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一、 幼兒的情緒會找到自己的出口

幼兒的情緒發展可能比課綱上的學習指標更早開始,他們從嬰兒時期1歲半 就開始發展社會覺,知道媽媽的表情是生氣還是開心,再決定這件事應該做還是 不要做,也會對漠然的媽媽產生恐懼,因此在研究中,也發現3歲的幼兒對於他 人表情的覺察很清楚,繪本中各角色的情緒狀況,幾乎所有的小班幼兒都可以回 答,相較於幼兒對自己本身情緒狀態的覺察及理解能力,幼兒對他人情緒狀態的 覺察及理解能力似乎發展的更好。研究中根據課綱所發展的情緒教育課程,以他 人為對象的教育目標,對幼兒來說是很簡單的直覺性反應,反而很容易讓課程顯 得很無聊,讓幼兒失去興趣。

然而幼兒對自己的情緒狀態卻是不清楚,特別是負向的情緒,幼兒並不一定 知道目前的感覺是生氣,這個部分卻又很難在課程中呈現,也很難讓幼兒在繪本 中體會自己的情緒,在正式的情緒教育課程中,是以認知教導幼兒情緒的面貌,

在有限的文字能力中,他們很難理解繪本字彙上的真正意義,就算理解了文字的

98

涵義,也無法與幼兒自身情緒經驗做連結,因此幼兒知道其他人的情緒,但是不 知道自己也處在同一個情緒中,因為沒有自己的情緒狀態,與這些情緒文字做結 合的經驗,所以幼兒沒有辦法在自己出現情緒的時候,覺察自己的情緒狀態,因 此也就沒有需要調節情緒的後續反應。教導幼兒覺察自己的情緒,是正式情緒教 育課程中最關鍵,但也是最困難的部分。

幼兒需要實際體會才能覺察自己的情緒,凸顯情緒潛在教育的重要性;需要 在幼兒生氣的時候,經過教師刻意地提醒,他們才能體會什麼是生氣的感覺,這 種情緒實際發生時感覺的提醒,才能讓幼兒真正的覺察自己的情緒;然而當幼兒 有實際經歷過覺察情緒的過程,他就可以在下次有同樣感覺的時候,覺察到自己 的情緒狀態,而做出相對應的調節情緒策略,幫助自己恢復正常的情緒。蒙特梭 利教學的情緒脈絡,提供幼兒情緒潛在課程的環境,及反覆練習情緒調節的機會,

雖然沒有正式的情緒教育課程,但是蒙特梭利教師所營造的環境、蒙特梭利工作 時間及例行活動、及教師一對一的示範及提醒,都讓幼兒有機會體會自己情緒的 變化,並且透過秩序感的訓練、混齡班較大幼兒的示範、專注力的建立、及環境、

蒙特梭利工作的安排,都會讓幼兒建立自律的行為,並使其情緒正常化。

二、 情緒調節意願高於情緒調節能力

幼兒處於家庭與幼兒園的中介系統,會同時接收到父母、教師及同儕,對於 其情緒的表達及調節的期待,來形塑自己的情緒能力。當幼兒清楚自己所被期待 的情緒能力表現時,他們就會有較高的意願,調節自己的情緒,表現出被期待的 情緒;反之,如果父母認為幼兒的情緒表現是正常的,幼兒對於改變自己的情緒 狀態也會是被動的,即使在認知上以習得很多調節情緒的策略,他們也不會想要 去應用,甚至有可能朝著父母或是教師不希望的方向調整情緒,運用情緒成為取

99

得自己想要東西的手段。研究中的心心,其實已經有Salovey & Mayor所定義的 高階情緒能力—情緒的運用,因此才能夠在很短的時間中,改變自己的情緒狀態,

以獲取媽媽多停留幾分鐘,或是教師、研究者陪她說故事;使心心可以調節情緒 的關鍵,是在她自己的意願,而不是情緒調節能力的本身。由此也可回應讓幼兒 瞭解社會規範,以發展自律的重要性;對幼兒來說,社會規範是中介系統中,父 母,教師、及同儕共同設定的,唯有讓幼兒知道在這個中介系統中,被鼓勵的情 緒表達方式及規則,他們才會用認知所學到的情緒調節策略,有意識地幫助自己 調節情緒,否則幼兒所習得的情緒調節策略,只是大腦中的知識,不會落實在幼 兒解決每天所面臨的情緒難題上。

三、 情緒教育策略要從繪本中的角色回到幼兒

繪本教學是以認知的方式教導情緒,幼兒可以很容易地覺察到繪本中角色的 情緒,學習到繪本中所闡述的情緒調節方式,卻很難應用在實際有情緒狀況的時 候,因此除了繪本教學外,團體或是小組討論是很重要的,因為透過討論,可以 讓幼兒回想自己曾經有過的情緒經驗,也才能讓繪本的角色情境,與自身的經驗 做連接,對幼兒的情緒能力發展有幫助。

1. 情緒繪本

研究者在設計兒童情緒課程時,參考了一些相關的文獻,課程都是以情緒繪 本為主要的媒介,教導幼兒認識情緒,並習得情緒調節的方式。本研究一開始採 用了一系列討論情緒的繪本,是以情緒為主軸,故事為輔的方式編撰,這樣的繪 本可以很有系統性地介紹情緒,但是幼兒卻不是很喜歡,很容易感覺無聊,也並 不是很了解裡面過於系統化的敘述。幼兒喜歡聽比較有故事性的情緒繪本,也就

100

是以故事為主,情緒為輔的方式編撰,特別是與他們比較類似的情境故事,他們 會比較有共鳴,也比較有意願採用書內所描述的情緒調節方式,因此在選擇情緒 繪本的時候,應該要選具故事性,且與幼兒背景相似的繪本,會提高幼兒對討論 故事的興趣及情緒的理解。

2. 團體討論

情緒繪本的團體討論對幼兒學習情緒,比理解情緒繪本本身更重要。幼兒需 要可以透過教師的引導,思考自己的情緒表達,及自己可行的情緒調節策略。幼 兒對故事性強的情緒繪本很有興趣,但是未必有能力從其中擷取與情緒相關的覺 察或情緒調節策略的訊息,必須透過與團體大量的討論,以將一些可行的情緒調 節策略內化,成為下次當他可以感受到自己情緒時,所採取的情緒調節方式。

3. 小組討論

本研究中與被觀察者間有很多小組討論的時間,因為機會教育是有效的情緒 教育方式,教師或是研究者在觀察到幼兒的情緒變化時,不會直接在團體的面前 說他,而是會先把幼兒帶開,或是以小組的方式,說明幼兒應有的情緒表現,及 建議可以執行的情緒調節策略。小組討論的方式可以兼顧幼兒的自尊,也會提高 幼兒討論的意願。情緒是很個人的感受,是需要一點隱私的;研究中發現小組討 論的效果比團體討論好,因為很多時候幼兒並不想在大家的面前,談論自己的情 緒經驗,但是透過小組的安排,在比較熟悉的同儕或是好朋友的面前,幼兒就可 以比較自在地談起自己的舊經驗,教師也比較能夠個別引導幼兒,去回想過去的 情緒調節經驗,建議他們可以應用的情緒調節策略,並鼓勵正向情緒調節表現,

對於提高幼兒情緒調節能力比較有具體成效。情緒繪本加上團體討論的形式,可

101

以建立幼兒的情緒認知能力,但是連結情緒舊經驗,及提高幼兒應用情緒調節能 力,小組討論顯然是比較理想的方式,因此在設計情緒教育課程時,應該要考慮 小組討論的時間,透過教師所設計的討論題目,讓幼兒分享彼此的舊經驗,幫助 他們連接情緒的認知與感覺。

4. 情緒區及情緒調節的工作

本研究設置了情緒區擺放幫助調節情緒的工作,因為考慮幼兒的自尊,情緒 區特別加重了個人空間的設計,讓幼兒在調節情緒的時候,可以專注在自己的內 心感受,而不會受到外在的干擾。當幼兒有能力感受及覺察到自己的負向情緒,

並且想要改變它時,幼兒會想暫時離開現場,於是情緒區是一個很好的地方,讓 他們坐下來,冷靜一下。原本情緒調節的工作是希望給他們平常反覆練習情緒調 節的操作教具,卻發現幼兒在情緒穩定的時候,是不會到情緒區工作的,只有在 有情緒的時候,才會過去情緒區選擇工作,而且幼兒選擇調節情緒的工作以建構 式的工作為主,絨毛玩具及娃娃並不是他們的選項,除非有人講故事,否則幼兒 也不會主動拿書出來看,幼兒選擇情緒調節的工作,是貼工(心型)、黏土、及畫 畫,這可能與他們原本就喜歡這些工作有關,當負面情緒出現的時候,幼兒只會 選擇平常就喜歡的工作來調節情緒,一些情緒繪本上比較柔性的情緒調節方式,

因為在幼兒園內並不常看到,所以幼兒不會使用。

四、 以生態系統觀架構情緒教育課程

原本設計的研究架構中,在幼兒園及家庭的微觀系統中,研究者著重觀察幼 兒與成人的互動,認為幼兒情緒調節能力的建立,是與成人互動後的自然發展,

而忽略了同儕互動的影響,並認為良好的同儕互動應該是在情緒調節能力發展之

102

後的結果。然而在研究中發現,同儕互動應該是影響情緒調節能力發展的原因,

而不是結果,當幼兒愈重視同儕的互動時,其情緒調節能力的表現,愈符合社會 的期待;當幼兒愈能與同儕互動,他們更能利用彼此互動的機會,反覆練習情緒 調節策略,也會使幼兒的情緒調節能力發展愈好。因此研究者將原本的研究架構 圖做了一點修正,將同儕互動加入幼兒情緒調節能力發展的中介系統中,因為同 儕互動的影響,可以因為家庭的介入而加強,透過建立照護者與好朋友的互動,

讓同儕互動及關係更緊密,對幼兒情緒調節能力的發展,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因 此同儕互動雖然是在幼兒園及教室的場域發生,但是透過活動的設計,可以讓家 庭與同儕間也有互動,強化同儕互動對幼兒情緒調節能力發展的影響力,縮短幼 兒情緒正常化的過程。

圖5-4-1 生態系統觀下的幼兒情緒調節能力發展圖

依據修正後的生態系觀下的幼兒情緒調節能力發展圖,幼兒的情緒調節能力 同時會受到家庭、教師及同儕的影響;因此幼兒園在發展情緒教育課程時,應考 慮家庭照護者、師生及同儕的互動,配合環境及活動的設計,才能做好情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