因此我總是盡力滿足母親對我的期待與要求,即便是不喜歡還是會盡力完 成,做個乖巧又順從的小孩讓母親減輕壓力與負擔,這我愛她的表現!另外,從 小在求學時期的人際關係上,常因為身材的關係被同學取笑與欺負,因此每到新 環境,我總是需要花好長一段時間來適應與安頓自己!

二、無意間闖入心理諮商的世界-大學讀心理諮商科系之經驗 生涯中,母親佔有很重要的角色。

高中在選填志願時,對未來很迷茫,不太知道未來要做什麼,只想到選填商 業科系對生活穩定較有幫助,因母親的「諮商對妳的人生或許會有幫助!」一句 話,對諮商毫無概念的我,便將諮商系放在商業科系後面,錯愕的是居然上了心 理諮商系!父親建議重考,但重考太辛苦、國立學校學費較省、說不定我適合心 理諮商系等這些想法,讓我抱著懷疑與期待的忐忑心情邁入大學生活!

62

三、踏上研究所之路的起點-就讀同校心理諮商科系研究所之經驗 ()從與學長姐接觸經驗,形成自我對諮商專業的嚮往或借鏡

大學期間曾與系上學長進行諮商演練,並在學生諮商中心接受過諮商,透過 晤談的經驗有了真槍實彈的現實感,讓我對諮商心理師專業有了嚮往,確定未來 想要往諮商領域發展。雖然有些時候感受到較多的指導、建議的經驗,讓我不大 舒服,雖不符合我對諮商師的期待與想像,但這也成為我的借鏡,提醒自己以後 要多關心、尊重案主的狀態!整體而言,我覺得成為助人是一件非常專業與厲害 的事情!若能考上研究所,覺得基礎專業能力被認可,有資格往諮商心理師發 展!

()我不想延畢,努力應屆考上有教育學程的研究所

大三那年,同學們為教育學程考試埋頭苦幹,看著大多數的人朝著未來邁進,

心裡開始焦躁不安:「我未來要做什麼?要當老師嗎?」後來因為考中等師資培 訓失利,轉而修國小教育學程。因為起步較晚,如要修完學程勢必需要延畢,對 此感到有些難受,後來聽聞考研究所也能完成教育學程,我又驚又喜地決定努力 拼一次。對我來說,延畢的人生彷彿停滯不前;但選擇研究所,人生宛如往前一 步,可證明自己在諮商專業基礎的能力。

老師的「等有工作經驗後,再回來讀研究所比較好!」說法,令我相當困惑,

但當時我選擇忽略。大學成績與表現並不突出的我,相對於推甄,以考試上榜的 機率較高,帶著賭一把的心態準備考試,若能如願考上研究所,人生彷彿繼續往 前!這是生涯上第一次清楚知道要走的路,帶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報考五 所學校,希望考上具有教育學程的心理諮商研究所。隨著榜單逐一出爐,希望漸 漸萎靡之際,最後讓我看見一絲希望光芒的是母校的榜單,我欣喜若狂,研究生 這身份為我增添自信與成就感,驕傲似乎成了推力,讓我下定決心做好研究生這 個身份,收起過往鬆散的學習態度,把握這次命運給我的機會!

四、研究所適應的酸甜苦澀-大學與研究所學習經驗差異與適應 (一) 期盼大學所學能在熟悉的同校研究所環境中更加深化

進入研究所被認可的成就感,讓我自許:在專業學習上,要符合研究生該有 的標準,要對得起自己、老師與研究生這個身分,希望在諮商專業上可以更加深 化與熟練。

進入碩班,在環境與學習適應上沒有太大的問題,上課也因熟悉老師風格與 習性,尋找指導教授更容易。大學四年的學習,熟悉老師的上課方式與風格,除 有助於研究所的學習更加深化與理解外,且增加自信!不太適應的是上課變得嚴 謹、課業與閱讀量變大、上課人數變少,老師對同學的思考與表現顯得更為關注,

這讓我極為不適應且有壓力,因為大學的我很少發言與被關注!

班級同學年紀差異可能三歲到八歲,或十幾歲以上。背景多元如:社工、心 理學系、社會學系與非心理科系等,即使大部分同學都與心理相關或是從事過心 理相關的工作,但在個人特質上真的差異很大。因此在討論上有很多挑戰,剛開 始抱著向工作經驗豐富的人學習的態度,確實學習很多。不過,與非本科系畢業 的同學在討論時,需要幫忙聚焦;且顧及部分同學沒有專業基礎的情況下,老師 會放慢步調,以致討論上無法深入,這讓我有些失望!後來我找尋其他學習管道,

如:花更多時間與一些同學們討論、反思自我在專業上的狀態、實務上與督導討 論等,來增強自己的諮商專業!

(二) 以往害怕權威與師長有距離感,長時間待在同校的熟悉讓我卸下心防 一直以來無意識的害怕而與老師有距離感。到研究所,距離感依然在,只是 班級人數變少,與老師的互動機會變多,更熟悉老師的個性與特質而有安全感,

加上同學 A 經常找我與老師一同吃飯、聊天,久而久之,漸漸放下對老師的莫 名想像與害怕。老師對於班上同學一視同仁,或許是因為老師認識我的關係,無 意間我會承攬過往老師對於學習與專業的要求,想要盡力滿足老師的期待,似乎 處在一個想被老師看見,又不想被看見的矛盾中!

害怕權威在兼職與全職實習展露無疑,在許多專業諮商心理師、老師或主任

64

面前,我擔心他們不喜歡我、事情做不好沒別人告知等,這些焦慮與自我懷疑讓 我難以適應新環境,需要一、兩個月的時間認識與建立安全感後,我才能穩定內 在的焦慮。當意識到安全感的建立對我來說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漸漸在適應中認 識與接納這樣不安的自己。

(三) 到新情境,人際衝突的壓力再度升起

從小因身材高大常被同學嘲笑,國、高中時期人際關係也不是很理想,高中 離鄉背井到外地讀書,被霸凌的慘痛經驗讓我懷疑自己必然有哪裡不好,不然別 人為什麼不喜歡我?實在難以相信,上一秒才情同閨密的好姊妹,下一秒就翻臉 不認人地欺負我,這些人際上的不穩定經驗,導致我選擇與人保持距離以保護自 己,對人也較難有信任感。大學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可以與同學相處深刻的 情感連結、支持、陪伴與溫暖,這份被善待與被在乎的感受讓我嘗試與人靠近,

只是這股溫暖似乎在大學畢業就畫下句點。

研究所的同學只要意見不合,就會直接飆罵,可怕場景摧毀了我在大學好不 容易建立起對人的信任感,難以與班級連結的情況下,我將時間與力氣全放在課 業上,漸漸地變得害羞與退縮,僅與我大學同班同學 A 互動。開學前,過於擔 心因我熟悉環境而被有心的同學利用,因此特別在乎公平性,不能因為我熟悉學 校就要承擔比較多責任的想法,讓我不想主動擔任幹部或處理班務,這樣的舉措 換來同學們的異樣眼光。

在研究所的人際上,我很仰賴同學 A 的人脈,起初很羨慕她與同學自然連 結與互動,但我覺察有股複雜的感覺在心中拉扯著,看見同學 A 與其他人接觸 感到開心,我也有機會因為她而與更多人接觸,但矛盾的是內在有把無名火想問:

「為何妳要跟別人好?我不好嗎?」自卑感讓我擔心同學A不理我。某次談話,

同學 A 說出自己努力與班上同學連結,期盼適應研究所生活,我才意識到她並 非要拋棄我,經過討論,我們決定不用討好每個人,他人如何待我,我就如何待 他人。人際上多虧有同學A讓我更安心與自在。

五、大學應屆研究生身份對專業認同之影響 (一)同校待久了,焦慮專業不足的內在小劇場

我學到的東西夠多嗎?夠好嗎?就只能在這裡嗎?這些疑問在碩班前兩年 經常出現,長年待母校,在專業上確實更加紮實,但隱約感受到有所改變但又似 乎停滯的複雜感受,被框住的感覺與他人比較時更趨明顯,經濟限制與不會主動 參與校外工作坊或培訓的關係,長久下來,學習只能受限於學校而生的不安,在 畢業後參加某個工作坊時,看見他校實習生上課的模樣,不由自主地想像他們比 較專業、比較厲害!這個念頭一起,我很意外自己在校內與大學同學的比較,在 實習建立專業自信後已稍加趨緩,沒想到與他校的比較卻依然存在!

研究所時,發現自己特別愛跟大學同班同學 A 比較,這讓我吃盡苦頭,無 論是學習表現、課業討論、諮商實習、接案能力等,無法控制地想要跟她比較的 衝動,但又始終停留在「不夠好、專業不足」的焦慮中!每當同學 A 與我分享 參與工作坊或實習收獲時,羨慕心情油然而生,深陷內心小劇場並擴大對方的優 勢,自卑感引發無盡的焦慮,以至於我是因考量經濟、個性而不會主動參與校外 課程的顧慮,根本已不在內心小劇場裡。當意識到這心態對我學習有不利的影響,

我開始學習安撫自我不足的焦慮,我發現若將視框移動到如何增加自我能力後,

知曉他們學到什麼、所學是否為我感興趣的、我也可以間接學習等,焦慮其實會 大幅下降。

(二)踏出舒適圈,硬穿上盔甲,入森林應戰

對於全職實習究竟要不要在母校?一度感到猶豫,但有股強烈的聲音阻止了 我,決定要打破「我只能留在母校」的信念,選擇到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全職實習,

脫離母校舒適圈。這一年彷彿進入險峻的大森林,一個全新的環境、領域,充滿 挑戰。另外,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的角色承載著過往學習諮商專業的期待與責任,

或許是沒有把諮商學好的心虛,讓我陷入不夠專業的焦慮中,過於在意表現導致 無法發揮實力,面對個案強烈的情緒或議題時,為了維持專業完美形象,戴上面 具故作堅強,並將錯誤放大,不斷批評自己!

實習前半段相當混亂、不安,這是初次正式接觸兒童領域的諮商,對兒童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