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影響幼兒情緒調節能力理論及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影響幼兒情緒調節能力理論及相關研究

影響幼兒情緒調節能力的因素很多,不僅與幼兒的語言能力及認知程度的發 展有關,也與幼兒所處的整個社會環境有關,其中有家庭、幼兒園、甚至與外在 環境的文化及所處的社會環境,都有密切的關係(黎樂山、程景琳、簡淑真,2008)。

本研究以Urie Bronfenbrenner的生態系統觀及Lev Vygotsky的鷹架理論觀點,從

幼兒生長的環境中,探討影響幼兒情緒調節能力發展的因素。幼兒透過與環境及

30

成人的互動,一些研究都建議幼兒與至少一位照顧成人間的關係,會影響幼兒的 發展及社會關係;這位照顧的成人並不一定需要是幼兒的家長,可以是教師,也 可能是保護幼兒的成人,因此在幼兒情緒能力的發展過程中,成人與幼兒間的關 係,及在建立情緒調節能力上的協助,都會影響幼兒的情緒調節能力(Sabol &

Pianta, 2012 )。

一、 家庭教養

家庭是幼兒學習情緒的第一的場域,在家中的照顧者透過與幼兒的互動、增 強物、處罰、或是示範的方式,影響幼兒情緒調節機制的學習(Thompson, 1991);

照顧者對幼兒所採取的情緒反應,及自己本身的情緒知識及調節能力,也會在互 動中影響幼兒情緒的學習、情緒覺察、表達、及情緒調節的能力。父母對幼兒情 緒調節能力發展的影響,可以透過父母教養型態的改變、社會學習理論中的觀察 和模仿、及親子互動品質及過程的改變來提升。

1. 父母教養型態

Halberstadt (1991)在情緒社會化理論中提出,幼兒在情緒社會化的過程中,

示範、教導、及後續反應,是三種學習的機制。Baumrind (1973)、Parke及Buriel

(1998)等學者,以父母的教養類型來區分幼兒認知及情緒社會能力的發展,他 們將父母的教養類型分為三種: 民主式父母 (Authoritative parents)、權威式父 母 (Authoritarian parents)、及放任式父母 (Permissive parents),在長期研究的 結果中可以看到,民主式的父母會教養出在認知及情緒社會能力正向的幼兒,權 威式的父母則有可能會教養出負向的幼兒。另外還有學者將父母教養型態以要求

(demand)及回應(response)二個向度來做區分、再加上獨立一種忽視和缺乏

31

參與(neglect and lack of involvement)的教養型態(Maccoby & Martin, 1983);

父母對幼兒越有回應,幼兒的情緒調整能力就會發展的越好(Parke & Buriel, 1998)。

2. 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學家認為幼兒是透過模仿及學習來習得社會情緒能力。他們觀 察父母的行為及情緒反應,模仿學習符合社會期望的情緒能力及社會行為,逐漸 內化成為自身的情緒及社會能力。研究中發現若母親對幼兒的情緒及行為使用負 向的表達方式,也會讓幼兒以負面的方式表達情緒(林娟娟,2004)。Kopp認為 幼兒情緒調節能力的形成,是從照顧者與幼兒間互動不平衡所造成的,所以照顧 者會在這不平衡的狀態中,將自身的情緒調節能力逐漸轉移給幼兒(Kopp, 1989)。

父母的情緒表達透過模仿影響了幼兒的情緒能力。母親若對幼兒表達出較多 的正面情緒反應,幼兒也會對母親有多的正面反應(Cassidy et al., 1992);

Eisenberg進一步在研究中發現,母親的正面表達,並有較多合宜有效的情緒表

達方式,會讓幼兒也展現較好的自我調節及社會技巧(Eisenberg et al, 2003)。父 母對情緒的表達,會在不知不覺間影響幼兒對情緒的解讀及應對,特別是主要照 顧者,母親正面的情緒表達,會讓幼兒建立起正面表達情緒的能力、發展利社會 行為、照顧弟妹、及低攻擊性(Garner, 1995; Ramsden & Hubbard, 2002);家庭 是幼兒的第一個社會,也是幼兒學習開始的所在,幼兒學習社會化,發展合宜的 情緒能力,父母的身教是幼兒情緒能力發展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32

3. 親子互動

父母回應幼兒的情緒行為,情達的表達、及其後設情緒反應,都會影響幼兒 情緒調節能力的發展(Dunn & Brown, 1991; Eisenberg et al., 1998; Greenberg, 2002; Gottman et al., 1997; Shaffer, 2000)。父母關心幼兒的情緒,幼兒在負面情 緒的處理上,就會較具建設性;若父母可以幫助幼兒了解自己的情緒,並教導他 們情緒調節策略及自我安撫的方式,幼兒比較容易展現合宜的情緒表達、調節能 力及社會行為(Cassidy et al., 1992)。父母以忽略或處罰等高壓的方式來處理幼 兒的負面情緒,會提高幼兒負向情緒的表達強度,使其未來在面對他人的負向情 緒,也會採取高強度的情緒反應,反而無法建立調節自身情緒表達及強度的能力

(Fabes et al., 2001)。

父母可以透過互動與幼兒討論情緒,透過這樣的討論,幼兒可以建立情緒的 調節策略庫及吸收經驗,並感受到家庭對情緒的支持。學者認為家庭中父母與幼 兒討論情緒,可以豐富幼兒對自身及他人情緒的感受(Shaffer, 2000);也認為透 過討論自身及他人的情緒,會增加幼兒對情緒的了解,並且理解他人的情緒反應

(Dunn & Brown , 1991)。Gottman等學者的研究,點出父母的情緒察覺及教導 的重要性,因為透過父母的情緒能力及教導,幼兒顯現出抑制負向情緒、自我安 撫、注意力集中、及情緒調節的能力(Gottman, Katz, & Hooven, 1997)。父母展 現高度的情緒教導理念及能力,具察覺幼兒情緒、接受幼兒的情緒、並提供幼兒 情緒調節的可能方式,會提高幼兒的情緒調節能力,進而影響幼兒未來的人際關 係及學業發展(Gottman, 1996; Ramsden & Habbard, 2002)。綜合學者意見,父母 的情緒能力會影響幼兒的情緒發展,因此在幼兒園的情緒教育課程中,應考慮父 母的家庭情緒教育,讓幼兒可接觸到的成人互動,都有一致的情緒覺察、表達、

理解、及調節準則,這樣對幼兒的情緒能力發展應有幫助。

33

二、 師生關係

從在早期教育中,幼兒與教師的互動品質,會影響社會、情緒、行為及認知 發展,這種影響甚至還會延長到成人時期(Hamre, B. et al, 2014)。幼兒進入正式 的學校時,他們與教師的關係,成為是否可以適應學校的社會及學術環境,一個 重要的基礎。幼兒可以與教師建立親密的師生關係,會比較喜歡學校,同時也與 同儕間有比較好的關係。因此正向的師生關係對幼兒而言,是一個安全的堡壘向 外探索,因為他們相信若發生任何事情,教師都會保護他們,提供解決的方式幫 助他們,回應他們的問題,這樣的安全感,可以表現在與同儕的相處,及對認知、

社會、及情緒的學習上(Hamre & Pianta, 2006)。

依據幼兒心理及發展的概念,所發展出來的師生關係的理論很多,從依附關 係衍生的師生關係、從師生互動來說明的師生關係、或以社會生態理論所發展出 來的社會文化觀點,也可以說明師生的關係。

1. 依附理論所架構的師生關係

以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為基礎所發展出來的師生關係,認為師生關 係是親子依附關係延伸;這些研究結論認為嬰兒會依據早期被照護經驗及品質,

建立與照護者間的依附關係,發展對自我信任,並對周圍照護者產生信任感,這 樣便在幼兒的心中架構一個對自我、照護者、及對人我關係的內在模式,形塑一 個對周遭人事物的關係基模,建立依附關係,因此嬰兒早期所接受到的照顧品質,

會影響親子及依附關係,並透過這個關係基模,影響幼兒未來發展自我及對他人 的信任。當幼兒進入正式學校後,會以先前與照護者所建立的關係基模為基礎,

衍伸至學校內的教師,或其他成人,與其互動,因而原先在家庭內,與照護者所

34

發展的依附關係,便會對日後在學校內與教師所發展的師生關係,及與同學間所 發展的同儕關係產生影響(Barrett, 1991; Bowlby, 2000; Lunch & Cicchetti, 1997)。

然而嬰兒早期未發展出良好的依附關係,並不代表無法與教師發展出良好的 師生關係。在Birtch 及Pianta的研究中發現,若幼兒可以把教師轉化為其他的 照護者,而非自原照護者衍伸,那麼早期經過不當的照護,而發展出不好的依附 關係的幼兒,有機會經過與教師,所產生的好的師生關係,而達到彌補,進而修 正其關係基模(Birch & Ladd, 1997; Pianta & Steinberg, 1992)。研究也同時發現,

正向的師生關係,對因為早期不良的照顧經驗,所衍生因不良依附關係,所導致 的幼兒負向發展,可以有明顯的改善。

2. 教學脈絡所架構的師生關係

從認知與教學的關係來看師生關係,這個理論是架構在教學脈絡與學習所發 展出來的師生關係。Rietz認為教師能支持幼兒學習動機,並在讓教室內的學習 環境及狀況良好,才能建立好的師生關係(Rietz, 2001)。Pianta的研究中也發現,

若教師可以主動關心幼兒的學習,建構教室學習的氣氛,加強師生互動,便可以 提高幼兒學習的動機,進而提升幼兒在認知、社會、及情緒的學習及發展(Pianta,

Hamre & Allen, 2012)。如果教師可以對幼兒的表現,表現出尊重、正面的讚賞、

及情緒支持,並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回饋,這樣不但影響幼兒對學校的感受,同 時,當幼兒喜歡學校及教師時,他的主動學習,及學習動機也會提升,進而影響 學習成就,教師與幼兒間也建立更深的師生關係,進而提高師生的關係(Hallinan, 2008)。

35

以教學脈絡所建立的師生關係,不是只有建立在好的關係,這是與依附關係 理論的師生關係最大的不同,因為好的關係並不代表可以建立幼兒的學習動機,

但是若是教師透過可以主導的部分,如班級氣氛、期望、策略等,讓幼兒感覺到 教師的教育脈絡及支持,因而提高學習動機,建立良好的學習能力。也有學者認 為師生關係與學習成就有關,是透過動機為中介變項,從幼兒察覺自身與教師的 關係,到影響他們在認知、社會、情緒的發展,中間是經由動機的改變而造成的

(Cassidy & Lynn, 1991; Gronlnick & Slowiaczek, 1994),也就是說師生關係的好 壞會造成幼兒學習動機的高低,影響幼兒在認知、社會、情緒領域的學習狀況,

進而造成幼兒領域能力發展的快慢不同。

3. 生態系統觀所架構的師生關係

師生關係及互動符合心智發展中,以生態系統觀(Bronfenbrenner & Morris, 1998)所架構的成人與幼兒的關係。在這個架構下,師生關係是一種互動的關係,

在互動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發生心理、行為、生理、文化、社會習俗等的交流

(Hamre et al, 2014)。師生互動反應了行為的交換,在交換的過程中,訊息及經 驗都經由成人與幼兒的溝通途徑,相互傳遞及影響(Scroufe,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