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討論
第三節 台灣華語字詞清晰度之特異性
105
康成人(n= 57,M平均年齡= 20-78歲)研究顯示,唸讀速率跟口腔輪替動作速率無關。
而本研究結果則顯示四種口腔輪替動作速率皆與說話速率有顯著的中度正相關,除了
受各研究設計與變項上的差異之外,Goozée等人(2005)的結果或許可說明年長者(或 吶語症者)為了維持構音精確度而犧牲在輪替動作時(/ta/、/ka/)的速率表現。所以,
在研究施測的方法不同下,所呈現的結果也無法一致地清楚說明這些相關變項中實際 的相關程度,未來研究或可綜合多數研究的相同點再做探討。
106
音影響,在字詞清晰度(或構音正確性)的表現較不如預期。
基於上述,研究者統計本研究語音分析者轉錄字詞中,因台灣國語口音而造成語 意混淆之字詞眾多,並擷取部分字詞清晰度嚴重受口音影響的錯誤取代類別後發現,
構音錯誤類型以「ㄩ」取代「一」的情形影響字詞清晰度最為明顯,如:將「浴室」
唸成「藝術」、「局長」唸成「擊掌」、「瘸子」唸成「茄子」、「許願」唸成「喜宴」,
另外,如添加音素「ㄨ」(梳子/獅子)、「ㄏ」取代「ㄈ」(還人/凡人),以上 現象皆符合台語的語音系統中缺乏「ㄈ」及「ㄩ」音,因此以台語為慣用語者時常以
「ㄏ」取代「ㄈ」,或以「一」取代「ㄩ」的現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 員會,2008);另外,台語亦缺乏舌尖後音(如:ㄓ、ㄔ、ㄕ),因此在讀到這些語音 時並不會特別強調或區分差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2008),如本 研究所見以「ㄗ、ㄘ、ㄙ」取代「ㄓ、ㄔ、ㄕ」的現象,包括:知識/姿勢、商業/
桑葉、髒話/彰化等。
另外,由於華語為聲調語言,因此聲調的變異被視為是聲調語言特有的現象(Wan,
2006),並非只有以台語為慣用語者才會出現聲調變異,在本研究中操持國語的受試 者亦可見聲調的變異,如:零錢/領錢、松鼠/松樹、清早/請早等語韻偏誤現象。
然而,雖然在本研究中觀察到台語口音可能造成語音辨識的混淆,使字詞清晰度的分 數降低,但存在台語口音的說話者仍有一定的言語清晰程度,且於一般言談中,會有 上下文輔助(Ferrand, 2001),而不至於被判定為言語異常。
107
研究者根據字詞清晰度轉錄擷取的部分結果呈現,如附錄六所示,同音異義字皆
給分,如:「忘記vs.旺季」、「拖鞋vs.脫鞋」、「任性vs.韌性」;而只要「讀音」不同就 不給分,如「人生vs.人參」、「力氣vs.利息」。根據字詞轉錄結果發現,附錄六所反映 的另一個含意可能是注音符號標示的影響;部分研究對象表示,注音符號的標示能使 其發出更精確的構音,而部分未學習過注音符號系統者,注音符號的標示與否並未對 其有任何加分的效果,由於注音符號的拼音系統僅適用於台灣華語說話者,對於其他 地區的華語說者而言,注音符號並非語言學習的基礎語音工具,因此,注音符號標示 與否對字詞清晰度造成的影響僅適用於台灣華語說話者。但受限於研究方法的一致性,
未來可針對不同視覺刺激的測驗材料(如:無標示注音符號的測驗題本)進行探討。
綜上所述,除了華語本身所具有的語言特色與特殊性外,台灣普及的華語由於兼 具了豐富的地方色彩與在地文化特質,使得台灣華語者普遍接受「台灣國語」的形成
與使用,所以支持Brice、Chen、Ryalls與 Ratusnik(2004)的結果,即使在運用華語 知識於不同語言模式下(如:聽、說、讀、寫)時,流暢的國台語者可以透過語碼轉 換自如地交換語言訊息,但整體言語的特色(如言語清晰度)應鮮少會受到語言表現 所掩蓋(Auer, 2002),然而,此種因口音所造成的言語清晰度下降只能反映地區或國 家的地方特色,其構音上所產生的偏誤仍舊是一般可接受的正常表現。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