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嗓音自覺與聲學參數之關係
嗓音的情形通常會同時表現於生理、聲學及知覺上。聲帶振動(生理)造成的氣 流擾動(聲學),會藉由人耳及神經系統來接收(知覺),因此三者互相關聯(Colton et al., 2006)。嗓音的表現與個人情緒、社交、職業或身份密切相關(Ma & Yiu, 2001;
Verdolini & Ramig, 2001; Welham, 2009)。Stemple(2010)指出,當說話者自覺嗓音 功能已無法符合平常的用聲需求,即有嗓音問題。因此,以病患自我為本位的主觀評 估漸受重視,自覺的嗓音問題程度會影響生活品質(Ma & Yiu, 2001)。使用嗓音自評 問卷,可讓病患自行評估嗓音異常對日常生活的影響程度,以及嗓音治療對溝通功能 或生活品質的效果(Stemple et al., 2010)。
目前由Jacobson, Johnson, Grywalski, Silbergleit, Jacobson, Benninger與Newman
(1997)所發展出的嗓音障礙指數(Voice Handicap Index, VHI),為常用的嗓音自評 問卷之一(Stemple et al., 2010; Welham, 2009)。由於VHI問卷本身具有信度及效度,
統計上具有說服力,因此普遍應用於研究與臨床上不同嗓音問題的族群,呈現病患嗓 音抱怨程度,或評估特定治療法的成效,協助臨床人員治療時之參考(Amir, Ashkenazi, Leibovitzh, Michael, Tavor, & Wolf, 2006; Jacobson et al., 1997; Niebudek-Bogusz et al., 2007; Stemple et al., 2010; Welham, 2009)。
探討嗓音自覺狀況與聲學分析的相關研究中,許多學者發現聲學參數與嗓音自覺 狀況或嚴重度顯著相關。Yiu與Chan(2003)調查20-25歲男女在KTV包廂內連續 唱歌的嗓音變化。受試者自覺嗓音疲勞以致於無法繼續唱者,即可停止唱歌。受試者 分為兩組,實驗組被要求在唱完每首歌後須喝水100ml,且經過一分鐘休息,控制組 則無。測量方式為發母音/a/及唸短句/babadabo/。結果發現,無論在自覺嗓音評估、
聲學參數及嗓音音域圖上,實驗組在唱歌過程中及前後皆無顯著變化,且能唱得較控 制組久。控制組的jitter值在唱完後顯著上升,能發出的最高音調也顯著上升。結果
顯示,聲學參數可以呈現持續唱歌的嗓音特性,並反映自覺嗓音疲勞的情形。
聲學不僅能反映短期造成的嗓音疲勞,亦可呈現長期職業性的嗓音自覺狀況。
Niebudek-Bogusz等人(2007)調查51位功能性嗓音異常的女教師,年齡為28-57歲。
研究者先請受試者填寫VHI問卷,然後接受耳鼻喉科的儀器檢查,之後,測量受試 者在持續發聲30分鐘前後的嗓音。由問卷結果發現,76%的受試者有中度或重度的 嗓音障礙,且所有受試者在持續發聲後,部份聲學擾動參數顯著增加。該學者推論,
聲學分析可協助診斷職業用聲者初期的失聲情形。
Rantala及Vilkman(1999)研究教師嗓音自覺情形與聲學參數之間的關係。受試
者為12位國中小女教師。該研究者根據問卷填寫情況,將教師分為嗓音抱怨多及嗓 音抱怨少兩組。研究之言語材料為發持續母音/ a /和在教室上課時的嗓音。該研究發 現,嗓音抱怨多組測得的基頻顯著較高,變動參數值顯著較嗓音抱怨少組低。該學者 認為,兩組教師說話方式不同,嗓音抱怨少組傾向使用較大音量說話,嗓音抱怨多組 可能壓迫嗓音或用氣息聲說話,因此相對容易有嗓音疲勞的情形 。
Rantala, Vilkman與Bloigu等人(2002)探討女教師在一天工作中的嗓音聲學變
化。受試者為33位國小女教師。研究方法是先以問卷進行調查,將教師分為較多嗓 音抱怨組和較少嗓音抱怨組,再分別錄製第一節課及最後一節課的嗓音。該研究發現,
較少嗓音抱怨組在最後一節課測得的說話基頻提高了9.7Hz;較多嗓音抱怨組的說話 基頻顯著提升了12.8Hz。研究顯示,教師經過一天的用聲後,會使用較高的頻率說 話,尤其較多嗓音抱怨的教師。
Grillo及Fugowski(2011)調查聲學參數與自覺嗓音問題的關係。7位女性實習 體育老師於學期初、中、末三個時間點接受施測,施測方式包含填寫嗓音自評問卷 VHI及發母音/a/。結果發現,基頻與聲學參數Jita(µs)、Shim(%)及其標準差皆於學 期中、末提升;自覺有嗓音問題的程度隨三個時間點逐漸降低。該研究的自覺狀況與 聲學測量呈現相關,自覺嗓音狀況隨著時間漸佳,但聲學參數呈現的音質漸差。
Preciado等人(2005)調查教師的嗓音狀況,並比較聲學分析與嗓音自覺問卷的
結果。受試者為西班牙的教師,男性316位,女性589位。結果發現,自覺嗓音異常 的教師,測得的Jitt(%)和ShdB(dB)均較自覺正常者高。該研究顯示聲學參數可以反 映教師嗓音自覺的狀況。
Laukkanen等人(2008)研究女性教師一天工作後,嗓音疲勞症狀與聲學之關係。
受試者為芬蘭79位女性教師,其中一組喉部狀況為健康者有44位,另一組聲帶表面 有輕微紅腫,喉部狀況為近乎健康者有35位。結果顯示,在一天的職業用聲後,兩 組受試者以最適音量朗讀,其平均基頻和音量皆顯著上升;發母音方面,平均基頻和 音量皆上升,Jitt(%)和ShdB(dB)輕微下降。聲學參數與嗓音疲勞症狀方面,該學者發
現jitter可以反映喉部的疲累感。
Lehto等人(2006)探討職業性嗓音異常的嗓音疲勞症狀和聲學之間的關係。該
學者先調查24位女性和8位男性電話客服人員的嗓音疲勞症狀,並將工作前、午餐 前、午餐後與工作後的嗓音,進行聲學分析。結果發現,聲學分析方面,基頻隨著一 天的工作而顯著的提升;自覺嗓音症狀方面,受試者自覺嘶啞聲隨一天的工作經過越
趨嚴重。自覺的嗓音異常類型以嘶啞聲及嗓音疲勞居多,且女性自覺嗓音疲勞的程度 顯著增加。
有些學者發現,嗓音自覺狀況與聲學參數相關性低。Cheng與Woo(2010)使用 VHI問卷、聲學及氣動學分析,探討病患於聲帶手術後的療效。受試者為21名聲帶 疾病(腫瘤除外)患者,男性12名,女性9名,其中10名為職業用聲者,11名非 職業用聲者。結果發現,手術後所有受試者的VHI分數皆改善,總分平均值由47分 進步至28分,其中生理和情緒兩項進步達到顯著,但聲學參數於手術前後皆無顯著 改變。該學者認為,主觀的嗓音評估工具較客觀評估工具敏感,且兩者並無顯著關聯。
Woisard、Bodin與Puech(2008)研究58位病患於嗓音治療前後之療效。該研
究使用VHI問卷,並進行聲學與氣動學的客觀測量。結果顯示,各項客觀測量參數 中,僅聲學參數、音域圖與VHI的情緒分量表有顯著相關,但與身體分量表無關。
該研究指出,VHI與其他客觀測量數據提供的參考意義不盡相同。
國內有學者發現,聲學參數與自覺職業性嗓音狀況相關。林峯全(2009)研究 自覺嗓音正常與異常的女性教師嗓音在聲學分析上的差異,其80名受試者中,分成 自覺嗓音異常和自覺嗓音正常各40名。研究方法包括朗讀短文以及發長母音/阿/。結 果顯示,基頻和音強參數與嗓音自覺狀況沒有顯著關係,但Jitt(%)、ShdB(dB)及NHR 均與嗓音自覺狀況有顯著關係。其中,NHR和ShdB(dB)最能反映嗓音自覺狀況。若
將NHR的數值30.138及ShdB(dB)的數值30.470 dB當作預測指標,可以篩選出60%
目前無嗓音異常,但未來會出現自覺嗓音異常的教師。
有研究顯示,聲學分析不足以反映嗓音自覺的狀況。董貞吟與黃乾全(2000)
研究吵鬧與安靜學校的教師,其自覺嗓音問題與聲學分析的差異。受試者為國小級任 教師226位。研究者以問卷方式調查嗓音不適症狀的嚴重度,及發母音/阿/進行聲學 分析。該研究顯示,自覺嗓音問題與聲學分析結果未達顯著相關,故聲學分析未能反 映教師自覺嗓音問題的嚴重度。
從上述國內外研究得知,嗓音自覺的狀況,在聲學上的反應未必一致。有些學 者認為,很少或沒有聲學參數能顯示嗓音自覺狀況,而有些學者認為聲學參數與嗓音 自覺狀況相關。個案可能因自覺嗓音不適,而出現代償的行為,以保持良好的音質,
持續發聲,也可能因持續發聲行為,造成嗓音音質不佳,反映於聲學分析的結果。最 能反映嗓音自覺狀況的聲學參數方面,以嗓音擾動數值jitter、shimmer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