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構音器官運動與字詞清晰度之間的探討
31
障礙嚴重度,以逐字轉錄或圈選作為計分方式。而台灣各醫療單位或研究人員目前仍 大多以自編字詞、句子或國小短文作為測驗工具(鄭靜宜,2004;楊青燕、劉惠美,
2007;張曉涵、劉惠美,2012;陳怡仁等人,2011),在評分標準及適用對象上缺乏普
遍性,若利用兒童構音測驗來評量成人言語清晰度並不適切,尤其是運動性言語障礙 者,因為運動性言語障礙是由於調控言語動作的神經或肌肉出現問題,導致言語動作 的活動和控制不佳(Duffy, 2013; Yorkston et al., 2010),而兒童構音錯誤的音韻歷程是 一種語言發展的歷程,因自然發展狀態而出現(錡寶香,2009),故後天性成人言語障 礙之表現須以適切的評量工具進行評估,以呈現客觀的評量結果。
32
構音時間與停頓時間,停頓時間依所說的語意內容或語用等語言學的面向決定
(Yorkston et al., 2010),但口腔輪替動作速率即使也有停頓的時間,Ozawa、Shiromoto、
Ishizaki與Watamori(2001)稱之為「間隔時長(gap duration)」,但不會受到語意或
語用的影響。因此,在Wang等人(2004)的研究中,以呼吸群作為一個單位,未將 停頓時間納入考量,結果顯示口腔輪替動作速率的音節速率(syllable rate)與對話中 的音節速率(未納入停頓時間)有顯著的高度正相關(r = .96)。有鑒於此,兩位日本
學者Nishio與Niimi(2006)也將口腔輪替動作速率的停頓時間排除,直接比較口腔
輪替動作速率、構音速率(構音時間內音節數÷構音時間)與說話速率三者之間的關 係,並與34位健康對照組比較,結果在62位吶語症的患者中,三種音節(/pa/, /ta/, /ka/)
的口腔輪替動作速率皆與說話速率有顯著相關;對照組中只有/ta/的口腔輪替動作速率 與說話速率相關,因此認為舌尖的運動與說話速率較有相關;而組間比較後發現,健 康者的說話速率變異性較大;吶語症組則在口腔輪替動作速率的變異性較大;組內比 較發現,健康者的構音速率變異性較口腔輪替動作速率大,吶語症組的異常出現在重 複音節的構音動作上,比起唸讀短文時的構音速率異常明顯,且重複音節的任務較少 受到認知及視覺障礙的影響,因此,Nishio與Niimi建議利用AMRs偵測神經肌肉性 障礙的異常比短文構音速率更為敏感(Nishio & Niimi, 2006, p.123)。
綜合上述所言,不論有無納入停頓時間的因素,口腔輪替動作速率皆與說話速率 有關,已有研究顯示大部分的吶語症類型在重複音節的構音動作上與說話速率均有減 慢的情形,運動不及型則有過快或過慢的個別性變化(Duffy, 2013; Freed, 2012; Nishio
& Niimi , 2006; Ozawa et al., 2001; Yorkston et al., 2010),表示吶語症者在構音動作移動 的速率上有不等程度的異常。相較於吶語症者,健康者的說話速率變化性較大,構音 速率也較快,但口腔輪替動作速率的變異性卻很小(Nishio & Niimi, 2006),因此,利
33
用健康受試者與吶語症者在口腔輪替動作速率上的差異可以做為言語障礙診斷的依 據。
二、口腔輪替動作速率、字詞清晰度與說話速率之間的關係
呈上述所言,口腔輪替動作速率與說話速率之間呈現正相關(Nishio & Niimi, 2006;
Wang et al., 2004),而雖然說話速率與字詞清晰度非線性關係,其相關程度不高,但改
變說話速率仍可能對字詞清晰度造成影響(劉惠美,2004;楊青燕、劉惠美,2007;
張曉涵、劉惠美,2012;Bradlow et al., 1996; de Bruijn et al., 2009; Kim et al., 2010; Kwon,
2010; Yorkston et al., 2010)。因此,便有學者以聲學、聽知覺評估方式探討字詞清晰度、
口腔輪替動作速率與說話速率三者之間的關係(Wang et al., 2004),其研究對象為頭部 創傷(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的吶語症患者,作者以聽知覺方式評估整體言語清 晰度,並以逐字轉錄方式計算字詞清晰度,結果顯示口腔輪替動作速率(音節/秒)
與整體言語清晰度、字詞言語清晰度皆有顯著相關。此研究結果與Ziegler與Wessel
(1996)一致,口腔輪替動作速率與整體言語清晰度(考量構音狀況)呈現正相關(r
= .77)。但Kent等人(2000)的研究則顯示運動失調型吶語症患者的嚴重程度(以言
語清晰度、嗓音品質、語韻判別嚴重度)與快速重複動作沒有顯著相關。Kent等人的
發現與DePaul與Brooks(1993)的研究結果一致,DePaul與Brooks觀察10位肌萎
縮性側索硬化症者,其中有五位患病平均12個月,所有個案患病平均約29個月,其 研究結果顯示舌無力的情形較口腔或臉部其他肌肉嚴重,且發現舌無力和下唇的快速 變化速率與嚴重程度有關,但卻與言語清晰度沒有顯著相關,因此DePaul與Brooks 認為言語清晰度在病程的早期會因口腔顏面肌肉群的代償而有較佳表現。
34
三、口腔輪替動作速率的臨床意義
如同Nishio與Niimi(2006)的建議,AMRs可在病程早期作為鑑別診斷的重要
工具,Duffy(2013)也持相同看法,因AMRs在部分的運動性言語障礙中會出現變慢 或不規律的變化,因此提出建議認為,異常的AMRs速率以及AMRs的規律性在診斷 某些吶語症類型上是相當適合的評量法。而SMRs則是測量構音器官的序列性移動的 能力,因此是診斷言語失用症的構音序列性運動最具敏感度的方式(Duffy, 2013),言 語失用症者在AMRs可能有正常表現,但顯著的會在執行SMRs時出現困難(Duffy, 2013; Freed, 2012)。然而,雖然部分研究證明口腔輪替動作速率與說話速率及清晰度 相關(Nishio & Niimi, 2006; Wang et al., 2004),但快速重複的口腔輪替動作僅能評量 構音器官從一處移動至另一處的能力,不能代表整體的言語清晰度,因此,口腔輪替 動作速率、說話速率及言語清晰度仍具有其各自代表的意義。
目前國外已有健康成人者的口腔輪替動作速率可供參考(Duffy, 2013),健康成人 的AMRs介於每秒4.4至7.1個音節之間;SMRs介於每秒3.6至7.5個音節之間,Neel
和Palmer(2012)的調查顯示重複音節/ta/可以達到9.2音節/秒,年長者的/ta/顯著較
年輕者慢,且年輕者及女性的SMRs分別較年老者及男性快,SMRs最快可達11.0音 節/秒,但在Neel和Palmer的研究裡,口腔輪替動作速率在性別與年齡上沒有顯著 的不同。而台灣地區的調查結果顯示,成人的AMRs平均介於5.79至5.95音節/秒,
年老者的AMRs介於3.72至4.17音節/秒之間(陳玫霖,2009),年老者的AMRs顯 著較年輕者為慢,但此篇研究收案來源僅限於台南地區,缺乏普遍性。除此之外,作 者並發現年老者在有意義音節的表現較無意義音節為佳,即「拍頭殼(台語)」的速率 較/pataka/為快,可能是由於年老者的慣用語大多為台語,台語對年老者來說較熟練,
35
故構音速率較快(陳玫霖,2009;Chakraborty, Goffman, & Smith, 2008),因此,可以 預期說華語者與英語慣用說話者的口腔輪替動作速率(以英語為測驗材料),會有不同 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