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心理健康的概念性定義及測量
本節回顧過去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類型的相關文獻,對本研究預探討的心 理健康定義及測量量表加以說明。
心理健康的概念性定義。
最近十年來,心理健康的議題已是全世界關注的焦點(Guilbert, 2001; Janet, 2001; Saraceno, 2002),WHO在2001年的世界健康報告(World Mental Report)中明 定主題為「Mental Health: New Understanding, New Hope」,並以「心理衛生」為 其四月世界健康日(World Health Day, WHD)的主題,可以看出端倪。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WHO)憲章於1948年定義健康 為:「健康不僅爲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是體格、精神與社會之完全健康狀態
“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Breslow, 1972; WHO, 1948),也就是說,一 個人在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 全健康的人;而在心理健康方面,WHO (1985) 有鑑於目前疾病致病因子的轉 變,發現除了病菌生物因素以外,生活型態與危險行為亦會影響健康,因此將心 理健康的定義為︰「不僅是沒有異常行為與精神疾病,同時也為個人在生理、心 理、社會、行為與心理社會(psychosocial)保持和諧安寧最佳的狀況。」;繼而
WHO在2007年則指出心理健康的定義為:「個人有足夠的能力,可以應付生活壓
力,且在工作上有卓越表現,並能貢獻於自己的社會」。"A state of well-being in which the individual realizes his or her own abilities, can cope with the normal stresses of life, can work productively and fruitfully, and is able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his or her community".
早期對於心理健康的觀念來自於精神病學的概念,假設個體沒有精神疾病即 代表心理健康,這種單向度的立場已經受到挑戰,忽略了心理健康是個體一個完 整的健康狀態(Keyes, 2005)。Keyes (2002) 主張心理健康即是個體必須在13項主 觀的幸福感感受中具有至少7項(53%)以上幸福感的症狀。
另有文獻指出,心理健康並非指沒有罹患精神疾病而已,是指個體心理狀況 除了沒有心理與精神疾病的症狀外,其智能、思想、情緒表達及行為表現等,皆 保持在穩定、正常、平衡的狀況下;當個體在面對自我或外在環境壓力時,心理 健康層面的減損或喪失,將提高個人的自我傷害、生產力的降低、影響家人生活 或無法參與社會休閒活動;因此心理健康影響了個人、家庭、他人與社會經濟與 生活品質(鍾文慎、張新儀、石曜堂、溫啟邦,2003)。
目前在心理學理論中,特別是在人格心理學和臨床心理學中,以美國心理學 家 Jahoda 於1958年提出的「心理健康」定義最為著名,他提倡一種「積極的精 神健康(positive mental health)」,主要包括六個方面:(1)自我認知態度:即對 自己的體驗、感情、能力和欲求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認知;(2)自我成長、發展和 自我實現的能力:努力實現自己內在的潛能,自強不息;(3)統一、安定的人格:
對人生有統一的認知態度,當產生心理壓力和欲求不滿時,有較高的抗壓力及堅 韌的忍耐力;(4)自我調控能力:對環境的壓力和刺激,能保持穩定,善於調節 自我的情緒和能力;(5)對現實的感知能力:能正確地認知現實世界;(6)積極 地改善環境的能力:適應環境並積極變革環境。由此可見,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內 心世界與客觀環境的一種平衡關係,是自我與他人之間的一種良好人際關係的維 持(Jahoda, 1958; Lemkau, 1959)。
柯永河(1993)亦認同此觀點,認為心理健康可由「消極面」及「積極面」
來認定。「消極」的心理健康觀點,認為沒有心理疾病就是心理健康;沒有心理 疾病意指沒有強烈的不安,因為強烈不安的經驗是心理疾病的最基本致命因素。
「積極」的心理健康觀點,不僅沒有消極的心理症狀,亦須進一步呈現積極面的 正向情緒經驗,並擁有積極心理經驗或特質。對於心理健康,柯永河更進一步提 出「靜態」及「動態」的觀點,有別於醫學界常將心理不健康歸因為遺傳、基因 所致,心理學者則常將心理不健康歸因為人格所致,因此以「習慣」來取代「人 格」的說法,以強調其可以改變的性質,因此可由「靜態」及「動態」觀點來說 明「心理健康」的狀態。靜態觀點:良好的習慣多,不良習慣少的心態謂之「健 康」;不良的習慣多,良好的習慣少的心態謂之「不健康」。而從動態的立場而 言,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子有「個人內外在壓力總合」、「個人自我強度」與
「個人之社會支持性」等三項,因此,即便處於相同的情境與時點,也會因個別 差異,而展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表現。
將國內外學者對心理健康概念性定義整理,如表4、表5所示;綜合上述文 獻,本研究對心理健康所下的定義為:「個體除了沒有心理與精神疾病的症狀外,
在情緒與精神等各方面均能夠保持穩定與和諧狀況。」
表4
國外學者對心理健康的概念性定義
年代 學者 定義
1958 Jahoda 提倡「積極的精神健康(positive mental health)」,主要包 括:自我認知態度、自我成長發展和自我實現的能力、
統一及安定的人格、自我調控能力、對現實的感知能力 及積極地改善環境的能力。
1959 Lemkau 「人的內心世界與客觀環境之平衡關係」,意即自我與他
人之間維持良好人際關係,不僅能獲得自我安定感和安 心感,還能自我實現,具有為他人的健康貢獻、服務的 能力。
1985 WHO 不僅是沒有異常行為與精神疾病,同時也為個人在生
理、心理、社會、行為與心理社會(psychosocial)保持和諧 安寧最佳的狀況。
2002 Keyes 個體必須在13項主觀的幸福感感受中具有至少7項(53%)
以上幸福感的症狀。
2007 WHO 個人有足夠的能力,可以應付生活壓力,且在工作上有
卓越表現,並能貢獻於自己的社會。
表5
國內學者對心理健康的概念性定義
年代 學者 定義
1993 柯永河 1.對於心理健康提出靜、動態的觀點。
(1) 靜態觀點:良好的習慣多,不良習慣少的心態謂 之「健康」;不良的習慣多,良好的習慣少的心 態謂之「不健康」。
(2) 動態觀點:提出「個人內外在壓力總合」、「個 人自我強度」與「個人之社會支持性」等三項影 響因素。
2.認為心理健康可由「消極面」及「積極面」來認定。
(1) 「消極」的心理健康觀點,認為沒有心理疾病 就是心理健康;沒有心理疾病意指沒有強烈的 不安。
(2) 「積極」的心理健康觀點,不僅沒有消極的心 理疾病與症狀,亦須進一步呈現積極的正向情 緒經驗,並擁有積極心理經驗或特質。
2003 鍾文慎
張新儀 石曜堂 溫啟邦
心理健康並非指沒有罹患精神疾病而已,是指個體心理 狀況除了沒有心理與精神疾病的症狀外,其智能、思想、
情緒表達及行為表現等,皆保持在穩定、正常、平衡的 狀況下。
心理健康之測量。
目前國內研究曾使用的心理健康評量工具,大都根據國外的量表加以修定,
詳述如下,並將其整理於表6、表7。
國內心理健康測量量表。
柯永河(1999)修訂「健康、性格、習慣量表(HPH)」,主要測量三大類心 理疾病、整體心理功能及心理健康程度,適用對象為國中生至社會人士。分為兩 版運用:(1)綜合版:共256題,分27個量尺,施測時間約50分鐘,由精神病 傾向量尺(精神分裂症、躁型、鬱型疾患)、自殺意念傾向量尺、焦慮障礙傾向 量尺(恐慌、恐懼、泛慮、憂鬱、強迫)、性格違常傾向量尺(分裂型、疑心、
消極抵抗、依賴、強迫、邊緣、歇斯底里、自戀、反社會)、自評心理健康和作 答誠實或可信度量尺(心理功能全無、輕微、中度、嚴重受損,自評心理健康、
不健康,作答可靠、不可靠,罕見反應)混合而成;(2)組合版:共有四版(A-D),
其中 D 版包含整體功能評估、健康自評、作答誠實可信度自評等,使用者則需 了解受試者的特定心理症狀;A版是精神病傾向量尺,B版是焦慮型障礙傾向量 尺,C版是性格違常傾向量尺,與D版合用。范盛棻、謝淑蘭、柯慧貞(2005)
使用HPH的B、D版量表,以成功大學修習普通心理學且年齡在18-30歲的70 位同學進行調查,其B版是用來測量來自焦慮的不同症狀,共有69題,分五點 量尺法計分,其中強迫型焦慮障礙傾向量尺14題、泛焦慮障礙傾向量尺15題;
而D版量表共有56題,可以有助於施測者了解整體心理功能受損等級、自評健 康程度及自評圈答的可靠程度;其內在一致性 B 版之強迫型焦慮障礙傾向量尺 Cronbach’s alpha .83及泛焦慮障礙量尺Cronbach’s alpha .87 ;而從因素負荷量來 看量尺的效度,強迫型量尺和泛焦慮量尺和焦慮、壓抑因素達 .79 和 .92 的相
關,其量表優點為其所測量到的心理特質皆具持久性、穩定性、具實質性。
美國精神醫學教授William W. K. Zung編製Zung’s Self-administered Anxiety Scale (SAS) 及Zung’s Self-administered Depression Scale (SDS);適用於診斷心理 失調的傾向,其中焦慮(anxiety)量表係發表於1971年,而憂鬱(depression)量表發 表於1965年,兩者均被翻譯成多種文字版本,廣泛爲世界各國所使用。此量表 包含焦慮(情感和生理兩方面)及憂鬱(情感的失調、生理的失調、心理動作之 失調、心理上的失調)兩部份,各20個題目,共40個題目。採四點量尺計分,
分為「從沒有或很少有」、「偶然」、「常有」、「大半時間或經常如此」,分
別以1、2、3、4計分,分數相加後乘以1.25轉化為標準分數,得分越高表示心
理健康狀況越差。各分量表的再測信度焦慮量表為 .70,憂鬱量表為 .73。張淑 玲(2010)以身心健康正常及未從事任何運動訓練的40名中年婦女為受試對象,
採用自評焦慮量表(SAS)與自評憂鬱量表(SDS),探討瑜珈運動的介入對中年婦女 焦慮、憂鬱及生活品質方面之影響,兩次施測的時間間隔兩個月,再測信度SAS 為 .70,SDS為 .73,在效度方面,其同時效度SAS為 .60,SDS為 .37。
李昱等高雄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群於2000年發展出「台灣人憂鬱問卷」
(Taiwanese Depression Questionnaire, TDQ),此問卷結合本土文化特色與慣用語 彙,適合作為憂鬱患者之社區篩檢調查,且容易自我檢測、計分客觀、淺顯易懂、
題目少、花費時間少,主要目的在於擴展以往憂鬱量表的適用範圍及早期偵測出 憂鬱症的可能性患者;問卷初版為20題,藉由長庚醫院精神科門診48名病人作 語意測試,修飾措辭用語的連貫性並檢測一致效度,再經由專家統整出18題憂 鬱量表中之項目,且經過統計分析與專家學者評鑑,修改成正式問卷;信效度測 試於高雄縣仁武鄉以兩階段取樣隨機抽出107名村民,結果顯示Cronbach’s