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六節 施測程序

本研究施測程序包含三個部分:1)問卷填寫、2)錄音、3)聲學分析。所有程 序皆由本研究者執行。施測前必須通過音量校準及重測信度,然後進行正式施測,先 告知受試者本研究之目的與程序,並請受試者填寫「研究參與同意書」(附錄二)及 VHI問卷(附錄五)。本研究之流程圖為下圖3-6-1。研究者先將施測儀器校準,通過 聲學參數之信度分析後,開始收集受試者。施測前,先使用問卷調查平時的嗓音狀況,

項目 重測信度 ( r ) P值 平均說話基頻 (Fo) .80a .003b 最高說話基頻 (Fo) .846a .001b 最低說話基頻 (Fo) .819a .002b 說話基頻範圍 (ST) .844a .001b 平均說話音強 (dB) .990a .000b 最高說話音強 (dB) .986a .000b 最低說話音強 .703a .012b 說話音強範圍 .947a .000b

Jita(µs) .929a .000b

Jitter (%) .888a .000b

RAP (%) .920a .000b

PPQ (%) .751a .006b

ShdB(dB) .871a .001b

Shim (%) .802a .003b

APQ(%) .890a .000b

NHR .708a .011b

ar>0.7

bp< .05

依受試者嗓音問題的程度分組。然後錄製受試者的嗓音樣本,並進行聲學分析。最後 統計分析兩組之差異,及聲學和自覺嗓音之關係。詳細內容如下:

從古郁鈴 研究中

從臺北地區體 適能大會中

從臺北地區運 動中心及健身

機構中 招募受試者

自覺有嗓音問題組 自覺無嗓音問題組

錄製嗓音樣本 1) 持續發母音/阿/

2) 閱讀國語短文

持續發母音 /阿/:

1)Absolute Jitter (Jita) 2)Jitter Percent (Jitt)

3)Relative Average Perturbation (RAP) 4)Pitch Period Perturbation Quotient (PPQ) 5)Shimmer in dB (ShdB)

6)Shimmer percent (Shim)

7)Amplitude Perturbation Quotient (APQ) 8)Noise to Harmonic ratio (NHR)

閱讀國語短文:

1)平均說話基頻 2)平均基頻範圍 3)平均基頻標準差 4)平均說話音強 5)平均音強範圍 6)平均音強標準差

總分31分以上者 總分30分以下者 第一階段篩選受試者

第二階段篩選受試者

嗓音聲學分析

統計分析:

1) 兩組受試者在聲學參數、自評 問卷變項上之差異性。

2) 聲學參數與受試者自覺嗓音 狀況之相關性。

音量校準 重測信度

VHI問卷

一、問卷填寫

在開始施測前,研究者先告知受試者本研究之目的與程序。然後,詢問受試者,

確認未達更年期、近兩週無感冒症狀或嗓音不適後,請受試者填寫研究參與同意書(附 錄二)及VHI問卷(附錄五)。

二、錄音

為考量受試者之便利性,所有嗓音樣本皆在該受試者任職的地點錄製。地點選 在安靜的房間或教室進行。以聲壓計測量環境噪音,經研究者判斷,若噪音可維持在 50dB以下,該地點便適合施測。

正式錄音前,研究者先說明錄音的方式和過程。錄音時,請受試者頭部盡量保 持固定不動,麥克風與唇部保持15公分距離。

錄音前先請受試者練習,以最舒適的音高、音量及速度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然 後發三次母音/阿/,每次約6-8秒。接著,請受試者練習朗讀國語短文(附錄四),避 免正式錄音時閱讀不順暢。待研究者判斷受試者的音量及音高與平時說話相近後,才 開始錄音。

正式錄音時,研究者會將「言語材料」(附錄三)放置在受試者前。錄音內容 即為言語材料的順序。首先,請受試者說出自己的名字、今年幾歲及地址,並數一到 十。然後,研究者從旁確認,待受試者以最舒適的音高、音量及速度唸出以下言語材 料:1)發母音/阿/,待研究者給予停止的提示;2)朗讀國語短文。

將CF卡中儲存的語料傳輸至電腦,並使用電腦語音分析儀(Kay CSL Model, 4400), 進行聲學分析,如下頁圖3-6-1、3-6-2。聲學分析包含兩種言語材料:

(一)發持續性母音/阿/:

使用軟體為「MDVP voice program 5105」,將錄製的語料/阿/存入電腦進 行分析,計算/阿/中各項參數的平均值。分析時先刪除聲波最前與最後的0.5 秒,擷取中間較平穩的聲波做分析。分析項目為:頻率變動率、振幅變動率 及噪音諧音比。本研究分析之參數如下:

1. Absolute Jitter(Jita):分析嗓音樣本中,每個週期的頻率變異性。

2. Jitter Percent(Jitt):用百分比計算每個週期頻率變異性的相關性。

3. Relative Average Perturbation(RAP):計算嗓音樣本中三次平穩的週期間 頻率變異性的相關性。

4. Pitch Period Perturbation Quotient(PPQ):計算嗓音樣本中五次平穩的週 期間頻率變異性的相關性。

5. Shimmer in dB(ShdB):計算嗓音樣本中,每個週期(波峰到波峰)之間

的振幅變異性。

6. ShimPercent(Shim):計算每個週期之間振幅變異性的相關性。

7. Amplitude Perturbation Quotient(APQ):取11段平穩的週期,計算11段

8. Noise to Harmonic ratio(NHR):指噪音能量與諧音能量的比值。計算在

1500至4500Hz的非諧音能量與70至4500Hz的諧音能量之比值。

(二)朗讀國語短文:

將CF卡中儲存的短文語料存入語音分析儀的電腦中,使用「CSL Main program」軟體將短文語料刪去第一句與最後一句作為選取範圍,進行頻率與音 強相關參數的分析。

1. 頻率分析:先將每個頻率數值由赫茲轉換成半音(semitone, ST),並取 次數分配(frequency distribution)中第95百分位數(percentile)的最高 點作為最高說話基頻,最低點作為最低說話基頻,計算嗓音頻率的三個 參數:

(1)平均說話基頻:取所有頻率數值的平均值表示之。

(2)說話基頻範圍:最高說話基頻和最低說話基頻相減。

(3)說話基頻標準差:以電腦計算可得知。

2. 音強分析:將所有音強做次數分配,取第95百分位數的最高點作為最高 說話音強,最低點作為最低說話音強,計算嗓音音強的三個參數:

(1)平均說話音強:取所有音強數值中的平均值代表之

(2)說話音強範圍:為最高說話音強和最低說話音強相減

(3)說話音強標準差:由電腦計算可得知。

圖3-6-2 使用MDVP分析發持續性母音之流程圖

圖3-6-3 使用CSL Main program分析朗讀短文之流程圖

第七節 統計分析

本研究統計分析包括描述性統計及推論統計。

一、描述性統計

本研究測量受試者的嗓音聲學參數,分析之嗓音樣本材料與參數包括:

(一) 發持續性母音/阿/:自覺有嗓音問題組和自覺無嗓音問題組的所有聲學 參數,於下列參數值的平均值與標準差:

1. Absolute Jitter(Jita)

2. Jitter Percent(Jitt)

3. Relative Average Perturbation(RAP)

4. Pitch Period Perturbation Quotient(PPQ)

5. Shimmer in dB(ShdB)

6. Shimmer Percent(Shim)

7. Amplitude Perturbation Quotient(APQ)

8. Noise to Harmonic ratio(NHR)

(二)朗讀短文:自覺嗓音有問題組和自覺嗓音無問題組的所有聲學參數,於下 列參數值的平均值與標準差:

1. 說話基頻(speaking fundamental frequency, SFF)

2. 說話基頻標準差(SFF SD)

3. 說話基頻範圍(SFF range)

4. 說話音強(speaking intensity, SI)

5. 說話音強標準差(SI SD)

6. 說話音強範圍(SI range)

二、推論統計

本研究測量有氧運動教練的嗓音聲學參數,並比較自覺有嗓音問題組和自覺無嗓 音問題組在聲學參數表現與差異。以電腦軟體SPSS20.0進行資料統計分析,統計顯 著水準訂為0.05。統計方法包括:

(一)兩獨立樣本雙尾T檢定(two-tailed T test of two independent samples)

1. 比較自覺有嗓音問題與自覺無嗓音問題的受試者,兩組在發持續性母音 /阿/及朗讀國語短文的所有聲學參數之差異性。

2. 比較自覺有嗓音問題與自覺無嗓音問題的受試者,兩組在嗓音障礙指數 的身體分量表、情緒分量表、功能分量表及整體分數之差異性。

(二)邏輯迴歸分析(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分析有氧運動教練自覺嗓音狀況與所有聲學參數的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