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情緒教育的行動歷程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情緒教育的行動歷程

一、 情緒育課程發展

本研究分為二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幼兒情緒教育,根據蒙特梭利幼兒園園 長及小熊班教師的建議,小熊班的幼兒情緒穩定,多半有情緒困擾的幼兒,都是 班級內的新生,而園長安排一次一位新生入班,新生大多在一個月內,其情緒就 會正常化,因此建議幼兒的情緒教育課程為期四週,以每日進行的方式較佳。第 一階段的幼兒情緒教學時間,從10月3日到28日共四週,情緒教育目標是讓幼 兒辨識自己與他人的基本情緒(快樂,難過,及生氣),表達基本情緒,並且運 用策略調節自己的情緒。每次的情緒教育課程課視為獨立的課程,並在課程後示 範情緒區中可運用的情緒調節工作,依據情緒課程結束後的反思,修正下一週的 情緒教學課程。

64

表4-3-1 第一階段情緒教育課程 (10月3日到28日共四週)

教育目標 課程目標 學習指標 教學方法 教學評量

維護幼兒 身心健康

情-1-1 覺察 與辨識自己 的情緒

情-小-1-1-1 知道自 己常出現的正負向 情緒

討論教學 繪本教學

觀察評量

情-1-2 覺察 與辨識生活 環境中他人 和擬人化物 件的情緒

情-小-1-2-1 覺察與 辨識常接觸的人和 擬人化物件的情緒

繪本教學 情緒區工作

觀察評量

情-2-1 合宜 地表達自己 的情緒

情-小-2-1-1 運用動 作、表情、語言表達 自己的情緒

繪本教學 觀察評量

情-3-1 理解 自己情緒出 現的原因

情-小-3-1-1 知道自 己情緒出現的原因

個別討論 觀察評量

情-4-1 運用 策略調節自 己的情緒

情-小-4-1-1 處理自 己常出現的負向情 緒

情-小-4-1-2 處理分 離焦慮或害怕的情 緒

繪本教學 情緒區工作

觀察評量

65

課程目標 學習指標 教學目標 教學方法 教學內容

情-1-1 覺 察與辨識 自己的情 緒

情-小-1-1-1 知道自己常 出現的正負 向情緒

認識自己的三種情 緒: 快樂、難過、生 氣

討論教學、

繪本教學

繪本: 我 好難過、

我好生氣

情-1-2 覺 察與辨識 生活環境 中他人和 擬人化物 件的情緒

情-小-1-2-1 覺察與辨識 常接觸的人 和擬人化物 件的情緒

辨識他人的情緒: 快 樂、難過、生氣

繪本教學、

情緒區工作

觀察評量

情-2-1 合 宜地表達 自己的情 緒

情-小-2-1-1 運用動作、

表情、語言 表達自己的 情緒

觀察自己的情緒表 現

討論教學、

繪本教學

觀察評量

情-3-1 理 解自己情 緒出現的 原因

情-小-3-1-1 知道自己情 緒出現的原 因

當自己有情緒的時 候,理解產生情緒的 原因

個別討論 觀察評量

情-4-1 運 用策略調 節自己的

情-小-4-1-1 處理自己常 出現的負向

繪本教學 情緒區工作

繪本教學、

情緒區工作

觀察評量

66

情緒 情緒

情-小-4-1-2 處理分離焦 慮或害怕的 情緒

繪本教學、

情緒區工作

進行情緒課程時,在情緒繪本的選擇上,一開始是使用天下所出的《我的感 覺》系列的情緒繪本其中二本,《我好害怕》及《我好難過》,作者皆為康娜莉雅•

史貝蔓 (Cornelia Maude Spelman);因為這一系列的情緒繪本,都是從情緒發展 理論而來,依循情緒能力從覺察、表達、理解及調節的發展順序,開展繪本故事 內容。但是幾個故事分享下來,發現這種強調情緒本身,及發展順序,卻沒有太 多故事性的繪本,幼兒很快就失去興趣,而且這類型繪本中的情緒調節策略,都 很相似,幼兒們很快地就可以回答出書中的情緒調節策略。對於心心這些年齡較 小的幼兒,這類型的繪本故事,並不太吸引他們,繪本中情緒的描述也還是太抽 象,所以在分享完二本《我的感覺》系列的情緒繪本後,就轉向以故事為主的繪 本進行情緒教育的教學(教1051004,教1051007,思1051007)。

第一階段結束後,小帕的情緒狀況已經穩定,他會在生氣的時候,告訴教師 我生氣了,然後到情緒區找可以紓解自己情緒的工作操作(觀C11051019);早 上也已經不會有分離焦慮所引發的難過及哭泣(觀C11051017)。然而,心心的 情緒狀況仍然不是很穩定,所以研究者在與小熊班老師(訪T11051028),及心 心媽媽(訪P21051028)分別訪談後,與園長、小熊班教師、及心心媽媽,針對 第一階段情緒教育課程,進行的過程及結果進行會議,試圖瞭解心心每天早上哭

67

泣、難過情緒背後的原因,以設計第二階段的情緒教育課程(會C21051101)。

研究者發現在課程實施開始的第二個星期,心心會在媽媽離開之後,看著窗外的 研究者哭,試圖請研究者將她帶到情緒區,單獨講故事給她聽,跟她說話,然後 情緒就穩定了(觀C21051018);甚至在第四個星期,研究者發現,心心只有在 媽媽要離開的時候哭,當媽媽轉身要離開的時候,心心其實已經不哭了,換好鞋 子走進教室,然後在教室內看到研究者到了,才隔著窗戶看著研究者掉眼淚(觀 C21051024)。

在訪談中,心心媽媽也表示在從家到學校的路上,其實心心的心情是很好的,

回家的時候,心心也沒有對媽媽說什麼不愉快的事,平常心心在家裡需要媽媽的 時候,也是會哭,如果碰到她不想做的事,她也是用哭來表達,所以媽媽覺得心 心入班前的情緒是還好的,因為心心經常會用哭讓媽媽答應她想做的事,或是當 想要媽媽擁抱的時候,不管在那裡,她也是用哭來表達(訪P21051028)。這與 研究者的觀察相符,心心想要得到研究者的注意力或協助時,她就是掉眼淚,她 的心裡並不是難過想媽媽,而是想要研究者注意她,給她想要的照顧方式;也驗 證當研究者在講情緒繪本的時候,心心都知道當有情緒的時候該怎麼做,但是她 就是不願意自己去做,她希望研究者陪她一起到情緒區去做(思1051028)。

心心及小帕是小熊班的新生,比較黏教師,所以與其他的幼兒都不是很熟悉

(訪T11051028);再加上他們都是小班偏小的幼兒,因此可能還在正在發展與

其他幼兒相處及互動的能力(會1051101)。從研究者的觀察,及教師的訪談中,

都沒有看到他們有主動建立同儕關係的行為及互動。雖然在小熊班混齡班級中,

年齡較大的幼兒有時會靠近他們,與他們互動,但比較是像宣示主權或是照顧形 式的溝通,而非像同學同輩間的互動(思1051028)。因此經常可以看到心心及 小帕,一個人在做自己的工作,互動時間也多是像哥哥姐姐與弟弟妹妹間的照顧

68

及幫忙,而尚未建立同學間的感情,這也成為第二階段情緒教學的另一個重點,

透過發展心心的同儕互動能力,進而提高心心調節情緒的意願,達到情緒調節能 力提升的展現(會1051101)。

小熊班教師在訪談中,也提到心心在班級中,經常會用哭來讓教師注意她,

碰到不想做的事,就會掉眼淚站在原地不動,直到教師,或找大孩子陪她一起做,

她才會停止哭泣(訪T11051028)。從訪談的內容及、教學反思、及專家意見中,

覺得心心並不是不知道怎麼調節情緒,而是她已經會用調節自己的情緒來得到自 己想要的東西。心心情緒調節的表現問題,是導因於不願意情緒被調節,而不是 不會情緒調節;因此調整第二階段的情緒教育課程目標,從培養心心的情緒調節 能力,調整到建立心心調節自己情緒的意願,而這個意願應來自於心心自己的需 求,讓她體會自己調節情緒的需要,因為只有調整好情緒,才能得到她想要的東 西(思1051103)。

小熊班教師曾經使用以其他幼兒影響心心的方式,讓心心調節自己的情緒

(觀C21051003,觀C21051007)。研究者發現,心心與大孩子互動時,她是比

較有意願改變自己的情緒狀態(觀C21051007),她與小一點的孩子互動時,也 會為了表現大姐姐的樣子,而忍住沒有哭泣(觀C21051003),因此在與教師討 論後,我們決定在大組同學當中,挑一個比較早到的幼兒,負責將心心從媽媽的 手中帶入教室,並且進行社會領域的課程,讓心心交朋友,也讓媽媽與心心好朋 友間有連結,加快心心融入小熊班內的同儕互動(會C21051101)。

心心與較大幼兒的互動

心心坐在鞋櫃前面,沒有想要換鞋的意思,就是哭。

教師問心心:「需要幫忙嗎?」心心搖搖頭,但是沒有其他的動作。

69

教師叫大組的惠惠過來說:「惠惠,妳可以幫心心嗎?」惠惠點點頭,過來找 心心,教師離開。

心心還是一直哭。

惠惠跟心心說:「妳的是幾號鞋?」心心哭,但是手指指著鞋櫃裡的某雙室內 鞋,惠惠把心心的室內鞋拿出來,問心心:「妳會脫鞋嗎?」 心心哭著點點 頭。

心心把鞋子脫下來,惠惠說:「妳要自己把鞋子放進去喔!」心心哭著把鞋放 進去,把室內鞋拿出來。

惠惠對著心心說:「妳不要哭啦!」心心哭得更大聲。惠惠說:「妳不要哭,我 幫妳穿室內鞋。」心心把腳伸出來,等惠惠幫她穿鞋,不過還是在哭。

惠惠有點不耐煩,就對心心說:「妳這樣一直哭,動來動去,我怎麼幫妳穿 鞋啦。妳可以先不要哭嗎?」

心心好像被惠惠的態度嚇到了,那一分鐘心心是沒有哭的。

惠惠幫心心的鞋子換好了,牽著心心走進教室,心心沒有表情,跟著惠惠開 始收餐具及書包。(觀C21051007)

第二階段的情緒教育課程,是想透過幼兒融入幼兒園小型社會的過程,理解 情緒控制的重要性,並且將對媽媽及成人的依賴,轉移到其他幼兒的身上,讓心 心透過社會化的環境,發現自己有調節情緒的需求,提高她自己調節情緒的意願,

以達到情緒正常化的狀態。第二階段的情緒教育為期三週,第一週的活動名稱為

「我想和你做朋友」,活動目的是知道怎麼交朋友,並且選擇自己好朋友;第二 週的活動名稱為「媽媽、這是我的好朋友」,活動目的是讓幼兒回家與媽媽分享 自己與好朋友的互動,也讓幼兒透過媽媽與好朋友間的連結,讓幼兒園成為第二 個家的感覺。幼兒也可以透過朋友,體會同儕所期待的情緒狀態,進而提高練習 情緒調節策略的意願,達到情緒穩定的教學目的;最後一週回到情緒教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